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皮影与滦洲皮影一脉相承
来源:未知 时间:2007-01-06 14:28:00
凌源皮影由河北滦洲、乐亭传入,属滦洲皮影派系。据凌源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在滦洲有一名叫黄素生的生员,屡试不第,遂赴关外游学,途中将家乡皮影艺术传播各地,后至辽宁。凌源皮影从此兴起。现在凌源皮影的唱腔、雕刻艺术、演唱方法与滦洲、乐亭皮影极其接近,一脉相承,属滦河文化的一个分支。
皮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巫术、萨满。据民间传说早在殷商时代就有皮影戏,皮影艺术真正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是从汉朝开始。早在汉文帝时代,就流传着关于皮影起源的诗句:“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纱灯,文帝治国平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根据史料记载,皮影发详于我国汉朝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一直流传至今,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皮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对中国的古代和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现代文化艺术如动漫、木偶、京剧、电影等艺术形式都是由皮影戏派生和演化而来的。
唐宋时期,对皮影艺术有了详细的文字记载。宋理守端平二年(1235年),灌圃耐得翁所著《都城记盛》曾写道:“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宋代有了关于雕刻皮影人技术、照本唱戏等方面的记载,还留下了名影艺人的名字,如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孟元志所著《东京梦华录》记载了皮影活动的兴盛景象:“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影棚子小戏,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古朴而典雅的凌源皮影远近闻名。早在1991年辽宁省举办的全省皮影大赛中,凌源皮影团创作演出的《西游记》、《红莲除霸》等剧目就获得了一等奖。现在每逢佳节凌源电视台、广播电台都播放皮影专场节目,今年正月凌源电视台播放的《凌源皮影名人新人唱段展播》受到城乡群众的一致称赞和好评。古扑而典雅的凌源皮影受到世界各国友人的欢迎,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国际友人曾来凌源观看皮影,凌源皮影同样受到台湾同胞的喜爱,2005年台湾著名记者佟光英先生来凌源观光特意提出要观看皮影,并把凌源的皮影人带回台湾宣传和欣赏。现在吃凌源风味小吃,看凌源皮影已成为到辽西旅游观光的一绝。
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制品,简称影人。影人是用于皮影戏表演的,平常每个人也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装饰。由于皮影人造型古扑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大量的中国“皮影”。
清朝年间,凌源皮影很盛行,那时,官宦富豪人家常自备影箱,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制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村镇,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县有二三十个影班不足为奇。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据据《承德府志》记载:“影戏,无事招演者称太平影,因事许演者为平安影,也叫愿心影,其期率三夜为一台。”同时,唱影与民俗还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月十五唱“灯会影”,三月三唱“河神影”,七月七唱“喜鹊影”等等,可谓名目繁多,好戏连台。说明皮影戏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同时唱皮影戏也是表达人民群众企盼丰收、平安等美好愿望的重要形式。
凌源振生皮影戏团正在演出 皮影戏包括绘画、雕刻、操作、演唱、音乐等,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还具有演员人数少、设备简单、活动方便的特点。一般职业影班仅五、六个人,所有的蓬、围、杆、杖、影箱,加上演员的行李,用两头毛驴一驮便可以到各地演出。“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旧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在尚不能解决温饱的情况下,用较小的开销便可看到宫廷里的忠奸之斗,大家闺秀与落难公子的缠绵爱情,女豪杰跨马扬刀力战贼寇等情节。这些不仅使农民群众开阔了眼界,剧中情节又往往引起人们思想的共鸣。
皮影戏唱腔分生、旦、髯、丑四大行当。唱腔委婉细腻,高亢圆润,低回缠绵,在十分独特的四弦胡琴和三弦的伴奏下,极富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原生态的唱法极其优美和富于感染力。有些影迷往往静座在影台附近,闭目听影,尽享演唱中的美妙之处。皮影戏还有表演细腻逼真的特点,更加引人入胜。影人出场时操纵者要通过影人表现出旦行的稳重、丑行的轻浮、文官的斯文,武将的刚直、主帅的威风。表演绝活更令人瞠目。一个黑脸红发的恶女,洗脸一擦变成绿脸,再洗再擦变成俊俏的媳妇,这种精湛的表演可与魔术相媲美。
解放后,凌源皮影有了很大发展。据1958年统计,全县有影班120多个,演员达400多人。新的剧目不断增多,广大皮影艺人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题材,编写新影卷67部,在不同时期,都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教育作用。表演艺术也明显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声、光、电技术等应用到皮影戏中,更使布景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伴奏乐器增加,在原有四弦的基础上,又有三弦、大提琴、笙等乐器伴奏,不但烘托了气氛,而且更加悦耳动听。
凌源皮影艺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为发展皮影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凌源著名皮影雕刻艺术家于振生老先生,左鸿鸣老先生都已年近过古稀,还辛勤耕耘在皮影的事业上。韩琢老先生,43年潜心研究皮影的改革与发展,撰写了有关皮影艺术专著三部,组织人员搜集抄写影卷400多部,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有关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凌源皮影已经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1992年2月,辽宁省文化厅命名凌源市为“群众皮影艺术活动基地”。1996年11月国家文化部命名凌源为“中国皮影之乡”。2004年,凌源皮影又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现在凌源市委市政府已经把皮影做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来开发,相信凌源皮影一定能为传承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和促进世界经贸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作者:陈旺,系凌源市政协副主席、凌源皮影爱好者。因去年贵学会领导来凌走访考察得以有兴接触,并阅读了《滦河文化研究》杂志,深受启发,故今将此文寄上供共同切磋交流参考。联系电话:04218868861。2007年3月于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