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创建大黑坨小学时间考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5 20:34:00
李大钊在回家乡乐亭大黑坨村度假的时候,曾经利用村西华严寺创办了大黑坨村小学校。这件事在李大钊的家乡一直被传为美谈。然而查阅多种李大钊传记专著及李大钊生平史事资料,均未记录此事①。而记录此事的有关文章,在办校时间上又各说不一,这就很容易让读者产生疑惑,本文仅以目前所掌握到的资料为依据进行一些分析考证。
一、关于李大钊创建大黑坨学校时间的几种说法
(一)“1913年暑假”说
1、董宝瑞根据罗国维(大黑坨小学的第一批女生之一,李大钊妻表侄女)的回忆写成《三表姑父教我们唱儿歌》一文这样记述:“我八岁那年,也就是1913年,这年夏天,李大钊在天津念完了书,回村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新式学堂。……让村里的华严寺的和尚让出了部分殿堂、耳房、廊屋和一些庙产,通过县教育局,建起了大黑坨小学……”。②
2、董宝瑞的另一文《大黑坨的第一个女学生》记述: “1913年6月,李大钊结束了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学习生活。……他回乡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新式学堂,他和赵如蔺、罗凤舞、谷兆临等庄里的主事人一起出面,让村西的华严寺的和尚让出了部分殿堂、耳房、廊屋和一些庙产,通过县教育局,建立了大黑坨小学。”③
(二)“1919年冬天”说
1、《乐亭县教育志(1912——1985)》记载: “民国八年(1919年冬),李大钊(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回乡度假期间,目睹家乡文化落后的现状,有感于家乡办学的迫切性,便邀集村中素孚众望、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共商家乡办学事宜。大钊提出利用村西华严寺办学的设想……”华严寺建校,遭到一些思想守旧的人的反对。特别是触犯了庙内和尚的切身利益,老僧出面阻止……大钊则对和尚郑重陈说以庙建校的道理,老僧无言以对,默然许诺,以庙建校终告成功。④
2、何宗禹在《办新学培育人才》中记载: “1919年的冬天,……李大钊到家的第二天……早饭过后,时辰不大,村中的头面人物罗泰昌、赵芳荣、谷老文、谷省三、徐荆璞、杨志轩等人,相继登门。……大钊把推倒华岩寺、创办新学校的打算,推心置腹地说了出来。……众人听后,都说大钊说的是件天大的好事。……开学的那天,……大钊为学校命名为‘国立大黑坨初等学校’。并亲手写了一幅对联贴在学校大门的两旁:‘学校造人才为改造社会;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⑤
3、刘荆山先生在《旧寺庙 新学堂》一文中记载:“1919年冬天,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趁寒假的机会回到故乡乐亭县大黑坨村度假,这次回家,心里装着一件事,就是一定要和乡亲们一道把村西边的庙宇——华严寺加以改造,办起大黑坨村初级小学……⑥
4、谷月辉(大黑坨小学第一批女生之一)口述、王占连笔录《李大钊送我上小学》记载:“1919年冬,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回乡度假,目睹家乡教育落后的状况,痛感家乡亟待兴学。他邀集我祖父和罗泰昌等父老,共商家乡办学事宜。……大钊的热情态度和中肯议论,使在场的乡亲深为感动,大家一致同意依他所言,兴办一所男女合读的学校。”⑦
5、刘荆山先生《利用华严寺办学堂》一文记载:“1918年冬天,寒假期间,李大钊回到故乡。……谈到利用华严寺创办新学堂的事情。”……“1919年春季的一天正式开学。”⑧笔者在写此文时曾与刘老(李大钊故居的老馆长)交流,刘老对此说进行了修正,肯定了1919年冬天的说法。
那么李大钊究竟是在什么时间创办了大黑坨小学呢,做如下分析:
二、关于这两种说法的分析考证
(一)探讨1913年说
1、李大钊毕业后一段时期的行程
1913年7月,李大钊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结束了长达六年的学习。毕业以后,他来到北京与朋友一起创办了《法言报》。“毕业后,我的同学们约我到北京同他们一起办报几个月。”⑨ 9月初,李大钊回到了家乡。此次回乡,李大钊的心情是很压抑的,因为他一向敬重的社会党人陈翼龙被杀害了。对于这一点,《陈翼龙先生事迹汇录》里有这样的记载,“陈翼龙先生惨死后,万国社会党中国总部和天津支部被封,我也走了,李大钊先生也避到乐亭县的祥云岛。”⑩
李大钊是学政治的,他以强烈的爱国热忱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当他准备将所学报效祖国时,不仅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人身安全还受到威胁,这使他的心情极其暗淡。“当逗留于北京时,我非常羡慕一种适于出世思想的净土社会生活。”○11在这种形势之下,李大钊回乡后不久即与朋友来到昌黎的五峰山。对于在五峰山的活动,他后来写在《游碣石山杂记》一文中:“余自山中访允之,再往始遇。盖余以京友函招,须西上,且当旋里一行,故匆匆立谈片刻,仅为子默介绍,恐其独处山中嫌寂寞也。迨自家返昌黎,复与子默、允之等入山一次,居成美学馆二日,备受杜瀛州夫妇之优遇。宗教家之诚恳与世,其爱綦宏,感且不绝于余之心矣。惟此荏苒十日间,昌黎惨毙路警五人,已孤棺冷落,寄地藏寺中。”由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以下四点:一是李大钊此次来昌黎,结伴者为子默(郭须静);二是李大钊在昌黎五峰山停留时间为“十日间”;三是李大钊在昌黎期间,已有京友函招,须西上;四是此期间正赶上五路警被害事件。
日本侵华驻屯军是9月11日夜里在昌黎车站惨毙5名中国铁路警察的,由此可以推断出李大钊由北京回家后,在家中住的时间超不过十天,就到了昌黎。在昌黎停留的十日间,又有“京友”相招,在这种情况下,他急急将朋友安顿好返回乡并西上赴友。
可以看出,李大钊此次回乡,在家里停留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在这样的紧迫时间里,以这样的一种情绪和处境,是很难完成创建学校的。
2、《乐亭县教育志》中关于1912年——1919年建校情况的记载
《乐亭县教育志》(1985年12月)记载:“辛亥革命后,遵照教育部指令,学堂改称学校。(分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初高等小学)……民国初(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以前),除将原19所初等小学堂改称初等小学外,又新建(包括私塾改办的初等小学)21所。……民国二年(1913年)建立丰庄初等小学。”
从1912年至1918年(民国初年至民国七年)乐亭县创办的小学,《乐亭县教育志》里都有记载,独没有大黑坨小学。前文董宝瑞在《大黑坨的第一个女学生》注明了大黑坨小学是通过县教育局办的,即是通过教育局办成,那诸如办学经费、学校的设置规格、教师安排等都应该有迹可循,然而《乐亭县教育志》没有记载。
3、与罗国维同一批上学的谷月辉的回忆
与董宝瑞文中所提到的罗国维同一批上学的谷月辉在建校时间上出现了不同的回忆,她确定是在1919年冬。 “开学那天,大黑坨全村喜气洋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古老的华严寺披上了节日的盛装。由大钊出面请来的第一任教师刘静波和宁绍先兄弟俩,站在学校门前迎接着第一批来校学习的男女同学,年仅11岁的我和赵素贞、罗印屏(国维)等女同学穿戴一新,背着书包和男学生一起欢天喜地地走进了校门。……1920年夏,李大钊由北京返乡度假,特地来校看望我们师生。”○12
由以上分析,笔者倾向于1919年冬建校说。
(二)、试析“1919年冬天”说
1918年1月李大钊到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因为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暑假期间便将全家接到北京一起生活。1919年暑假,因夫人怀孕,为了使夫人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李大钊又将全家送回乐亭老家。回京前,李大钊将一双儿女葆华(时年10周岁)、星华(8周岁)兄妹俩送到乐亭县城(乐亭县县立高等小学)住校学习。将幼小的兄妹俩送到县城住校学习,一方面看出李大钊培养孩子们从小要自立的教育思想,一方面也证明了这时大黑坨村还没有小学校。
1919年12月,夫人在家乡生下了二女儿炎华。恰逢北京大学放寒假,李大钊满怀欣喜的回到家乡。在这次回乡度假期间,李大钊创办了大黑坨小学。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北京大学日刊》及其他史料对李大钊活动的记载
1920年2月7日,李大钊出席了北京大学教职员临时委员会,被选任交际。
2月10日,《北京大学日刊》刊载了李大钊等人草拟的“北京大学教职员会组织大纲”的征求意见稿。
2月20日, 1920年的春节。
3月7日,李大钊出席了北京大学教职员会,被推举为筹备选举委员。
从2月10日到3月7日,近一个月时间,《北京大学日刊》上没有李大钊的活动记录,其他的刊物上也没有发现李大钊发表文章的记录,在李大钊的活动踪迹上出现了近一个月时间的空白。
(二)李大钊长女李星华的回忆
1999年,为纪念李大钊诞辰110周年,由徐兴信、李权兴主编出版了乐亭文史资料第八辑即《回忆父亲李大钊》一书,书中汇集了李大钊四子女(长子葆华、长女星华、次子光华、幼子欣华)的回忆文章,李星华回忆的《斗恶虎孟三老爷》一文记叙了李大钊斗孟三老爷的故事。孟三老爷名叫孟养泉,是乐亭县胡家坨镇的大乡长。他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勾结官府欺压百姓,就连他家的车把式也仗着他的权势,横行乡里。这一次李大钊整治孟养泉就是因为他的车把式赶车欺负大黑坨村的孩子引起的。此文第一句话点明时间“这是1920年正月里的事情。”○13由此可以确定1920年正月里,李大钊在家乡。
(三)李大钊办学的思想基础
1919年2月下旬李大钊在《晨报》上发表了《青年与农村》一文,文中写道:“农村的教育机关,不完不备,虽有成立一二初等小学的地方,也不过刚有一个形式。小学教师的知识,不晓得去现代延迟到几世纪呢!至于那阅书报的机关,更是绝无仅有。他们一天到晚,只是到田园里去,像牛马一般作他们的工;就是在吹风落雨、灯前月下的时候,有点闲暇,也没有他们开展知识修养精神的机会。从前的村落都有个寺院庙堂,他们也不会利用这些东西,作他们大家聚合的会堂,白白的看着他颓零在荒烟蔓草的里面。”○14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李大钊对现代农村教育状况的一个调查报告,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落后面貌,也奠定了李大钊办学的思想基础。李大钊自幼生活在农村,父母的早逝、并不富裕的家境,使他过早的品尝了人生的痛苦,体味到他所生活的农民阶层的苦难,农村的黑暗状况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地烙印。新文化运动唤醒了广大的知识分子,却没有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经过深入的思考,李大钊提出了青年要到农村去建设农村的政治主张。
经过五四运动以后,李大钊改造农村的思想越来越清晰:改寺——破除封建迷信,打破精神束缚;建校——加强知识教育,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一回到家就邀集村中有头面的人物商谈了利用华严寺办学的事,并且请了刘静波和宁绍先两位好友做学校的第一批教师,让孩子们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走出封建思想的樊篱。而学校开学时李大钊题写的“学校造人才为改造社会、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对联则直接表达了李大钊的办学宗旨。
由以上分析,笔者认为:1920年北京大学放寒假期间,在李大钊的发动和筹划之下,大黑坨村利用华严寺创建了大黑坨初级小学,具体时间应在1920年2月10日——3月7日间。
注 释
① 现在出版的李大钊传记有:《李大钊传》,李大钊传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李大钊传》,朱志敏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李大钊传》,朱文通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年谱资料有:《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张静如、马模贞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李大钊年谱》李大钊年谱编写组,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韩一德、姚维斗编著,黑龙奖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在上述诸书中均未提到李大钊创建大黑坨小学一事。
②董宝瑞:《三表姑父教我们唱儿歌》,(《李大钊与故乡》第272页。
③《李大钊人格风范》第775-776页。红旗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④《乐亭县教育志》52页,乐亭县文教局教育志编写,1987年11月。
⑤何宗禹:《李大钊传说故事集》第131-133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1989年版)
⑥刘荆山:《旧寺庙 新学堂》(《李大钊在河北》第26-28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⑦、○12谷月辉口述、王占连笔录:《李大钊送我上小学》。(《李大钊与故乡》第268页。中共唐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与中共秦皇岛市委党史研究室合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⑧刘荆山:《利用华严寺办学堂》,(《李大钊与故乡》第248-250页。
⑨、○11《李大钊全集》(全四卷)第一卷322页,1999年出版,河北省社科院朱文通等编写。
⑩张次溪:《陈翼龙先生事迹汇录》载《文史资料选辑》第75辑
○13徐兴信、李权兴主编:乐亭政协文史资料第八辑《回忆父亲李大钊》,第17页、58页。
○14《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二卷第3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