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河流域的旧石器文化
来源:未知 时间:2007-01-03 11:59:00
滦河,我们的母亲河,她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她养育的儿女勤劳智慧;她滋育的文化婀娜多姿。考古发现证明:包括其下梢两岸在内的广袤的滦河流域,旧石器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早在四、五万年前这里就有了原始人类活动。这些不知从何而来的先民们在漫漫地求生之路上,用难以想像的艰辛与聪明才智创造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旧石器文化。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为我国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考古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对其他学科,例如第四纪地质、古生态、古环境、古气候的研究,也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这些文化遗存,也是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爱乡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的优秀教材。
笔者从事旧石器文化考古工作业已多年。并有幸于1988年夏参加了承德四方洞旧石器遗址的发掘工作。这年秋,又专程到迁安爪村旧石器遗址发掘现场考察,得以全面仔细观察出土的大量的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特别是1990年上半年,笔者成为河北省旧石器考古调查小组的一员,与著名旧石器考古专家王峰、高文泰、石春平等先生,历时四个月,进行整个滦河流域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复查了滦县东灰山和迁安爪村遗址,并在昌黎〓泗涧、平泉老獾洞、承德县漫子沟、滦平东瓜园和丰宁黑山咀等地发现了一大批旧石器文化遗址。之后,又于1991年秋至1993年春,多次参加了昌黎渟泗涧细石器遗址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近年,笔者又从一些报刊上获知滦县岩山、迁西泉庄、平泉花子洞也发现了旧石器文化遗址。由此,笔者一直想为《滦河文化研究》写一篇介绍滦河流域旧石器文化的文章。但考虑到这类文章可能让不少非本专业人士感到枯燥无味,白白浪费宝贵的版面与读者的宝贵时间,而一直没有勇气动笔。最近,著名旧石器考古学专家谢飞先生在与我和我的同事们谈论最近发表的拙作《昌黎渟泗涧细石器遗址的发现发掘与观察思考》时,悦言:“枯燥的文字掩盖不了旧石器本身特有的魅力。”先生并嘱我将“滦河旧石器”写出去,以便让更多人有所了解。导师有言,只有唯命。现将迁安爪村、承德四方洞、滦县东灰山、昌黎渟泗涧等已经发掘,而且能够称得上“第一”的四个遗址简介如下,以便朋友们管中窥豹。这里应该声明四点:其一,本文除“渟泗涧”部分系由本人所撰外,其余三部分主要是依据著名旧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张森水先生的《河北迁安县爪村地点发现的旧石器》(1989年《人类学学报》)、《环渤海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回顾》(1992年《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和著名旧石器考古学专家、河北省文物局第一副局长谢飞先生的《燕山南麓发现细石器遗址》(1989年《考古》)、《四方洞——河北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199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参加第三届环渤海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等缀集而成。其二,由于在缀辑过程中减压了其中大部分内容,且又揉进了自己的一些理解、认识,所以很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与原著相悖之处,若然,理应由我本人负责。其三,由于手头资料有限,本文各部分很难用一个较为统一的模式行笔,因此,在内容与形式等诸方面都显露出一些不协调之处,伏望方家谅解是何。其四,如有新科学研究成果问世,且有修订原有学术观点之处,应以公认的最新学术观点为准。另外,本文石制品尺寸统一用“毫米”作单位,恕不一一标出。
一、河北省第一处旧石器文化遗址——爪村
爪村遗址位于迁安市南7.5公里滦河右岸的爪村村西与村南。地理坐标为东径118°39′、北纬39°56′,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该遗址包括1958年发现的5801地点和1986年发现的HB86019与HB86020三个地点。经多次调查和发掘,获得了大量的披毛犀、野驴、野猪、赤鹿、转角羊、原始牛、纳玛象等古脊椎动物化石和数以万计的石制品以及珍贵的骨器等。该遗址于1982年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爪村地区第四纪地质和地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801地点所处的阶地,为滦河第三级阶地(原定为滦河二级阶地);新发现的HB86019地点的文化层,位于滦河第三级阶地下部,HB86020地点的文化层,埋藏于滦河第二级阶地中上部。5801地点绝对年代测定数据为4.8±0.2或4.4±0.2万年;HB86019地点,其层位略高于5801地点,约始于距今4万年前,结束于距今年17160±240年前;HB86020地点应晚于距今2万年前。故爪村遗址的文化时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此外,根据软体动物化石、介形虫和孢粉等研究,也认为含石器的地层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后期。
爪村出土的石制品虽数以万计,但笔者仅见到对其中21件标本进行描述的资料(见张森水《河北省迁安县爪村发现的旧石器》)。张森水先生描述的这21件标本,其中7件是1958年于5801地点发现的。另14件是由张先生于1973年在5801地点附近略高于前述7件石制品埋藏层位的砂质粘土中发现的。因此,张先生认为前者在时间上可能略早于后者,但仍可视为同一时间单元的标本。故在其文中将前后两次发现的21件石制品合在一起进行记述。其21件标本中含锤击石核2件,锤击石片10件、砸击石片4件、石器5件。依石质统计,燧石10件,石英7件,石英岩1件,火成岩2件,硅质灰岩1件。
2件锤击石核,均为双台面石核,平均长27.5、宽42、厚58。其台面角的角度表明,再难以继续生产适用的石片,应为废弃的石核;10件锤击石片均为中小型石片,且长型与宽型者各半,石片比较规整,常呈梯形或长方形,其中最长者56,最短者19,最宽者为63,最窄为16,最厚19,最薄7。平均长39.6、宽36.6、厚11.7;4件砸击石片均为燧石质,虽皆为长型石片,但长宽比相差不大,其平均长26,宽22.3,厚11.5;5件石器中除1件毛坯系石片外,其余均为块状毛坯。其单直刃刮削器2件,燧石、石英者各1件,平均长76.5,宽53,厚30。角尖尖刃器1件,硅质石灰岩质,长71,宽56,厚31。1件雕刻器(暂定),燧石质,长25,宽21、厚10。这件标本除台面后缘有细疤外,其余各边则无任何加工痕迹。1件两刃砍砸器为燧石质,长155,宽64,厚44。这件标本的尖突处未见任何磨蚀痕迹,似为未用过之物。
总的看来,爪村遗址的石制品,符合我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工业的共有特点。若从尺寸上考虑,与辽宁喀左鸽子洞的石制品更亲近些。
二、河北省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四方洞
四方洞(又称大方洞)遗址,位于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原属兴隆县),地处鹰手营子镇东北约1.5公里处,东北离承德市约51公里。地理坐标为东径117°40′8″,北纬40°33′15″。滦河的支流——柳河从洞前流过。该遗址于1980年10月由著名旧石器考古专家兴隆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峰先生发现。于1984年6月进行了试掘,获取石制品87件和一些动物化石以及少量骨器。从而将其确定为一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88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联合发掘队,在著名旧石器考古学专家张森水与谢飞先生的主持下,对四方洞遗址做了首次正试发掘。之后被确定并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方洞生成于奥陶系灰岩山体中,为一构造洞。洞口朝西且呈较规则的四方形,高约12米,宽约13米,高出现柳河水面约5米。整个洞体呈东北、西南向,进深约45米。发掘区的地层情况如下:(1)扰土层。灰黄色、松散、厚约5厘米;(2)上文化层。灰黑色含砾砂土,松散,厚10—50厘米不等。该层出土部分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及烧骨、碳屑等;(3)下文化层。灰白、黄褐杂色亚砂土夹角砾层,并含有磨圆度较高的小砾石,厚30—60厘米不等。出土物有石制品、碳屑和灰烬以及动物牙齿、碎骨等。(4)黄红色砂砾角砾层,胶结紧密,厚60厘米,未见任何文化遗物。
上文化层出土了少量动物遗骨和230件石料与石制品。可鉴定的物种有中华鼢鼠和鹿,另有一些鸟类肢骨。230件石料与石制品包括砾石与带片疤的石块111件,石核45件,石片32件,残片22件,石器20件。
在111件砾石与带疤的石块中,完整的砾石75件,破裂的砾石和有少量片疤的石块36件。砾径50—150,多数在100左右。其中部分砾石或石块表面可见或集中或散乱的坑疤。岩性包括石英砂岩58件、火成岩41件,石英岩6件,燧石6件。从岩性观察可知,这些砾石和石块非地层堆积中的自然产物,而是当时的人类由洞外搬运而来。一些可能做为石器原料留以备用,一些也许因质地或形状不利于打片而被半途废弃。有坑疤者可能是古人类当作石砧、石锤敲砸而使用过。石核45件,其台面均为自然面。其中石英砂岩者最多,占75.6%,其次为火成岩,占15.6%,其它岩性包括石英岩、燧石、脉石英,合占8.8%。石核依据台面的多少分为单台面石核、双台面石核和多台面石核三类。其中单台面石核12件,最大者长125、宽77、厚56,最小者长41、宽34、厚22。绝大部分石核的长度集中在50—80之间,宽度在30—60之间,厚度在20—40之间。其形状多不规则,核体上一般只有2—3个石片疤。石片32件,其中石英砂岩占59%,火成岩占28.1%,石英岩燧石和脉石英合占12.5%。依打片方法分为锤击石片和砸击石片两类。其中锤击石片31件,最长者83,最短者32;最宽者62,最窄者30,最厚者26,最薄者10。大多数标本长度在30—60之间,宽在30—50之间,厚在10—25之间。长型石片(长大于宽者)多于宽型石片(宽大于长者),其很长和很厚、很薄的标本极少。砸击石片仅1件,原料为脉石英,长35,宽16,厚8。该层出土残片(包括半边石半)22件。其石英岩者14件,火成岩8件。部分半边石片与残片有零星加工痕迹和边缘破损现象。石器20件,包括刮削器、雕刻器和石棒。其大多数标本具有石锤直接加工特征,只有2件标本似乎采用了压制或指垫法等有控制的加工技术。刮削器18件,其中单刃刮削器13件,双刃刮削器4件,复刃刮削器1件。这些刮削器以石英岩为原料者8件,火成岩7件,石英岩3件。其中6件用石片状毛坯加工而成。刮削器中最大者长67,宽102,厚22,重205克;最小者长34,宽37,厚9,重13克。绝大多数重量在20—75克之间。石棒1件,石质为火成岩,长80,最大直径23。
由上述可知,上文化层的石制品有如下主要特征:其一,原料主要是石英砂岩和火成岩,其比例达32%。其二,石制品个体大小以中型者居多,成型的石片、石核、石器较少,而石料、断块和废品较多。其三,石器多以片状毛坯加工而成。其四,打片方法为锤击法,砸击制品仅为孤例。石器加工以石锤直接打击为主,同时也偶见压制法等有控制的加工技术。其五,石器的器型单调。
下文化层出土了大量动物遗骨,经初步鉴定,动物种类有:中华鼢鼠、鹿、牛、犀牛以及大型猫科食肉类动物。出土的砾石和断块与废片、碎屑、石核、石片和石器,总共890件。其中完整的砾石236件、被劈裂及有疤的石块207件、残片(包括半边石片)94件,三项合计537件。依岩性统计,火成岩208件、石英砂岩207件,石英岩72件,燧石47件,脉石英3件。四方洞下层文化14C年代测定结果为:278800±510年(半衰期5730年)。下文化层出土石核138件,依岩性统计,石英砂岩98件,石英岩25件,火成岩10件,燧石5件。其中单台面石核28件。最大者120×76×50,最小者37×33×28。长度多在50—70之间,宽度多在33—60之间,厚度多在20—40之间。双台面石核54件,最大者112×60×49,最小者为35×30×27。长度多在50—70之间,宽度多在40—70之间,厚多在25—40之间。多台面石核56件,最大者85×65×40,最小者40×38×25。长度多在40—70之间,宽度多在35—60之间,厚度多在25—45之间。石片129件,分锤击石片与砸击石片两类。锤击石片124件,其中石英砂岩者59件,火成岩49件,石英岩9件,燧石6件,脉石英1件。依台面性质分为自然台面、素台面、有疤——脊台面和修理台面4种。在这些石核中,自然台面石核47件,其中石英砂岩28件、火成岩12件、石英岩5件、燧石2件。最长者90,最短者28,最宽者78,最窄者22,最厚者30,最薄者10。长度多在35—60、宽度多在35—55,厚度多在12—20之间。近半数标本为长度相近的中型石片,而长型石片略多宽型石片。素台面石片55件,其中石英岩26件,火成岩22件,燧石4件,石英2件,脉石英1件。石片最长者80,最短26,最宽75,最窄28,最厚35,最薄8。长度多在30—60,宽度多在35—55,厚度多左10—20。长型石片17件,中型石片29件,宽型石片9件。有疤—脊台面石片5件,其中火成岩12件,石英岩2件,石英砂岩1件。最长者70,最短者38,最宽者70,最窄者32,最厚者23,最薄者9。宽型石片只有1件,其它皆为中、长型者。修理台面石片7件,石英砂岩4件,火成岩3件。长度在35—57,宽度在35—62,厚度在10—23。中型石片6件,宽型石片1件。砸击石片5件,个体均较小,其中石英砂岩4件,火成岩1件。
四方洞遗址下文化层共出土石器86件。类型包括刮削器、端刮器、尖状器、砍砸器和雕刻器。原料以火成岩最多,占42.5%,其次为石英砂岩,占31%,再次为石英岩,占24.1%。燧石仅占2.3%。加工石器以片状毛坯为主。其中石片占36.8%,残片占31%。块状毛坯占32.2%。刮削器76件,器体最大者57×54×18,重154克;最小者32×25×9,重5克。近70%在标本在20—60克之间,这说明中型石器居多;尖状器5件,全部用片状毛坯制成,均为正尖类,尖部断面是三角形。器身宽短,大小匀称,形态相近。最大者59×45×25,重57克;最小者46×37×16,重25克。砍砸器3件,其中较为规则的2件。其一,凸弧状刃口,两面加工,手握部位保留缓弧状自然面,器身规则,长62、宽89、厚38、重250克、刃角65°;另一件长72、宽100、厚51、重350克、刃角75°。端刮器1件,器身宽而薄,直刃,长49、宽62、厚15、重60克、刃角57°;雕刻器1件,用火成岩小石片制成,共长23、宽22、厚6、重5克。
四方洞下文化层出土的石器可归纳出以下主要特征:原料以火成岩和石英砂岩为主,二者合占73.5%。毛坯主体为石片类,占67.8%,块状毛坯也占较大比例,占32.2%。刮削器为主要器形,占88.4%。石器形态多不规则,个体中型者居多。石器加工采用锤击法,个别标本似乎运用了压制法或其它有控制的加工技术。
人类的不同行为是造成遗址不同内涵的内在原因。四方洞遗址为一洞穴遗址。洞穴在史前时代是人类相对安稳,可供较长时间连续使用的场所。遗址内有大量石料、断块、废片以及石核、石片与石器,说明至少部分石器是在洞内加工制作的;遗址中有大量碎骨,其中部分标本上有石器切割的痕迹,应是人类肢解分割猎物所致。同时根据中外学者的实验和观察,在没有任何作用痕迹的管状骨碎片中,有很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敲骨吸髓造成的。考虑到吸食骨髓是史前人类获取营养的普遍方式,因而四方洞的占有者也不该例外。至于食用植物根茎、果实,由于这些实物本身难以保留,不能得到直接验证,但四方洞中一些砾石、断块和石核上的坑疤等痕迹,间接说明当时的穴居者有此行为方式。四方洞内避风遮雨且宽敞,自然是史前人类理想的睡眠,休息的处所。此外,在地层中还出土了碳屑和4块灰烬等遗迹。用火遗迹一般被认为是人类烧烤加工食物、驱避野兽、取暖休息的证据。所以四方洞遗址在被使用的时期内,既是肢解猎物、加工食物和进餐休息的生活场所,又是制造修理工具的生产基地,同时又兼为人们生产,生活遗弃物的堆散地。
三、冀东地区第一个细石器文化遗址——东灰山
东灰山细石器文化遗址,位于唐山市滦县城东北9公里的泡石淀乡东灰山村,南距滦河约500米,地理坐标为:东径39°48′北纬118°49′。是冀东地区甚至整个燕山南麓首次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遗存。该遗址是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滦县文教局于1985年进行旧石器时代文化调查时发现的。一年之后,即1986年11月进行了试掘,共获石制品182件。
这些石制品均出自滦河第二级阶地中上部灰白色砂层中。地层总厚度为15米,其剖面自上至下为:(1)耕土层,厚0.3米;(2)黄色粉砂质粘土,厚2.3米;(3)微红色粘土夹薄层黄砂,厚1.4米;(4)灰白色砂层,含石制品和哺乳动物与软件动物化石,底部多钙质结核,厚1.8米;(5)棕红色粘土,厚2.0米;(6)黄色砂层夹有薄层红色粘土,厚4.2米;(7)灰黑色粘土,厚3.0米。
东灰山遗址的石制品的原料以各种颜色的燧石为主,石灰岩次之,亦有少量石英岩和火山岩。制造石器所产生的岩石碎块81件,占标本总数的44.5%。能分类的标本101件,占全部标本的55.5%,其中,石核11件、石片67件、细石核3件、细石叶10件、石器10件。
11件石核均为锤击石核,根据其形状与台面的多少,可分为单台面石核、多台面石核和柱状石核三类。这些石核大小不等且较小者居多,最大石核重455克,最小的仅重13克。67件石片均为锤击石片。其中46件为石灰岩质,余者皆燧石质。石片台面多选用岩石的节理面、破裂面或自然岩面作台面。台面上大都留有打击点,破裂面多存有半锥体,燧石质者能见到同心波和放射线。石片小而薄,多在50×40以下,部分石片边缘上留有使用痕迹。根据石片的长宽比可分为长石片(长大于宽者)和宽石片(宽大于长者)两个类型。其中长石片21件,宽石片46件。细石核3件,均为燧石质、船底形。其长、分别为15、11、7,宽分别为25、9、10,厚分别为25、15、9。细石叶是以压制法剥制的,共10件,均为燧石质。个别者两侧缘有使用痕迹。石叶的平均长度为15.6,平均宽度为6.9,其中最长的22,最短的10;最宽的9,最窄的5。东灰山遗址的试掘共获石器10件,均由石片以压制法加工而成,占全部石制品的5.5%。其中刮削器8件(包括凹刃刮削器2件、凸刃刮俏器2件、圆刃刮削器4件)、尖状器1件、雕刻器1件。石器普遍细小,工艺精湛,具有华北地区细石器传统的工艺特点。其中最长的一件石器为凹刃刮削器,长39,最短的一件系凸刃刮削器仅为9。最宽的一件系凹刃刮削器,宽为19,最窄的1件系凹刃刮削器,宽仅为8。
综上所述可知,东灰山细石器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具有以下特征:原料以各种颜色的燧石为主,石灰岩次之,另有少量石英岩和火山岩。石制品的型体普遍小巧,工艺精湛。石片均由锤击法生产,且宽型石片多于长型石片。细石核均为船底形,石叶是采用压制法剥制的。石器均由石片以压制法加工而成,其中刮削器数量最大,构成了石器组合的主体,次之为尖状器和雕刻器。
东灰山细石器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较少,且放置的地点无规律可寻,更无古人类长期居住的任何迹象。因此,当为当时古人类频繁活动的场所,而不是居住址。关于遗址的较具体的年代,由于文化层内发现的动物化石甚少(仅有少许马和羊牙齿和碎骨片),所以很难判断。考虑到细石器的出现时间与文化层所处阶地位置,推测其地质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偏晚阶段。东灰山遗址的埋藏位置与爪村HB86020地点相一致,同属于二级阶地中上部。由前述可知爪村HB86020地点约晚于距今2万年前,那么东灰山遗址的年代也应基本如此。
四、滦东地区第一个细石器文化遗址——〓泗涧 昌黎〓泗涧细石器遗址是滦东地区第一个由考古工作者发现并且经过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在华北地区的细石器工业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昌黎是一个依碣石、面渤海,挟滦河的形胜之地。大致以京山铁路为界,南部属于平原,为华北平原的东北边缘部分;北部属于低山丘陵,为燕山山脉一隅。综观境内地势,自渤海岸展布境内的广阔平原,向北、向西逐渐抬升,约至 50米等高线低山突兀,宛如屏障,且有丘陵错布其间。境内最高峰为碣石主峰仙台顶,海拔695.1米。山麓边缘的谷地低岗,分布着由角砾与砂质粘土混合堆积和角砾堆积,厚0—20米,在地貌上常形成陡壁。渟泗涧遗址的文化遗物则出自这种砂质粘土层的上部。渟泗涧细石器遗址位于昌黎镇渟泗涧村西北约0.5公里处、晾甲山(属碣石山,海拨高度333米)南麓最高一级台地的后缘。其地理坐标约为:东径119°10′、北纬39°44′,海拔高度约为65米。这一地点虽处于昌黎北部低山区,但已是其南端的与山前平原相连接的过渡地带。这里北靠山岳,南临平原,近水向阳,高度与坡度适宜,植被丰富,十分有利于古人类活动。
1990年春,河北省文物局在组织本省北部地区的文物普查时,专门组建了一个由旧石器考古专家王峰、高文泰、石春平三位先生与笔者参加的旧石器调查小组,其中王峰先生任组长。渟泗涧细石器遗址就是这个小组于1990年3月16日发现的。省旧石器调查小组于3月15日到达昌黎。第二天就开始了野外调查工作。调查小组一行4人,由城东乐寿山开始朝东北方向推进。当行至〓泗涧村西北不远处便分散开来,各自顺着坡沟由下而上细心地寻觅。上午10时许,王峰先生在响杨树沟首先发现了一件细小的燧石质石叶和一件小石片,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与热情。于是4人集中力量在其东坡不远处的一小片出露较好的地层剖面上寻找。似乎有些偶然,我们很快从地层中刨取出66件石制品。就这样,一处被大自然掩埋了不知多少年且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发现了。4月中旬,我们把获取的石制品送到设于唐山军分区招待所的普查指挥部,请暂住在那里的中国科学院古脊堆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旧石器考古专家张森水先生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著名旧石器考古专家谢飞先生予以鉴定。两位专家不但认真仔细地观看了全部标本,而且全面详尽地询问了该地点的地形、地貌、地质等有关情况。他们在充分肯定调查小组工作的同时,认为有必要尽快对其进行发掘。
1991年10月18日至11月4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秦皇岛市文物管理处、昌黎县文物保管所联合组织了昌黎〓泗涧细石器遗址的首次发掘工作。这次发掘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旧石器考古专家李珺先生主持。在市县主管部门和昌黎镇政府特别是〓泗涧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同志们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第一个探方25平方米的发掘任务。这次下挖最深处距地表3米,动土约50立方米。共发现石制品461件(最初报道为487件,经室内整理其中的26件由于人工性质存疑而未计入)。在发掘过程中,秦皇岛市文化局在此主持召开了由各县区文物工作者参加的现场会,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抚宁县所各庄细石器遗址就是在这之后不久发现的。为了进一步认识〓泗涧遗址的文化内涵,探讨该遗址的意义,在省文物研究所的指导下,县文物所于1992年10月和1993年3月分两段时间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探方面积12.5平方米,掘进最深处距地表3.4米(有些部位作了探测性下挖深度达6米,仍未见底),动土方约30立方米,共发掘出石制品239件。通过发掘,我们了解到〓泗涧遗址的地层比较简单,最上部是耕土层,色灰黄,质粗且松散,厚度为20—30厘米,其下为砂质粘土层,土质由上至下渐变细,致密度亦渐增加。该层可见深度为7米,其中夹布着一些大小不一的砂砾透镜体。由本层顶面向下80—260厘米间为文化层,其中150—180厘米之间石制品较为丰富。两次发掘所获得的700件石制品,全部出自耕作层与基岩之间的棕黄色或棕红色砂质粘土层上部。其中有石核4件(其中锤击石核3件、砸击石核1件)、石片153件、细石核19件、细石叶111件、断块73件、残片99件、碎屑210件、石器31件。石器中有刮削器15件、凹缺刮器6件、雕刻器4件、琢背小刀3件、尖状器2件、石锥1件。
这些文化遗物有哪些特点呢?
1.石制品的原料以各种颜色的燧石为主。其外只有极少量的玛瑙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晾甲山在内的碣石山盛产花岗岩,但700件石制品中竟无一件是由花岗岩生产的。
2.石制品(不包括残片与碎屑)普遍细小,平均长20、宽14、厚8,重量为2.1克。最大的一件石制品系断块,长度为36.4,重24克。若与同类文化遗址,例如阳原油坊、邻近的滦县东灰山的石制品相比,都小得多,即使与小石器为主的华北同时代的诸石器地点的材料相比,其细小程度也是极其罕见的。
3.打片技术直接和间接二法兼用。直接打法以锤击法为主,偶尔也用砸击法。细石叶是用间接法剥制的。石片的台面有素台面、天然台面、有脊台面、有疤台面、线状台面、点状台面,未见修理台面。石片小,且微型石片(不足20者)占绝大多数;长型石片(长大于宽者)略多于宽型石片(宽大于长者)。
4.细石核均为船底形石核,其形制规整,技术精湛。核身小而低矮,其中最大的一件为24×10×8,最小的一件12×8×7,平均为15.4×11×9.5大小。细石核的台面多预制,而后主要沿两侧对核身进行修整,核身底缘多选自锐棱而不加修整。由于核身矮小,细石叶也细矮。最长者20.8,最矮者5,平均长度为10.6;最宽者11.4,最窄者2,平均宽度为3.55;最厚者3.3,最薄者0.5,平均厚度为1.25。由于石叶过于细小,以致使考古家们也难以理解它们的用途。这一点应是〓泗涧遗址石制品中最具特色之处,而且已经引起考古界的特别关注。
5.石器占石制品总数的4.43%,基本上以石片为毛坯,且形体小巧隽秀。其中最大的一件石器系圆头刮削器,仅长33。刮削器数量最大,构成了石器组合的主体。其余依次是凹缺刮器、雕刻器、琢背小刀、尖状器、石雕。未见石核工具。
6.石制品的加工方法多采用锤击法和压制法。加工方式以正向为主,反向次之,复向、错向仅属个别。
7.由于细石核、细石叶数量较多,并且存在端刃刮削器等细石器工业中常见的类型,同时还存在间接打片技术和压制修理技术,所以,从文化上看应属典型的细石器工业技术传统。
透过文化遗物的特点,我们可以窥测出先民们的经济形态。刮削器,包括凹缺刮器、尖状器、雕刻器、琢背小刀以及石锥,虽然对狩猎是没有威力的,但是它们主要是用于割切兽皮和剔骨用的。据此,可以推断,〓泗涧遗址的主人们很可能就是一个狩猎或以狩猎为主的群体。为了推断遗址的性质,我们特别注意到两点:其一,尽管遗址有30厘米厚的石制品富含层,但其分布密度并不大,而且在水平与垂直的分布上缺乏相对集中区;其二,碎屑与其他石制品共存,且占三分之一强。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泗涧遗址是古人类经常活动的地方,而并非久居之地。但可以肯定的是,遗址的主人们曾在这里制造或加工过石器。
由于文化层内没有发现动物化石和可供测定年代的材料,该遗址的确切年代很难断定。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地质学研究成果、文化特点和对比材料做一个大致的推测。由《昌黎县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12月版,下同)《地质》部分的有关记述可知,〓泗涧遗址的地质年代应为晚更新世晚期。这与冀东其他重要的旧石器晚期细石器遗址,例如滦县东灰山、迁安爪村(HB020地点)、玉田孟家泉、抚宁所各庄等遗址的地质年代是一致的。其中孟家泉遗址是燕山南麓存在的一种特色显明的细石器遗址,故被命名为“孟家泉文化”。在较丰富的孟家泉动物群中,有3个灭绝种,证明其时限早于全新世,而其绝大多数成员为现生种,总貌与全新世动物群非常接近。因此,地质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晚期。在出土的2万3千余件石制品中,虽然细石核与细石叶数量较少,但足以说明细石器工艺技术已经得到应用。同时在极个别标本的个别部位上已经应用了磨光技术,这说明其文化时限不会超越旧石器时代晚期较晚阶段。孟家泉遗址中存在的“小石器”,例如刮削器、凹缺刮器、尖状器、琢背小刀、石椎等,在〓泗涧遗址中都存在,但前者有砍砸器和锛状器,后者没有。再者,〓泗涧遗址中细石核和细石叶所占比例明显大于孟家泉。且工艺技术也较为进步。所以〓泗涧遗址的文化时代应晚于孟家泉。但〓泗涧遗址中不见磨制石器和陶片一类晚期遗存,所以其时代不会晚于旧石器时代末。根据《昌黎县志》所载,包括〓泗涧遗址在内的碣石山麓边缘的更新世地层的下限年代约为距今1.5万年前。孟家泉遗址绝对年代测定数据为距今17500±250年。那么,〓泗涧遗址的文化年代应约为在距今17.5—1.5万年前之间。考虑到文化层上部较晚期坡积物存在的可能性,所以也不排除其文化年代部分地越出其下限1.5万年前的可能性。
笔者将上述四个遗址刚刚介绍完毕,蓦地想起曾经拜读过的一篇文章,这就是乐亭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李秀春先生的大作《史前时期的乐亭》(载于由徐兴信、周安海主编的,由中国物质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发行的热土丛书《读乐亭》)。其文对目前乐亭尚未发现旧石器的原因,从远古人类采集石器原料的远近和难度以及生活环境等诸方面进行了探究。这表明我们对寻找家乡旧石器文化是很心仪的。若本文对朋友们了解、认识,特别是寻找家乡的旧石器文化能够有些许补益的话,笔者就不胜欣喜之至了。
(作者系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员、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昌黎县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