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的情怀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4 14:56:00
《故乡冷暖》出版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常常处在感动的情绪中,为朋友真诚的祝贺,为读者热情的评价。这段时间里我接到的短信、电话,路遇熟人的交谈,许多是关于书的内容,关于故乡的话题。因为《故乡冷暖》,这个秋末冬初,我跟许多人有了内心的沟通和精神的交流。
由于主题的限定,《故乡冷暖》仅仅收入了我的部分散文,是不足二百页的一本书,但它确实凝聚了我不少的心血。其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我五六年时间里从心窝里掏出的对故乡的真情实感。构思和写作的时候,我的脑海心田常常盘旋缠绕着故乡往事,如梦似真。在筹划这本书的时候,也着实费了一番心思和功夫,书号、序言、插图、校对、装帧设计,包括书名题字和篆刻等等,前后四个月,我的业余时间大都用在了这本书上。滦南、唐山、北京来来回回地奔波,微机室里、印刷厂中反反复复地研究核对,长期的忙碌和期盼,身心真有些劳累的感觉。书一出版,我如释重负,因为终于如愿以偿,为自己也是为故土家园。
然而,我这本书仍留有遗憾。它不够厚重,有许多东西没有写出来放进去,比如《打谷场上》、《青纱帐里》、《纯棉时代的日子》、《飘逝的夯歌》、《母亲的脚步》等等,已有了大概的构思,只是一操持出书,便没能沉下心来写。与此同时,为了达到起码的厚度,挑容易成篇的赶写了两三篇,尤其是十几年之前的有些幼稚的东西也放在其间,使这本书整体上没有保持一定的水准。因此,对读者,我心存歉疚。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对《故乡冷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甚至高度的评价,反馈信息给我的有市县级领导,也有普通的司机朋友;有离乡在外的游子,也有七、八十岁一生守望村庄的老人。有的电话不知不觉打了十几分钟,有的短信竟长达一二百字,还有人说把《故乡冷暖》当成了枕边书。大家似乎都为此有些兴奋,仿佛遇到了久别的亲友,仿佛心爱的东西失而复得。关于文学,关于内心,我从来没有得到过如此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一本不够厚重内容也留有缺憾的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响呢?我的心里十分清楚。这些读者大都是四十岁以上,有着农村经历的人,不是因为我写的多么好,而是我用文学的表达,触动了大家共同的情怀。在沟通交流中,我发觉他们对故乡的情感比我还要深,把一条短信和一次电话内容扩充、整理、完善,便能成为一篇很好的文章,只是他们一直没有表达,至少是没有系统的文字表达,而我只是做了件“人人心中有,他人笔下无”的事情。
大凡有过乡间经历的人,都有故乡的情怀,它像一泓纯净的清水,藏在内心深处,假使有一股风吹到心田,那泓清水就会荡起阵阵涟漪,甚至掀起层层波澜,而这股风则必然是心血酝酿生成的深情之风,必须裹挟着泥土的气息、烟火的味道和岁月的冷暖,才能开启心灵之门。现在看来,《故乡冷暖》能飘散出几缕这样的“风”,从而引起了一些人心潮涌动。而我的体会是,要酝酿生成这样的“风”,下笔之前,要找到一种感觉,一种叙述和描写曾经岁月和场景的语言感觉,从而达到“情景再现”。这样的感觉,除了需要追寻、打捞记忆,还必须情感深入,“旧梦重温”,再次体验曾经的冷暖悲欢。这深入和体验,是我完成《故乡冷暖》最重要的“诗外功夫”。
一部作品是个体创作,同时也是历史的产物。成就《故乡冷暖》同样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的,二是生命的。告别一个时代,才能回望那个时代。如果今天乡间的生活仍然是古井、石碾,我们就不会对那些景物产生《故乡冷暖》里那些深沉的情感。换言之,因为有了告别,才有了怀念和留恋。就我个人而言,也只能是有了一定经验、阅历、体验,有了一大把年纪,在接近“知命”之年的时候完成这个作品。因为到了这个年纪,才真正知冷知暖,才懂得地厚天高,才由衷地感恩和珍惜那些最朴实又最宝贵的东西,才能真正发现过去乡间生活中的大善大美,并且坚信那是最朴素也是最永恒的品质和精神,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它们永远不该也不能改变。比如对土地的感恩,对生命的尊重,对勤劳的推崇,对劳动的赞美。(作者系滦南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