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豆情——滦县教学生涯回顾
来源:未知 时间:2007-01-03 12:05:00
眉豆,又名刀豆,一年生草本植物。夏末秋初,眉豆秧长得正旺。粗麻绳般的藤蔓,紧紧缠住篱笆,一片片绿叶向上伸展,层层叠叠地,掩得篱墙风雨不透。那支蔓上一串串紫红色小花,像许多翘翅小憩的蝴蝶。阵风吹来,这花与叶飘飘洒洒地,给小院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
说起那花,每天清早你看吧,有含苞待放的,有开得正欢的,有枯萎凋谢的。花谢了以后便长出一嘟噜、一嘟噜小黄鱼似的眉豆,天气愈凉眉豆结得也就愈多。每片豆荚中都有三四颗籽粒,青青的,嫩嫩的。
秋凉了,这时吃眉豆正合时,采来一兜一篮,或炒或蒸,吃起来又香又脆,还有一种讨人喜欢的怪味。
记得60年代初期,家家吃粮困难,后来政策捆得不那么紧了,人们都弄些“镐头地”,种点杂粮或蔬菜来贴补。我当时在滦县城里教书,教工宿舍在东门里,城外就是贯通南北的滦河,正值春假期间,我在住宅附近寻来找去,选了一块长条形的乱石堆,在暖烘烘的太阳底下,一连干了三四个下午,总算把那块不毛之地开了出来。
种什么呢?我思前想后,决定种些眉豆。我下了种,在上面搭了一些枯树枝,又浇了几次水。不知不觉间,那一颗一颗的种子竟然撑着两大片子叶破土而出了。
啊!眉豆,你生根了,抽芽了,长叶了,伸蔓了,开花了。没有篱笆,没有藤架,你的藤蔓紧紧缠住枯枝盘绕延伸,叶子也愈来愈浓密,盖住那枯木朽株,成为一个绿色小丘,那么美,那么俏,常引得蜂飞蝶舞,行人留步。夏末初秋,那眉豆从绿叶中举出来,这不是让我来收获么?
在缺粮少菜的艰难岁月,把一篮一篮的眉豆挎回家,满足了一家人对食物的需求,吃不完的,或用盐渍,或晒成干。当然,也常送些给同事们尝鲜。
眉豆帮我家度过了那段难关。此后,利用闲暇时间开辟一块隙地,种些菜瓜就成了我对不稼不穑的一种补正。
但过了十几年,大概因为可买到的蔬菜多了,也便宜了,人也就疏懒了,老习惯丢了。独有我家的故交郑荣老师仍不忘其宗。当时,她是中年女教师,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带着两个孩子过日子,布衣蔬食,生活很艰难;但工作踏实认真,是骨干老师,还得过省教育部门颁布发的园丁奖呢!
她是农村人,生活中还保持着农家本色,每年春天总要在院里院外,种些瓜菜,自然也少不了种眉豆。
在收获眉豆的季节,隔三差五地送一些给我们品尝,每次都说:“想吃你们就自己去摘,甭客气!”那意切情真的印象,好久不能从我眼前抹去。
我们已分别十来年了,现在一吃眉豆,我和老伴就会念叨:他郑姨还能给我们送些眉豆来么?睹物思人,往事历历,不知她近况如何;但愿她两个儿子多尽孝心,反哺生母,使她安度晚年吧。
尤其使我牵情的是,另有一段往事。
80年代初,我所教的高中复课班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苦读了一冬一春,许多人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心满意足。利用寒暑假来“谢师”的,可以说络绎不绝,令人应接不暇。
回忆起来,我在课堂上常常借物喻人,讲些求生求知的道理。我说,眉豆,不论是溪畔垄头,篱边墙角,乱石缝隙,瘠地薄田,种子一经入土便生根抽芽,开花结果;可谓给点阳光就灿烂。那可贵品格,实堪效仿。我也让他们写过“眉豆情”一类文章。谁知这些理念竟然在学生心里生了根。
有一年,“五一”节放假期间,一个上大学的学生来看我。见面后,我们畅谈新校趣闻,母校近况,其兴浓浓,其乐融融。临走,他做了两件事,一是赠我一个条幅。上写:“碧叶密如云,秋日硕果丰,骨架是竹篱,不思显自身。”内容是他拟定的,墨宝是求来的,并且裱糊得十分精致,让我爱不释手。另一件是和我一起在院墙边种下了十几株眉豆。
单说这眉豆,入秋以后,豆荚丰收,久吃不绝。历经几场霜雪,豆秧干枯了,哗啦啦几十串眉豆荚在风中摇曳。摘下来,剥了半小碗眉豆粒。黑黑的像眼珠儿,外镶半道白边。我留下来当做来年的种子了。
二十年过去了,这些滦河儿女,昔日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毕业后有的分配在首都,有些在省城,更多的在本市、本县,不少人现已是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或骨干,正在尽其力,谋其政,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我想他们是不会辜负过去那一段师生情谊的。说来也巧,我那送条幅、帮我种眉豆的学生,已是他们单位的领导了。几天前他出差来北京,顺路看我,特意买两瓶茅台送我,以表师生情谊。我们在一家星级饭店“中月楼”宴请他。席间,美食佳肴之外,我特意要了一盘素炒眉豆,我们共叙别离之情,并品尝眉豆,畅谈当年种眉豆、吃眉豆、送眉豆、写眉豆的佳话,真是滔滔不绝......
啊,眉豆,你不过是极普通、极平常的一种豆类,其中却孕含着多么真挚丰厚、发人深思的绵绵之情,并且和我四十来年的教学生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扶今追昔,特仿照古诗“相思”和一首打油诗曰:
眉豆长北国,
秋来结硕实。
劝君多种植,
此物亦相思。
(作者系原滦县新站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