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清代文献迈古录》校注前言

来源:未知 时间:2007-01-02 11:45:00
 汉唐以来,经说成市,而后其例稍广,旁及子史,骚赋诗文,以及政治典章文物,甚而琐事,无不网罗放秩.至清乾隆编纂巨著《四库全书》,更是包罗万象,力求人文记载以来之完美,倒也使后来文人颇感汗颜,对于著书立说之事有些望而却步了。
  《清代文献迈古录》,乃河北乐亭人赵祖铭所著。公成长于清末,正是世变日亟之时,新学盛行,少年才俊多著新帜,或为教科书,或为读本。前世圣贤巨著已令公敬仰而不及,后生层出不穷更令人可谓。正当此时,公以国事著书问世,可谓标新立异,迈古而逾今了。
  该书共二十四卷,原名《榆枋测溟录》。在初版之序言中,有“亦不尽规矩体例,今则循实正名文献”之语,概也是公更名之意吧。
  公原名钰,字式如,又号什如。同治庚午(九年)恩贡,考选知县。公自幼习辞章,工古文,随之西学进入东方,世界科学令人耳目一新。新旧融合,使公的眼界更为开阔,知识更加丰富。因此被直隶总督彭项诚聘请,主持“莲池书院”。之后,又曾任湖北总督连甲之慕僚,奏牍军书等机要文件,皆出公之手笔。
  跻身于仕途,乃掌握国事的捷径。正是有了这番经历,才更增加了《清代文献迈古录》的史料性。
  宣统三年,公归乡里,概是花甲之年,一派超然物外的逸情,日写一编,花酒自赏。该书便是成就于此时。
  公自言“少年尝为〓〓之学,已知其陋,年逾三十,始知学古人为文”。但是公家贫无蓄,于是他遍迹天下的愿望,只好在艰难的步履中实现了。南走魏,西抵晋,北过赵,其行几千里,足迹遍布山川江河,遥想古之战争,慨叹不已,流连忘返。
  考古思今,公更感到时局艰难。百司执事,力求尽其全力,以国事著书,及其客观(以当时之目光而言)地展现当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地理、天文和人文风貌。如果说这是作者的意图,可列为其一。
  那么其二,则更深刻会体现了作者的另一种思想,就是对新学派的认识,和对西方文明的重视。该书除在某些卷节抄录和编写了这些内容外,在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三的三卷中,又作了重点撰写。
  总之,该书从清朝建国的典章制度,一直到末年西欧文明的冲击,公以类分卷,用清晰简练的语言,撰写得几无遗漏,不愧为文献之作。
  赵公天资聪慧,读书无不成诵。因此该书中又不乏引经据典,尤其使当年的读者在追古溯今的氛围中得到更大的裨益。
  该书在原序言中,有言“今日杂考杂说之说,难得有裨于国事,而关于国事之书,尤难得宏瞻精博,有异于随笔漫录之流”。这句话恰当地对该书作了一个评价。
  该书于民国十六年四月出版,当时公已七十余岁。校订人乃公之同乡李时,书出后,次年,公便溘然长逝。
  由此可想,公由归乡至书成,历经十余年,也可谓十年之苦,终结硕果,在天之灵,尚可瞑目矣。
  公虽然也接受过当年新思想的熏陶,但毕竟是封建王朝的士子,维护君主统治,维护传统的落后意识,也无不渗透于书中,这就需要读者能够客观地看待作者,看待历史。
  此书再次问世,只有两个愿望,一是为了初学清史之学子,能用最简捷的方法掌清史之概况,并使喜欢读史的读者,迅速查阅出关于清朝的某一方面的篇章;二是作为公之同乡,希望前贤精心之作,能够在新的历史阶段重放异彩。
  世界文明的进步,经济政治诸色调,必然相应淡化,只有独具的文化品德,方显出人类的特色。追溯历史,中国文化有多次重大的融汇贯通。而融汇贯通的能力,正在于地域文化的强盛。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极强的地域性,惟其地域性才有传统文化的重色。她需要代代传承。
  河北省昌滦乐地区,清末民初被称 “老呔”。“老呔文化”已形成体系,大有深入研究之必要。此书的面世,其意义正在于此。
  对于书之遗漏,和难懂之古文,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重新查阅资料,作了补正和改动。尽管竭尽全力,力求完美,但谬误之处再所难免,还请读者谅解,并加以教正。
  1998年荷月说文阁于
  (该书已于2003年3月由北京大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