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乐亭人经商习俗的由来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3 14:55:00
“老呔帮”在东北商界果真无人不晓,在晋商没落之后,“老呔帮”和他的近邻兄弟“临抚帮”一起,左右着东北的商界。因为老呔大都从事商业,因而东北人一提“老呔”,都和做买卖联系在一起。
“老呔”是东北人对昌、滦、乐三县人的统称,因为这三县人口音相近,风俗文化相通,职业相似,因而被视为一体,并冠以不太高雅的雅号。临、抚人则因为口音和风俗文化都与东北人相近,则被他们视为同类,而不予揶揄。当然这是闲话。
“老呔”为什么经商成风,并在东北商界形成帮派,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老呔”的故乡,早有经商的习俗。这种习俗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与冀东这片热土的地理环境、文化素养和生活条件密不可分的。在“老呔帮”中,乐亭人比较有代表性,故本文将以乐亭人经商习俗的由来为题,我想对整个“老呔帮”也不无借鉴。
一、乐亭人经商习俗的由来。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优越的地理环境。乐亭地处渤海北岸,滦漕河畔,自古以来,就有鱼盐和河漕海运的优势。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才懂得了“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真正看到了修路给当地带来商机。那么滦河与渤海联运这条黄金水道,自古以来,就默默地给乐亭人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据史书记载,滦河大规模水运起于东汉末年,以后更为发展。从晋隋到金元,都是南北运输的水上要道。特别是河海联运,从当时乐亭境内的新桥海口(今马头营镇),西去津沽,东到辽东,南连长江流域,溯滦河又可北到坝上草原,真可谓四通八达。到了明代,据旧志记载,这条水路不但军运繁忙,天津的商船也来到滦河口,再溯河到乐亭及沿河重镇。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在承德大修行宫,所需大量的南方名贵木料,以及修建人员的物资供应,也大都从海上运来,再从乐亭的大清河口改装河船北运承德。据《滦县县志》记载,当时停泊在偏凉汀、马城等处的上下船只,多时竟有五百之多。到了清末,海运更为发达,在乐亭沿海的大清河口、甜水沟等处,云集着从天津、烟台、大连等地来的五桅、七桅大海船。运来的洋货和粮食,再改装河船运往沿河各地。
滦河这条黄金水道,除了纤夫那沉重的号子之外,带给乐亭人的,是那无限的商机。当时的汀流河镇,由于地处昌、滦、乐三县的交界处,又是乐亭北部第一个滦河大码头,因而集大人多,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沿河有许多货栈,像梨局子(鲜货栈),在院内的高杆上,挑着一个梨筐作为招牌;木头局子(木材货栈)、石灰局子、煤局子等等。街里则是各类商号。附近村庄也是靠河吃河,靠码头吃码头。像刘石各庄、东石各庄、丰庄等,就有许多离开或半离开土地的农民,在河边寻饭吃。有的在镇上做买卖,有的挑起八根绳,有的常年或冬闲用大车去码头转运货物,有的赶着毛驴从码头向四外贩运粮食,有的则办起了餐饮业,专为上述人员服务……同样在乐亭城,在沿河各大码头,都为农民创造了商机。
除河海运销之外,海产品也促进了乐亭农民的商业化。乐亭沿海自古以来就出产大量鱼虾,但当时冷藏技术有限,除部分鱼虾制成咸鱼、毛虾、虾酱之外,其余全靠众多的小贩挑卖,当时称为“跑海的”。到了冬季,沿海又有许多农民推着小车,到长城内外去卖卤虾和卤虾油。
因此说,是河海运销和海产品,使大批乐亭农民参与了最低级的商业活动,他们虽然没有多少资本,也许只有一付挑筐。但重在参与,这样大量人员的参与,久而久之,便积习成俗,形成了经商之风。
第二是乐亭先民具有雅重读书的风气,教育比较发达。据旧志记载:“乐邑信民,衣食稍足者,必令子弟入塾读书”、“书院义学乡学林立”、“优师长、厚脯修、此乃乐邑风俗较胜他邑者也。”这发达的教育,又给经商习俗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第三是艰苦的生活条件,逼迫农民另寻出路。乐亭虽然地处平原,滨海靠河,但也深受河海与干旱之苦。滦河以害河著称,历史上水灾特别严重。沿海又盐碱地薄,遇到大旱之年,更是颗粒无收。加之乐亭人多地少,因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这艰苦的生活条件,迫使农民到土地以外去寻找出路。当然最方便的捷径,就是河与海带来的商机。
以上这三个条件,使乐亭人自古就产生了经商的习俗。那么具有同样优势的昌黎和滦县,也必然会有同样的结果。因此这三县闯出了商界有名的“老呔帮”,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老呔帮”的形成,是故乡经商习俗的继续。
1、乐亭人为什么要外出谋生,究其原因,就是乐亭这片热土多灾多难又人多地少,迫使剩余劳动力到外地寻找出路。因此乐亭人外出经商也是由来已久。据碑文记载,栗家湾坨李家,在明代就在山东兖州一带经商。当然跨海经商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而更多的乐亭人则是溯着滦河北上,到长城内外谋发展。有文可考的,最晚在清嘉庆年间,在长城边上的〓河桥镇,就有乐亭人开的商号。晚清关东开禁,乐亭人才大规模的闯关东。由于刘石各庄刘新亭、小黑坨张希孔等人的成功,使闯关东经商逐渐成风。到清末民初达到了高潮,据当时不完全统计,乐亭人闯关东的人数达十万之众。乐亭人开的商号遍及东三省,人们戏称“东三省凡有家雀的地方,就有乐亭人开的商号”,达到了无商不乐亭的境地。
就乐亭本县而言,外出经商的人数也不平衡。南部沿海因盐碱薄收,生活更为困难,外出谋生的人也更多。他们比北半县人更能吃苦耐劳,因而出的名商也更多。在乐亭的著名商人中,除刘新亭、王老汉之外,像孙秀三、武百祥、刘临阁、王执中、赵汉臣、李墨林、王子衡等,都出自南半县,特别是沿海。
2、乐亭人外出为什么大都选择经商。这主要是乐亭人具有经商的习俗,因此他们到了外地,首选的职业就是经商。乐亭人到东北经商,不像山西人那样,是大商号到关东去开设分号,或是带着资本去关东开买卖。而乐亭人到东北经商,绝大多数都是小本经营起家,从肩挑、车推、挎落子、摆地摊开始。这是一种人民战争式的商业活动,没有一种习俗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看一些外地人的主流职业,就大致可以看出他们故乡的习俗。像最初山东人闯关东,是以进山伐木、开荒种地、扛脚行、摊煎饼等苦力活儿为主,而吴桥人则以演杂技、沧州人以保镖、护院、教武馆等为主。因此,昌、滦、乐人形成“老呔帮”也就顺理成章了。(作者系乐亭县政协退体文史干部,现为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