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河造就了曹妃甸
来源:未知 时间:2007-01-02 11:53:00
曹妃甸位于渤海湾东北的滦河扇形三角洲。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黄骅凹陷北部、燕山褶皱带前缘部位,主要构造单元是南堡凹陷,构造带位于南堡凹陷北翼中部,为西南庄断层下降盘。
滦河扇形三角洲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滦河发源于大马群山,古称濡水,由西北东南流,注入渤海,过滦县后逐渐发育成三角洲平原。它是一条强流量多沙性河流,年平均流量每秒148立方米,悬移质输沙量2670万吨。每年6—8月汛期到来时,泥沙随着洪流的猛涨落在下游快速淤积,使河道频繁地分流或改道,形成放射状水系,塑造了呈弧形向海延伸的扇形三角洲。滦河又是个弱潮汐河口,平均潮差1—1.5米,口外海区却具有中等能量的波浪,在东及东北风波浪最强时,最大波高可达4.8米。由于河流与波浪因素的共同作用,在三角洲前缘的波浪带上,波浪对滦河入海泥沙重新进行横向搬运和分选沉积,从而形成了以中细砂粒级为主体的环绕三角洲前缘并与岸线近于平行的滨岸沙坝。
在滦县平原的东南部,滦河经溯河(发源于滦县商家林乡马各庄南,经滦南县入唐海县境,由唐海县第九农场第六用水干渠渡槽经滦南西河排水闸注入渤海)、小青河(发源于滦南县马城乡湛店子,南流经唐海县第九农场东青坨,由刘家堡村南汇入滦南第二泄洪道,入渤海)故道分流入海的泥沙,建造了距今8000至3000年前的全新世中期的三角洲,并形成三角洲前缘的曹妃甸等滨岸沙坝。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70年代末在滦南县刘小桥村钻孔获得6000年前的淤泥质沙粘土沉积,以及滦南县胡各庄附近2.5米以下的泥炭层中发现有仰韶文化时期的石器,说明这一地区在全新世中期已经成陆,并有人定居。
历史早期的滦河三角洲,由于滦河改道北徙,泥沙来源减少,直至清代,入海泥沙才促使祥云岛并岸,海岸线推进至捞鱼尖,沙质海岸的沙嘴并一直伸展至曹妃甸附近。民国初入海口改走东支,由于泥沙来源中断,海洋因素占优势。伸向曹妃甸的沙咀,在波浪的冲刷下,被切蚀成一连串的孤立岛屿。三角洲前缘也被潮汐改造成宽阔的潮坪滩地。
由于滦河泥沙来源丰富,三角洲平源以一定的速度向海推进中,前缘沙坝在不断堆积加高,扇形三角洲堆积体已突出于一般岸线之外。所以,滦河早期入海多年冲积的泥沙和海洋气候造就了渤海湾北岸曹妃甸等沙岛。
(作者李全健系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王凤龙系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