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平泉的大吉口与围场沟

来源:未知 时间:2007-01-03 12:12:00
平泉县的大吉口位于平泉县的党坝镇,地处辽金古驿道——松亭路上,大吉口为距党坝镇北1公里的一个山口,再北4公里即为大吉口村,过去曾是大吉口公社、大吉口乡的所在地,皆以此谷为名。其东为大黑山西段,北为秦家店村,西北为围场沟村。
  大吉口清代称为达希喀布齐尔口(一称达希喀布乞儿口,今多作哈巴气儿)。喀布乞儿,蒙语为“崖口、谷口”的意思,而大吉口就是一狭长山口,长3公里,中为平青乐线省级公路。两侧山体对峙,陡峭险峻。北端最为狭窄,仅20米有余。公路西为一小河——大吉口河,系瀑河支流,亦因达希喀布齐尔口而名。其源有三:东路为秦家店村的黄土梁子,北与小寺沟镇单家店村为邻;中路就是围场沟村的北沟与小寺沟镇袁家店村之间的分水岭;西路为大吉口西山,与承德县交界,界岭为炮杖梁。三源在大吉口村会合后,出“大吉口”,在山前庄村西入瀑河。这里的围场沟一带是清康熙年间的狩猎场,原名明安沟,今名亦因清帝在此围猎而来。
  清代皇帝,特别是早期之所以在大吉口、围场沟活动频繁,并影响平泉历史至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第一,大吉口处在辽金以来一直沿用的古驿道上,当时在承德还未建避暑山庄,木兰围场亦未肇建,且承德至沈阳的大道亦未整修,故清帝巡幸塞外,基本上沿用通州——遵化——喜峰口——会州——大宁(宁城)的古驿道。
  第二,出喜峰口,由宽城至大吉口(除因公务需要在宽城驻跸外),基本上是一日路程,行此必须下榻、休息。
  第三,这里是喀喇沁蒙古的南界,清帝在这里,正好可接见蒙古各部王公,处理政务。
  第四,这里是地理、地形、小气候及当时的生活方式的分界线,故清帝将此作为了北巡的中转站,由是以北便开始终日的狩猎活动了。
  以大吉口最狭处为界,其南的党坝为低山区,地质为石灰岩地带,山高林密,山谷风强烈,由于山体阻挡,这里为一封闭的小盆地,北来的冷空气不易入侵,气候温和,但地块狭小瘠薄,故而人马行动很是不便。北行出大吉口,视野顿显开阔,山体浑圆平缓,为火山岩地带,大吉口村周围为一小冲积平原,土地平坦、肥沃,面积达数千亩,是全县重要的产粮基地。数十年来,这里依靠优越的土壤及天然隔离条件,大量生产玉米杂交种子,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清代大吉口则是农业区与游牧区的分界线。大吉口村北与平青乐线相交的岔路北行不远就是围场沟。围场沟为一南北走向的狭长沟谷,长约6公里,其整个流域面积近20平方公里,有围场沟、北沟、李杖子、才杖子等自然村。其内沟岔较多,溪水淙淙,而且山小、坡缓,绵延迂回。山上多松树、柞树、椴树、榛子等数百种林木,山深林密,多种动物在此生息、繁衍,是天然的狩猎场所。围场沟地下有煤。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撤八沟厅建平泉州,四月准曹高义开采大吉口北沟煤矿。解放后,乡、村均曾在此建有小煤窑,因储量小,存在安全隐患,近年已被政府关闭。乾隆帝于乾隆四十八年(1784年)经今平泉县城,曾作《八沟(平泉古称八沟)》诗一首,在诗注中将此中原委说的甚是清楚:“昔年皇祖每岁冬至后于明安沟行围,即俗称所谓米峪口也。围毕由此路复至热河驻数日还宫”。“八沟本系游牧处所,是以皇祖每岁于此行冬围,而内地民人贸易耕作者与蒙古杂处,其中外一家矣”。这里所说的明安沟就是围场沟。可见,大吉口、围场沟是清帝北巡中狩猎的开始之地。
  乾隆帝所言在大吉口、围场口狩猎的圣祖皇帝就是康熙帝玄烨,根据《康熙起居注》及高士奇《松亭纪行》记载,康熙先后于十六年(1678年)、二十年(1682年)两次巡幸塞外,往返经过这里,行围狩猎,处理公务,现将有关事件整理如次。
  康熙于十六年(1677年)第一次北巡,往返30天,九月十六日驻跸宽城东,十七日辛卯驻跸达希喀布齐尔口。是日科尔沁国多罗贝勒额驸沙进来朝,贡马匹。十八日往察汉城(今会州城)北上。
  南返时,于当月二十五日驻雅屯河(即雅图沟河,也叫铅洞子沟河,在小寺沟镇)。二十六日庚子,驻跸达希喀布齐尔口。“初巡狩边外时,调喀喇沁部落多罗杜棱郡王札锡、镇国公吴特马喇、一品塔布囊席达等三十二塔布囊、精奇尼哈番、副都统等率兵丁一千五名来为向导。是日,上出御幔城门,各赐衣、帽、带、靴、白金、锻、布有差。上御幔城内黄幄、,召喀喇沁部落王、公、塔布囊、章京等,赐食。”
  此次出行,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侍从。曾作诗词七首,其中在北巡狩猎初,适逢其妻卢氏去世不久,作《菩萨蛮》一首,胡迁荣考为在平泉所作,应即大吉口、围场沟,现录于下:
  榛荆满眼山城路,征鸿不为愁人住。何处是长安,湿云吹雨寒。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
  四年后的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再次经松亭路北巡,往返四十九天。侍讲学士高士奇侍从,活动记载较多。
  《起居注》载:四月“初八日辛卯,上驻跸宽城北五里”。
  初九日壬辰。喀喇沁部落杜棱郡王札锡、镇国公吴特巴喇率所属塔布囊等至达希喀布齐尔口南迎驾,行三跪九叩头礼。上出喜峰口,于原野设黄幄升坐,王札锡、公吴特巴喇、塔布囊等以下及众军士,皆赐茶酒。又赐王子绰衣尔扎木苏衣帽一袭”。之后康熙与众大臣商讨了为提督王之鼎等昔日战争阵亡将士封爵及其子女的任用问题。是日,康熙一行驻达希喀布齐尔口北。地点应是在秦家店一带。
  初十日癸已。上驻跸察汗城(今会州城)地方。
  关于此行,出宽城,入大吉口,高士奇《松亭纪行·下》记道:壬辰(初九),山崖盘复,前望似无去路。峰回路转,乃更豁通。出达希喀布齐尔口,为蒙古界。喀尔(喇)沁部落长率其所属跪迎道左,上慰劳之。驻跸达希喀布齐尔口北”。此处描写与今大吉口地势无异。高士奇作《将出达什喀布齐尔口》诗一首,生动地描写出了宽城北行后,在喀喇沁部落南界——大吉口所见得景色:
  众山向背殊,峰峰自回互。石上漾清泉,山根丛茂树。咫尺误行踪,往来遵细路。弯环数十围,潺爰八九渡。林花杂春夏,风景变朝暮。胜览意不忘,塞行有深趣。
  高士其还另有记康熙帝接受蒙古王公率其所属跪道左迎驾和“上慰劳之”的盛况的诗《驾出达什喀布齐尔口喀喇沁部落率所属伏迎道左》一首:
  直北幽崖早向诚,不须更筑受降城。
  职方记载梯航路,王会传呼拜舞声。
  红绽边花迎雉扇,碧摇岩树转龙旌。
  太平游幸非征战,应笑元封自勒兵。
  此诗高度颂扬了清朝政府吸取历史教训、实行民族怀柔政策的巨大成功。
  此行南返的时间是二十一日,驻会州城。二十二日驻大吉口,赏赐行猎有功人员,并赐宴蒙古王公。
  《起居注》载:二十二日乙巳。早,上御行宫黄幄。着令严缉查获广东巡抚金俊题,叛贼杨起龙等三人。未时,设黄幄于达希喀布齐尔口北原野,上如黄幄。喀喇沁王札锡、公吴特巴喇率其属塔布囊等及随从军士跪候驾过。上升座,大设卤簿,作乐。然后赏赐王札锡等蒙古王公、将士。“以上诸人,因前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具有勤劳,故加赏之。[注:这些人是为康熙等打前站的,即为其巡〓狩猎选择地点——围场,如围场沟、乌兰布尔哈苏(今平泉下店一带)、拜查(今柳溪一带)、黑里河(宁城)等处]赐毕,王札锡、公吴特巴喇、王子绰衣札木苏等命坐于御座相近,其余诸塔布囊、众军士令分行列坐,大设筵宴。是日,上驻跸达希喀布齐尔口北。”
  二十三日丙午。上进达希喀布齐尔口,喀喇沁部落王札锡、公吴特巴喇率部下官员跪送。
  关于此次赐宴活动康熙帝御制了《塞上宴诸藩》诗一首:
  龙沙张宴塞云收,帐外连营散酒筹。
  万里车书皆属国,一时剑佩列通侯。
  天高大漠围青帐,日午微风动彩旒。
  声教无私疆域远,省方随处示怀柔。
  高士奇更是详细、生动地记下了康熙赏赐蒙古王公大宴诸藩的盛况:乙巳(二十二日),赐宴喀尔沁、廓尔沁诸部落于达希喀布齐尔口。上座黄幄中,皇长子及温郡王侍,诸部落率其所属列坐于幄之左;内大臣列坐于幄之右。蒙古上下数千人,人赐酒一金叵罗、茶一瘿碗,顷刻而遍。宴毕,赐请部落蟒袍、帽带、靴袜、弓矢、佩刀、鞍辔、缎帛、银、布有差。内大臣噶布喇,引一蒙古至幄前,上召臣士奇数其创痕,头、面、项、背、胸、臂,凡二十四处,上曰“此蒙古梅勒章京也。近年调征处州,陈前所创如许,得以不死。”臣士奇奏曰:“皇上推心置腹,以诚信待人,故使远人皆能尽力疆场,仰见恩泽之入人深也。”驻跸达希喀布齐尔口北。薄暮雨。
  高士奇为御制诗《塞上宴请藩》及大宴、赏赐蒙古各部首领,赋恭纪诗二首:
  一、赐宴喀喇沁诸部落恭记
  黄幄高张羽卫陈,遐方述职尽称臣。
  金螺酒礼领三爵,宝碗茶膏遍一巡。
  问俗远同虞出狩,要盟欲笑汉和亲。
  长城有险休重设,至治从来守四邻。
  二、赐赉喀喇沁诸部恭记
  帝泽遥敷到八埏,精〓文织散穷边。
  应羞使者通西域,何用将军款右贤。
  锦乡平添林峤色,云霞四映塞垣天。
  贾生五饵终迂论,何似怀柔大化宣。
  第二天,即二十三日,康熙帝一行进入大吉口,“诸蒙古跽送道左。行未十里,山气缕缕含烟,忽复流云四野,天气曛黑,大雨如注,青林碧翠,倾刻莫辨。时而长虹拔地,直与残阳相射,轻雷断雨,隐隐遥天。”康熙遇雨的地方应是今党坝至煤岭子一带,现在这里因降雨量较多,在夏季雷雨天出现雨后彩虹的美丽景致与“睁着眼睛下雨”仍是常有的事。
  清朝在今围场设立固定性的木兰围场,以及在承德肇建避暑山庄,并成为第二个政治中心后,皇帝出京则多走古北口驿路,大吉口与围场沟就很少光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