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乡情——回忆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2 14:38:00
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创花派艺术,享誉东北,名满故乡,是评剧界的一朵奇葩。我小时候就从收音机里听到过花淑兰的《茶瓶计》,后来从电视、光盘中也常欣赏花派剧目和精彩唱段。其优美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令人不酒而醉。
2004年夏,滦南县政协为撰写《中国评剧之根》派员去东北调查采访。我分到拜访花淑兰老师的任务,既高兴又不安。高兴的是可以见到我崇拜的艺术家,不安的是恐怕见“大家”不容易。6月28日,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和杜盛兰来到沈阳评剧院。登上二楼,见北面东间门开着,盛兰便礼貌地向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询问:“请问,花淑兰老师在吗?”未等老人回答,我已到门前,定眼一看,正是花淑兰老师:“这就是花老师。花老师,您好?”花老师站起:“你们找我?”盛兰答:“我们是从河北省滦南县来的,县政协为写《中国评剧之根》派我们来拜访花老师。”我们做了自我介绍。花老师笑容可掬,忙招呼我们落座:“请坐,哦,你们是从评剧故乡来,从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的家乡来,欢迎,欢迎!”花老师看看我:“你姓葛?我也姓葛,咱们还是本家,更没说的了。”花老师忙给我们倒茶,我们礼貌地婉辞谢绝,并说明想了解的内容。花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然后谦虚地说:“我不会系统地说啥,让我们老王给你们介绍介绍吧。”王景山先生把我们带到副院长办公室,向冯玉萍副院长做了介绍。冯玉萍先生1981年师从花淑兰,全面继承了花派艺术并博采众长,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她和蔼热情,边打招呼边给我们泡茶,然后把办公室暂时让给了我们。王景山先生客气地让茶,然后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当年沈阳接待戏曲艺人的信诚旅馆、王崇泰戏装厂和北市场大观茶园、公益舞台、奉天大舞台等,还介绍了评剧流派的形成和花派艺术特点。王景山先生开朗热情、直爽健淡、幽默风趣、知识渊博,我们听得入了迷。他见我们忙着记录,停下介绍再次让茶:“请喝茶。评剧的历史, 我也是一知半解,等回家给你们找些资料,并欢迎到家中做客。”
第二天,我和肖波、盛兰如约前往皇姑区孔雀河西街花淑兰、王景山先生住处。
客厅中悬挂着书画、剧照,摆放着根艺、文玩,朴素典雅。王景山先生斟上茶送到我们手中,花老师切好西瓜放在我们面前。我顿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心里却是清凉无比。艺术家,著名的艺术家竟是如此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我借言谢之机,再次端详这位老人。她白发苍苍、面容憔悴,鱼尾纹流出的都是笑,却掩藏不住笑容后面的疲惫。年逾古稀的艺术家(时已患大症),已经功成名就,应该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却不辞辛劳地办起了艺术学校,为评剧培养接班人。这就是事业心,这就是艺术家花淑兰先生的高尚情操和高贵品格。此时,我想起了“德艺双馨”一词,用在花老师身上恰如其分。花淑兰老师对面落座,王景山先生拿出了给我们找的评剧史料,开始了关于评剧的话题。
这次拜访,超出我的预料,不仅评剧史料收获颇丰,而且从一位老艺术家身上学到了如何为人,如何做事,从而坚定了写好《中国评剧之根》的决心。实在不忍心再影响两位老人的休息,我们起身告辞。花老师坚辞挽留:“谈评剧总有说不完的话,和家乡人总有唠不完的嗑。你们来一趟不容易,多坐一会儿,吃块西瓜,喝杯茶,说会儿话,我心里高兴。”我们只得再坐下,吃瓜喝茶花老师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我们第二次起身告辞,茶老师急忙换鞋:“老王,你别动了,我来送客人。”你们是我的娘家人,是为传承、发展评剧而来的客人。我必须送!”无奈,我们只得顺从这位真挚热情的老人。送到楼下,我们道谢告辞。花老师不停步,坚持再送;送到大院门口,我们再请留步,花老师还是不回,边送边说:“你们为评剧事业不远千里来沈阳,我这才走了几步?我送送你们,告诉你们回宾馆路怎么走。”花老师一直把我们送到大街上,还叮嘱我们,坐公共汽车从哪里上车,“打的”怎么走,如果步行可以抄近走某某胡同。告别时,花老师还告诉我们:“有事打电话。再来沈阳,别忘到家。”我们走到百米处的路口拐弯处,花老师还站在路边看着我们,频频招手,像送自己的孩子登程远行。我望着这位满头银丝的慈祥老人,百感交集,鼻子发酸。这一幕,我永久不能忘怀。
同年9月份,花淑兰老师带领艺术学校的学生到家乡唐山,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并在闭幕式上演出了精彩的节目。花老师还登台与弟子冯玉萍共同表演了评剧联唱《师生情》。艺术节期间,花老师不辞辛劳,随队到滦南拜祭成兆才先生。没想到,这竟是花老师最后一次到家乡唐山。
2005年3月30日,花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难道您就舍得您心爱的学生?难道您就舍得您忠实的戏迷?难道您就舍得无限热爱的评剧事业?您都舍不得,不然不会有与疾病抗争的顽强精神,不然不会争分惜秒的为事业拼搏。您走了,留给后人的是最高尚的品德和不朽的花派艺术。
在花淑兰老师逝世两周年之际,草成此文,略表一个忠实观众深深地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