峥嵘岁月
被遗忘的革命志士
忆郑洋
郑强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随着阵阵晨风吹过,给人带来几分寒意。我怀着满腹悲哀之情,漫步
走到凤山脚下,望远处可见燃化纸钱升起的袅袅青烟,耳边还不时地传来清脆的鞭炮声,时
闻三五女人阵阵悲啼,更增加几分悲哀之情,也许这就是山民思念祖先而流传的一种祭祀方
法吧。
我登上山岗南坡,在一片坟头林立的洋槐丛中,坟莹一角孤零零地躺着一个小土丘,这就是
先祖郑洋的坟墓。看来,今年没有人来上坟,没人填过土。触景生情给人更增添了凄凉之感
,我情不自禁的老泪纵横,痛指苍天!悲切切问道:“难道先祖真的已被后人遗忘了吗?”悲
愤交融,渐渐把我的思绪带到那遥远的战争年代。
1938年,继卢沟桥事变后,华北沦陷,日寇铁蹄踏遍长城内外、滦河两岸。“驱日寇、雪国
耻”,不当亡国奴的怒吼声响彻神州大地。冀东十万农民的革命浪潮,正随着滦州港北起义
第一声枪响,拉开了大暴动的序幕。郑洋这个农民的儿子,豪情满怀带着对侵略者的深仇
大恨,毅然投入到起义的洪流之中。他跟随起义首领高敬之等人东砍西杀、南征北战,攻乐
亭
,陷滦州,所向披靡,并渡过滦河直捣卢龙县城,所到之处日寇望风而逃,人民喜笑颜开。
是年10月,暴动部队遵照党的指令,开赴平西一带进行整训,由于部队刚组建不久,缺乏足
够的战斗力,又值日伪在途中层层设伏,西进部队受折惨重,转战中很多战士掉了队。
郑洋和几个同乡〓夜潜回滦县北部山区王官营老家,暂时待机重返部队,继续革命。但由于
当时环境恶劣,革命暂时转入低潮,日顽势力活动猖獗,一些地主汉奸乘机报复,并将暴动
人员隐避情况密报给卢龙县宪 兵队,好多起义人员被捕惨遭杀害。郑洋当时藏在一家地主
的场院油坊里,日伪接密报后于次日凌晨将其捕至卢龙日本宪兵队。
在狱中郑洋惨受各种酷刑,但他坚贞不屈,一直痛骂鬼子兵。敌人问他:“你为什么参加暴
动?如果投降,共建共荣,可给你官做。”郑洋听后嗤之以鼻,并义正词严地说:“你们这
些鬼子汉奸,侵我国土,杀人放火,我们中国人是不可辱的!我参加暴动是为了保家卫国,
把你们这些狗强盗赶出中国去!”
日本鬼子对这样一个钢铁硬汉黔驴技穷,惊恐万分!只得下令将其杀害。
行刑那天,日伪将城内好多老百姓,赶到城西河滩上观看,想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刑场周
围布满了鬼子兵, 郑洋被五花大绑推到刑场上,他昂首挺胸,大义凛然,像一个巨人站在
河滩上,向围观乡亲们深深一躬,并高声喊道:“乡亲们,永别了,请不要难过,把头抬起
来,我今为革命而死,虽死犹荣,小日本长不了,中国人民一定会胜利!打倒日本鬼子!”鬼
子兵对这位中国汉子感到非常震惊,他们忙用刺刀刺入了英雄的胸膛……
郑洋,这个刚毅的中国农民倒在了血泊中。他的死留给人民的是仇恨,留给鬼子的是恐惧。
黑夜,乡亲们把他的尸体抬回老家,埋在了村西的山坡上。一年又一年,岁月像流水一样过
去了,历经近百年的沧桑,活着的人也许对这位革命志士渐渐淡忘了。
1952年肃反运动中,县公安局曾派人调查郑洋被害一案,但志士身后无儿无女,族中又无人
举证,竞使汉奸消遥法外,当时笔者又年龄太小,未能替烈士报仇,至今想起此事仍悲痛欲
绝。
七十年在时光中只是短短一瞬,活着的人知郑洋者已寥寥无几,做为志士远房孙儿我也年逾
古稀,但想起先祖的光辉业绩,每使我彻夜难眠。时间的紧迫感,亲人的责任感,迫使我为
郑洋先祖树碑立传,并让他的英雄事迹永留人间,这即是对志士英灵的安慰,也是对生者的
鞭策。郑洋志士永垂不朽!书诗一首以慰亡灵。
忆郑洋
一
清明洒酒祭英灵,回忆当年热泪倾。十亿工农齐暴动,冀东大地战鼓鸣。
先祖报国男儿志,英雄杀敌赤子情。鏖战枪声惊日月,红军直捣永平城。
二
转战平西路不平,联军分散暂避风。汉奸告密卢龙县,志士受刑魔鬼宫。
报国当拼肝脑碎,革命何惧血飞红。铮铮傲骨惊倭寇,视死如归腰不弓。
三
横眉立目怒吼声,痛骂东洋鬼子兵。大义凛然行虎步,从容就义去西城。
刀山豪壮英雄胆,火海激昂革命情。烈士英名千古颂,丹心碧血照汗青。
(作者系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滦县奇石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