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金朝的女真族(续)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7 10:09:00
(二)海陵王执政与南征
海陵王,完颜亮,字元功,原名迪古乃,系完颜宗幹次子。天眷三年(1140年),年仅18岁的完颜亮即以宗室子弟,初任奉国上将军,在梁王完颜宗弼军中任职,后迁骠骑上将军。金皇统四年(1144年),加龙虎卫上将军,为中京留守,迁光禄大夫。完颜亮为人残忍,好猜忌。在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时,专横立威,笼络小人。猛安萧裕经常与其议论天下大事,深知其心,曾劝说他举大事。完颜亮诛杀金熙宗篡立,唯恐遭到女真宗室的反对,遂杀曹国王完颜宗敏、尚书左丞相完颜宗贤。任命完颜秉德为尚书左丞相、中书令,仆散忽士为左副点检。又对参与支持其篡立的有功之臣,分别进爵增职,赐钱、绢、马、牛、羊等物,以笼络之,且下令改元“天德”。为了掩饰其弑君篡立的行径,巩固自己的统治,于金天德二年(1150年),又将完颜秉德、唐括辩杀掉,同时杀金太宗完颜晟子孙70余人,完颜宗翰子孙30余人,诸宗室50余人。
此外,完颜亮对朝廷要员频频更换,以其弟完颜兖领三省事、封王兼都元帅,继而再以其为太尉、枢密使。另任用渤海人右副大元帅大臭为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渤海人、参加政事张浩为尚书右丞,奚人同知中京留守萧裕为秘书监,再任尚书左丞,又迁平章政事。这些人进入尚书省执政,削弱了女真皇室贵族的权势,组成了由多民族参与的统治集团。在对统治核心调整之后,完颜即着手进行官制改革,进一步强化皇权。天德二年(1150年)十二月,完颜亮下诏:罢行台尚书省,使政讼归于朝廷,改都元帅府为枢密院,受尚书省节制。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又强化了御史台的监察作用,并对御史官员说:“汝等多徇私情,未闻有所弹劾,朕甚不取。自今百官有不法者,必当举劾,无惮权贵” 。凡朝中有称病不治事者,监察御史与太医一同前往诊治探视,若属作假者,则一律处罚,直至治罪。
金天德三年(1153年)三月,完颜亮以上京僻在一隅,决定迁都燕京(今北京市),下诏令尚书右丞张浩、燕京留守刘管等仿北宋汴京宫室制度、城市规模和格局,扩建燕京。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正式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建大兴府;以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南京,以中京为北京。随后,完颜亮又调整了朝臣官职,以司徒徒单恭为太保、领三省事,平章政事萧裕为右丞相兼中书令,右丞张浩、左丞张通古为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张中孚为左丞,萧玉为右丞,枢密副使完颜昂为枢密使,工部尚书仆散师恭为枢密副使。完颜亮迁都燕京,使金朝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有利于金帝摆脱守旧势力的束缚和影响,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以及推进金朝封建化的进程都有积极作用。
金正隆元年(1156年)正月,完颜亮颁行新的官制改革,史称“正隆官制”。主要内容是:废除附属于尚书省、形同虚设的中书、门下两省,以尚书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专理朝廷政务,尚书令为最高政务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废除平章政事之职,尚书省设左右丞相辅佐尚书令;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不再参与政务;废都元帅和左、右副元帅等职;设枢密院,由枢密使、枢密副使统领军务;置登闻院,“凡事理不当者,许诣登闻检院投状,院类奏览讫,付御史台理问”。自此,尚书省和枢密院成为金朝政治、军事的最高管理机构,完颜亮因此得以控制朝廷军国大事。这一官制遂成为以后金朝的定制。同时,完颜亮打击异己势力,任用契丹、渤海、奚、汉官和支持他政变的女真官僚,重新组成一个由他直接控制的核心集团。他还整顿科举制度,使选官制度归于统一。
经过一系列的官制改革,完颜亮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随即开始策划进兵江南,企图消灭南宋政权,统一全国。正隆四年(1159年),完颜亮下令营建汴京宫室,在中都制军器,在通州造战船,又遣使至诸路总管府督造兵器、征兵、括马。调各路猛安谋克军,凡年龄在20岁以上、50岁以下者,一律充军入籍,不许“留侍”。由于督摧苛急,四方骚动。完颜执意伐宋,也遭到朝臣的反对,然他一意孤行,对劝止伐宋者,无论是谁,均都严厉处置。皇太后徒单氏因谏伐南宋被杀于宁德宫,并于宫中焚尸,将她的尸骨弃于水中。完颜亮的行径更激起朝廷内外、举国上下的不满情绪,但朝中人再也不敢言及此事。
正隆六年(1161年)六月,完颜亮以南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作为南侵宋境的基地,亲自督摧战前准备。九月,亲统32个总管府之兵分路南下,大举征宋,一时间,南宋淮南、江东地区战火纷飞。金军虽然迅速攻占了淮南地区,进抵长江,然其后方极不稳定。山东、河北和上京地区相继爆发了人民的反抗斗争,严重威胁金朝后方并牵制金军主力南侵。完颜亮一面统兵南侵,一面令各地官府镇压反金武装。各地抗金势力遭残酷镇压相继失败,而随军士卒士气低落,均无斗志,自军中逃跑的“相属于道”。同时,金军南进也遭到以岳飞、韩世忠、张俊等南宋爱国将士领兵顽强抵抗,金军进退两难。十月,南征万户完颜福寿领兵2万余,自山东直趋东京,与留守司军队拥立东京留守完颜雍为帝,是为金世宗。十一月,完颜亮欲占江南与完颜雍抗衡,受阻于长江,进退维谷,督责更急,被将士所杀。金大定二年(1162年),完颜雍降封完颜亮为“海陵郡王”,追谥为“炀”。
(三)世宗、章宗两朝盛世。完颜雍被拥立为帝,继续推行海陵王的合理政策,并采纳参知政事李石的建议,占据天下腹心之地,控扼四方,发展封建制,成万世大业,毅然决定仍以中都为京师。同时,着手巩固统治:部署兵力,任命将帅;调整官制,任用各级官吏;以招抚和讨伐两手镇压了抗金义军;遣使南宋,重新调整金宋关系。大定四年(宋隆兴二年,1164年),经金、宋互遣使臣协商,达成“隆兴和议”,约定双方各守疆界,宋对金不再称臣。改称侄皇帝,确立了金宋对峙的政治格局。在“正隆官制”的基础上,世宗对官制稍加调整,增设平章政事二员,与尚书令和左、右丞相并为宰相,而以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为执政官,在官吏的任用上,完颜雍亦沿袭完颜亮的做法,在任用众多海陵王朝女真官员的同时,更广泛吸收非皇室女真人和契丹、渤海、汉人参与执政,甚至任用反对过他的人,改变了金朝以来,唯有宗室子弟和完颜部人参与朝廷机要的状况,也扭转了海陵王朝排斥宗室和异己的局面。长期以来,女真贵族的纷争至此逐渐结束,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赢得了广泛支持,形成了以完颜雍为核心的多民族的统治集团。
完颜雍得皇位前,曾历任地方官,对女真和汉族社会有一定了解。他注意借鉴海陵王失败的历史教训,常以海陵王为政苛急、拒谏自专、非礼臣下为戒,注意研究历代王朝的统治经验与儒家的仁政王道。他要求各级官吏务远图、习经济、举贤能、劾贪墨,而且经常到各地巡幸,体察地方官吏的政绩。他认为“县令之职最为亲民”,而“郡守系千里休戚”。因而十分重视地方官吏的选拔和任用。他还推崇汉族典籍,除于万机之暇博览史书外,特设译经所,用女真字译《经》、《易》、《书》、《论语》、《孟子》、《新唐书》等,以教育女真百官和宗室子弟。
完颜雍重视发展生产,采取招集流亡,减轻赋税、放免二税户(原辽朝投下户,入金后被变为奴)与奴婢之法,保护和发展生产。派朝官分检诸路物力,使朝廷知晓府库盈余或不足之数,避免官吏侵吞,恢复并增开与南宋、西夏沿边的榷场,规定商税法,取消金银矿税,铸铜钱等。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金朝财政充裕,政治局面安定,故史称他为“小尧舜”。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正月,金世宗完颜雍病故,时年67岁。其孙、源王完颜璟(麻达葛)继位,是为金章宗。完颜璟系宣孝太子完颜允恭之子,11岁时即封为金源郡王。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其父完颜允恭卒,完颜雍仍以其为嫡孙而册立为皇太孙,成为皇位继承人。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通晓女真文和汉文,在金朝皇帝中文化修养最高。即位之初,他虽精通女真文,却积极倡导和推行汉文化,命学士院以汉文进呈急务文件,他擅长汉文书法,大量收藏历代图书,在完颜璟的倡导下,女真贵族研习汉文蔚然成风。世宗完颜雍时,推行学习汉族经史的同时,又竭力保持和恢复女真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实施民族歧视政策,致使国内民族间对立严重。完颜璟即位后,鼓励女真屯田户学习汉族文化,通用汉族语言,与汉族通婚,逐渐消除了女真、汉人及其它民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章宗完颜璟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维护安定局面。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下令减百姓地税十分之一,河东南、北两路百姓减十分之二,下田减十分之三。之后,又下令解放奴婢,劝课农桑,减免赋役,促进生产发展。他多次戒谕官府,罢免不急之役;弛行宫、围场地禁,允许百姓入内耕捕樵采,制定屯田户自种和租佃法,重申旧制,猛安谋克户田40亩必种桑一亩,毁树木和出卖土地要受惩罚等。
章宗重视清廉吏治,重置登闻鼓院。设提刑司,分按诸路,考察州县官员的治绩。他选择有才干的官吏为诸州刺史,命五品以上官员上任后就荐举一名任满后的接任者,而后令提刑司采访考察,还要求五品以上官员每年荐举一名清廉干练官吏,不拘资历,以备任用。为了限制诸王,在各亲府设置王傅、府尉官,“制诸王任外路者,许游猎五日,过此禁之,仍令戒约人从,毋扰民”。
章宗完颜璟亦重视史事的搜集整理和史书的修撰。令人寻访耆老,收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太宗完颜晟、熙宗完颜亶、世宗完颜雍四朝皇帝言论,分类编纂成“圣训”。又续修金世宗、显宗实录;完善起居注和日历的编写制度,以备编修国史。同时,提倡尊崇儒家思想,尊孔读经,大力发展科举制,以招揽人才。金明昌二年(1191年),完颜璟召谕有司:“进士程文但合格者即取之,毋限人数。”且改变“律科举人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原”的弊端,“必使通治《论语》、《孟子》,涵养器度”。要求亲军35岁以下者学习《孝经》、《论语》。明昌五年(1194年),他下诏搜求《崇文总目》中所缺书籍,以高价向民间购买,如私家不愿出卖,则以书价之半租借,组织人力抄写后,再将原书送还。可见其对史籍的重视。
章宗在位20年,逐渐完善了金朝的典章制度。明昌元年(1190年),设置详定所,审定律令。编定成《泰和律义》30卷、《新定敕条》三卷、《律令》20卷、《六部格式》30卷 ,改变了自正隆、大定以来,条理与制书并用、时用抵牾的情况,使律、令、格式得以完善统一,成为金朝一代的成现定法。六年(1196年),又命编撰《大金仪礼》,使金朝的礼仪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章宗完颜璟执政后期,不顾北方边患日趋严重而娱情声色,统治极度腐化,官吏弛慢,迁延苟简,徇私卖法成风,吏治大坏。“上自省部之重,下逮司县之间,律度弗循,私怀自便”。军队不修武备,军纪败坏,将帅怯懦。而为了满足统治集团的奢侈和军队粮饷所需,又不得不加紧搜刮民财,致使国内各种矛盾日益激化,金朝的统治自此开始走向衰败。
七、金朝的社会经济
(一)畜牧渔猎业。畜牧渔猎是女真人的传统生产活动。畜类主要有猪、马、牛、羊、骆驼等。马是狩猎和作战的主要工具,也是女真人纳聘、赎罪使用的财产。因此,女真人的畜牧业相当发达。金朝建立后,设12个群牧所,加强了对畜牧业的管理。至海陵王南下攻宋时,调发战马达58万匹,使畜牧业发展受到影响。世宗初,为恢复畜牧业生产,定群牧牲畜滋息损耗赏罚条例,经20年繁衍生息,到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时,有马27万匹、牛13万头、羊87万只、驼2000峰。至金宣宗时,由于蒙古南侵,社会动荡不安,畜牧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女真人居于山林河畔,有良好的渔猎资源和条件,素有食兽肉和水产品的习惯。他们都有丰富的渔猎经验,能根据野兽的叫声呼兽而猎。金朝建立后,狩借仍是重要的生产活动和习武手段。
(二)农业生产。女真族原无农业生产,完颜部定居按出虎水后,才有原始农业。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后,开始重视农业,使农业生产有了逐步发展。他攻占黄龙府(辽时的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后,将缴获的农具分发给猛安谋克。占领泰州(今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后,迁猛安谋克万余户前往屯垦。为了开发上京地区,金廷从辽西、燕云地区迁徒大批民户屯垦,内地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辽太祖还多次下诏或派朝、州官员劝督农耕,这些都是对发展农业的促进。金军大规模进攻辽朝、宋朝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两河之民,更百战之后,田野之务,所至一空”。金朝在河北的统治地位确立以后,即着手恢复农业生产。至熙宗时,采取省徭赋、赎放典卖奴婢等措施,恢复农业生产。世宗时更加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即位时下诏:“凡宫殿毋得增置,无一役夫以扰百姓”。并下令将官僚贵族冒占的田地分给农户,给灾区减免租税。至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仅猛安谋克户垦田达171万顷,粮食储备增加,常平仓积粟每年达1000多万石。章宗时把农田的增加和荒芜作为考核猛安谋克及县官的标准,勤者尝,惰者罚。明昌五年(1194年),常平食积粟达3786万石、米810万石。人口的增加也是金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世宗初仅300多万户;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为678万余户、4470余万人;泰和七年(1207年)为768万余户、4581万多人。
(三)手工业。金朝的手工业比较发达,尤为纺织业著称于世。女真人很早就会纺织,所产麻布有粗细之别,细布是女真人对外交换的重要手工业品。金朝建立后,继续推动原辽朝、北宋地区纺织业的发展。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平阳(今山西临汾)、太原、河间、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等地设绫锦院,管理官营手工业作坊。相州的相缬、河间的无缝布、大名的绉糓、绢、平阳的卷子布、琢州的罗,都各有特色。除官营纺织外,各地均有很多私营手工纺织作坊。
金代的矿冶业主要是煤、铁、金、银、铜等。云内州(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北)、真定府(今河北省正定县)、汝州鲁山、宝丰、邓州南阳(以上均属河南省)等地均为产铁地。辽宁绥中、黑龙江省阿城五道岭都曾发现过炼铁遗址,生产有兵器、炊具、生产工具、刑具等。金廷对金银的开采不加限制,准许私下经营,朝廷收税,但对铜的开采、冶炼、铸造限制很严。朝廷设官营作坊,主要铸造官用铜器和钱币。金代煤的开采和使用量都很大,主要用于冶铁、炼铜、制瓷的燃料,民间用于生活取暖。宋使朱弁曾著《炕寝三十韵》:“西山石为薪,黝色惊射目”;赵秉文《夜卧暖炕》:“近山富黑医,百金不难谋”,都说明煤在金代的广泛应用。金代的印刷业主要以中都、南京和平阳为中心,这里盛产梨木、枣木,造纸、制墨业发达,稷山竹纸和平阳白麻纸是当时的名品,为平阳印刷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平阳刻印的书称作平水板,先后印刷过《增广事林》、《滏水文集》和《通鉴节要》等。著名的《赵城藏》刻印于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久宁寺,系平水板,故称“平水藏”。直到元代,平阳仍是印刷业中心之一。女真人建金朝前无瓷制业。灭辽和北宋后,在辽宋基础上制瓷业迅速发展,河北的定窑、河南的钧窑、陕西的耀州窑是金瓷的主要产地。在辽宁抚顺、黑龙江阿城也发现了金代陶瓷遗址,证明在这些地区金代也有制瓷生产。此外,金代的制盐业也很发达,除沿海地区外,肇州、临潢、解州都有丰富的盐产。
(四)金代流通业。女真人原无城廓,相互交易多以物易物。建国后建都城,设立“榷场”(市场),尤其是攻灭北宋占领宋之州城,商业活动才有发展,而以中都和汴京(今河南开封)最为活跃。中都大兴府海陵王定都后,人口激增,居民达22.9万户,有近百万人。内城北部是商业中心,各地海陆百货皆集于此。南京开封府在北宋时十分繁华,入金后至天德四年(1152年),居民达23.5万户;泰和年间又增至74万户300多万人。此外,东京辽阳府,河北中山、真定,河东大同、太原、平阳也都是繁华的商埠。金置市令司管理商业,中都设都商税务司。大定二十年(1180年)定商税法,凡金银百分征一,其它货物百分取三,此后商税有所提高。金与宋、夏贸易开设市场,亦设专人管理。金代的商业流通使用银币、铜币和交钞三种货币,交易时使用辽、宋旧钱。到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始铸铜钱,为“正隆通宝”,与辽、宋、金旧钱并行流通。世宗时铸“大定通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铸14万余贯,泰和年间曾铸造折十大钱“泰和重宝”。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发行银币“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五种,因民间伪造者多,银币行使三年后即停止使用。金代的纸币是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开始印刷。大钞面值为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5种;小钞面值为100文、200文、300文、500文和700文5种。以7年为限,到期更换新钞。章宗时使用期不限,破烂钞可到交钞库以旧换新。金末期因财政紧迫,大量印制纸钞,导致通货膨胀。金人刘祁著《归潜志》共14卷记有:纸币“初甚贵重,过于钱,以其便于持行也。尔后兴兵,官出甚众,民间始轻之,法益衰。南渡之初,至有交钞一十贯不抵钱十文用者,富商大贾多因钞法困穷,俗谓坐化。”金代是我国第一个使纸币正式发行并进入流通领域的王朝,在纸币的印制、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八、金朝的文化艺术
(一)女真文字。女真族原无自己的文字,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后,才命完颜希尹和叶鲁研究创制女真文字。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称为女真大字。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又研制了笔划简易的新字,称女真小字。现在发现的女真文字只有一种,是大字还是小字,学术界仍有争论。女真文字的结构吸用了契丹文字组合原则,用汉字的一、 、 、 、 等笔画组成,呈方块形。女真人曾用女真文字翻译了《史记》、《汉书》《尚书》、《论语》等经史著作,现已失传。金朝虽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但女真文、契丹文和汉文通用。皇室贵族都接受汉文化,世宗、海陵王、章宗及上层文化人著述多用汉文,所以女真文字虽诏令颁行,但并没有普遍使用。
(二)文学。金人因受汉文化影响,喜爱诗词。有的诗词作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们的诗词风格继承北宋文风,多仿苏轼和黄庭坚。世宗以后,文学创作逐渐繁荣,党怀英、赵风、赵秉文、王庭筠等为当时的著名诗人,元好问则为一代宗师。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他生于金朝末期,目睹朝廷腐败,国乱家破的事实,故其诗作主要是纪事之作,被称为“表乱诗”。“感时触事,声泪俱下”,“盖事关家国,尤易感人”。他的五言诗风格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具有独特的风格,著有《杜诗学》、《东坡诗集》2卷,《诗文自警》10卷,编辑金代250余人的诗作,并系作者小传,成书为《中州集》。元好问为金代最有成就的诗人,后称“河汾诗派”宗师。
(三)北曲。北宋时流行的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其特点是唱的部分联缀多种宫调曲子成套演唱,所以称为“诸宫调”。今存金人诸宫调仅有无名氏《刘知远》和董解元《西厢记》两种。“解元”是当时对读书人的泛称,董解元即董氏读书人或文人。据考为章宗时人。《西厢记》故事源出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董解元加以改编,并赋于反对封建礼教的内容,达到相当成熟的境界,故被称为“北曲之祖”,为元代王实甫改编杂剧《西厢记》奠定了基础。
(四)绘画。金代在京都设画院,征聘画师作画。章宗时由书画家王庭筠主持画院,王庭筠师承苏轼、米芾,长于山水、墨竹、古木,尤善草书。“论者谓胸次不在米元章(即米芾)下。”画家任询兼长书画,“草书入能品,山水亦佳”。元好问在《中州集》中称其“画高于书,书高于诗,诗高于文”。李早是金代的鞍马画家,作品主要反映女真人的放牧、狩猎生活,《藩马图》和《寒林猎骑图》表现了他的高超画技。
(五)儒学和理学。受中原汉人影响,儒学思想逐渐占统治地位。金代在上京立孔庙,金帝亲自祭拜,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世宗时又专修孔墓,立“宣圣庙碑”。章宗时,专修孔庙,各州县也纷纷兴建孔庙,对儒学推崇倍至。金代儒生主要是通过学校学习儒学。北宋灭亡后,“二程”学说的残支余脉仍然存在,南宋朱熹之说逐渐北传,理学也成为金代传习的重要内容。霸州杜时升在嵩、洛山讲授二程理学,易州的麻九畴传授邵雍之学,真定的王若虚、泽州的李俊民、磁州的赵秉文、浑源的刘从益等,也都是理学的宣传者。
(六)科学技术。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主要是天文历法、天元术、医学、建筑等方面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天会五年(1127年),金攻灭北宋后,即命司天监杨级修《大明历》。杨级在宋《纪元历》的基础上重新推算,十五年修成并颁行。大定十七年(1177年),又命司天监赵知微重修,他用几何方法测算日食和月食,历二十一年修成新历。在天文历法的测算中,表现了相当高的水平。天元术是我国古代数学中建立和求作代数方程的方法,最早出现于11世纪末。蒋周著《益古》一书,记录了当时流行的数学公式天元术,以元为未知数,立式求解。金末著名数学家李冶著《测园海镜》12卷,用天元术解决与勾股容圆有关的170个问题;另有《益古演段》三卷,是一部有关天元术入门的书籍,至今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医学方面,成就最高的当属刘完素、张从正、麻九畴等。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他提倡运气说,以运气学说研究而著名,先后撰《图解素向要旨》8卷、《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卷,详细论述五运六气盛衰胜复之理。主张用寒凉药剂治病,故其学说被称为“寒凉派”,其弟子有罗知悌等。其后,张从正推崇刘完素寒凉药剂医病法。张从正,字子和,睢州考城人(今河南民权县)。他所创“张子和下吐法”颇有疗效,故其学说被称为“攻下法”。弟子麻九畴尽得其传,与其合著《儒门事亲》、《占门二法》等。刘、张与元代医学家李杲、朱震亨被后人并称“金元四大家”。金代的建筑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都市建筑以宫殿建筑最具代表,中都、南京的宫殿极为华丽,金碧辉煌。桥梁建筑,以中都卢沟桥为代表,堪称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此桥于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长260米,宽7.5米,敕名“广利桥”。至今已有800余年,虽经历代修理补配,但桥基、桥身及桥上雕刻均为金代原物。卢沟桥的石桥建筑技术显示了金代劳动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七)宗教信仰。女真人同其它北方游牧民族一样,信奉萨满教。他们认为神可为人降生儿女,消除百病,或遭灾受祸,萨满(巫)是神的代言人,因而在祭祀祖宗、社稷、风雨雷鸣、岳镇海污以及皇帝即位、受尊号、纳后、册命、巡守、征伐等举行祷告仪式中,都有萨满参加或担当司仪。女真进入辽境后,除信奉萨满教外,信奉佛教也逐渐普遍,帝王贵族中信佛的也不少。熙宗和皇后就曾亲自到寺庙焚香,祈求佛祖保佑其子病愈。世宗的母亲系贞懿皇后是佛教信徒,晚年在辽阳削发为尼,号通慧圆明大师。章宗时曾下令印刷《无量寿经》。金朝时道教也很盛行,以大道、太一、全真三大教派为主。大道教是金初由刘德仁创建。刘德仁,号无忧子,沧州人,自称得“玄妙道诀”,以召神弹鬼之术为人治病,信徒多影响大。太一教,又称太一道,由萧抱珍于熙宗天眷年间创建。萧抱珍,卫郡(今河南省汲县)人,他所创建的太一道以老子思想为教旨,认为柔弱是道的真义。皇统八年(1148年),熙宗召萧抱珍进宫问道,受到礼遇,赐庵为太一万寿观。二代度师萧道熙任天长观,被世宗召入宫中问道,深受宠赐,因而该教在金朝影响很广。全真教派创建较晚,然而在金元之际流行很广。创始人王喆,咸阳(今属陕西)人,号重阳子。大定七年(1167年),他赴山东宁海(今山东省牟平县)传道,当地富豪马钰、孙不二夫妇为其修建全真庵,遂以“全真”为其道名。传弟子马钰(丹阳子)、谭处瑞(长真子)、丘处机(长春子)、刘处玄(长生子)、五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广宁子)和孙不二(清静散人)等七人,号称“七真”。全真道主张修真养性,除情去欲,克己忍辱,以《道德经》为经典,杂揉儒、佛思想。全真道也受到金帝的重视,世宗曾召王处一、丘处机至京师问道。
(八)史学。金朝设国史院,置监修国史、编修官等官员。各帝均有《实录》,韩昉、耶律绍文等还编修《国史》。金亡后,各帝《实录》被蒙古万户张柔所得,后来由王鹗据此撰成《金史》稿。金末,刘祁曾著《归潜志》,共14卷。刘祁(1203-1250年),字叔权,山西浑源人。记述了海陵王以来金朝的史事。元代史官在编写《金史》时认为“刘京叔《归潜志》与元裕之《壬辰杂编》二书,虽微有异同,而金末丧乱之事犹有足征者焉。”足见后人对刘祁之书的重视。
(九)社会习俗。早期女真社会的婚姻形态和习俗仍保留着原始氏族制的影响。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侄可妻其伯母、婶母,因而男子常有数妻。至天会八年(1130年),太宗规定废止“妻母报嫂”的婚姻习俗,实行一夫一妻制。民间缔结婚约时,男方与其家人携带马匹、酒食同到女家,女家设宴款待。女家长幼皆坐炕上,男方则拜于地下,称“男下女”。叩拜礼后,男方牵过作为聘礼的马匹,女家取其十分之二、三,然后回赠衣物。成婚后,男子需在女家居住三年,侍奉女家父母,承担女家各种劳作。随着女真社会的进步,聘娶婚制逐步演变为自由婚制,即男女结伴同行,自叙家世,表达求偶愿望;或男子乘马携酒至郊野,女人前往饮酒谈笑,讴歌起舞,只要彼此钟情,即可携归,然后再备礼品至女家拜门。女真人和契丹人一样,以正月十六为“放偷日”,男子在放偷日,可将意中人偷回家中,结为夫妻,称为偷婚。
女真的服饰以布帛等织物为主要原料,布料的粗细反映人的贵贱。富人冬秋多以貂、青鼠、狐、貉、羊羔皮为裘,贫者以牛、马、猪、羊、犬、鹿皮为衣裤;春夏富人则以苎丝、细布制衣,贫者以布为料。常服有巾、带、盘领衣、乌皮靴。腰带佩挂腰牌和刀、弓剑等。妇女辫发盘髻,男子留脑后发,编成发辫垂于脑后。早期女真人食肉,多以烧烤或生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比例增大,常将粮食制成炒面、炒米和粥。与汉人交往增多后,食品制作也逐渐精细,主食有馒头、汤饼、烧饼、煎饼等。女真人善制糕点,如蜜糕、松糕之类。早期女真人“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饮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金代皇帝继承辽代捺钵制,陆路交通占重要地位,交通工具是畜力和车,车辆多以马、牛牵引。此外,还有手推车、独轮车等。内河和近海用船筏。金代还有驿站制,南北主要交通要道均设递铺。泰和六年(1206年)置急递铺,日行300里,主要为军事和防汛而设。
女真人实行土葬,早期人死后掘坑埋之而无棺椁。后期受辽和汉人影响,设棺椁并置坟穴,并有与死者身份相应的随葬品。贵族的随葬品有奴婢、马匹、金银首饰等,一般平民则以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为主。女真人死后,亲人要跪哭于地,用刀轻划额头,使血泪俱下,称为“送血泪”。哭毕,亲人们互相劝慰,安葬和祭奠死者,他们与契丹人一样,人死安葬后有烧饭礼,一般多在朔、望、节辰、忌日举行,以示对死者的哀悼。金代后期,汉族的烧纸钱的风俗在女真人中广为流传,所以随葬品改用纸制品。
九、金政权的南迁与衰亡
章宗承安年间,尤其他执政后期,繁荣的假象掩盖下的社会矛盾开始表面化,金朝统治走向衰败。如果说蒙古族兴起对金实施军事打击,是外部因素,而金廷宗室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与人民群众的矛盾,则是金朝衰亡的内部决定性因素。
(一)卫绍王被废。章宗以世宗嫡孙继承皇位,深恐诸叔有轻慢之心,宗室间渐生嫌忌。明昌三年(1192年),章宗在各亲王府设王傅和王府尉官,以钳制诸王,引起诸王不满。四年(1193年),皇叔郑王完颜永蹈欲废章宗自立,事发赐死,且株连甚众。此后,完颜璟对诸王防范更严。明昌六年(1195年)五月,其伯父、镐王完颜永中因倍受遏制而郁郁不乐,其子口有怨言。于是完颜璟乃遣官责问,杀其二子,赐完颜永中死,且禁锢其全家,以致家中男女不得婚嫁者近40年。完颜璟严苛的防范措施及举动,在完颜宗室中引起怨恨并埋下了难以解脱的祸根。
金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章宗完颜璟病故。金世宗完颜雍第七子、卫王完颜永济继位,史称卫绍王。完颜永济原名兴胜,允济,完颜璟在位时,因避其父、显宗完颜允恭名讳,而更名“永济”,进封韩王,后改封为卫王。卫绍王即位时,北方蒙古草原各部已实现统一,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占据漠北。金大安三年(1211年),蒙古军南侵金朝,完颜永济命参知政事完颜承裕率兵据守野狐岭,被蒙军击败,退守宣平(今河北宣化),被蒙军所败。成吉思汗领兵追击,攻占居庸关(今北京西北),前军进至中都大兴府(今北京)。金参知政事梁堂镇抚京城,严加戒备。不久,蒙古另一支大军自西路攻占金净州(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又入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金将纥石烈胡沙虎(纥石烈执中)弃西京入逃京师。于是,东至平州(今河北卢龙)、滦州(今河北滦县),南至清州(今河北清县)、沧州(今河北省沧州),西南至忻州(今山西省忻县)等许多州县皆被蒙古国占领。面对蒙古军队的大举进攻,完颜永济与金廷慌作一团。任命西京败将纥石烈执中为右副元帅,驻守中都(今北京市)城北。崇庆元年(1212年)秋,成吉思汗再次率军大举攻金,掠昌州(今北京市昌平)、抚州(今河北省抚宁),金军节节败退,而此时金朝国内局势日渐严峻。先有杨安儿的红袄军在山东扯旗造反,攻劫州县,杀掠官吏。既而又有山东刘二祖领导的抗金义军。尤其是崇庆元年(1212年),金北部千户契丹人耶律留哥叛金,攻金隆安、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北),占地攻城,屡败金军,其后附众多达10余万,声震辽东。完颜永济命完颜承裕率军60万,进攻耶律留哥,然其得蒙军救援,耶蒙联军迎战金军,耶律留哥获胜。其后,蒙古帝国留耶律留哥屯守其地。崇庆二年(1213年)春,耶律留哥自立为辽王。金朝动乱不止,恰逢旱灾火上浇油。境内陕西东路、河东路、南京路、山东西路及卫州(今河南省汲县)旱灾严重,民不聊生,以致饿殍遍野。金帝完颜永济一面对受旱之地赈灾救济,一面抚谕辽东,诏谕咸平路“契丹部人之啸聚者”,企图以此缓和国内各种矛盾,然完颜永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丝毫没有缓解金朝日益加剧的统治危机。
金至宁元年(1213年)七月,成吉思汗再次发兵攻金。攻克宣德府(今河北省宣化),兵进德兴府(今河北省琢鹿县),南进怀来,乘胜至古北口(今北京市东北)。在蒙军大兵压境的形势下,驻守古北口的金军右副元帅纥石烈胡沙虎,终日驰骋狩猎,不理军务,遭到金帝完颜永济的斥责,因而怀恨在心,密谋作乱。首先诱杀了皇城守将图克坦南平,然后拥兵逼迫金帝出宫,用素车载之送往其故邸卫王府,派武卫军200人守卫,又诱召其父、尚书左丞完颜元奴(完颜匡)入中都议事,不久便将完颜永济及其父斩杀于市口。之后,纥石烈胡沙虎尽撤沿边戍守诸军至中都,以平州(今河北卢龙县)骑兵屯驻蓟州(今天津市蓟县),以为自保。派人赴彰德府(今河南省安阳)迎昇王完颜从嘉来中都即皇帝位,是为金宣宗。
(二)宣宗南迁。金宣宗完颜从嘉,原名完颜珣。金显宗完颜允恭长子、金章宗完颜璟之兄。正在纥石烈胡沙虎发动金廷政变,完颜珣忙于即皇位时,蒙古军分三路攻金,驰骋于两河(黄河、淮河)、山东数千里之间,破金90余州郡,杀戮掠夺甚多,凡金、帛、人口以及羊畜马匹皆悉席卷而去,房屋丘墟,所过皆残破不堪。唯有中都(今北京)、通(今北京通县)、顺(今北京顺义)、真定(今河北省正定)、清(今河北青县)、沃(今河北省赵县)、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县)、德(今山东省陵县)、邳(今江苏省邳县)及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等11城未下。然后,三路大军胜利北返,会师中都城下,并完成对中都城的包围。
宣宗完颜珣即位后,面对中都被困、危在旦夕的形势,软弱以求苟安。他不积极组织力量抵御蒙军,反而遣使与成吉思汗求和,献金银珠宝、御马、绣衣及童男童女500 ,马3000匹,并将卫绍王完颜永济的女儿岐国公主,进献给成吉思汗。贞祐二年(1214年),成吉思汗答应议和,下令退兵,中都解围。五月,完颜珣唯恐蒙军再来,朝廷难保,加之财力不足,国蹙民怨,乃决意离中都南迁。命尚书右丞相、都元帅完颜承晖,尚书右丞、右副元帅抹然尽忠与太子完颜守忠留守中都,自率皇室、百官,载运宫中珍玉,赴南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成吉思汗得知金廷迁都开封,十分气愤,认为既和而迁,是有疑心而不释。于是,再次进军古北口(今北京东北),攻占了顺义(今属北京)、蓟县(今属天津)等地,中都局势再度紧张。
中都久为蒙古军包围,处境十分困难。完颜珣“付以空名宣敕,许视功迁叙,逗挠者治以军律”,以此加强中都防务。中都留守、尚书右丞相兼都元帅完颜承晖,见中都难保,遂与尚书左丞抹然尽忠商议,欲与社稷同存亡。然而抹然尽忠执意弃城南逃。五月,完颜承晖写完遗表服药自尽,而抹然尽忠携其爱妾逃离中都。蒙古军攻入中都,金户部尚书任天宠、知大兴府高霖等死于蒙兵乱刀之下,宫室建筑均为乱兵焚毁。抹然尽忠逃至汴京,金帝完颜珣却不追究其弃城之罪,反而依旧以他为平章政事。中都大兴府的失守,使金朝失去了北疆屏障。
宣宗南迁,严重动摇了河北军民的守土决心,加剧了金朝国内的危机。山东、河北等地的反金武装斗争日盛,杨安儿声势益发壮大,潍州(今山东潍坊市)李全等又率众抗金。刘庆福、郑衍德等先期起事的抗金义军,均归附李全,与杨安儿互相呼应四处打击金军。各地民众的抗金义举也得到金廷地方官吏的同情和支持。莱州(今山东省掖县)守将徐汝贤让城于义军,以壮其势;登州(今山东逢莱)刺史耿格亦开城门,迎义军入城,并尽出州府库藏慰劳义军。密州(今山东诸城)方郭三率众攻占州城;李全攻占益都(今属山东省);泰安州(今山东泰安)的刘二祖、霍仪,兖州(今属山东)的郝定等,也都率众进击州县重镇,打击金军。各地的反金武装风起云涌,令金廷深感不安,虽派兵赴各地镇压,然终不可遏。而各地的地主豪强在蒙古军不断南下,金军节节败退的形势下,纷纷招兵买马,组织武装,据地自保。
金廷南迁也使周边邻国看清了金朝腐朽和虚弱的面目,或趁火打劫,或罢黜和议。南宋认为女真因蒙古军侵凌不已而迁都至汴京,“金有必亡之势,亦可为中国忧”。贞祐二年(1214年)十一月,兰州(今属甘肃省)译人陈僧反叛,且勾结西夏作为援应,三年(1215年)正月,金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北)宣差提控完颜习烈杀宣抚使兼北京留守奥屯襄而反叛;金右副元帅蒲察七斤献通州(今北京通县),投降蒙古帝国。是年秋,西夏乘金朝防范蒙军入侵之机,进攻金保安、延安等地,一举攻占临洮,生擒陕西宣抚副使完颜胡失刺。宣宗南迁之后在国内反叛不止,外敌攻战不已的局势下,金朝的统治陷入内外交困之中。
(三)蒙古灭金。在蒙古军队大举进攻的严峻形势下,金廷采取诏谕、安抚地方官民,遣使入蒙乞和,对缓解金朝内外交困的局面,无疑是有利的,然而,金帝完颜珣采纳尚书左丞相术虎高琪南下攻宋的主张,挑起金与南宋的战端,致使金朝处于蒙、宋两军夹击的境地。之后,西夏也乘机与南宋相约,合兵夹击金境,屡次发兵攻掠金边境州县,掳劫财物、人口。金朝三面受敌,疲于调兵防范,兵力分散。金帝完颜珣原欲用兵南宋,以弥补朝中亏空和对蒙作战所需,然因与南宋连年征战,两淮地区战火不断,其结果是雪上加霜,财力、物力消耗极大,国内资财严重匮乏。
金元光二年(宋嘉定十六年,蒙古成吉思汗十八年,1223年)十二月,金帝完颜珣死,太子完颜守绪即位,是为金哀宗。完颜守绪即位,受命国是危难之时。于是,首先决定停止与南宋战争。金正大二年(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六月,遣尚书令史李唐英赴滁州(今属安徽省)与宋通好。之后,又遣枢密判官移刺蒲阿率兵至光州(今河南省潢州)张榜告谕宋界军民“更不南伐”之意。十月,西夏遣吏部尚书李仲谔入金,通问交好,称弟而不称臣。完颜守绪亦遣吏部尚书奥敦良弼赴西夏,通报两国和议之事。自此,金与南宋、西夏间长期的征战得以平息。此时,成吉思汗已西征归来,遂以西夏曾收纳蒙古仇敌为由,亲统大军征讨西夏,连克西夏重镇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县北)、肃州(今甘肃省酒泉)、西凉府(今甘肃省武威),又兵攻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夏军队溃不成军。西夏末主李晛走投无路,乃屈尊降蒙。六月,成吉思汗病故于六盘山,其第四子拖雷监国。
十二月蒙古灭西夏后,继续向金朝发起进攻,连破潼关外诸隘,兵取武州(今山西省武寨北)、阶州(今甘肃武都)、商州(今陕西商县)。金亦尽弃河北、山东关隘,缩小战线,收缩兵力,戍守潼关,死保河南。金正大六年(1229年),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在和林(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哈尔和林)即蒙古国汗位。九月,金遣使赴蒙古,归还成吉思汗之赙,窝阔台却而不受。十月,窝阔台发兵进击金境,屯驻于庆阳府(今甘肃省庆阳县)境。金帝完颜守绪命陕西行尚书省遣使入蒙古军营中,赠送羊、酒、帛,乞求蒙古缓师,以便请和。蒙古军拒绝金廷的请和。金正大七年(1230年)六月,蒙古军围攻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很快被蒙军攻破。不久,拖雷率军入攻金陕西,连破金寨60余所,近逼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十二月,蒙古军攻克金天全寨、天胜寨,又占据韩城(今属陕西)、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进一步包围河南之地。金正大八年(1231年)八月,蒙古军以使臣速不台被杀为由,分三路进击大散关(今陕西省宝鸡西南)。十二月,拖雷攻破饶凤关,自金州(今陕西安康)东进,直趋汴京。金正大九年(1232)年正月,拖雷所部抵汴京城郊,而河东蒙古军自河清县渡黄河南进,于金都城汴京近郊会师。三月,蒙古军围城并以炮石攻城,其炮石球形,数日后,积石与城墙平。守城金军亦用大炮近击。蒙古军攻城16昼夜,死者上万计。四月,金帝遣户部侍郎杨居仁携金帛赴蒙古军中乞和。速不台见攻城数日,伤亡甚重,知汴京城不易取,遂应允议和,下令退兵,散屯于黄河和洛水之间。六月,戍守汴京的240余飞虎军士兵夺封丘门出逃,完颜守绪乃令“塞京城四门,以便守御”。十二月,蒙古军为加速灭金战争,与南宋约定夹击金朝。是月,金帝完颜守绪以“事态危急”,逃离汴京。蒙古军将速不台闻知金帝出城东行,乃复进兵围攻汴京城。是时,城中形势异常危难。金安平都尉、京城西面元帅崔立与其党徒韩铎等举兵叛乱,杀参知政事完颜奴申,以太后名义召卫王子完颜从恪,封为梁王,监国。自称太师、尚书令、兵马都元帅,旋献城投降蒙古。
金帝完颜守绪离汴京出行,经陈留、杞县(今属河南)、黄城、黄陵罔、归德,至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得到完颜胡沙虎的奉迎,乃于此重置官署,建起小朝廷。金天兴二年(宋瑞平元年,窝阔台汗五年,1233年)十二月,蒙宋联军围攻蔡州,城内人心浮动,欲降者日众,将士伤亡甚多。次年正月,金哀宗传位于世祖劾里钵后裔、东面元帅完颜承麟,待百官称贺其即位,登极礼毕时,宋将孟珙、蒙古军将塔察儿已攻入城。金将完颜胡沙虎率1000名精兵与宋蒙联军展开巷战,终因寡众悬殊,遂与所部500余将士投水而亡。完颜守绪见大势已去,自缢于幽兰轩。宋蒙联军攻入子城后,完颜承麟被乱兵所杀。历时120年的金朝至此灭亡。
金朝灭亡标志着一个封建王朝的消失,但女真人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辽阔的国土、创造草原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以及对多民族统一的祖国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却永载史册。其后,女真人仍活动在我国东北地区。明末,除女真号,自称满州族,并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注:
参阅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
参阅《国语·鲁语》下
参阅《三国志·魏书》“东夷挹娄传”
参阅《旧唐书·渤海靺鞨传》
参阅《三朝北盟会编》卷三
参阅《金史·太祖纪》卷一
参阅《金史·太祖纪》卷二
参阅《三朝北盟会编》卷一
参阅《金史·列传》第七十一《张觉传》,《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一《张觉传》
参阅《宋史·本纪》第二十二《徽宗四》
参阅《金史·本纪》第二十二《太宗纪》
参阅《金史·兵志》卷四十四、志第二十五
参阅《金史·选举》卷五十一、志第三十二
参阅《金史·刑志》卷四十五,志第二十六
参阅《金史·食货志》卷四十七,志第二十八《田制》
参阅《金史·食货志》卷四十七,志第二十八《租赋·牛头税》
参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三
参阅于文懋昭《大金国志》卷七
参阅《朱子语类》卷十二
、参阅《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零七
参阅岳珂《金珂陀粹编》卷十二
参阅《金史》卷七十七《完颜宗弼传》
参阅《金史》卷四《熙宗纪四》
参阅《金史》卷五《海陵王纪》
参阅《金史》卷六《世宗纪中》
参阅《金史》卷九《章宗纪一》
参阅《金史》卷九《章宗纪二》
参阅《金史》卷十二《章宗纪四》
参阅《金史·兵志》卷四十四,志第二十五《诸群牧马政》
参阅《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零九
参阅《金史·世宗纪上》卷六
参阅《金史·食货志》卷五十,志第三十一《常平仓》
参阅《金史·食货志》卷四十九,志第三十《金银之税》
参阅《金史·食货志》卷四十九,志第三十《盐》
参阅《金史·食货志》卷四十九,志第三十《商税》
参阅《金史·食货志》卷四十八,志第四《钱币》
参阅清代赵翼著《瓯北诗话》
参阅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金”
参阅《金史》卷十五《完颜奴申传》
参阅《三朝北盟会编》卷三
参阅《金史》卷十三《卫绍王纪》
参阅《金史》卷十四《宣宗纪上》
参阅《宋史》卷四百三十七《真德秀传》
参阅《金史》卷十七《哀宗纪上》
参阅《金史》卷十八《哀宗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