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东方德源——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与儒家思想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5 20:25:00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被人们公认的思想家就是孔子,影响最大,传承最广、最长久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孔子及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仍有其现代化的一面,有适合于当今世界全球化现实的一面。深入研究孔子的儒家思想,探究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孔子的儒家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里。孔子一生,没有任何著述。《论语》也是由他的弟子们编撰而成的。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私人著述的先例,只有官方的著作。所以,孔子是“述而不著”,没有著作传世。而孔子弟子们编撰的《论语》一书,则把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也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全部阐述出来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大体可以用以下九个字来概括,就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思想渊源又是什么?他是受了怎样的思想道德影响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呢?对这个问题,历史上许多学者曾做过深入的研究与考证,并取得了许多学术成果。对儒家思想的渊源,自两汉以来,概括起来有七种说法。一是以《淮南子·要略》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文武周公之道说,二是以《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六经说,三是以刘歆《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儒学“出于司徒之官”说,四是以章太炎《原儒》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达、类、私”三科说,五是以《淮南子·要略·儒》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殷之遗民说,六是以冯友兰《原儒墨》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教书相礼”之职业说,七是以徐中舒《甲骨文所见的儒》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宗教性职官说。山东大学教授孙熙国又在《〈易经〉与儒家思想之渊源》中提出,儒家思想来源于《易经》,认为儒家提倡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内圣与外王相统一思想以及和合精神等,皆可在《易经》中找到初端。
    与以上七种说法不同,本文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与伯夷、叔齐思想行为的渊源关系和必然联系。
    伯夷、叔齐从兄弟让国到首阳采薇最后魂断西山,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事变。从这些事变中,伯夷叔齐的思想和行为表现超人,甚至令人不可思议。第一,孤竹国君墨胎氏临终遗命,意立叔齐为国君。墨胎氏死后,叔齐让伯夷。叔齐的伦理依据是“长幼有序”。伯夷不肯,他的伦理依据是“父命难违”。二人都不肯为君,于是选择了出走。第二,伯夷、叔齐来到西周,正赶上文王故,武王举兵伐纣。二人扣马力谏。他们的思想标准是“父死不葬,爰及干戈”,是为不孝,“以臣弑君”,是为不仁,不义。第三,武王灭纣,天下宗周后,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不仁,不义,不孝,吃周的粮食是可耻的行为。于是“耻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干脆绝食,饿死在首阳山上。这里,反映了伯夷、叔齐特立独行,“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气节。
    伯夷、叔齐的思想和行为突出的是让国。从夷齐让国中,可以透视出伯夷、叔齐关于父子、弟兄关系的伦理观念。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上,让国不是伯夷、叔齐的首创。让国的始作俑者,是尧时期的许由。那时实行禅让制,尧的第一人选就是许由。“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尧又请许由做九州长,许由认为这玷污了他的耳朵,于是跑到颖水去洗耳。《庄子·逍遥游》记载,“尧知其贤,让以帝位,许由闻之,隐于箕山。”在夷齐让国之后,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延陵季子也让国扬名了。季子名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的第四子,曾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季子”。寿梦认为季札博学多才,有治国之能。于是要他继承王位。季札弃室而耕,辞之。以后他的兄长相继继位后都要把王位让与他,他都固辞不受。
    伯夷、叔齐死后,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包括帝王将相纷纷题笔撰文,讴歌赞颂。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赞美伯夷、叔齐的人就是孔子。《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述而篇第七》:“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微子第十八》: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形成有哪些影响。第一,“仁”。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充分体现了“仁”的道德标准。孔子也赞扬他们“求仁得仁”。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表准也是“仁”。第二,“义”。让国,首先就是“义”字当先的,行为是无比高尚的。第三,“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宁死全仁,用孔子的话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就是后来儒家提倡的“礼”。孔子“克己复礼”,为倡导和弘扬“礼”而奔波了大半生。第四,“孝”。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这就是“孝”,最大的“孝”。兄弟让国,体现的是“悌”。不难看出,孔子儒家思想的主要精髓,都能从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中找到源头。孔子儒家思想是东方世界的道德源泉,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东方德源。
    
    (宋坤,河北省卢龙县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