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秧歌的起源可追朔到元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是昌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代秧歌艺人不断传承,加工润色,使之日臻完美民间艺术。它来自民间,扎根沃土,成为特色鲜明、昌黎百姓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形式。据著名昌黎秧歌艺人周国宝先生回忆,他小的时候跟师傅学秧歌,每逢年节,秧歌艺人给财主人家或商号老板拜年扭秧歌,图个热闹吉祥,秧歌角们弄个赏钱,闹两瓶酒或是点心烟茶什么的。也有的穷苦艺人以此谋生,掐两小钱,养家糊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1952年,昌黎县就举办了解放后第一次农民文艺会演。昌黎城关二街秧歌艺人周国宝、周国珍、张谦等,把他们表演的旧秧歌《傻柱子接媳妇》改编成新式秧歌舞蹈《跑驴》。反映解放后农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既有地秧歌诙谐幽默的风格,又反映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参加县全会演后,得到县文化馆的称赞。经辅导教师加工修改后,参加了唐山地区文艺会演,令人耳目一新。地区文化馆的舞蹈老师再加工润色后,于1953年3月参加了河北省首届民间文艺会演,舞台效果反映热烈,矗骗的表演者周国宝一亮相,悠然自得的秧歌舞步一扭,两肩一耸,小鞭一晃,台下顿时掌声雷动。会演结束后,省文化厅领导立刻指派群艺馆把这个节目作为重点舞蹈,精雕细琢,在保持民间风格的基础上,提高其艺术性,参加全国会演。1953年4月《跑驴》作为河北省民间舞蹈之一,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轰动首都舞坛,受到舞蹈界专家和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成为首届会演的优秀节目。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专题片河北民间舞蹈《跑驴》。当时在北京文艺界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从北京到南京,《跑驴》、《荷花灯》。”1953年8月,共青团中央组建艺术团参加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跑驴》被选为表演节目之一。由于表演者周国宝、周国珍、张谦三人都是农民,且年龄较大,不宜参加联欢节演出,便由三位民间艺人将此舞蹈传授给中央歌舞团的三位青年演员恽迎世、王希贤 、杨兆仲出国演出。由于《跑驴》具有突出的民族舞蹈风格、浓郁的中国北方民风民情,因而受到各地与会朋友的青睐,获大会银奖。昌黎秧歌作为中国民间舞蹈,第一次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就展示了辉煌的艺术魅力,为祖国争了光,也是昌黎人民的光荣。从此,昌黎秧歌《跑驴》风糜全国,各大艺术团体和院校纷纷聘请周国宝、周国珍、张谦三位艺人传授昌黎秧歌。
昌黎秧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来自民间,扎根于群众,蕴藏着浓郁的冀东民俗、民风和民情,乡土味十足,和当地老百姓有着深远的文化姻缘关系。在昌黎城乡逢年过节,看不着地秧歌,就觉着缺点什么,年过的就没意思。老百姓离不开秧歌,看秧歌,扭秧歌,听大杆喇叭,是昌黎百姓自娱自乐的最好形式。
昌黎秧歌的伴奏是大杆喇叭(大唢呐)和鼓、镲、钹等吹打乐器。锣鼓铿锵、节奏分明,喇叭悠扬,音韵悦耳。特别是《柳青娘》、《满堂红》、《句句双》、《小磨坊》、《反鹁鸪》、《大姑娘爱》等秧歌牌子曲,旋律流畅,曲调柔美,音乐淳厚,音域宽广,乡土味浓,群众百听不厌。有些老年观众,与其说是看秧歌,倒不如说是听喇叭。他们凑到鼓乐队跟前,品味着喇叭曲,心里美滋滋的,是精神满足,也是艺术享受。
昌黎地秧歌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分为过街秧歌、广场秧歌、出子秧歌和舞台秧歌。过街秧歌是指边走边扭串街表演的群体秧歌。这类秧歌表演者越多越热闹越有气氛。表演者打扮成妞、丑、kuaǐ、公子等角色或化妆成孙悟空、猪八戒、老渔翁、老寿星等各具特色的人物,踩着铿锵有力、节奏清晰的锣鼓点,伴着旋律优美的喇叭调,自由自在的尽情扭舞,抒发洋洋自得喜悦情怀。妞、丑、kuaǐ可以边逗边扭边行进,其他角色排长队,根据自身扮相特点表演相符的舞蹈动作,如孙悟空可以演示孙大圣舞动金箍棒或孙猴子的灵巧多变的神态、猪八戒则表演笨拙,憨态可掬的一些舞姿等。彩扇翻飞,扮相各异、舞服抖动,整个秧歌队排成长龙,恰似千姿百态舞动的长龙。
场子秧歌是指在宽阔的广场上,打开场子,秧歌队在场内扭舞,秧歌角也要多一些才好,可以扭组合,也可扭出各种图形,如:“四面斗”、“八面风”、“二龙戏珠”、“编花寨”、“葫芦套纺车”等花样形式,也可表演出子秧歌。
出子秧歌是指有故事情节,固定人物、固定场面和规定时间的秧歌节目,一般以民间故事、戏曲片断和民间传说等为题材的秧歌节目。如《跑驴》、《锔缸》、《杀庙》、《借伞》、《拾玉镯》、《小姑贤》等。这类秧歌要求动作规范,场面调度清楚,表演要符合人物心理特点,化妆要突出人物性格和身份,服饰也要以人物特点。这种出子秧歌适合固定广场和舞台表演。
秧歌舞蹈则是根据昌黎秧歌的艺术特色和民间风格创作的舞蹈节目,如《半夜鸡叫》、《捉蟹》、《娶新郎》、《卖花扇》等。这类秧歌节目适合舞台表演。
昌黎秧歌在表演上虽然有较大的随意性,既可三五人起舞,也可成百上千人穿插配合,变换队形,既长于交流感情,又善于叙事达意。
但也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如妞的表演要突出娇、雅、媚、俏。动作要轻盈、感情要含蓄。表演特点是:步子轻,胯要扭,腰动如同风摆柳;头稍晃,肩要柔,体态妖娆半含羞。丑角的表演则风趣幽默见长,其特点是:肩要活,腿要弯,挺胸收腹胯要端,步伐轻,亮相哏,情趣幽默要精神。丑角是昌黎秧歌中的中心角色,他的表演变化多端,浑身是戏。肩能抖、错、端、绕、转、揉;胯能掀、颤、撅、拧。扇花上下翻飞,能绕、翻、转、撂、端、拉、推、背、贴、挡、合、开、闪、盖等30多种姿式,令人眼花缭乱,脚步有蹉点、错等舞步,还有微小的时间差。
老kuaǐ分为文kuaǐ、武kuaǐ两种。文kuaǐ以烟袋和团扇为道具,表演时要突出灵巧、诙谐的特点,要做到:扇要活,烟袋转,膀子起纵错双肩,眼传神,步伐缓,神态自若脚不乱。烟袋和团扇在文kuaǐ手里能上下翻,左右转,八字开花十条线,如同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武kuaǐ以棒棰为道具,表演特点是泼辣、大方、粗犷。扭起来要求:全身摆动腰眼活,动作开阔棒利落,步伐矫健显威风,妞丑之间巧配合。
昌黎秧歌在表演的韵味气质上讲究动静结合、身心并用、软硬兼施、刚柔相济;外形要“眼传神,形于色”;内态要“心里美,情定形”,以情感人。组合表演时,妞、丑、kuaǐ要配合巧妙,机动灵活,浑然一体。要快而不乱,慢中见俏。扭到高潮时,要招式清楚,套路吻合,衔接紧凑,配合默契。做到:你进我退,你推我挡,我上我下,你左我右,你盖我闪,你绕我转,形成扇花满场飞,彩娟凌空舞的火热绚丽的场面,使观众目不暇接,大饱眼福。这些的独特的行当特色和艺术风格所产生的妩媚动人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民间优秀传统艺术非常重视。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各级文化部门帮助昌黎挖掘、整理地秧歌。1956年冬昌黎县文化馆唐宝义根据昌黎秧歌老kuaǐ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创作了民俗舞蹈《捶布舞》,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在全国舞蹈界和群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1958年8月,昌黎文工团成立,该团立足民间,重视传统艺术,成立不久就特聘周国宝、周国珍、张谦、卢风青等秧歌艺人传授昌黎秧歌。1959年该团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根据昌黎秧歌的艺术特色,创作演出了群体故事舞蹈《食堂第一天》,参加了河北省群众文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其脚本发表于《舞蹈》杂志上。会演过后,好多专业或业余文艺团体到昌黎学习这个节目。
1962年,中共昌黎县委提出对优秀传统艺术——昌黎秧歌和昌黎民歌要抢救、要挖掘、要继承、要发展。县文化馆组建了两支民间艺术采风组,一支是昌黎地秧歌学习采风组,一支是昌黎民歌学习采风组。地秧歌组,分为妞、丑、kuaǐ三个行当,分别派文艺骨干向周国珍、周国宝、张谦和秦焕老艺人学习。三个行当学习组经过半个多月的刻苦拜师学艺,基本上掌握了秧歌艺术的表演技巧。然后整理成三个行当的秧歌组合,并写出整套艺术资料。文革十年,昌黎秧歌被视“四旧”遭到冷遇,老艺人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十年间,昌黎城乡未听喇叭声,未见秧歌舞。1977年,文革结束后,昌黎文化馆首先把《跑驴》改编成新秧歌剧《智过敌哨卡》参加省文艺汇演,让人耳目一新,在省内文艺界产生积极影响。1979年县文化馆唐宝义又编创了秧歌舞蹈《娶新郎》参加省群众文艺调演,获二等奖。上世纪80年代,县文化馆田国安又创作了秧歌舞蹈《捉蟹》和《卖花扇》。县文艺宣传队也编演了秧歌舞剧《半夜鸡叫》。这些节目都在昌黎秧歌的基础上,给予发展和创新。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昌黎秧歌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喜人局面。
昌黎秧歌参加市、省和全国民间舞比赛80多次,获各种奖励90多项,可见其魅力强劲,影响深远。文化部于1996年11月授予昌黎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地秧歌),2006年昌黎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确定了传承人。
昌黎县委、县政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和发展力度,正在谋划将昌黎秧歌以民间舞蹈的形式进入中、小学课堂,推进普及的力度,为进一步提高和创新秧歌打好基础,培养继承人。昌黎秧歌必将迎来更加辉煌,更加灿烂的明天。
(作者系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