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平泉的基督教堂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9 16:01:00
    基督教于唐贞观九年(635年)开始传入中国,是当年曾一度被认为是异端的聂斯托利派,在中国称为“景教”(现称“基督宗教马龙派”)。明万历十年(1582年)由耶稣会传教士利马窦再度传入。清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订“洽克图条约”后,沙皇也派俄罗斯正教传教士进入中国。基督教于鸦片战争前后在中国广泛传播。在中国通常称基督教为耶稣教、基督门教会。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定名为基督会。
    基督教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传入平泉,系兄弟会教派。平泉的基督教堂,又称福音堂。位于平泉县城南大街,回民中学对过,西洞大桥北四百米。之所以称为福音堂,是因耶稣出来传教,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而得名。而福音在《圣经心约》中则分别有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等。
    平泉福音堂为“罗马式”建筑。第一任是英国籍牧师伊格尔,于1902年到1916年工作在平泉,是平泉基督教会的创始人,也是福音堂的建造者。初建时福音堂仅有房屋三十多间,规模较小,也比较简陋。第二任英国籍牧师马礼逊和夫人玛利亚牧师,于1916年接替伊格尔,会同英籍牧师布德,对福音堂进行了扩建。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29日,平泉遭受特大水灾,水淹二十里长街。马礼逊以救灾为名,向其国差会要求救济款,将旧教堂拆掉,重建大小礼堂四十余间。马礼逊接受洪灾教训,将福音堂的大门安上了可上可卸的闸板。这次重建,财务均经执事赵子春之手。福音堂的南面有三间门房,类似今天的传达室。礼拜房的南北均有门,北门的头一间是专门为外国人服务的。平泉福音堂所属教徒范围较广,除平泉县外,还有建平、凌源、建昌等地的部分教徒,信教群众350多人。时平泉农村教徒较多。由于基督教禁种大烟(罂粟),故许多因种植罂粟而谋取暴利的农民被迫退会。外国教牧人员下乡活动,发展会员,乘坐铁皮轱辘车,自带床铺、炊具、取暖煤油炉。嘎海沟、茅兰沟、杜垡营子是外国教牧人员经常活动的地方。凡来中国传教的外国人一律割除阑尾,以防发生阑尾炎。
    平泉基督教所属的兄弟会在中国没有差会,创办教会、修建教堂各项活动的开支,一律由外国教会捐资汇款解决。也就是说平泉基督教堂的设施全部是“外资”建造与经营的。
    1933年日寇侵入我国东北及热河(今承德),因日本的基督教与英国基督教分属不同教派而不进入属于西方教派的平泉福音堂。所以平泉福音堂还是由英国人控制。平泉日本人的教会,受热河教会福井牧师控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牧师退出,日本牧师二桥正夫接管了平泉福音堂,改名为基督教会,牧师即为会长,兄弟会改为长者会,差会在日本。原教会的外国教牧人员都到承德集中,送往日本国进行教育。牧师兼会长二桥正夫,同夫人二桥英美子驻会,管理整个福音堂。他们的一切费用也同样是由日本差会拨款。日本牧师对入会的教徒要求是很严格的,一般要经过近三年的考察。
    西方教牧人员常来平泉福音堂,协助本堂牧师传教,他们是:夏曙光(英籍)女牧师、闵玉宝女牧师(美籍)、费实尔女牧师(德籍)、阎玉堂(美籍)女牧师。这些牧师都有自己的教派,一切开支都由他们本国差会负责,虽住在福音堂,但他们从事的各项活动,福音堂从不过问。平泉福音堂建堂以来从未有过一个中国牧师。
    牧师马礼逊曾经于1932年送孟晓光到营口东北盛京(沈阳)学院学习三年,毕业后担任了辽宁黑山福音堂传教人员。后又送张明贺到辽阳小洞沿盛京医师学院学习三年,毕业后回平泉福音堂当医生,陈国发也被送去盛京医师学院学习眼科。
    教会工作人员,都是雇用本教堂的教徒,他们是:布道员赵敬侯教外国人学习中文(中文教师),俗称官话先生,月工资12块大洋。执士赵子春,为售书先生(销售福音书,即圣经),月工资10元。张明贺是教会总务,后当医生。宋德元负责院子勤杂。阎嫂做饭,月工资7元。宋德元的后人宋永生亦靠教堂生活。孟晓光后来继任了平泉福音堂布道员。
 孟晓光的妻子夏恩慈是英籍女牧师夏曙光从小抚养大的,他原姓陈,是夏曙光牧师给他取的名字。
 福音堂墓地,在东三家南山坡,现东山粮库(国家粮食储备库)所在地,面积五亩多。教徒死后,葬礼按基督教仪式举行。由牧师诵经,送到墓地埋葬。不烧纸,不穿孝,在坟前立石碑,设“十”字架。一英籍女牧师因吃鱼鱼刺卡喉,不治身亡,葬在了那里。孟晓光的父母和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也都埋在那里。看守坟地的叫王德福,在墓地自种自吃,不发工资。该墓地在文革期间已全部被平毁。
 在平泉本来就规模较小的基督教,随着日本战败,二桥正夫逃走,教会活动即行停止。平泉第一次解放后,教堂及其教产即被我军接管。国民党军进攻平泉,教堂成了他们的驻地。平泉二次解放后,教堂被中共平泉县委党校占用,以后又先后在这里设置过平泉镇、城关区政府。由于教堂多年失修,被政府交由房产部门管理,租赁给了县农机公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在省宗教部门召开的基督教友会议上,孟晓光代表承德地区参加了会议但会后孟晓光因故声明不再信教,与教会脱离关系。之后虽有几个老教徒想恢复基督教会活动,碍于多数年龄较大、人员少、又分散,所以至今,平泉基本无基督教活动。
 中日建交后,二桥正夫作为日本国爱知县日中友好协会的会长多次访华,询问孟晓光的情况,并表示与其见面的愿望,因多种原因未果。1979年,落实政策恢复工作的孟晓光,赴京在北京饭店与二桥正夫见了面,进行了会谈。1980年二桥正夫在承德又一次拜会了孟晓光。1982年,二桥正夫来华访问,拜会平泉、凌源等地基督教老朋友,专门到平泉拜会了孟晓光及其家人,并为他们照了相。现在二桥正夫已经过世,平泉的教徒也只有八十多岁的宋永生、九十七岁的孟晓光。在县第二医院退休的孟晓光老人,身体健康,耳聪目明,在人少的街上,还可骑自行车运动。
 现福音堂存有房子二十多间,基本上都是危房,但墙体完好。礼拜堂除东山墙为方便做生意打开了一个门,室内顶棚有部分坏损外,整个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其前边的一栋正房和西边的一栋厢房也保存了原貌,圆拱形的窗子还明显地看出具有西方建筑风格。由于南大街有较多的清末民初的清砖瓦房,与福音堂也很协调。福音堂虽然由宗教部门代管,农机公司租赁,但新近编制的《平泉县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已将其列入了重要历史遗迹予以保护,为后人留下了解平泉历史文化的物据。
 (作者系平泉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