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撷珍--评剧“洪派”艺术四要素简谈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3 14:50:00
七年前,为迎接首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应《唐山晚报》之邀,我曾以《评剧在唐山》为总题写了十篇短文,其中在《冀东“三朵菊”》里,有关洪影对评剧事业的贡献,只写了她“已自成一派,我称她是‘京小生’。如果说倪俊声是早期评剧小生的奠基人,而洪影则改变了评剧‘半台戏’的窘况,以她精湛的唱、念、做、舞,可以和旦行比翼双飞,形成了自己庞大的观众群。这得利于她有京剧表演的基本功,更得利于她锐意改革,刻苦钻研,努力实践,不断进取。对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洪影一生立足于唐山的成功,使评剧诞生地的唐山,在全国评剧界的地位得到了升华。”
经过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由她弟子张俊玲主演的《红龙泉》、《嫦娥奔月》、《成兆才》、《香妃与乾隆》四出戏以及她亲自登台演出的选段的检验,应该说我对洪影的评价是恰当的,不仅得到了来自全国评剧界人士的公认,而且于2005年成立了“唐山市评剧洪派艺术学会”。我作为该学会的顾问,特借第五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评剧的民俗化和现代化》学术研讨的平台,谈一谈“洪派”艺术的四个要素。
在我看来,戏曲演员之所以成“派”,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一要有代表剧目;二要有艺术特色;三要有传承人;四要有观众群。如果说我这个论点是正确的,那么洪影作为评剧“洪派”艺术的创始人是名副其实的。
一、代表剧目
早在1952年,她改行步入评剧行列,就成功演出了由陈效影根据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川剧《柳荫记》改编的评剧《柳荫记》。这出戏可称其为开山之作,它不仅反映了改编者动笔之初就有要改变评剧“半台戏”远见卓识的开山之举,而且洪影敢于站在高起点迎难而上,因成功扮演梁山伯这个能顶半台戏的开山型的评剧小生而一炮打红,有了第一个代表剧目。
其后,她又演出了由河北梆子移植的《牧羊圈》以及《张羽煮海》、《六国拜相》、《陈妙常》、《御河桥》、《周仁献嫂》、《杨乃武与小白菜》、《全家福》、《西厢记》等,每个人物她都演得栩栩如生,处处透露着洪影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魅力,但仍不足以称其为“洪派”代表剧目。在我眼里,《刘伶醉酒》和《红龙泉》是继《柳荫记》之后最具“洪派”的代表性剧目。
《刘伶醉酒》虽是评剧传统剧目,又经倪俊声先生改革唱红,洪影也曾远赴东北一招一式学过此剧,但她没有照搬,而是从剧本上进行了改写,唱腔和表演都做了脱胎换骨的再创造,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刘伶醉酒》,在演出中与另外三出折子戏组成一台,先是安排在“帽戏”之后,后改为倒二,最后成为大轴戏,这种因为观众的特殊喜欢而把演出排序步步提升,最终以小生戏唱大轴,这在评剧界恐怕也是开山之举。
《红龙泉》是唐山地区评剧团为洪影量身特创的剧目,她把一个贪婪无度、忘恩负义、丧失人性的向尚,刻画的入木三分,用当时观众的话说,“洪影怎么演 这么一个大坏蛋,完全是一个丧尽天良的畜牲。”时隔40年,唐山市评剧团对它又进行了再创作,改名《红龙泉》,由她的弟子张俊玲主演,亮相于首届评剧艺术节,再度受到好评。
二、艺术特色
戏曲表演艺术讲究唱、念、做、舞,洪影在这四项基本功方面,不仅全面开花,而且独具特色。
“唱”居其首。就洪影的唱功而言,可概括为腔美味足,有情有字,能高能低,能宽能窄,能强能弱,能放能收,顿挫鲜明,寓情于声,声情并茂。这里以《刘伶醉酒》中“来了刘伶好酒的男”为例略做说明。开头一句原来只是压缩成四板的传统“二六”,而洪影的这句用三板唱了“来了刘伶好酒的”七个字,下面一个“男”字唱了四板充满豪气的甩腔,她用一板清角音出字,然后旋律循环上行,经过一个小停顿,闪板再起清角音逐级进下行落在宫音。这个先声夺人的开句有四妙;其一,清晰地展现了是个“大烧锅喝黄了三百六,小烧锅喝黄了六百三”的酒狂;其二,妙在清角音出现在主要位置是小生传统唱腔中所有的,用洪影的话说借鉴了京剧,但我则看重之所以被唐山观众感到新颖别至且又耳熟,得利于它更像唐山皮影的生腔上句音调;其三,妙在演唱中放与收、强与弱、字与腔、腔与情的完美结合;其四,妙在最后一段垛板转“二六”前的“酒篓”二字的高度夸张,似说似唱,唱说难分,可谓“狂”到极限。从这段唱腔中,完全可以感受到洪影是如何对待唱戏中的“唱”字的。我听过“有音无乐”的演唱,我也听过“有乐无情”的演唱,还听过“有情无戏”的演唱,而洪影则是一位有音、有乐、有情又有戏的真正表演艺术家。
在这里还应该提到早在1952年她在《柳荫记》中,当梁山伯从楼台相会回来,演唱了一段锥心泣血的“反调”,这大概是评剧小生第一段“反调”唱腔,听她的大弟子孙振宇说,当年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张德福听了这段唱腔曾赞叹不已。
限于篇幅,下面把念、做、舞合并概括而说。洪影是学京剧出身,有着较扎实的基本功。其可贵之处在于她能把以“写意为主”的念、做、舞京剧表演程式,和相对以“写实为主”接近平民的评剧念、做、舞相融化,从而达到有程式而不拘泥于程式,动真情而不失美感,使观众永远陶醉在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中。
三、传承有人
截止到2006年6月,洪影门下弟子已满50名,其中专业演员有13人,分布在唐山市、石家庄市、廊坊市、秦皇岛市和辽宁省的锦州市、营口市,基本都是各团的主演,有的还担任着业务团长的重任,像石家庄的赵立华,现是西柏坡评剧团的副团长,又是“梅花奖”的获得者。在此,仅就我最熟悉的两位洪影弟子孙振宇和张俊岭,谈谈洪派传人的成就和实力。
这两位弟子一男一女,都是中国剧协会员、国家一级演员。孙振宇1954年参加唐山地区评剧团,随即拜洪影为师。不久被选送到河北省戏曲学校评剧班学习,1959年毕业后回团。如果说他拜师初期,因年幼刚刚接触评剧,尚不懂老师艺术魅力之所在;而当他经过多年的戏校学习,通过比较对洪影的艺术成就有了深层次的认识,现今已年逾六旬的孙振宇,说起洪老师其敬佩之情仍情真意浓。用他的话说,“洪老师的唱腔常唱常新,既好听又符合人物感情。视戏为命,即使身体有病时,只要家伙点一响,立即就象一个精神抖擞整装待发的战士。在文革前,我一直担任洪老师扮演角色的B角,有机会把学到的东西及时在舞台上实践并不断提高,我是个幸运者,得到了洪老师的真传。”孙振宇曾在《戏圣传奇》中成功扮演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在1989年文化部主办的全国评剧调演中荣获一等奖。张俊岭是1981年洪影亲自从玉田县评剧团挑出来的得意弟子,用洪影的话说:“我听了她一段唱,看了她的长相,就认为是棵好苗子。”果然不出洪老师所料,20多年来,她不仅学会了老师的十几出拿手戏,又在连续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中,先后创造了吴明、逢蒙、成兆才和乾隆四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我不止一次的听到来唐的评委和专家称赞她“是个非常难得的演员,”“浑身绝无脂粉气,只留英气在眉梢,”“她会唱、会演、有台缘,”“她扮相好,一招一式都到家,但没有演程式的痕迹,一举一动都源于人物的内心,所以她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她最征服我的当为《成兆才》中的成兆才。说实在的,从听说她要演成兆才,我就为她捏一把汗,因为在我看来,女小生演才子佳人有其特殊优势,而演现代戏优势就成了劣势。洪影虽也演过现代戏诸如《小二黑结婚》中的媒婆、《刘胡兰》中的二寡妇、《焦裕禄》中的瞎老太太等,每个小人物都演的有声有色,但都是女性。演成兆才则不然了,在人们心中他是“戏圣”、是评剧的“祖师爷”,又是戏中的一号人物,决定着整个戏的成败。万没想到她演的是如此的成功,简直让我完全忘了她是个女演员,尤其是“昏沉沉只觉得天摇地摆”和“成兆才虽然九死也心甘”两大段唱,不管是情与腔,还是收与放,或是快与慢,都唱得火候适度,挥洒自如,脉络清晰,丝丝入扣,洪影当年的风采在她身上得到了再现和发展。
洪影的弟子中业余演员并不“业余”,其范围还扩展到了天津市,在这篇简说中,我只说一位特殊的洪派弟子名叫赵燕,在评剧界她是业余演员,但在唐山市京剧团却是专攻老旦的一级演员,在她看来,“洪老师的唱腔很优美,唱起来非常上口,起伏跌宕不比京剧差,我唱着非常过瘾。”这话出自一位京剧一级演员之口,足见洪派唱腔艺术魅力之大,影响之广,前景之远。
四、受众面广
洪影以独特精湛的艺术征服了观众,观众则以发自内心的真情支持了洪影。洪影把观众视为自己的衣食父母,观众则“宁可卖掉掸瓶,也要去看洪影范金亭。”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演员需要观众扶植,观众需要艺术享受。洪影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走出自己的道路,才获得了“洪派”艺术创始人的桂冠。
作为评剧艺术流派,“洪派”的影响面远不及其他流派,追其原因并非水平低,也非质量差,回到本文开头的话则是因为“立足于唐山”,与京、津、沈相比较,唐山地小位低,这是客观现实,必须承认。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因为她扎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唐山这块肥田沃土,才有了“洪派”艺术的枝繁叶茂。因此,我坚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媒体的发达,唐山城市地位的提升,在“天高任鸟飞”的时代,“洪派”艺术应该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作者系唐剧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获得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唐山市艺术所研究员,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