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东临碣石有遗篇——写给曹操碣石观海1800周年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3 14:49:00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公元207年(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天,三国时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今昌黎城北的碣石山观海览胜,吟出流传千古的山水绝唱《碣石篇·观沧海》诗,迄今已经整整1800年了,十分值得纪念。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距昌黎碣石山较近的北戴河海滨避暑时,在“大雨落幽燕”之际,吟出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诗句的《浪淘沙·北戴河》,使得曹操的这一千古诗坛佳话更加引人瞩目。
  被毛泽东在赋词时盛赞的“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的曹操,是继秦始皇、汉武帝之后,又一个在碣石山留下旅迹游踪的有作为的帝王级人物。
  谥号“魏武帝”的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永寿元年(155年),他出生于一个比较显赫的宦官家庭。在镇压黄巾军起义时,他崭露头角,先后得任济南相、兖州牧,后来组成“青州兵”,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刘协由洛阳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开始辖制中央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曹操兴办屯田,扶植农耕,充实编户,颁布新制,逐渐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统一北方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从建安二年(197年)起,曹操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经过徐州、官渡等大战,他先后击败割据徐州的吕布,战胜占有冀、并、幽、青等州的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相继平定徐、兖、青、并、冀、幽等州。后来,?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等被迫逃奔三郡乌桓,企图东山再起。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彻底解决辽西、辽东、右北平等郡占据塞外的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这一年农历夏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河北蓟县),准备进军辽西郡东北部山地,与蹋顿率领的三郡乌桓决战。当时,正值溽夏,大雨滂沱,滦河等河流泛滥成灾,遍地积水,道路泞滞,“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如同泽国一般,“军不得进”。曹操见无法由秦皇、汉武时的碣石山一带沿海驰道进军,焦虑万分。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当地名士田畴指引了一条“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三国志·魏书·田畴传》)的穿山越岭之路,曹操遂引军出卢龙塞(燕山山脊,在喜峰口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顺时称“濡水”的滦河河道,经白檀(今河北滦平),历平冈(今河北省平泉县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交界处),穿越鲜卑东部地区(即“鲜卑庭”),绕了一个大圈,到达辽西郡东北部山地,直指乌桓的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一带,才被乌桓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曹军。是年秋八月,两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敌军军势甚盛。曹操登高瞭望,见敌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20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辽东的公孙康。是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后来,袁尚等人果然被公孙康杀死。平息乌桓之乱以后,曹操恢复丞相制度,自任丞相,又征战十余年,率军消灭了北方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洛阳,终年65岁。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立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谥号“魏武帝”。
  曹操是在建安十二年秋九月(当为公元207年10月),由柳城凯旋而归的。是时,正值暮秋时节,沿海的道路不再难行,曹操率领大军没有再顺需“堑山堙谷”的今承德一带的燕山崇山峻岭中的曲折山道而还,而是取道辽西走廊的通衢大道而归的。曹操策马挥鞭,由东而来,路经处于辽西走廊西口部位的今昌黎一带,慕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当时,“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絃,皆成乐章”的曹操,登上距离大海比如今要近得多的碣石山(据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在《碣石考》中考证,魏武观海时,昌黎一带的海岸线正内移至逼近今京山铁路一线,山前的平陆不是成了浅海,就是〓湖),面对“众水朝宗来眼底”的雄壮景象,放喉高歌,吟出了组诗《步出夏门行》(又名《碣石篇》)的第一章《观沧海》。接着,在离开碣石山后,他又在西归途中,吟出《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记叙了当时碣石山邻近地区的景象,尽情地抒发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
  曹操的《碣石篇·观沧海》诗,写得气势非凡,大气磅礴,异常雄浑地展示了立足碣石绝顶登高远望尽情领略的壮阔海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在《碣石篇·观沧海》诗的起首之句,就开宗明义地说明自己是由东边来到碣石山的,是来碣石山一登绝顶,领略“碣石观海”这一名胜奇景的。多年来,有关“东临碣石”,出现了多种解释,一些注释将其理解向东登临碣石山,乃至把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错误地解释为是在当年秋七月向乌桓进军时所为;也有人喋喋不休地说什么曹操从柳城一带班师而归,走辽西走廊是由东向西而行,当算“西归”,这样“临碣石”,也是“西临碣石”,等等。其实,这都是在曲解曹操《碣石篇·观沧海》诗句的原义。“临”为来到、到达意。曹操是从东边来顺辽西走廊的行军大道来到碣石山的,在碣石山上吟诗表示方向时,自然是说自己是由东方而“临”,不会说向西而至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何澹澹”中的“澹澹”有两解,一是形容水波动貌,一是形容水静止貌、不动貌(《老子》中有“澹兮其若海,兮若〓止”句)。此处,是形容海水微微波动,平静的样子。若望大海如镜平铺,须居高临下俯瞰,方可尽览。“山岛竦峙”一句的解释,一般均以“竦”通“耸”义,解释为岛山高高地在海边直耸峙立。查阅《辞海》,“竦”通“耸”乃为“往上跳”之义(如《淮南子·道应》中有“若士举臂而竦身,遂入云中”句),而“耸”通“竦”为“敬”(《说文》:“竦,敬也。”段注:“敬者,肃也。” )之义,“竦”通“崇”时才为“高起”、“矗立”之义。据此,以“竦”通“耸”义,才能解释为高起、矗立之义。而“峙”字本身,就为“耸立”之义,一般说来,“竦”、“峙”两字之义不应重复使用,此处的“竦”字当含有别义。那么,“竦”字当作何解呢?查阅《康熙字典》和旧版《辞源》,均提及“西汉之间相观曰竦”一解。由此,“山岛竦峙”的“竦”字,取“竦”字的“之间相观”古义较为确切。取此义作解,“山岛竦峙”当解释为山与岛之间相观对峙。“山”自然是指高高耸立的碣石山了,那么“岛”为何指呢?从实地情况看,当指秦皇岛东山和北戴河海滨的莲蓬山等处的远景。秦皇岛东山,海拔只有几十米,原来挺拔在海中,变成陆连岛只是近一二百年的事情。如今,秦皇岛东山,已成为秦皇岛市区海岸的组成部分。相传,秦始皇当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史记·封禅书》)时,曾在其上搞过求仙活动,从而留下“秦皇岛”这一名称。在魏武帝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时,其山为近海岛屿,是毫无疑义的。再者,倘若《水经注·濡水》记载的“昔在汉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广”确为史实的话,那么,如今的北戴河海滨海拔152.9米的莲蓬山,亦当为被海水围困的一座孤岛。现在的莲蓬山西部、北部平川的海拔也只在2米至5米之间,汉朝时成为浅海或〓湖密布的地方,当不足为奇。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秦、汉部分,把这一带绘为浅海,当是有其道理的。若此情属实,莲蓬山在当时该称“莲蓬岛”,或是什么“岛”(如今,北戴河海滨的金山嘴一带依然呈半岛状)。在碣石山主峰仙台顶上,遥望东偏北45公里处的秦皇岛东山和25公里开外的北戴河海滨莲蓬山,是能看得清清晰晰的,如在眼底一般。如果曹操的这句诗确实是在指碣石山与“莲蓬岛”和“秦皇岛”遥遥相对,那么,其诗境则真是妙不可言了。在碣石山上,放眼如此奇妙的山光水色,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就会自然而然地跃然纸上,令人脱口而出。这极可能是曹操这一诗境的本意。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当是主要记述的碣石山上上下下的“树木丛生”和“百草丰茂”之景。从古至今,碣石山的坡坡岭岭,松林葱郁,杂树繁茂,到处是“树木丛生”之景;而在一些比较平坦的山顶,还有沟壑与山谷,与树木伴生的有不少茂密的草木,有的山顶形成了“空中草原”之貌,堪称“百草丰茂”。再有,山下的山前平地,还有山与海之间的〓湖与沼泽地带,也不乏林草相杂的景色,并有一些芦苇荡与蒿草滩凸显。这些情景,既可在登碣石山披荆斩棘时尽情感受,又可在碣石山绝顶登高远望时一览无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也完全是登上碣石山的主峰仙台顶俯瞰大海时领略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记述的是感受略带寒意的萧瑟秋风,远远望到的大海潮水高涨之景。若那时碣石山下的海岸线正内移至逼近今京山铁路一线,山前的平陆不是成了浅海,就是〓湖,站在碣石山顶上,是完全能观赏到举目可望的海潮大起大落之壮阔景色的。不然,古人就很难在碣石山上吟咏出“地近忽惊天水合,怒涛千尺腾蛟龙”这样壮美的诗句了。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饱含的是诗人在碣石绝顶尽情领略的月光下的“银海”和日出时的“金海”的气壮山河的景象。日出,月落,满天繁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观赏,但在碣石山上,面对放目尽揽的浩瀚大海的壮阔景象,则是又一番大气磅礴的感受了。这就难怪曹操能在碣石山上即兴吟诵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能把日月星辰揽于胸襟的气贯长虹的壮美诗句了。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创造了史称“建安风骨”的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操的传世诗篇不多,却几乎都可堪称不朽。曹操的诗歌,受汉朝时民间流行的乐府影响很深,其诗作几乎全是乐府歌辞。他的这些诗歌,尽管用的都是乐府旧题,却不再因袭古人诗意,而是自辟新蹊,全不受其束缚,极好地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等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夏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碣石篇》而传唱至今。曹操的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其不追求华美辞藻,却善于用质朴的语言勾画出极其鲜明的形象,而《观沧海》一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未加任何润饰,既表现了辽阔的沧海景象,又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胸襟。
  笃信“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灰土”、“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龟虽寿》句)的曹操,在1800年前“东临碣石”时,既没有像秦皇、汉武那样在碣石山一带海边大搞“求仙”活动,也没有像秦皇、汉武那样在碣石山为自己刻石纪功,却留下了一首气魄雄伟、想象丰富,脍炙人口、传诵至今的山水名唱,从而使碣石山以观海胜地盛传于世。这当是毛泽东一再盛赞的魏武帝曹操的与众不同之处,亦为曹操的《观沧海》诗的独到之美和富有神韵的魅力所在之处。这也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地方。
  
  2007年12月4日于碣阳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