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史海钩沉--辽代滦州的设立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5 20:27:00
辽朝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起来的以契丹族为中心包括女真族、奚族、汉族等民族组成的多民族政权。契丹族最初活动于滦河、辽河上游的土河和潢河之间,过着“逐牧于水草”的游牧生活,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到十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逐渐结束了原始部落生活,进入阶级社会并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在契丹奴隶制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奴隶主阶级对人口、土地等财富的占有欲望,契丹的部族军队向周边地区不断发动进攻,到耶律阿保机去世时,契丹已经是一个“东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绝大漠,信威万里”【1】占据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强大政权。滦州就是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在向南部地区扩张的过程中纳入契丹版图并首次设州的。
     “契丹”一词作为民族名称最早出现于《魏书》,“登国中,国军大破之,遂逃迸,与库莫奚分背”【2】,契丹族自“登国”年间登上历史舞台到唐朝初期的这几百年里,虽然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其整体经济力量仍然落后于中原地区,因而在向南部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小股抄掠、掠后即归的游击式寇掠,在遭到中原皇朝的有力回击后,即纳贡求和。从北魏太武帝拓跋涛太平真君年间(440年——450年)契丹就向北魏“岁贡名马”【3】。北齐王朝时,宣帝高洋率领精兵进击契丹,“虏十万余口,杂畜十万余头”,契丹的南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到了唐朝初期,契丹除了向唐朝进贡名马外,还进贡“丰貂”【4】。就散见的零星历史材料记载可知,这一时期契丹还仍然是我国境内一个弱小的民族,尚不能构成对中原皇朝的严重威胁。
    唐朝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民族政策失当,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开始激化。契丹贵族抓住这个机会逐渐加大了向南部扩张的步伐。咸庆五年,唐朝封赐的松漠都督契丹人阿不固、万岁通天元年契丹人松漠都督李尽忠(唐朝皇帝赏赐的姓名)和归州刺史孙万荣先后多次背叛唐朝,揭开了契丹向南大幅度扩张的序幕。尤其是万岁通天元年松漠都督李尽忠和归州刺史孙万荣的叛乱,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破坏力极强,并且开始向唐朝的腹地扩展。李尽忠自号“无上可汗”,以孙万荣为将,“纵兵四掠,所向辄下,不重浃,众数万,妄言十万,攻入崇州(今辽宁省辽阳市),执讨击副使许钦寂”【5】,进逼檀州(今北京密云)。武则天派遣鹰扬将军曹仁师、梁王武三思等二十八位大将进剿、招抚并用,以消弭契丹人的南下骚扰,但李尽忠和孙万荣不为所动,而且在东、西黄獐谷(河北卢龙县境内)大败唐军,活捉唐朝领兵大将张玄遇、麻仁节,接着契丹军队夜袭檀州,“杀刺史陆保机,掠数千人”,契丹军队还进一步南下骚扰瀛州(今沧州、保定一带)“万荣锐甚,鼓而南,残瀛州属县,恣肆无所惮惧”【6】。虽然唐朝最终击败了契丹人在这一地区的军事进攻,但契丹在幽州、平州、瀛州的军事行动,已经构成了对唐朝的严重威胁,契丹已经崛起为北方少数民族中的强大势力集团。
    唐朝后期至五代时期,由于中原地主阶级的腐朽,中原地区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封建军阀割据蜂起,战乱连连,中原皇朝软弱无能,最终失去了中央政权的作用。契丹贵族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多次向南用兵,开始大规模向南发展。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称帝,进一步加快了南下扩张的步伐,在耶律阿保机向南扩张中,有两股势力成为其障碍,他们是:与契丹异种同类的奚族和统治幽州的汉族军阀刘仁恭父子。
    奚族位于契丹族居住地的南部,处在契丹和汉族割据政权之间,契丹强大以后,奚族实际上已经受其奴役,“虏(契丹)政苛,奚怨之,其酋去诸引别部内附,保妫州北山,遂为东、西奚”【7】。早在耶律阿保机称帝前夕(906年),耶律阿保机就“袭北山奚,破之”,同年十一月又“遣偏师讨奚、霫诸部及东北女直之未附者,悉破降之”【8】。耶律阿保机对奚族的征服,除了用军事手段外,还兼用了政治手段,他派遣心腹对奚族首领说,“契丹与奚语言相通,实一国也,我夷离堇于奚岂有凌轹之心哉?汉人杀我祖奚首,夷离堇怨次骨,日夜思报汉人,顾力单弱,使我求援于奚,传矢以示信耳。夷离堇受命于天,抚下以德,故能有此众也,今奚杀我,违天背德,不祥莫大焉,且兵祸联结,当自此始,岂尔国之利乎?”【9】。奚首领感耶律曷鲁之言,于是归降契丹。耶律阿保机扫平了南下扩张的第一道障碍,契丹的统治地区开始直接同割沧州据幽州的汉族军阀刘仁恭接壤。
    刘仁恭父子长期割据幽州、沧州。刘仁恭、刘守光先后任卢龙节度使,父子二人拥兵十万,号称三十万,“数出兵摘星岭攻之,每岁秋霜落,则烧其野草,契丹马多饥死,即以良马赂仁恭求市牧地,请听盟约甚谨”【10】。耶律阿保机将刘仁恭父子看作南下扩张领土、掠夺财富的眼中钉、肉中刺,积极联络反刘仁恭父子的力量,力图尽快扫除这块障碍。公元906年,“太祖以骑兵七万会克用于云州,宴酣,克用借兵以报刘仁恭木瓜涧之役,太祖许之”【11】,利用李克用对契丹的牵制,当年耶律阿保机就对刘仁恭父子进行攻击,“阿保机乘间入塞,攻陷城邑”、“拔数州,尽徙其民以归”、“明年复击刘仁恭”【12】,随着耶律阿保机向南多次进兵,契丹的势力逐渐接近幽州、平州、蓟州地区。太祖三年“戊寅,剌葛破平州”【13】。“ 天赞元年春二月庚申,复徇幽、蓟地”,契丹军队再次逼近平州。“二年春正月丙申,大元帅尧骨克平州,获刺史赵思温、裨将张崇”【14】。公元923年2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亲自到平州视察,设置卢龙军,置刺史,以定州俘户错置其间,紧接着又在平州辖境内,以俘虏的户口设置滦州,归平州管辖。滦州下辖马城县、义丰县、石城县。辽世宗时期,将州治设立在义丰县的黄洛故城(民国《滦县志》),即今天滦县老城(另一说在今天唐山市的开平区)。根据《辽史·地理志》、《乐亭县志》(1994年版 )、《开平中屯卫新城碑记》、《滦州志》(嘉庆年修撰)以及唐海县出土的大辽卧如寺碑的记载大约可以推断,辽朝设立的滦州管辖的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乐亭、唐海、开平、滦县、滦南县、古冶区、丰南区、唐山市区的大部。滦州作为州级行政单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
    辽朝设立滦州,对这一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滦州设立之前,今滦州地区处在五代时期割据政权的交替统治之下,特别是刘仁恭父子暴虐无道,民不聊生,战乱连绵不断,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另外,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滦州地区又是契丹奴隶主贵族南下的孔道,契丹铁骑不时的闯入这一地区,更加重了这一地区人民的苦难,农业生产破坏严重,人员死亡无与数计。公元923年契丹占领了这一地区并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统治,结束了刘仁恭父子的暴政,终止了契丹和汉族军阀之间长期的拉锯战争,使这一地区开始有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从而为这一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同时,契丹奴隶主阶级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进一步开发这一地区。首先向这一地区大量移民,解决劳动力的不足。例如:设置滦州即是以“俘户”【15】而置,“俘户”即辽朝南下扩张中从中原掠夺来的百姓。 “安喜县”也是“太祖以定州安喜县俘户置”【16】,后来“大辽朝廷多次向滦河流域迁移大批契丹、奚、渤海居民与农耕民族杂处,并从事农业生产。又安置了许多从华北、中原地区掠夺来的战俘”【17】。这些来自华北、东北、中原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加速了滦河流域尤其是滦州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其次,辽朝统治阶级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辽世宗时期,“募民耕滦河旷地,十年始租” 【18】,“诏令南京管内勿淹刑狱以妨务农”【19】、“复南京贫户租税”【20】、“免南京平州租税”【21】。滦州地区属于南京道管辖下的平州属地,辽朝的这些有利于农业的政策必定会促进这一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辽圣宗还差遣使者了解各地的农作物生长情况,令各州县官劝农。有辽一代,滦州的土地得到了开发,人口迅速增加,辽世宗时期“户一万有一千,丁两万”【22】,即便是按一户为五口之家计算,滦州已有五万人口。金朝大定八年的修建七里桥碑记载,当时滦州马城县“厥万户……徭役调发,当境内三分之一……民颇富且廉”【23】。金朝大定八年距离辽灭亡仅仅约四十三年,马城县的人口已经相当于辽设立滦州时的人口户数总合,相当于辽朝滦州马城县人口的三倍。马城县人口在辽、金两朝人口数量的巨大差距,从一个侧面也可以隐约的推测到辽朝设立滦州以后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的情况。
    辽朝设立滦州,也使滦州地区的手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地的移民为滦州地区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条件。辽朝时期滦州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冶铁业、煮盐业。“马城县:……东北有千斤冶,东有茂乡镇”【24】,“千斤冶”标志着滦州境内冶铁业的发展。“茂乡镇”标志这个冶铁中心及其周围城镇的发展。滦州濒临渤海,具有制盐业发展的天然条件,“滦州东南亦有大盐泊小盐泊,交接汉界”【25】。辽朝时期把汉朝就有的石城县向靠近海边的南部迁徙五十里,“以就盐官”【26】。这些史料都说明,滦州制盐业的发达。      
    辽朝设立滦州以后,滦州的宗教文化迅速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佛教。耶律阿保机建国前后,通过俘虏、招徕、收容逃人等方式,拥有了大批汉人。这些汉人被安置在契丹的腹地,随着汉人的迁入,佛教也随之而来。特别是所征服的渤海国和石敬塘进献的幽云十六州地区,佛教非常发达。受汉族人和渤海国人的影响,契丹族接受了佛教,而且历代的辽朝皇帝多以崇佛出名,辽朝成为佛教盛行的国度。到了圣宗、兴宗、道宗三朝时期,佛教臻于极盛。滦州大地佛教塔寺群涌而出。史书记载辽代修建的塔寺有:卧如寺,大辽年建立,位于今唐海县曾家湾;华严寺,大辽寿昌年建立,位于今古冶区石佛庄;华麻寺,辽时建(具体时间无考);隆院寺,大辽乾统年建立,在城西七十里碑家城;西套里寺,大辽隆寿年建立,在州城西西套里;风山寺,大辽建立(具体时间无考);黄土院寺,在城西七十里,大辽寿昌年建立,在州城西风山(以上记载见民国《滦县志》和嘉庆《滦州志》);红门寺,大辽清宁年建立,位于滦县城西校场村北(1988年,在这里发现大辽清宁年间修建红门寺碑)。卧如寺碑记载了当时的滦州大地“闾阎绮合,道路环周,集四众以投诚,顺一统而布政”的繁荣景象。佛教塔、寺的修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石雕、石刻以及佛教经典的印刷的发展,促进了滦州文化的发展。       
     辽朝设立滦州,对加强辽朝的国防、巩固其南部边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辽朝最强盛的时期,其南部疆界前线推进到了今天保定、天津、沧州一线。紧处其后的是滦州、蓟州、平州等州,可以说滦州是辽朝后方中的前方。辽朝在其南下的军事行动中,汇聚军队的地点主要在云州、鸳鸯泺、平州等地,滦州在平州境内,是其东部汇聚军队的重要地点,是调兵遣将的中心之一。辽朝十二宫一府自上京至南京的总要之地皆置提辖司(辽朝调兵遣将的军事机构),以便调兵遣将,平州(包括滦州)作为辽朝总要之地,十二宫一府中的弘义宫、永兴宫、积庆供、长宁宫、延昌宫、彰愍宫、兴圣宫、延庆宫和文忠王府都在平州(包括滦州)置提辖司,平州(包括滦州)是辽朝调兵遣将的基地。滦州是辽朝东南海疆的海防要地,滦州之海“南望天津,东望山海,为州境之巨防”【27】,辽朝平州之海除了包括昌黎、抚宁沿海外,还包括其管辖下的滦州沿海(包括今天的滦南、乐亭、唐海、丰南沿海)。宋太祖在960年建立相对统一的王朝后,曾经三次北伐,企图收回后唐失去的平、营两州和后晋割让给契丹的幽蓟十六州。宋朝的军队从海陆两个方向北伐,滦州正处在宋朝军队登陆的地带。辽朝皇帝在迎击从幽州陆地方向而来的正面之敌的同时,也加强了滦州地带的海防,“壬午,林牙德勤以兵守平州之海岸,以备宋兵”,“仍报平州节度使迪里姑,若德勤未至,谴人趋行,马乏则扩民马”【28】。辽朝为了加强滦州海防已经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无条件征集老百姓的马匹。 “壬辰,以宋兵至平州,瑶升、韩威不尽追杀,降诏就诘责。仍谕,据城未降者,必极掩杀,无使遁逃”【29】,由于宋朝的军队已经在幽州一带被击溃,步兵被阻止在幽州以南,显然来到平州的宋朝军队是从滦州沿海一带登陆的。滦州沿海已经成为关系到辽朝生死存亡的的战略要地,成为海防前线!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辽代设立滦州,对辽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辽朝能够在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中成为影响重大的一极。 
    注释
    【1】【14】《辽史》卷2《太祖下》
    【2】、【3】《魏书》卷100《契丹传》
    【4】《旧唐书》卷235《北狄》
    【5】、【6】《新唐书》卷219《北狄》
    【7】《新唐书》卷129《奚传》
    【8】、【11】、【12】、【13】《辽史》卷 1《太祖上》
    【9】《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                              
    【10】《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
    【15】、【16】、【26】《辽史·理志》卷40《南京道》
    【17】《滦河文化研究》2007年第四期《论滦河流域文化的七次高潮》
    【18】《辽史》卷59《食货志上》
    【19】《辽史》卷15《圣宗纪六》
    【20】《辽史》卷20《圣宗纪三》
    【21】《辽史》卷14《圣宗纪五》
    【22】嘉庆《滦州志》
    【23】《唐山碑刻选介》第2册《建造七里桥碑记》
    【24】《辽史·理志》卷40《南京道》
    【25】《武经总要·番界有名山川》
    【27】民国《滦县志》
    【28】【29】《辽史》卷11《圣宗二》
    【30】民国《滦县志》
     
    (作者刘建国系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副教授,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李秀渤系滦县政协文史科副科长,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