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滦河风情--满族的体育明珠——珍珠球

来源:未知 时间:2008-01-09 16:03:00
    珍珠球是满族传统的体育运动。由于所用场地、器材都很简单,技术动作易学,竞赛规则体现了把体育运动的骄健与生活劳作的优美紧密融汇在一起,使动作鲜明生动,多姿多彩,极富观赏性,早已成为满族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在满族最重要的节日——颁金节,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滑冰等具有满族特点的传统体育节目的比赛。看过珍珠球比赛的都不会忘记那新颖活泼,鲜明生动,多姿多彩的一幕:场上的运动员英姿勃勃,攻守往复,银球穿梭,抄网飞舞,4只“蛤蚌”急张忽合…….紧张绝妙,令人目不暇接。
    1991年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把珍珠球首次列入了比赛项目,并向全国各民族推广。后来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把珍珠球正式列为全国民运会竞技体育比赛的三球之一(珍珠球、木球、蹴球)。河北省珍珠球队在2007年全国第8届民族运动会中,取得第二名。
    珍珠球也叫采珍珠,满语“尼楚赫”,产生于满族古老的生产活动中。早在十六世纪初,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多以渔猎为生,在江河湖海中捕捞蛤蚌采集珍珠。因此,满族把珍珠作为光明和幸福的象征。劳作之余经常进行象征性地捕捞蛤蚌的竞赛,用绣球代表珍珠往蓝筐里投,两名青年各执两片大蛤蚌壳,阻止对手将珍珠投入篮中,投中多者获胜。这种有攻有守,以跑、跳、投、传为主,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到了康乾盛世,在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的形势下,从八旗官兵到寻常百姓,开展珍珠球活动相当广泛。到了晚清,列强入侵,内外交困,民族体育日渐衰败,珍珠球也几乎到了失传的境地。
 为了挽救珍珠球这一满族失传的体育项目,国家各有关部门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组织力量广泛收集历史记载资料和民间流传形式,对珍珠球进行挖掘和整理,并参考篮球、手球与棒球的竞赛形式和规则。现在的珍珠球既保留了古老的传统特点,又使器材和竞赛规则上更具现代体育特征。
    珍珠球的比赛场地是一个长方形的坚实平面,场地长28米,宽15米,场地四边用线条标出的界线为白色,线宽5厘米。场地内设水区、限制区、封锁区、隔离区及得分区。各区用颜色显示:水区为海蓝色,限制区与隔离区为白色,封锁区与得分区为黄色。颜色的边缘代表各区的界限。
    珍珠球的外壳用皮革或橡胶制成,内装球胆,表面为白色。球的周围长54——56厘米,重量300——325克。球拍为蛤蚌壳形状,用有韧性的树脂材料制成,颜色与蛤蚌壳颜色相仿,球拍总长50厘米,重量390——410克。抄网兜口为圆形,兜口直径为25厘米,网兜用细绳制成。
    珍珠球的竞赛规则仿照篮球的竞赛规则,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场比赛由两个队参加,每队上场7名队员,水区内双方各有4名队员负责进攻和防守。进攻者可将球向任何方向传、拍、运、滚,目的是向抄网投球并得分。封锁区内双方各有二名持拍的队员,用封、挡、夹、按等技术动作阻挡进攻队员向抄网投球。每队有1名抄网队员,在得分区内活动,用抄网抄本方队员投来的球。实际上抄网就是一个活动的蓝筐,在得分区内,可自由地接各个方向,各种形式飞来的珍珠球。抄中一个球得一分,累计抄球多的队为胜。这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体育素质和高超的技艺,才能在激烈的对垒中取得胜利。珍珠球的特点是集篮球、手球和棒球的技术于一体,是一项考验速度、敏捷、耐力,有攻有防技术的球类竞赛项目。珍珠球比赛具有激烈的对抗性,高度的技巧性,严密的组织性和丰富的趣味性的运动,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某些现代球类运动。
 珍珠球运动的起源,虽然比篮球、手球都要早,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它真正成为体育竞赛项目的时间却很短。1991年的“全国第4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时,竞赛规则只有10多条,比赛经常因为场面混乱而难以继续。经过10多年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到2003年在宁夏举行的“全国第7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时,珍珠球的比赛已基本成熟,不但竞赛规则丰富到了56条,还首次推出了第一个珍珠球竞赛规程。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珍珠球作为运动会的竞技项目,已经不单单属于满族自己了。因为珍珠球运动既古老高雅,又文明适度,具有满族的文化传统;又由于珍珠球运动集游戏、对抗和观赏性于一身,作为一种象征民族团结的运动项目的精品,展现在中华民族的面前,呈现给全国人民,人人都可以去分享其中的乐趣,体会其中传递的文化,加强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有力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