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陶瓷文化刍议——对于陶瓷文化内涵与传承的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3 14:48:00

  一、文化是个相对概念
      文化是相对于非文化而提出的,是一个具有相对性质的概念。这种相对性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的存在物中看到。
  第一个层次,文化是相对于目前还没有认识并施加影响的客观存在物而提出的概念。就人类所能接触到的客观世界而言,依照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划分,大体有两类存在。一类是还没有受到人类的影响、干预和改造的自然、自在之物,包括人类已经知道或者还不知道的地球和外空的自然物质,比如,地球深海或地球深层的某些物质以及外星球等。这类物质的共同特征是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还没有直接的联系,也就没有涵容着人类的欲望和技能。再一类则是人类已经了解其存在并加以影响和改造的自然界物质。这类物质存在的基本特征是已经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地联系,或者是人类的制造物,或者是经过了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它们因人而改变了自身,并因人而存在。在文化论题意义上,前者是非文化,后者是文化。在这里,所谓文化就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文化的最宽泛的定义,也是它的最根本的价值所在。
      第二个层次,文化是相对于社会其他构成要素而提出的概念。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项,一是经济。依照马克思的分析,由生存、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所构成,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的消费品。政府有许多专门管理经济的部门;一是政治。阶级斗争、政权更替、社会管理、军事战争以及公民选举等,大都可以归并于政治。政党、人民代表大会、政府的某些部门等都属于政治组织,其意义在于维护社会机体安全、机制的正常运转。一是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科学教育、文学艺术、音像制作、文物考古、新闻出版、媒体通讯等属于这个意义上的文化范畴,国家机构中也就有相应部门如党中央中宣部、国务院文化部、电影电视部等,都是专门从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的部门。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比之于前者,范围小了许多,而其内涵却具体明确了许多。在前一个意义上,经济、政治也都归属于文化,而在这里文化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的独立存在。
      第三个层次,文化是相对于社会某个具体领域或某种具体物品的外在形态而提出的概念。具体领域如工业文化,艺术文化等,具体物品如陶瓷文化、茶文化等。这是更直接、本质意义上的文化,是相对于物质的、有形存在的精神内涵,集中体现着人的主观愿望、要求、知识、能力和情感。任何具体文化都不能脱离一定物质形态而存在,但本质意义上的文化却是相对独立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情感。所以,文化意义上的一种物品是不能直接地等同于该物品所包容的文化的。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客观存在的这样一种现象:具有文化外表的物品,却属于“没有文化”的存在。最近报刊和网络上流传着著名画家韩美林的一篇题为《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1的文章,产生了广泛影响。另一篇题为《没有文化的文化现象》2的文章,更是直接地揭露了这种扭曲的社会文化现象。文化就是文化,怎么可能会有“没有文化”的文化呢?这表明,即使是所谓文化,也可能是没有文化内涵的。还有人依据制造大量文化垃圾的美国“是没有文化的‘文化大国’”。其实,我国学术界和文学界同样有人制造了大量“文化垃圾”。社会现实表明,我们国家已经到了要区别文化形态与文化内涵、从而判定“有文化”的文化和“没有文化”的文化的时候了。非如此,不能识别和抵制已经大量涌现的“没有文化的文化现象”。正是这种“没有文化的文化”现象正在腐蚀、瓦解着曾经和正在遭受“政治”打击、“金钱”驱逐而变得脆弱的文化,而伟大中华民族的复兴,根本性的任务之一,就是振兴中华文化,包括陶瓷文化。二、陶瓷与陶瓷文化
  对于什么是文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文化二字讲得浅,就是人生的花样”3。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说“文化是人对‘美好’的追求”4。两位先生所说的“花样”和“美好”都应合了《易经》中对于“文“的解说:”物相杂,故曰文”,物相杂就是多种东西聚集在一起,形成“文”即美好。“文”是美好,“化”即转化和演化,“文“与”化”连在一起,就是要用“美好”即“文”来演化、提升、升华我们的生活质量。陶瓷文化就是体现在陶瓷制品中的能够“美化”人的生活“花样”和对“美好的追求”。文化涵容在陶瓷中,陶瓷中涵容着文化,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陶瓷和陶瓷文化两个不同的概念混同、甚至等同起来。如果这样的话,陶瓷文化便失去了独立意义,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独立研究了。
     陶瓷作为人工制造的器物,由三种成分构成。首先是物质,即制造陶瓷产品使用的材质——瓷土及其他原料。它们本身是天然物质,因为经过了人工开采和加工,包含有人的意志等主观因素,也就拥有了文化基因。其次是技术,即制造陶瓷产品的技术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方法技巧、操作程序等。这是一种介乎于物质和精神(意识)之间的要素。就其文化因素而言,高于物质性的原材料,比之于物质性材质,技术在更直接的意义上属于广义的文化。再次是装饰,即为了提高产品美学品位,增加商品市场价值,由人工对陶瓷产品进行的装饰,包括造型、绘画、烧制等。这是对陶瓷产品所作的美化,将人的审美要求贯彻其中,以实现消费者对于陶瓷产品的审美享受。这是陶瓷产品创造人员艺术品位和能力的体现,是更直接的陶瓷文化。虽然它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但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它是精神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和文化存在着交叉和包容现象,但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技术更多反映了人和物的关系,而文化反映的主要是人和人的关系。可见,陶瓷文化主要集中在这个层次即陶瓷装饰上。一件陶瓷产品文化含量的高低,主要也是看艺术装饰状况。如果这个层次上文化含量很低,就很难说整个陶瓷产品具有高水平的文化含量,甚至成为没有文化含量的陶瓷产品。
  一件产品做了相当地装饰,在绘画、造型、釉色等方面都花费了相当成本,是否就一定拥有社会所需要的陶瓷文化呢?似乎也并不是。如果将陶瓷装饰艺术直接地作为陶瓷文化看待,那么,同样等于取消了陶瓷文化。在这里,艺术和文化依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非如此,便无法理解文化研究中广泛认同的“书法文化”“雕塑文化”“绘画文化”“戏曲文化”“诗歌文化”等归属于“艺术文化”5的概念。一件人工物品和它所包容的文化是有联系的两件事情。陶瓷装饰是否拥有文化的问题,说到底,涉及到陶瓷装饰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无。陶瓷文化所反映的是人对于美好的追求、创造和享受。对陶瓷文化不仅要做量的分析,而且要做质的分析。一件陶瓷产品是否拥有文化?含量是否够大?这首先是个文化含量问题,进一步的问题是:这所谓“文化”现象的性质在怎样的?社会价值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宣扬、倡导的是善还是恶?是美还是丑?是真还是假?只有充溢着真、善、美的陶瓷装饰才能实现人的美好愿望,满足人对于美好的需要,才构成本质意义上的文化。违背这一宗旨,粗制滥造,装饰低俗恶劣等,都应归属于“没有文化的陶瓷文化”产品之列。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意识、观念性质的存在,它是无形的,是直接地与人的需要、品位、愿望等主观意识直接结合在一起的。相对于陶瓷这种“物”而言,陶瓷文化是一种美丽,一种品位,一种灵性,一种由物所涵养的“神”或“气”,是一种脱离了外观、式样甚至质地的相对存在。一件已经残破的古代名磁,依然被人们所珍重,具有很高价值,甚至成为“无价之宝”,就是有力证明。
   从产品形态来说,陶瓷文化主要底包容在陶瓷装饰中,但如转换一个角度,把陶瓷文化看作是陶瓷制作人员主观精神和技能的反映,那么,陶瓷文化同样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陶瓷从业人员身上,尤其是那些陶瓷世家传人以及陶瓷大师身上。我在《门外谈瓷——漫议陶瓷文化形态及唐山陶瓷文化的发展》一文中6曾经论述观念形态的陶瓷文化,指的就是涵容在陶瓷从业人员、特别是那些陶瓷业界代表人物身上的陶瓷文化。一支稳定的陶瓷从业队伍,包括企业家、工艺美术大师以及长久从事陶瓷技艺的技工,他们所拥有的陶瓷文化观念、意识和情感是陶瓷文化的最高、最后表现,是陶瓷文化的最高境界。陶瓷文化意识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首先,在职业层面上,对陶瓷产业有深切地依赖感。他们仰仗于斯,贡献于斯,情归于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陶瓷产业发达城市,都会有这样一支从业队伍。其次,在事业层面上,对于陶瓷产业的发展有强烈使命感。具有这种情感和意识的陶瓷从业人员会将决定和反映陶瓷品质的陶瓷生产、技术、工艺、品位的提高,将陶瓷产业的发展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为陶瓷鞠躬尽瘁,贡献一生。对于他们来说,陶瓷就是生命。一个富有盛名的陶瓷产地,如景德镇等地,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代接一代、一批又一批的这样的陶瓷人。唐山就有四代从事陶瓷业的秦氏家族;就有瓷苑一代宗师杨荫斋、绘瓷高师宣道平、科技精英程范吾、唐山特瓷奠基人巴士毅等毕生从事陶瓷技艺并做出巨大贡献的诸多大师级人物。最后,在情感层面上,对于自己从事的陶瓷事业有高尚的荣誉感。这种荣誉感产生于职业或事业上的成就以及所获得的声誉。观念形态的陶瓷文化是陶瓷文化的灵魂,它使陶瓷文化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存在。树立了陶瓷文化观念的人群会将陶瓷看作一种事业,一种追求,一种情感,一种责任,而不再仅仅将它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一种投资方向。
  陶瓷装饰和陶瓷人身上涵容的陶瓷文化,其价值和意义上是有区别的。陶瓷装饰中的陶瓷文化是陶瓷文化的本义,而陶瓷人身上涵容的陶瓷文化是实现、完成、发展陶瓷文化的主观条件和保证。就整个陶瓷文化而言,应当将这两者统一起来进行考察,进行传授,但就陶瓷文化本身来说,却主要是指后者。三、陶瓷文化内核与传承
   从古代到现代,陶瓷装饰中有一些普遍性、共同性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构成了陶瓷文化的内核。首先,造型上,以形体圆满,规整,稳定、方便使用以及大肚能容等为主流,体现着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美好状态的期盼。其次,绘画上,以静物、花鸟、山水、仕女、人物、纹饰为主。和谐、安详、喜庆、恬静等情调充满画面。再次,在纹饰上,充满陶瓷制作人对消费者的祝福和关怀。第四,在釉色上,样式多种,如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颜色釉等,给人以活泼、喜庆、安详、愉悦感觉。
   体现在上述种种装饰形式中的陶瓷文化,如果抛开陶瓷文化在具体形态上的差别,它有一个共同的内核,从而形成陶瓷业界对陶瓷装饰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一种共识。这种价值观或共识构成了陶瓷文化的内核或灵魂。陶瓷文化的内核,概括起来就是和祥安康。和是和谐,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祥是祥瑞,吉祥如意,瑞星高照;安是平安,平安就是福。祈福、祝福、赐福等与福相联系的文辞都是对人幸福的祝祷;康是康乐。康宁快乐。快乐是幸福题中应有之义。和是主导,是基础,更是保证。它要求发扬倡导和合精神。和合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之道。“和合”指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也指合作、合力、合度、合璧、合度、合群等精神和行为的良好状态。总之,陶瓷文化内核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幸福的期盼。对于消费者而言,陶瓷制品在满足生活需要之外,还希望能在心理上愉悦自己,慰藉自己,激励自己,形成和谐、积极、宽松、美好的生活环境。
   陶瓷文化内核决定了陶瓷文化的基本特征。首先,抽象性。和祥安康作为陶瓷文化的内核,是对陶瓷文化的一种抽象,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它脱离了具体的有形的陶瓷物质形态而存在着,成为一种观念、意识、情感和追求。一件陶瓷制品有没有涵容着“和祥安康”这个内核,能不能通过艺术的乃至于技术的手段反映这一内核,是区别陶瓷制品有没有文化品位的界限或标准。其次,主导性。提高陶瓷制品的文化含量,主要地是指如何利用各种艺术的技术的手段更好地反映和表现“和祥安康”这个内核。它是一种强大而持久地指导力量。再次,实践性。陶瓷文化内核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这个命题由实践来,而其形成后又被用来指导实践。它的生命和价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再其次,开放性。这意味着陶瓷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地吸收外在的营养,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表现在题材上,陶瓷装饰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从自然界、从社会生活、从历史以及民间传说和故事中获得新鲜的题材;在绘画艺术上,陶瓷装饰源于国画,并借鉴了西洋画以及民间剪纸等形式。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国际间的艺术形式也开始进入陶瓷装饰领域。最后,持久性。和祥安康这个内核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陶瓷装饰和陶瓷技术的进步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已经成为一种陶瓷从业人员的理念,成为一种历史传统,并已归并到中华文化这个大系统中,具有了无限长期的生命力,并且将随着我国文化建设的进步而得到更高发展,会长久地在陶瓷业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要发扬陶瓷文化传统,提升陶瓷文化品位,当务之急就是着力加速培养新一代陶瓷人。陶瓷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塑造陶瓷新人,提高陶瓷人的精神境界和气质。一个优秀的陶瓷从业者应当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树立了陶瓷从业者应当具备的陶瓷理念、情感和使命感;一是,掌握了陶瓷制作技术和装饰技艺。这两种素质的养成,需要学校教育和师徒传承相结合。陶瓷发展历史证明,陶瓷人的品德素质,历史上主要是经由师徒传承而实现的。陶瓷文化传统更多体现在师傅身上,而且师傅对于徒弟的教育培养,不仅有言传,更包括着“身授”。对于徒弟而言,师傅传承的首先是“道”即职业操守,对职业的敬畏,对职业的忠诚。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师傅传授的首先是“道”,而后才是“业”和“术”。师徒传授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才可能收到培养优秀陶瓷传人的效果。只有培养了既继承了传统,又能适应时代变化的新一代陶瓷人,才能树立起开放观念,养成世界眼光,才能顺应世代发展,合乎世界潮流,提升和扩展我国陶瓷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2007年8月31日1 ,《书摘》杂志,2007年第八期。2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2006年2月23日。3 ,钱穆著《人生十论》,第9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 ,欧阳中石:《文化与书法》,光明日报,2007年6 月21 日。5 ,关立勋主编《中国文化杂说》第八卷,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6 《隆答论坛——第一届陶瓷文化研讨会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0月。(作者系河北理工大学教授、省管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