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界名生张凤阁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7 10:02:00
唐山皮影是滦河中下游的一个地方戏种,始称滦州皮影,也称乐亭皮影,民间亦称驴皮影(因影人均为驴皮雕刻、着色、罩油而成),东北人则称老呔影,它是中国皮影戏的一个流派分支。据史料记载,唐山皮影始于北宋时,发展于明清两代,盛于民国年间。
唐山皮影源于滦河中下游的民间,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昌黎、滦县、滦南、乐亭一带农民几乎男女老少均能唱上几口。在唐山皮影产生、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很多优秀演员,张凤阁便是皮影艺术洪流中的一朵耀眼浪花。张凤阁1910年生于滦县五里屯乡谢马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五里屯乡今归属丰南区管辖)因家庭贫穷,张凤阁到15岁才在本村念了二年私塾,17岁到唐山新华纺织厂做纺织工,19岁到古冶区唐家庄矿当井下挖煤工。
张凤阁童年时经常去看影戏,对唐山皮影产生了兴趣,常常跟着大人们学唱一些皮影戏的名段,这为他后来从事皮影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24岁时,昌黎的常青影班到唐家庄一带演出,张凤阁几乎天天去听影戏,有空便去拜访影班的名演员李紫兰、曹拐子等人,虚心向这些名演员求教,因张凤阁生就一个好嗓子,常青班的班主便请他入班喝影,张凤阁爽快地答应了,从此张凤阁便走上皮影艺术之路。他在常青影班首场演出扮演《天河配》的牛郎,获得了成功。后又在《王金榜》里扮唱王金榜,在影班里张凤阁虚心好学,进步很快。1936年“影界大王”张绳武在唐山天乐戏院演员,张凤阁专程去拜访这位影界前辈,并虚心请教,得到张绳武的指点与称赞,张绳武称赞张凤阁的嗓子宏亮,大有前途。张绳武还诚请他加入了乾复利堂影班,与张绳武一起登台演出。在张绳武的指导下,张凤阁边学边唱影技大有长进,他与张绳武虽未拜师之礼,但已尊其为师了。张绳武病故后,张凤阁一直到晚年,与张绳武的子女仍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其对师父的敬爱。
张绳武所在影班里,张占科是唱生的名角,张凤阁也处处向张占科请教学习,张占科是滦南县油盘庄人,是一位唐山皮影界名生,其嗓音高亢,唱走上韵,在当时影界名噪一时,但其在东北沈阳演出时,染上了吸毒的恶习,残害了自己年青的生命,于1935年病逝,年仅42岁。从此以后,张凤阁便顶替张占科与张绳武配戏。张凤阁演唱的《大封官》、《哭山》、《哭床》等戏目,就是向张占科学来的。张凤阁不仅虚心好学,还自己好琢磨,并结合个人嗓音特点有所创新,他演唱皮影戏不掐嗓子,是其一大特点。在张绳武等老皮影艺术家的指导下,张凤阁很快就成熟了,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1以后,张凤阁便在东北、京、津等地演出皮影戏。1950年,张凤阁又回到故乡唐山,在小山天光影社唱皮影戏,不久他担任天光影社的社长。这时的天光影社有名旦角郑久亨,髯角李春荣,丑角马德标等名皮影艺人,张凤阁此时的皮影戏艺术已炉火纯青,名噪全国。1960年至1961年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两次来唐请张凤阁与高荣杰合作录制《蝴蝶杯》、《大封官》、《吕布戏貂蝉》等剧目。十年动乱期间,张凤阁被下放到古冶区粮食局烧锅炉,离开了喜爱的皮影艺术,工资也由80多元下降到60多元。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他成了失去右臂的幸存者,他的妻子、两年成年的儿子也被地震夺去了生命。粉碎“四人帮”后,1982年,他重又走上了皮影艺术的舞台。在唐山艺校任教,把他的技艺传授给下一代,使唐山皮影艺术薪火代代相传。年过七旬的老皮影艺术家张凤阁,又焕发了艺术青春,他不顾年迈残疾,风雨无阻地上班传艺。一次坐公交车人多被挤下车去,一次因大雪天路滑,走得快滑倒在地上。脚被跌肿,仍坚持到校上课,硬是下课才去医院,医生令其休息一周,他咬着牙一天课也没有耽误。一九八五年,唐山市文联授予他从艺三十年荣誉奖励,同年又被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86年,他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
到了晚年的张凤阁仍孜孜不卷地追求皮影艺术的提高,循循善诱地辅导学生,不顾个人残疾的身体,经常深入厂矿、农村、社区辅导皮影艺术爱好者,为提高唐山皮影艺术水平,辛勤地做着贡献。
民进唐山市委在纪念唐山地震十周年时,笔者主编的《震中十年》小报,头版刊登了张凤阁辅导开滦皮影爱好者的照片。张凤阁的高尚艺德与对皮影艺术的贡献,受到了唐山文艺界广大同仁的好评。正当张凤阁继续攀登皮影艺术高峰之际,1987年5月26日,病魔夺去了这位为皮影艺术做出很大贡献的老艺术家的生命。张凤阁这位滦河儿女虽去,但他为唐山皮影艺术所做的贡献永在, 是滦河民俗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永远怀念,永远学习。
(作者张亚钧系滦河文化研究会顾问,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秘书长,市茶文化学会秘书长;张静系唐山路南区教育局组宣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