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流水 美在律动——乐亭大鼓美学探索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7 09:59:00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曲种,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流行于冀东广大城乡及京、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的部分地区。
乐亭大鼓艺术,在表演方式上广泛吸收民族戏曲的程式因素,唱腔方面是说唱而不是歌唱,与中国传统的诗词咏诵一脉相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是中国曲艺百花园中一束绚烂的艺术奇葩,以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和自成体系而著称。
乐亭大鼓的唱腔音乐既有音乐化的说唱,又有说唱化的音乐,无论从音乐的形态、规律、旋法、润腔、唱伴结合等各个方面都能渗透出一种民族的美。纵观乐亭大鼓的唱腔音乐,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乐亭大鼓有一套完整的、使其诸要素得以充分体现的唱腔,而这些唱腔则是以各组成部分的具体联系为前提的,这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规律和方法之一便是“节奏”。节奏规律,不可能是乐亭大鼓美学的全部,但却可以作为我们感觉的一个切入点,从这个点出发,去探索乐亭大鼓的美,进而获得美的感受。
谈到美学,就得先从“节奏”说起。那么什么是节奏呢?节奏是美学中的概念,是各艺术门类通用的术语,表示程度、程序和匀称流动的意思。英文解释具有节奏和韵律的双重含义。而我国古代著作将其释为:“节奏,谓或作或止,作而奏之,止而节之”(孔颖达《疏》)。节奏主要见于声音,又不限于声音。节奏存在于一切艺术中。节奏既表现在时间的流程中,也表现在空间的运动形态上;还表现在观众欣赏的心理感受上。视觉的节奏是空间的层次,运动的节奏是时间的层次。如果不是在空间展现和时间流程上的“一作一止”,节奏焉能存在?演唱乐亭大鼓不能须臾离开节奏,演唱乐亭大鼓的过程是靠节奏来承接的。那么演唱乐亭大鼓又有那些节奏呢?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节奏。
一、从表演的角度看有:欲上先下的节奏,欲左先右的节奏;欲前先后的节奏等。
二、从时空的角度看有:寓静于动的节奏和寓动于静的节奏,以静制动的节奏。
三、从速度的角度看有:快慢相间的节奏,快中有慢的节奏和慢中有快的节奏。
在实际演唱中,乐亭大鼓的节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在节奏的相互转化中,将乐亭大鼓律动的气势及诸要素集大成。乐亭大鼓的节奏频率可谓大起大落,变化多端的节奏似一根丝线,穿起丰富的唱腔,连起诸多要素。使演唱在张弛有度、快慢结合的节奏互动中跌宕起伏,显示其时而行云流水、时而慷慨激昂的神韵。从而调动起观众的审美心理的节奏变化,使之产生共鸣,从中得到审美的艺术享受。
黑格尔说,对于美学,“我们这门科学的正式名称是‘艺术哲学’或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既然美学被称为美的哲学,那么,它对事物的阐述,就不能不触及矛盾的对立统一。事实上,在美的表现形式上,乐亭大鼓所展示的快慢相间、有张有弛的节奏变化,无疑不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这些矛盾的结合体中,本身就带有节奏的形式美。当规范的唱腔与演唱者纯熟的技巧有机结合时,往往又会使规范的唱腔表现于无序中,表现于稳定与不稳定中。而正是这些错落有致的节奏互动,不仅表现了乐亭大鼓的美,而且还创造了另外一种美,既令观众感到妙不可言,也让演唱者进入意境,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显示其美,这就是节奏的魅力所在。
其实,说到底,节奏是万物运动的一种规律和形式,它既有“节”又有“奏”。“节”是指发展阶段的,“奏”是指不断运动的。乐亭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乐亭大鼓,乐亭大鼓源于生活的需要和时代的需要。然而,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节奏也会相伴而生,节奏是生活客观的反映,生活的节奏同样会产生美。
古希腊哲学认为,在万物中唯有人体具有最匀称、最和谐、最庄重和最优美的特色。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体雕塑是最早出现的人体艺术。人体雕塑是用线条来表现人体美,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描述,绘画艺术则用色彩来展示,乐亭大鼓是用声音和人的形体来表现。尽管表现的体裁不尽相同,但它们都离不开“节奏”却是相同的,因为节奏存在于一切艺术中。不同点在于雕塑、文学和绘画等艺术是在静止状态中表现动态的美,当把生活的节奏与时代的节奏合拍与乐亭大鼓时,乐亭大鼓也就被赋予了生命的律动,乐亭大鼓无疑也就成了在动态中表现动态美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乐亭大鼓也是对人类美学的贡献者。
从美学的一种形式——节奏,试图去探索乐亭大鼓博大精深的美学宝藏,犹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迈出稚嫩的第一步。虽然我们并不清楚前方的目标是什么,但是我们将会以不断发现目标的方式,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