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清东陵 “圈墙文化”的抢救与发展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8 10:12:00
清东陵为世界文化遗产,因为它是清爱新觉罗的家族墓,主人身分尊贵,周围地区分布有大批陪葬墓,其陵园内外又有内务府、礼部、工部、八旗、绿营等服务和保护机构,这些机构的人员均住在营、圈之内,其服饰、饮食、语言、娱乐、骑射、丧葬、婚嫁等方方面面都具有极其鲜明的满族文化表征,形成独特的“圈墙文化”。
一、清东陵周围地区圈墙文化的发展历史
清东陵地区圈墙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近的过程。顺治十八年,世祖福临的孝陵开始在昌瑞山营建,自此开始,近300年的东陵发展历史,就是圈墙文化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圈墙文化是随着机构的进入而发展的。东陵地区的机构共分两种,一为管理机构,一为防护机构。管理机构有“东陵承办事务衙门”,驻马兰峪,是管理东陵事务最高行政长官的寓所。这些人都由清皇室充任。许多皇家显赫如允礻题 、奕匡力 等都曾充任守护大臣。由于他们位高权重,清廷便派去许多官员陪同驻守,几乎形成另一个统治重心。雍正二年,世宗规定,随同王、公同去的还有大学士1员、尚书2员、侍郎2员、领侍卫内大臣1员、内务府总管1员、副都统2员、散秩大臣2员,乾清门侍卫4员、御前侍卫4员、一等侍卫3员、二等侍卫7员、三等侍卫18员,蓝翎侍卫12员。
陵寝修建以后,有许多日常事务需要办理,如熬制奶茶、制作膳品、管理树木、启闭宫门、打扫地面、支放雨褡、燃熄灯火、请送神牌等,这样,成立了陵寝内务府。内务府最高长官为郎中、以下为员外郎、主事。员役有尚膳正、副各1、尚茶正、副各1、内管领1、笔帖式2、茶房拜唐阿、膳房拜唐阿、香灯拜唐阿、领催、闲散拜唐阿、扫院人、树户等人若干名。东陵内务府人数约为1100人左右,分住各圈。
陵寝礼部的设置至关重要,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供应祭品物料、主持各种祭礼、监礼、制作祭品、除草、管理金银器皿等。同内务府一样,礼部所设员役众多,等级分明,计有:郎中、员外郎、读祝官、赞礼郎、牛吏、挤奶人、割草人、扫院人、屠户、校尉、鹰手、果户、网户、面匠、粉匠、油匠、酱匠、酒匠、糖匠等,每陵大约有120人,各陵总数约1600人,分驻各营。
兵部建制在东陵的反映就是设置八旗兵,来看守陵区。可以说,八旗兵在陵区之内无处不有。他们昼夜巡逻,保卫陵区安全,同时,也参与名目繁多的祭祀活动。各陵兵部下设总管、翼长、章京、骁骑校、领催、披甲人、养育兵等约百余人,整个东陵地区每年共有八旗兵约1200人。此外,清廷还在马兰关、马兰峪、新城等地设立众多绿营兵弁护卫陵区,共有约10000余人。
工部是陵区所必不可少的机构,地点设在石门镇。主要负责各陵建筑的一般性修缮,部分祭陵金银器皿的制作,及部分祭祀用物品,如净土、筐、金银锞、纸张供应等。工部下设郎中、员外郎、书吏、锡匠、锞子匠、木匠、瓦匠、油匠、裱匠、搭材匠、桶匠、裁缝匠、打纸匠、铁匠、锯匠等近百余人。
以上这些部门的王公、大臣、员役等大部分为满洲人,他们进驻陵区各地,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形成最为明显的区域民族文化。在婚姻、丧葬、育儿、服饰、发式、饮食、信仰、礼仪、节庆等方面无不带有浓郁的满族文化特征。
二、清东陵圈墙文化的现状
历史上清东陵地区满族习俗随处可见。比如饮食上,这些人都是吃皇粮的,非常讲究。不管多么简单的食品,都要盛放在精美的食具里。在食品的称谓上也很特别,如满族把各式块状面制品如饺子、点心、馒头等均称作饽饽。
在信仰上,他们信奉萨满教,在家里都供奉萨满神,尤其家里有病人时,便请来萨满神跳舞驱祟。另一个重要信仰就是崇奉关帝,清东陵修建之初,由于是皇陵禁地,陵区之内一概不许设庙供神,但供奉关帝例外,清东陵各营房建筑销算黄册记载,各营房内都建有关帝庙,庙内立关帝像,岁时节庆奉享不辍。
满洲祭天享鸦、鹊的图腾崇拜,在东陵地区也有明显反映。各营圈内立神杆于庭,每天放些米谷,以享鸦鹊。对狗的崇拜由来已久,人们崇狗、敬狗、爱狗,直到今天,陵区内一些老满族人仍不食狗肉。
满洲人注重礼仪,热情奔放、豪爽。尤其在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相见时,更是礼教繁多。比如请安礼就有男女之分,叩头礼有长幼之别,又有顶头礼、抱腰礼、送别礼、宴宾礼等。
东陵地区的语言特征最为明显,京腔京韵,与周围地区语言迥然不同。但又不是完全意义的北京话,多少也融进了一些地方语言的成分,形成独具一格的东陵方言,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清朝覆亡后,守陵人失去了昔日的优厚待遇,往日寄生的生活不存在了,他们为了谋生,都走出了圈墙。所谓的“圈墙文化”受到巨大冲击:
一是抛弃过去自己的姓氏,改汉姓。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清亡后,满族受欺视,沿用满姓等于贴上了标签,任人欺辱。于是,一些满洲人开始改用汉姓,如“爱新觉罗”改姓“金”,“钮祜禄氏”改姓“钮”等。在今天的清东陵已很难再找到满姓了。
二是礼仪上的改变,这是一个客观的规律。清亡后的满族人,在相见时的各种礼仪中,渐趋平等,没有了贵贱之分,行礼时反而更方便,只是在长幼、男女之间相见礼上仍保留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解放前夕,这种礼仪才被完全改变。
三是服饰和头饰上的变化。满族的服饰和头饰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尤其是发式和佩饰,发式男人剃头留辫,女人梳头带大拉翅,佩饰上,男女均在腰间挂香囊、香袋等。如今这种特点已荡然无存,但一些传统家庭还喜欢保存一些香囊、香袋,只是不再挂于腰间而已。另,男子虽不似过去那样留辫子,但较之其他地区,他们还是喜爱勤理发,去理发店里剃头刮须,与理发员闲聊,这是他们当年留下的习惯。
四是信仰上的变化。过去信奉的萨满教,今天已不复存在。人们不再崇祀关帝,不再享鸦鹊。只是至今,当地满洲人也很忌讳吃狗肉,爱养狗,但不杀狗。
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的是语言和饮食。语言最能代表该地区这一民族的特征,如今,东陵人不论老幼仍是京腔京调,这一特点永远也不会改变。饮食上,东陵人喜食肉,会做各种小点心,尤其会做一种绿豆面为原料的咯喳,远近闻名。
三、抢救圈墙文化存在的问题、对策
几百年形成的清东陵圈墙文化,是优秀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见证着一个王朝的兴衰,诠释着一个民族的内涵。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圈墙文化其实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圈墙文化,清东陵就失去了根基和底蕴,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因而抢救圈墙文化,就是抢救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然而,要抢救这些圈墙文化,目前仍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念上人们一时还难以接受。由于历史的缘故,老满族人抛弃了圈墙文化,相沿已久,他们有的不愿意再回味过去那种生活方式,或不想恢复旧有的生活习俗,觉得那样已无实际意义。
二是圈墙的拆除,为恢复圈墙文化造成一定困难。保护和服务于陵区而设立的三镇、九营、八圈,其固有的圈墙和原始街道都已不复存在。
三是外来人口的进入,为圈墙文化的恢复制造了障碍。清亡后,陵区内地广人稀,有许多土地闲置,给外来人口进驻陵区创造了条件。近百年来,新来人口形成了几个自然村,如新立、兴隆泉、影壁山、复兴等村。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人口逐步增多,在一些区域甚至超过了守陵人的人口数。于是,这里的风俗、习惯便受到影响,原有的圈墙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走向衰亡。
四是物质基础薄弱,财力不足。恢复圈墙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如恢复旧有墙圈街道,搬迁部分住户,恢复圈内原有景观,以及民族民俗文化的学习培训等,都需要投入一定资金。
为此,要恢复圈墙文化,需采取相应对策。首先,是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百姓认识到圈墙文化是宝贵民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保护和恢复圈墙文化,就是保护我们民族自身。做思想工作,需要实事求是,不要轻视,更不要夸大,要晓之以利,动之以情,切不可强行推进。尤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绝不可以把思想工作,强行加在尚不理解的人身上,要注意循序渐进。
其次,将圈墙文化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之内。清东陵是世界文化遗产,其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及其文化也应是遗产内容,应予以深刻挖掘。将其纳入世界遗产的保护,有许多好处。一是增加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使其内涵更丰富,底蕴更深厚;二是将民族文化列入世界遗产保护范畴,使民族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等等。
第三,恢复圈墙文化,应保持其独特性。清东陵圈墙文化,实际上是满族文化的一部分,但由于受到当地民俗风情的影响,以及清皇室赋予的丰富内容,其圈墙文化更加独具特色。因而,恢复时应做好充分的调研,尊重历史,切不可将其它地区的满族风俗照搬进来。
第四,恢复圈墙,应突出重点。清王朝在东陵地区的设施和机构,繁冗复杂,涉及面非常广。我们今天只是抢救那些最具代表性的东西,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都恢复。比如八圈中,裕大圈不但规模大,界限明析,档案记载也清楚,恢复起来较容易,同时,裕大圈距陵区较近,也便于人们观赏,应予以恢复。
第五,在陵区内建立满族风情一条街,将圈墙文化内容以商业形式展示出来。抢救和恢复圈墙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可以考虑将圈墙文化集中起来,将其物化成各类商品,反过来,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也会成为保护圈墙文化的资金源泉。
第六,调动社会各界,为恢复和抢救圈墙文化作贡献。清东陵文管处作为世界遗产的保护机构,应肩负起这一重任,无论在资金还是在研究力量上,都应占据主导地位。地方政府在恢复圈墙文化中,应扮演主要角色,圈墙所在地正是其所辖自然村。地方政府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倾斜,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圈墙文化的恢复,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工作也是一大推动,其长远的发展会给地方政府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
外来投资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多年来,外商多次考察东陵,有投资欲望,但苦于没有切入点,一直没有成功。但对外商投资要加以严格控制,不可改变历史原貌,必须按《清东陵总体规划》和相关法规中规定的内容加以控制。否则,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中带来的成果将毁于一旦。
总之,清东陵圈墙文化的抢救和恢复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它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可能实现,切不可急于求成,粗制滥造。只有这样,恢复起来的圈墙文化才是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精品文化,也只有这样,圈墙文化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