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卢龙古松与文化卢龙的魅力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7 09:58:00
 卢龙作为永平府的附廓首县,因为“夷齐故里,清圣遗风,李将军虎石扬威,魏武帝乌桓定霸,步浑焚山刊石,元谭据险扼要”(1)而扬名。在文化的有序传承中,后世帝王、达官显贵、文人骚客或凭吊或游历,在他们吟咏古人的同时也对卢龙的自然风物--卢龙松树赞叹不已。在这些前人游记或者诗篇当中,卢龙松树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它还涵盖了太多的人文色彩和感情色彩,所以卢龙松树在中华民族的松文化长廊里也算得上是颇具魅力的。
    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查证到卢龙境内明清时期就有很多松树,并根据当时人们诗文中对有些松树生长状貌的描述来推测,这些松树在那时就已跨越千年。清朝祁隽藻(2)在凭吊夷齐圣贤的《夷齐庙》诗中写道:“旧传孤竹国,今作万松城”;许多当地文人,在游历卢龙城时,对城东九莲庵、城南南台寺等处的松树景观也多有描述。王金英(3)在《游九莲庵记》中写到:“群峰环拱,万松夹涧,水声潺潺起足下”;李锡朋(4)、张山(5)则分别在《九莲庵》诗中赞叹“籁发千松韵”、“松风起翠涛”;鲁克恭(6)《南台寺》诗中也有“松涛寒作雨”的感叹,可见卢龙到清朝时期仍是松树繁茂之地。
    卢龙境内众多的松树、茂盛的松林在历史上倒是成就一处完全以松命名的自然景观--千松叠翠。据《卢龙县志•古迹》记载:“千松岭在城东里许,清初松林茂密,故八景中以千松叠翠称之。”这里的“城东里许”就是指如今卢龙城内土门东南土墩台上,那时是一片古松林,四周沿坡生长直至山顶,层层叠翠、四季长青。明朝兵部员外许令典在他的《平山游记》(7)中也写道:“在北门外里许,即李广土门寨。四面皆山,庭前突出一石,高丈许,曰:‘土门一柱’。循墙而东,南面皆松。摘唐句曰:‘一望松门’。”这里提到土门南面松林就是清朝时千松叠翠景观所在地,由此我们知道了这些松树生长的年代确是由来已久。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松树生长的年代太过久远的缘故,卢龙的松树又以长势奇特而闻名。这在《平山游记》有记叙:“西有傑阁,高数十仞,曰:‘轻阴亭’,外多奇松……暮归东城,礼碧霞元君祠,祠松更奇……入城,登恒堂,为司家郎永丰仓公署,南山一带近在几席,青翠层叠若拱若屏,北平大观也。西诣郡痒,谒宣圣观五松,又胜元君祠,平山奇松甚多,此更绝,恨不能写之耳。”土门奇松、碧霞元君祠奇松、宣圣观五棵奇松以及胜元君祠中更为独特的奇松,虽然许令典在文中没有用过多的笔墨细写这些奇松的姿态,但就是以上几处总括之笔,已着实让我们读出当时不仅城外是万松竞秀,城内也是松树繁茂,奇松比肩而立。连时任兵部员外、到过塞外犒赏御边将士、见多识广的许令典都怅恨不能把卢龙奇松尽数记录下来,这多少让今天的我们感觉有点遗憾,不过,好在有后世的典籍为我们勾画出了许令典虚笔带过的个别奇松姿态,让我们有幸借助描述一睹卢龙幸存奇松的风采。
    永平府督学院行署院内有三棵千年古松,清朝人李东怀(8)曾写有《试院三松歌》:“城闉官廨三古松,翠蛇扬髻鹿养葺……大枝臃肿小拳曲,颇遭诟厉同非同。牺尊青黄誇世用,不尔吐萼飞韶红。平鳞铲甲吁可惜,霜欺雪虐时有穷。此松敷荣欣得地,交柯摩戛相铮纵。饱经岁月天使独,斧斤不到神灵钟。古根盘礴化为石,苔缠藓剥辞磨硥。”此诗概述了三棵奇松的姿态:青翠的树冠、繁茂的枝杈、如鳞甲样斑驳而又苍老的树干,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遭受着霜欺雪虐,却依然虬曲、劲挺,让人感到松树生命内质的伟大和它们顽强不衰的生命之美。学使钱陈群、范长发、新化的欧阳绍洛,都曾写诗赞叹过这三棵阅尽人间沧桑与世事变迁的古松。不过,有关许令典描述的卢龙城内的其它奇松,翻遍《卢龙县志》和《永平府志》都没能找到它们在清朝时的踪迹,可能它们此时都已消亡了吧。
    清朝倪承宽(9)游夷齐庙,曾细腻描摹清风台前奇松的风姿:“地多古松,其尤异者三。一如偃盖,高不逾六七尺,下可坐千人。一如卧龙,北向作拿攫势。一则矫矫入云绝顶,一枝倒落至地而起,皆画挌所不及。”文中这三棵奇松,一棵树冠如同巨伞,遮下的绿荫可坐千人;一棵好似卧地的苍龙,枝叶向北方作出抓拿的姿势;一棵却是强健的主干伸入云端,而其中的一个枝干却倒落在地上后又向上生长。
    后来师范(10)游夷齐庙,作《清风台双松歌》:“一株奋起独骧首,凌空欲挟风雷走。一株据地形蛇蜒,辑鳞缩爪嘘云烟。不知经历几千载,或自西归就养年。一枝一叶足元气,无古无今相映蔚……”师范不仅勾画了两棵古松生长势态,还借松问人,“不知经历几千载,或自西归就养年”,想象它们或许就是自西周归来就到这里来颐养天年了,两句显然是把清风台前两棵古松与庙中供奉的伯夷、叔齐两位圣贤揉为一体了。
    其实用松树来直接喻人,师范只能算是个后学者,最早这样用的人要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孔子曾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司马迁在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深意后曾在评论伯夷、叔齐时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举世混浊,清士乃见。”显然司马迁是用青松抗霜雪的特点来类比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遗世清高的品质。清朝的乾隆皇帝则更有创意,当乾隆十二年八月秋围过僧机图岭,看到一棵千年古松:“侧倚翠壁,俯临迴溪,双干遥撑,干云霄而上者,以寻丈计。其顶乃虬蟠,若楼若宫。自远望之,谓两树,之生有如此相肖乎。既至树下,实则同根也。”乾隆就想到了伯夷叔齐,于是欣然作《夷齐松歌》:“有山盘盘,有水潺潺,逢二老兮山间。远而望之,前者友而后者恭,若伯仲也。近而睇之,日斯迈而月斯征,乃同根生也。考之古则有其人,曰伯夷叔齐也”。(11)诗中称松为二老,显然是把松树当作了伯夷、叔齐本人,于是这株千年古松就被命名为夷齐松。
    后来嘉庆皇帝效法他父皇,干脆直接尊称伯夷、叔齐为二老,如:“葆祠几度六飞临,二老孤忠感睿吟”(12);“本性坚于万古松,贞姿不谢绿常浓。停銮静对虬螭干,二老应欣圣世逢”(13),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夷齐庙前的屈蟠松在嘉庆皇帝的眼中已成了伯夷、叔齐的化身,皇帝借赞松实也是在赞如松一样坚贞不谢的伯夷、叔齐,诗中人的品格德行与松的自然本性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细细探究起来,卢龙历史上用松树的自然秉性来张显人的品格德行,除了伯夷、叔齐两位圣贤外,古人中还有:许令典在《平山游记》中专门记叙的“三大夫”松:“出土门东北里许,踏水涉肥为李确斋方伯万柳庄,庄临流,亭曰:‘醉流壁’,有朝鲜使臣柳梦寅《排律十六韵》。植三松,曰:‘三大夫’,亦以李氏三世为大夫故。”大夫松, 它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泰山的五大夫松,据《史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松树之下,因松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三大夫”松,诚如许令典所记述的,是因为飞将军李广一家三代的大夫爵位。后人种植此松时,可能是为纪念李将军曾大写意的创造了民族征战神话:“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4);也可能是为李氏三代鸣不平,一个用自己的睿智与生命镇慑着一个毗邻的强悍的民族的将军,终生得到的爵位竟是“大夫”!李氏一门的大夫爵位与泰山路旁松树的大夫爵位的得来该有着怎样的迥异啊!也许这三棵大夫松,是古老的卢龙人借松树不苛求的自然秉性和遭风欺雪虐依然安身立命的本质,来象征李氏三代的刚直坚韧。
    明朝伦浃(15)在《钓台记》中记载:“盖周围曲达如此,连山上下,树松千余章,苍翠可爱……公修为元宅,树松数百,郁郁葱葱,如列如屏。”这是有关明万历年间御史韩应庚建宅于钓鱼台的记述。因遭到皇帝疑忌,韩御史47岁就报病归隐,他不仅在周围山上种植了大量的松树,也在房屋周围植松,苍翠之中掩映着他的隐居之所-月白楼。这和宋朝理学家朱熹,选择苍松翠柏环抱中的庐山白鹿洞书院,作为他漫浸儒释道典籍、传道授业的场所有着惊人的相似。我想这绝不仅仅是一种巧合,御史这样煞废苦心,显然是用青松以明志,以松树来比德。
    卢龙--这个曾经的万松之城,你以贫瘠的地力养育的难以计数的松树俱以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了,普通的松树也好、跨越千年的奇松也罢,全都没能耐住岁月的涤荡,而独有“三大夫”松、清风台屈蟠松、月白楼钓台松等名字清楚的刻在了史册里,摇曳在中华民族松文化长廊里,因为它们是遭霜欺雪压仍然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坚韧的男儿们的化身,这些松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跨越千年的“奇松”。
    
    注释及参考书目:
    1、《卢龙县志序》中华民国二十年董天华撰
    2、祁隽藻,山西寿阳人,清嘉庆进士,后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官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为“三代帝王师”。《永平府志》收录了他的诗。
    3、王金英,清朝人,《卢龙县志•名胜》(民国二十年修)收录了他的诗文。
    4、李锡朋,清朝人,《卢龙县志•名胜》(民国二十年修)收录了他的诗。
    5、张山,清朝乐亭人,《卢龙县志•名胜》(民国二十年修)收录了他的诗。
    6、鲁克恭,清朝丰润人,《卢龙县志•名胜》(民国二十年修)收录了他的诗。
    7、许令典,明朝人,曾任兵部员外,他的《平山游记》分别收录在《卢龙县志•名胜》(民国二十年修)和《永平府志》里。
    8、李东怀,清朝江苏句容人,《卢龙县志•公署》(民国二十年修)和《永平府志》都收录了他的诗。
    9、倪承宽,清朝乾隆年间人,写有《清风台记》收录在《卢龙县志•名胜》。
    10、师范,清朝光绪年间滇西人,《卢龙县志•名胜》(民国二十年修)和《永平府志》都收录了他的诗。
    11、《围场厅志》
    12、《恭和乾隆皇帝夷齐庙即事元韵诗》收录在《永平府志•巡幸恩赉》
    13、《恭和乾隆夷齐庙四景中的屈蟠松元韵诗》收录在《永平府志•巡幸恩赉》
    14、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15、伦浃,明朝滦洲人,《卢龙县志•名胜》收录了他的散文。
    
    (作者系卢龙县电大进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秦皇岛孤竹文化研究会会员,秦皇岛市诗词学会会员,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