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故乡麦子黄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7 10:03:00
虽然离开了故乡,离开了农村,生自农家的我仍总是惦念农事,关注年景,尤其是关注麦子的收成。因为儿时经历过那些青黄不接季节的饥饿日子,所以每年都热切地盼望麦子丰收。每到麦收时节,或在途中车上看到地里的麦田,或在电视机前看到全国从南向北开镰收麦的消息,我总是想起昔日故乡的麦收时光和场景,想起没有打麦机更没有收割机的时代,乡亲们收麦子的忙碌和艰辛。
五月的故乡,是我童年里最壮阔的景象。冀东大平原辽阔坦荡,一望无际。麦子熟了,遍地金黄。微风吹过,颗颗穗穗,轻轻摇晃,静心听去,田垄间会传出阵阵爽脆而细密的声响。此时的村庄,树木葱笼,枝繁叶茂,那些知名不知名的鸟儿们,鸣叫着,在晴空下,在村庄和麦田间飞起飞落……
经冬历春的长久盼望之后,麦子终于熟了,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收成就在村外,就在手边了。村庄兴奋得有些心跳,有些摩拳擦掌。车修好了,套配齐了,牲口的草料也精细讲究了。嚯嚯的响声当中,一把把铡麦子的大铡刀已被壮劳力在碌碡上磨得明光锃亮。村南村北的打谷场,也早就有人修得平平展展,轧得结结实实了。
三五天之内,遍地的麦子就得收完,不然赶上雨天,颗粒就会发霉。如果雨大风狂,秸子倒伏,麦粒很快就会发芽,眼瞅着到手的收获就会减产,甚至泡汤。于是,越是毒天大日头,越是收麦子的好时光。晴空万里,赤日炎炎,无遮无拦的暴晒中,庄稼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把麦子一把汗。此时的田野,十里八乡的人,都在急急火火地抢收麦子。金色的麦田象海一样无边无际,劳作的人散落其间,你弯腰我起身,在麦垄间沉沉浮浮,时隐时现。捆好的麦个子,装上牛车,满满的,高高的,朝着村庄的方向,缓缓移动。
家乡的土地是沙土地,沙松土软,收麦子只能拔不能割。拔麦子——裸手攥着一把把麦子整撮整撮地连根拔起。这种原始的收获方式,让祖祖辈辈的乡亲们吃尽了苦累。一大把麦子拔下,双手攥着麦秸,把麦根向抬起的一只脚上用力抡摔,沙土哗哗飞落的时候,有些便打在身上脸上,落在头上,因此拔麦子的人总是一脸汗水一脸泥沙。拔麦子的时候,人们大都穿着厚布的长衣长裤,一来为了吸汗,二来为了防晒,三来免得尖利的麦芒扫划皮肉。天上骄阳似火,地里热气升腾,麦田里上蒸下烤,拔麦子的人浑身上下全是汗水,汗水湿透了衣裤,衣裤干了之后便呈现出一圈一圈一道一道白色汗碱的痕迹……皮肉娇嫩的人拔起麦子来手上不免要打血泡,血泡不久就会磨破,歇上一宿会结痂,第二天血痂又被磨破。反复几次,血泡变成了茧子。长满老茧的手才是一双合格的农人的手,那一垄一垄成熟的麦子在这样的手中也顺从了许多。于是拔麦子的劳作不再是多么艰苦的事情,挥挥洒洒间,带了农人的自信和快慰。麦子进场之后,接着是铡,是晒,是毛驴拉着碌碡一天又一天的碾轧……这期间,哪一天哪一刻突然起了暴天,人们便会从地里从家中,拼命奔向场中“抢场”,把摊晒的麦粒、麦穗堆起盖好压实,以保护心血换来的收成。
收完麦子,乡间已是另一番景象。地里的青苗,可着劲往上蹿,田野一天比一天深厚起来。村里,家家门口都垛起了麦秸儿垛,那是收获和辛劳的标志。从此,那些麦秸垛,每天都会被主人撕下一筐两筐烧火做饭。灶下第一把燃烧的麦秸噼剥作响,仿佛是麦收的尾声,它宣告一年中最苦累的农事终于过去。那是人穷地瘦的时代,一年一年种种收收,庄稼人却总是没有足够的口粮。“省粮省到囤尖上”,麦收之后没几天,村里人要驮着麦子到外地换粗粮,一斤麦子能换三四斤玉米或者高粱,这样才能吃到大秋接上新粮。留下少量的麦子过年过节,平时不再动用。然而,无论麦子收多收少,刚刚打下新麦的几天,总是要吃上几顿纯粹的白面饭的。没肉没油,但雪白雪白的馒头,喷香喷香的发面饼,筋筋道道的刀切面,已经让大人心满意足孩子们欢天喜地了,要知道,这样的吃食可是村里人长久的盼望和期待呀。此时的村庄,家家灶上梁间都会飘散着新麦的清香。麦香中,农家人的心中会涌起阵阵感动和慰藉。
几十年过去,如今,故乡收麦的景象已今非昔比,那些拔麦子的场景已经遥远的象个梦境。麦田的主人坐在地头轻松的抽烟喝水土不沾汗不流,眼看着机器在田里走上几个来回,麦子就从地里到了家中,满仓满囤地贮在屋里院中。别说麦收之后,就是一年四季,天天顿顿村里人家家户户白面饭白面食也是各式各样,想吃啥吃啥,然而,饭桌上却听到拔过麦子的人感叹和报怨?这麦子咋就没有了当年的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