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县城北8公里处,神岳奇峰碣石山仙台顶(俗称“娘娘顶”,“亦称汉武台”)东侧
,有五座峰峦叠嶂,
环列如屏,远望如五友挽臂,近观似五指插天的秀丽山峰,这便是昌黎古十景之一,名曰“
西嶂排青”的西五峰,即人们说的昌黎五峰山,海拔500余米。五座山峰,峰峰峻峭,岭岭
瑰丽,其名称也颇具诗意,广涵神韵,分别称作:“平斗、挂月、望海、飞来、锦绣”。五
峰山松苍柏翠,怪石嵯峨,鬼斧神工,刀削剑劈。逢春遇夏,这里草木繁茂,野花争艳,鸟
唱蝉鸣,清风熙熙,泉水潺潺,一派世外桃园风光。
在平斗峰前面,有一块东西长近百米,南北宽50余米的座北朝南平台,面对深谷,五峰环抱
,冬暖夏凉,古木参天,景色宜人。史载,唐代曾建有圆通小寺。明崇祯14年(公元1641年
)山石道(守卫山海关的督师)范志完到这里览胜,惊讶不已,认为这里天生文笔峰。便由
他主持在这里修建韩文公祠,以纪念唐代大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昌黎先生。当时只修了正殿
三间,内塑韩愈坐像,两旁塑朱公(朱国栋,守卫山海关的巡抚)、范公(范志完)二像。
另建客厅三间。至清乾隆年间,昌黎韩营韩家(当地望族,自称韩愈后代)增修耳房两间及
围墙山门。从此,这里便成为历代文人骚客群贤毕至,吟诗作赋,寻古览胜之形胜宝地。留
下许多诗文墨迹。仅石刻就遗存多处,平斗峰顶部面南刻有范志完题写的“五峰环翠、泰山
北斗”八个大字。在东山门外的巨石上刻有“白云乡”三字,笔力浑厚,古朴遒劲。为清咸
丰年间昌黎举人崔树宝所题。在正殿背后的悬崖上刻有文字游戏诗:“源滋浩泽湛,清净法
演洪,江海深潭〓,济流派瀛溟。”
在西侧挂月峰峭壁上有一山洞,称为“范公洞”。原名“刘九洞”。传曰:“刘九洞原洞门
封闭,若要洞门开,还得刘九来”。范志完言自己小名与刘九相符,遂令人凿开洞口,修一
门,改为范公洞,洞内立有范公石刻像,门额上刻有当时昌黎知县蒋三捷题写的“范公洞”
三字。洞及洞门刻字尚存,石刻像早已被人推入深涧,至今未寻到。
在韩文公祠内曾留有文人墨客的一些石刻诗句,对了解五峰山的自然风光和迷人景色,多有
欣赏和借鉴价值。现抄录二首,供读者品味。
一、谒文公祠〓尤侗作
五峰青不断,引入白云中,春后山崖雪,朝来海上风。三勾菩萨井,一尺大夫松,怪石排如
笔,森严拱巨公。
二、登五峰识景〓山主林起宗题
海畔层层起五峰,世传韩子旧提封,〓岩绝峭留仙迹,隐现晴雯类化工,真液长流三壁水,
灵根不断万年松,溟烟一色临波镜,人在遥天咫尺中。
由于五峰山自然景色迷人,诗文胜迹颇多,为历代文人所景仰。
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从1908年至1924年曾多次
登临五峰山韩文公祠,或客居,或浏览,或消暑,或避难。
1919年7月,李大钊携长子李葆华来五峰山消夏,在韩文公祠居住数日。住在客厅里屋的土
炕上,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这里,他
写下了《再论问题与主义》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两篇重要文章,同时又写了《五峰游记
》、《岭上的羊》、《山中落雨》、《山峰》等诗歌与散文。抒发了对五峰山的赞美和崇爱
之情。如他在《山中即景》一诗中写道:“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
流泉。云在青山外,人在白云内,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
1924年5月,李大钊受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他化装成商人由北京来
到五峰山避难。并由此接受中共中央派遣,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
大会。李大钊深爱五峰山的一草一木,与这里的山民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李星华在回忆录
里称昌黎五峰山几乎成了父亲的第二故乡。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处既有历史文化价值,又有现代革命教育意义的文物史迹,因年久失
修,疏于管理,于上世纪40年代初期圯毁,解放后仅存遗址。为缅怀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
恢复历史名胜,昌黎人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在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采
取“民办公助”的方法,于1987年将韩文公祠修复一新,恢复了历史原貌,并将李大钊同志
多次居住的客厅辟为李大钊革命活动纪念馆。在五峰山南面的界石岭上,矗立了五米多高的
汉白玉李大钊全身雕像。增加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
2001年,五峰山韩文公祠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河北省委、省政
府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的七月一日和清明节期间,昌黎县以及京、津、唐、
秦等地的青年学生、机关干部、工人农民纷纷到这里谒拜革命先驱,接受传统教育,领略久
远的历史文化。2005年,中宣部将这里规划为红色旅游景点,把它与乐亭李大钊革命纪念馆
、李大钊故居纪念馆划为统一红色旅游路线。昌黎五峰山韩文公祠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游人
的青睐。
(作者系昌黎县政协退休干部,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辽代神山——大黑山
王恩山
辽代的主体民族——契丹族崇山,每逢重大节日及军事行动均要祭祀神山,不仅虔诚,而且
规模宏大,以至“非祭不敢近山”。随着辽国疆域的扩大,所立神山也较多。今平泉境内的
大黑山就是其中的一座。
《辽史·地理志》载,“中京泽州有神山”。这里的神山即今平泉县境内的大黑山。辽之泽
州即今平泉县南之会州城。泽州辖二县:神山县和滦河县。神山县即因神山而得名,泽州州
治及神山县治均在今会州城。
金亦沿用辽之旧制。元将之“罢为神山站”。在今会州城遗址曾发现“惠州之印”和“神山
县印”。
《元一统志》载:“神山在惠州西南十三里,东西长十里,南北广八里,中有古庙”。辽之
泽州即金之惠州,其神山亦指大黑山。
清乾隆年间修订的《饮定热河志·山》称大黑山为拜察山:“汉名神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
右翼南一百五十里。”拜察为蒙语,一意为水源地,二意为险峻地形。在此应以后者为妥,
因该山四周无任何水系发源。
辽之神山,今大黑山,位于会州城南十里的小寺沟街之南。为东北起于黑山口瀑河右岸
,西南止于大吉口河左岸,延绵二十余里的一条山脉的首端。山从瀑河右岸拔地而起,同右
岸的桃山对峙。中间是四十余米长的断陷带,瀑河从中间湍湍流过。断陷带被称为黑山口,
远近闻名,其东北的黑山口村也因此而得名,村东的军用机构也沿习此名。大黑山海拔1004
.7米,山阴陡峭,愈高愈险,顶峰有二十余米长的危岩陡壁,方园数米的山顶上有导航三角
架一座,视野可及周围数十公里。笔者曾由阴坡上山,达于顶峰,切实体会了一次登高“上
去了,下不来”的感受。而山阳则较缓,并有几条岭向南延伸,均可沿岭到达顶峰。大黑山
为燕山山脉向北延伸地段,山体由石灰岩组成,远望青黑,故名大黑山。
今大黑山之阳因立地条件差,降水量少,植被稀疏,无茂盛的森林。而山之阴东段则有大面
积的黑松,夏秋之际多产松蘑、肉蘑,半山坡为苹果、梨等各色果树,山脚环黑山则是万顷
良田。黑山口两边的小寺沟镇黑山口、仓南子、佟杖子、桥东等村利用该地优质的石灰岩的
资源,建立了数十个石灰窑,县里还在南仓子村建立了黑山水泥厂,为城乡建设提供了大量
的水泥、白灰等建材,为众多的村民增加了收入。由于近百年来在黑山口瀑河两岸大量开采
石灰石,“黑山口”已拓宽至百余米,瀑河大桥上,运输车辆机器轰鸣,骆驿不绝,国家二
级公路平(泉)铁(门关)线亦经黑山口瀑河左岸南下。
大黑山山阴之下,雅图沟河缓缓东流汇入瀑河。环山由东向西转南依次为小寺沟镇佟杖子、
桥东、桥西、单家店等村,再南即为党坝镇的单家店、大吉口、山前等村。平青乐省级公路
依次经过上述诸村。这些村除小寺沟街所对山上植被较好外,大黑山体多为裸岩,但各村均
有广阔、肥沃的土地。大黑山之阳,由黑山口而南除南仓子的山口自然村外,基本为南三家
村辖区。《元一统志》所载神山“中有古庙”,遗址即在该村,为一娘娘庙,所建时间不详
,仅有殿一层,房三间,一林姓道士任住持。
大黑山还是一座古老的山,在黑山口大南山的老獾洞,发现了一批打制石器及烧骨,经考证
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五万年左右,说明我们的祖先五万年前就踏上了这片土地,生
息、繁衍。可惜,老獾洞已被开采石灰石的农民破坏掉了。黑山口的乱葬岗子还发现有春秋
时期的古墓群遗址。清康乾年间,在大黑山周围,先后建有不少皇庄、王庄、官员庄头、兵
丁份地。如南三家的林姓庄头、佟杖子的佟国府、小寺沟桥东一带的高姓庄头、大吉口的张
姓庄头等。
(作者系平泉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平泉县苏颂研究会副会长,平泉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唐
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