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旗袍古今谈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7 10:03:00
我国妇女所穿的旗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它款式高雅,清新大方,简洁脱俗,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服装设计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作为中国服饰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旗袍,最初是满族的一种服装,满语叫“衣介”,意思是长袍。在古代,汉族的服装是衣裳相分(上为衣,下为裳),而满族的旗袍则是衣裳相连。这是满族先世在长期的山林狩猎生涯中形成的,带有明显的高寒地带和便于骑射的特点。据记载:当时的女真人“其衣色多白,……窄袖、盘领、缝腋,……其长中骭(小腿),取便于骑也。”其式样特点是:圆领、大襟、左衽、四面开禊,束腰,有扣绊,窄袖(带箭袖),这种服装便于上下坐骑和马上动作,适应骑射民族的生活习尚。因为左衽和束腰既紧身保暖,又利于马上活动。行猎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箭袖,满语叫“哇哈”,在狭窄的袖口前边,再接一个半圆形袖头,最长为半尺,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时绾起,冬季出猎或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可以御寒。清朝时,官员入朝谒见皇帝或王公大臣,都得将马蹄袖弹下,两手伏地叩见,成为一种专门的礼节。1601年,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满族人又称旗人,旗袍也便由此而得名。当时满族人男女老少都穿,但男女有异、贵贱有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骑射的荒疏,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却不断演化。
1644年满族入关后,旗袍也就成为受到我国各族各界妇女喜爱的服装,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汉族妇女穿旗袍也越来越普遍。到了清朝末年,出现了一种氅衣礼服式的旗袍。《旗人风俗概览》中详细地描述了这种服装式样:“其制身长掩足,只露高底,颜色以少长为别。胯有开歧(禊),双掩广袖,白质绣花,清语亦名挖杭(哇哈),但不做马蹄式,衣周遍缘花边,下端则否,衣质用红绸,单夹皮棉皆有之。当暑则服絺络,其颜色少妇新妇尚朱紫,中妇尚青莲即藕荷色。此色最普遍。老年人则宝蓝一种矣。此种礼服用蓝卷领,梳两把头……内服衬衣,上与氅衣等,颜色随宜,但领浅色。”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外来的影响,旗袍也不断地演变发展,由最初的宽腰身直筒式,逐渐形成线条清晰自然,紧身合体,更能显示女性曲线美的流线型款式。穿旗袍要根据自己的爱好 、职业、年龄、身高、体态等方面的情况来考虑,突出自己的个性美,尤其是体态适中的中年妇女穿着合身的旗袍,那种妩媚温柔之美,给人以稳重与高雅的感觉。
旗袍发展的黄金时代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后,定都南京。当年的11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定翌将孙中山先生的灵棺由北平碧云寺迎往中山陵安葬。政府官员自然要参加这一隆重的“奉安大典”,这就需要有合适的礼服。于是在1928年4月,公布了服装条例,正式将旗袍定为国服。民国政府提倡穿旗泡,还在1937年6月20日,由北京民政局举办了首届集体婚礼,宣传旗袍和文明结婚。当时的仕女们,无论环肥燕瘦,十之八九都着旗袍。而那时的女明星更是把旗袍穿出了千种风情,万种风流。自上世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从小就在美国读书的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她们读英文比中文还流利,但在接受过西方的教育后,却让旗袍陪伴了她们的一生。
被尊为国母的宋庆龄,穿上旗袍云鬓高挽的优雅气质,不知折服了多少国人和外国朋友。
众所周知,宋美龄非常重视保持身材,自然对服饰十分的讲究。她最喜欢的衣服式样大概应算是旗袍了。据士林官邸的侍从介绍,宋美龄超大型衣橱里的旗袍堪称世界之最。宋美龄身边的人都说她有“旗袍癖”,她对旗袍的钟爱延续了一生。宋美龄逝世后,台湾曾举办一次宋美龄遗物展览,在她的遗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遗存下来数量多、做工细、质量好,五彩缤纷的旗袍。
宋美龄有一个超勤奋的裁缝师张瑞香。早在大陆时期张瑞香就给宋美龄做衣服,有几次宋美龄到美国去都带上张瑞香。到台湾后,张瑞香除了过年那天休息之外,一年364天他几乎每天都在不停地为宋美龄制作旗袍,而且他只为宋美龄一个人做。因此,大大小小的官太太们投宋美龄所好,送的礼品中多半有衣料,长年不断的绫罗绸缎,足够张瑞香一年忙到头的,凭他一个熟练的裁缝师,大约二至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每做好一件,他就喜孜孜地把旗袍捧到宋美龄面前邀功请赏。每年都有上百件的旗袍进入宋美龄的超大型衣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许多高层会议的酒会上,身着旗袍,端着酒杯,操着英语,风姿绰约地在各国权贵间到处转的宋美龄,让那些外国人不禁发出惊叹:中国的旗袍是世界上最美的服装。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却有着许多著名的女人——宋美龄、林徽因、阮玲玉、张爱玲等等,这些女人的业绩几乎都与旗袍有关。而那些著名的男人身边,也都站着一位身着旗袍的女人。
三四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很快风靡全国各地。当时旗袍的款式有两个特点:“中西和壁”、“变化多端”。那时旗袍的穿着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局部西化的,也有在旗袍外配穿西式外套的。
解放后,旗袍一度受到冷落,穿者寥寥无几。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从用料到款式都在不断朝着时装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掀起了“旗袍热”,使生意冷落的中式服装店门庭若市。尤其是港澳台地区的名士夫人、名媛淑女和文艺界的明星,率先穿起旗袍,代替曾风行一时的西式低胸露脐服装,证实了旗袍长盛不衰的魅力。
旗袍以它特有的美,优雅和端庄,赢得各阶层妇女的喜爱。旗袍在世界上受到广泛的欢迎,这是满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