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山近代城市的形成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19世纪中叶,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发了部分地区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开始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进而出现了一批近代城市。唐山是在晚清洋务运动中兴起的近代城市。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唐廷枢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创办了开平矿务局,采用机器开掘唐山煤矿,唐山的工业化由此发端,同时也是唐山城市化的起点。
现在的唐山市中心区,是由清末滦州桥头社的桥头屯发展而来的。唐代“唐山”(即今大城山)下有河称“唐溪”(今陡河);河上有桥名“唐山桥”(废于明末清初,原在今陡河钢厂桥至华新桥之间);以后桥头有了村落,乃名桥头屯。位于滦州西偏南110里,丰润县南偏东50里。桥头屯既非滦州那样是州城所在,也不是开平那样的商业名镇,而是只有300左右民户的荒僻小村,没有城郭和城门;只因为地层深处埋藏着丰富的优质煤,开平矿务局唐山矿1号竖井就建在这里,从而成为唐山这座城市的发祥之地。在中国古代,城市首先是由政治、军事因素决定的,几乎没有单纯经济性的中心城市。唐山打破了这种城市体系,而是以工业立市。在世界近代史上,工业立市是普遍现象。如英国的曼彻斯特,法国的里昂,德国的法兰克福,美国的芝加哥等城市,都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而形成的。这是近代工业文化的一个特征。
开平矿务局的创办,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和其他工业的兴起。唐胥铁路的修筑和延伸,唐胥铁路修理厂的兴办和扩大为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今唐山机车车辆厂),唐山细绵土工厂的创办和启新洋灰公司的重建,滦州矿务局和开滦矿务总局的成立,以及电力、纺织、陶瓷、机械等工业,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经过近半个世纪,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唐山已形成了以开滦、铁路工厂、启新、华新纺织厂四大企业为骨干和若干中小企业滚动发展的近代工业体系。唐山是中国北方的工业摇篮之一。工业化进程就是唐山由乡村发展为城市的历史进程。
由于工业的发展,促使人口和生活消费的增加,因而刺激了商业和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1894年在乔屯街开设了第一家洋广杂货商店。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商业的行业繁多,商品种类齐全。以小山为中心,唐山全镇有商店不下六七百家,其中饭馆50多家,猪牛羊肉店近50家,中药店30多家,西药店20多家,米面店和绸布店均在三四十家以上,还有资本雄厚的大粮栈十几家。与商业密切相关的金融机构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还有大的银市和私家钱庄,以及十几家当铺。唐山已经取dai开平镇成为新的商业中心。附近县乡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运至唐山集散,同时自唐山购买工业品及其它生活用品。唐山与附近城乡互相依存,经济上增强了对农村的辐射作用。日渐繁荣兴盛的商业、服务业是唐山迈向近代化城市的又一重要因素。
交通的发展和邮政电讯业的兴起,是城市化的先导和重要条件。唐山首先有铁路交通之便。唐胥铁路不断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1888年向西展修至天津大沽,1901年修至北京;1896年向东修至山海关,1907年修至奉天(今沈阳)皇姑屯。京奉铁路全线通车,不仅为民众出行提供了方便,更为唐山的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对关内外的物资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唐山近代公路交通业始于1920年10月,在原清朝盛京御道(京榆古道)的基础上,首先整修完成丰润至北京段,并首次通行客运班车。以后又相继整修丰润至临榆(今山海关)、唐山至丰润、滦县至乐亭等公路线段。1930年丰润人缪锡九首先在唐山创办第一家商办运输企业永茂汽车行,以后又有多家汽车运输行开业。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12月,大清邮政第一次在唐山设立邮政分局,位于新立街仁字三条胡同,办理信函、明信片、书刊和包裹的邮递及汇兑业务;同时办理国际函件。1901年天津邮界首开唐山——丰润——遵化邮路,两年内初步形成了唐山邮政通信网络。1909年至1920年,陆续开办快递信函,国内和国际保险信函。唐山电报通讯始于1883年开平矿务局开办的专用电报,而官办唐山电报房于1908年10月开局。1883年(清光绪九年)开平矿务局安装了唐山最早的电话,可与天津通话。1925年天津电话局在唐山开办电话分局,长途电话可直通天津、山海关。同年8月,天津电话局设唐山市内公用电话,配备磁石式100门交换机一台,安装电话机53部;以后又有发展。1926年开滦矿务局首建气象观测站,使用仪器观测气压、气温、风量的变化。
伴随着工业、商业、交通电讯事业的发展,唐山文化出现了初步繁荣。这是唐山告别“乡土”,迈向近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首先是戏剧、电影事业兴起。1919年,成兆才带领庆春平腔进入唐山,在永盛茶园演出达5年之久。清末民初唐山就有曲艺演出,1917年乐亭大鼓艺人胡少兰在唐山开辟了演出场所;20世纪前期,戚文峰、靳文然又在唐山小山及赵各庄、唐家庄、林西三处矿区书馆扩大演出场地。1918年滦州皮影进入唐山,在庆仙戏园由张绳武领衔演出。1925年又有人组建影班,在华乐、青莲阁等戏园演出。1934年兴建的小山“大世界”(商场)内有天宫电影院。1910年唐山最早的报纸《震兴白话报》出版,当年12月改名《公言报》;1931年后出版《唐山工商日报》等三份报纸。唐山因地处京畿,教育素称发达。1902年基督教会建立初级小学华英书院,1925年发展为唐山丰滦中学。1903年商绅刘凯元创私立小学,后改称同仁小学。以后又陆续建立小学多所。1926年开滦矿务局创办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27年开滦矿务局建立开滦初级中学。1928年河北省立第四中学(今唐山一中)自卢龙迁来唐山。还有唐山铁路学堂,1905年从山海关迁到唐山,1922年后改为交通部唐山大学。唐山成为京东地区教育文化的中心。1901年唐山有了第一座西医医院——唐山中华医院;1912年改名开滦医院。20年代又有渤海医院、里仁医院、开滦马家沟医院和赵各庄医院、铁路医院等。1900年开平矿务局在凤凰山东侧山脚下开辟了跑马场;20年代后期建立了开滦高级职员俱乐部,设有高尔夫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滑冰场、游泳池以及台球、桥牌、舞厅、电影厅、酒吧间等体育游艺设施;创办了业余话剧团、篮球队,增添了城市文化内容。
由于工商文教事业的发展,使唐山的街区不断拓展,具有城市规模。乡野小村桥头屯,后来简称乔屯(今路北区乔屯),开平矿务局创建后不久成为乔屯镇;1898年又改称唐山镇(丰滦唐山镇)。以乔屯为中心,陆续扩展到同属滦州的马家屯、刘家屯、城子庄、石家庄、小佟庄和丰润县的达谢庄、宋谢庄、郭谢庄、王谢庄、陈谢庄、老谢庄共12个村庄;后又合并了遵化州的一些飞地和滦州义丰社的一些村庄而扩大。随着工商各业的发展,除原乔屯街外,出现了以同乡聚居一起而命名的广东街、山东街;以地处要冲而得名的东局子街、车站街、兴隆街等;以商品集散地而出名的粮市街、鱼市街、柴草市街、北菜市街等。随后,商业区向铁道南扩展,形成了小山大街、便宜街、东兴街、新立街、南菜市街等。唐山的街道格局基本形成。便宜街商店和小山“大世界”附近,多为二层楼建筑;民居有开滦外籍高级员司居住的别墅区“洋房子”,反映了英国建筑风格。
人口是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唐山人口增加,人口结构变化,从而推动了唐山城市化进程。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桥头屯有居民约300户,人口不足2000人。由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大批人口向唐山集中,加入产业工人队伍,或者转向商业;另有一部分外地商人涌入。1919年五四运动时唐山有产业工人约5万人,到1928年唐山总人口为9.8万人,其中工人和商人占相当大比例。此外,还有少数外籍技术人员。反映了唐山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既改变了唐山的人口结构,为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程度最为深重,因而有坚决彻底的革命性;随后发生了一系列工人运动,以及中共唐山地方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改变了唐山的地位,唐山不仅是京东地区的经济中心,而且成为政治中心。连绵不断的唐山工人运动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中坚力量,创造了唐山的城市文明。
从开平矿务局创办到20世纪30年代,半个世纪的发展,唐山的城市功能渐趋完善,已经是一个名著北方的近代工商城市了,时有“小天津”之称。滦河下游的政治、文化中心,由古代的卢龙、滦州进而转向唐山。但是在旧中国,唐山的城市发展始终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辉煌,也有屈辱;有进步,也有苦难。同时存在城乡二元化结构,既是乡村包围着的城市,又在城市中存在实际的乡村。形成了半是近代半是传统的文化形态。
二、唐山建市历程
20世纪30年代,唐山已经成为远近瞩目的近代城市;但很长时间没有市的建制和建立市政机构。1878年开平矿务局唐山矿在滦州桥头屯建立后,1881年(清光绪七年)滦州茨榆坨武汛移驻桥头屯,成为管理治安的机构。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建唐山镇,设立了保甲局,是最早的民政机构,管理地方治安,催交田赋捐税等事宜。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唐山武汛扩充为唐山巡警总局。在行政上唐山镇隶属滦州(1913年后改称滦县),但税务、教育等民政事务由滦州(滦县)、丰润分管(这种情况延续至1940年),故又称丰滦唐山镇。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虽有多次建市之议,惜未能实现。直到1946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才明令设市,并组建市政机构。唐山建市经过了漫长的历程。
1925年(民国十四年)北洋军阀段祺瑞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为了抵制广东革命政府孙中山倡导的召开国民会议主张而玩弄政治阴谋;于6月24日发布政令,施行“市自治制”。定直隶省属大名、永年、高阳、深泽、正定、磁市、获鹿、石家庄、唐山、束鹿、辛集等11个自治市。其中规定“唐山市以唐山镇为其区域”。但“自治”市仅为工商业的自治组织,并非行政建制市;尽管一度设立“市政公所”,但不是一级政权机构。行政上唐山仍是隶属于滦县的唐山镇。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很快就于1926年4月倒台,执政令也就成为空文。
自清末唐山建镇后,直隶省同时存在两个“唐山”,即丰滦唐山镇和大名府管辖的唐山县。1928年6月,北京的民国政府解体,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北方。10月,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河北省省政府向国民政府呈报,请改唐山县为尧山县(今邢台地区隆尧县),唐山镇的名称仍然保留;得到内政部批准。此时唐山各方面建市的呼声很高,并开始筹备建市。至1930年(民国十九年)5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市组织法》,其中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人口在30万以上者”,或“人口在20万以上其所收营业税、牌照费、土地税每年合计占该地总收入二分之一以上者”设市,隶属于省政府。当时唐山人口仅有9.8万人(今古冶等区当时尚不属唐山,未计入),与《市组织法》规定人数相差甚远,故建市之议又一次搁浅。
1933年中国长城抗战失败以后,华北政情发生重大变化。1935年11月,原滦榆区和蓟密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策动下叛国,“脱离中央,宣布冀东自治”,并在通县建立伪政权。1937年8月,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迁至唐山,于1938年1月28日明令唐山设市,并组建了伪“唐山市政府”。4天后,即2月1日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并入伪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39年10月,伪北京“临时政府”再次明令唐山“准予正式建市”,并建立伪“市政公署”,由伪“河北省公署”管辖。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曾有许多人认定唐山建市的时间是1938年1月,这是不适当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是背叛国家的日伪政权,南京国民政府从未承认过,也为全中国人民所唾弃,因此它的一切政令,包括唐山建市和组建市政机构、任命市长的政令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创痛,我们决不能承认这个建市时间。1939年10月,伪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关于唐山“准予正式建市”的政令同样是非法的,无效的。
1945年8月,日本侵华战争败局已定。中国***************************领导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准备接收境内各大城市,并任命了一批准备接收城市的市长。其中任命张明远为唐山市市长,说明当时边区政府是有唐山建市之意的。但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九、十月间,南京国民政府军队先后进占天津、唐山、秦皇岛一带,晋察冀边区政府领导的人民武装未能接管唐山和在唐山建市。
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唐山以后,依法不承认日伪建市的现状,首先成立了河北省滦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6年4月,河北省政府委员会第132次会议正式通过决定唐山设市,组建市政府,任命郝侃曾为市长。唐山正式建市。1946年5月5日,唐山市政府在中山路(今新华东道路北区人民政府旧址)成立。全市划分6个区,有2.3873万户,16.3396万人。
1948年12月,唐山市解放,首先建立了唐山市政办事处。1949年6月15日市政办事处改建为唐山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是李一夫。
综上所述,唐山建市时间应认定为1946年4月。
三、近代唐山市民生活
在唐山城市化的进程中,产生了新的阶级和阶层,形成了复杂的市民构成状况。市民的上层有官吏、士绅、工商业资本家、包工头、外国资本家代理人、高级员司等,在市民中占少数;中层有手工业主、小商人、小知识阶层、自由职业者等;市民的下层有产业工人、手工业工人、店员、小贩、城市贫民等,在市民中占多数。三个群体在生活上存在明显的贫富差异。市民的上层富奢;下层贫困;中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各厂矿的产业工人是市民的主体。他们人数众多,是城市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但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劳动条件恶劣,工资水平低下,生活极端贫困,还要忍受种种政治迫害和精神奴役。现以开滦煤矿的工人生活为例:
表一 1887—1948年开滦井下煤工月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单位:元)
年份 名义工资 实际工资
每班
工资额 月平均挣
工资班数 月工资金额 每袋面粉价格 名义工资折合面粉袋数 指数
1929年=100
1887年 0.15 26.70 4.01 0.96 4.18 116.43
1905年 0.28 26.70 7.48 1.63 4.59 127.86
1920年 0.32 26.70 8.54 3.12 2.74 76.32
1922年 0.35 26.70 9.35 3.21 2.91 81.06
1924年 0.38 26.70 10.15 3.15 3.22 89.69
1927年 0.42 26.70 11.21 3.91 2.87 79.94
1929年 0.50 26.70 13.35 3.72 3.59 100.00
1931年 0.58 30.00 17.40 3.36 5.18 144.29
1935年 0.58 30.00 17.40 2.93 5.94 165.46
1936年 18.91 4.99 3.79 105.57
1938年 23.02 5.39 4.27 118.94
1939年 34.74 8.60 4.04 112.53
1941年 87.58 22.40 3.91 108.91
1942年 91.34 26.40 3.46 96.38
1943年 362.70 130.00 2.79 77.72
1944年 2488.80 680.00 3.66 101.95
1945年 107100.00 42000.00 2.55 71.03
1946年 215460.00 19000.00 11.34 315.88
1947年 3991600.00 680000.00 5.87 163.51
1948年 594.09 123.00 4.83 134.54
(引自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旧中国开滦煤矿的工资制度和包工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124页)
另有资料表明,开滦井上机匠工资较井下煤工要高一些,而井上、井下的杂工工资较井下煤工更低。工人工资水平不及矿区骡子饲料费标准。
表二 1918-1928年开滦矿区骡子饲料费和工人工资的比较
(单位:元)
年份 每头骡子每日平均饲料费 工人平均日工资
1918年 0.38 0.28(煤工)
1919年 0.36 0.28(煤工)
1920年 0.35 0.32(煤工)
1921年 0.47 0.32(煤工)
1922年 0.40 0.35(煤工)
1923年 0.35 0.35(煤工)
1924年 0.43 0.38(煤工)
1925年 0.50 0.38(煤工)
1926年 0.48 0.38(煤工)
1927年 0.48 0.42(煤工)
1928年 0.50 0.42(煤工)
(引自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旧中国开滦煤矿的工资制度和包工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2页)
1920年7月,开滦负责劳工管理的惠工处主任费斯克(英国人)在《关于煤矿劳工情况的报告》中记述,唐山矿由包工供给食宿的单身矿工,每月伙食费就要18枚铜元,而煤工的工资只有44枚铜元,帮煤工的工资更低,只有32枚铜元,矿工本人仅吃饭一项就占去自己工资收入的一半左右。而每月18枚铜元的伙食,吃的不过是玉米面饽饽、小米粥和咸菜而已。费斯克不得不承认:“如果一个工人想比他能糊口的收入多挣一点钱,只有每天打两个连班(工作两班)”。大部分工人都负了债,“他们从来没有多少富裕钱,因而不可能向遥远的家乡寄钱养家,向邮局作过一次调查,发现根本没有人向山东汇过款项。”费斯克的这个报告证明,由山东招募来的大批单身矿工的工资收入,只能维持劳动者本人的生存,根本无力养活家口。(引自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旧中国开滦煤矿的工资制度和包工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页)
1920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6号)发表的无我(罗章龙称是他的笔名):《唐山劳动状况(一)》写道:“余每到唐山就看见那挖煤的苦汉,穿着木头底的履,跟那腻垢破烂的衣,开口露出雪白的牙,抬头现出锅底似的脸,结群成帮的,走在大街上。这般苦汉,到在煤洞子里,虽是隆冬,也热过盛夏;甚而至於空气不足,窒闷欲死。且常有土地塌陷,或煤石下坠,压成肉饼的。井下的煤,用人工挖,用马车运,要是塌陷的时候,外国工师一定问伤马了没有?至於人的死活,他们不很注意。因为死一马价值百八十元;死一工人,仅出抚恤四十元,工人的生命,比牛马还贱几倍!
“工人所住的房子,名叫“锅伙”。锅伙者即包窑人为苦工们预备的屋子,不收房费,包办苦工们伙食的地方。这个锅伙,就跟留养局的形势一样,内容窄狭污秽,臭气蒸人,也有睡在地上的,也有睡在土炕上的,讲究的猪窝,也比他好。每天所赚的钱,吃上两顿玉米面,吃上两卷纸烟,也就两手空空了。”
现录几首当时流传的矿工歌谣,真实具体地反映了矿工辛酸苦辣的生活。
其一、拉大筐
拉大筐啊拉大筐,跪着爬着钻老塘。
脖子勒得冒血津,浑身蹭得全是伤。
一筐煤炭千滴血,一条麻绳拉断肠。
其二、住“锅伙”
提起住“锅伙”,心火往上窜。
盖的麻包片,枕的半块砖。
啃的臭咸菜,吃的橡子面。
白流一年汗,还得倒找钱。
有病不等死,乱尸岗里填
苦辣酸臭咸,样样尝齐全。
其三、“绣花”麻包片
头戴一顶破柳罐,身穿“绣花”麻包片。
冬避风来夏避雨,又挡热来又遮寒;
醒时当衣睡当被,哪能顾了湿和干;
成年累月穿一件,虱子滚了疙瘩蛋。
(引自《唐山文史资料》第16辑《开滦》)
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1932年对129个工人家庭的调查,每月生活费为23.31元,而当年开滦工人的平均月工资收入只有17.20元,不敷6.11元,占生活费用的26.2%。(引自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旧中国开滦煤矿的工资制度和包工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页)
1942年12月开滦矿区总务总管在给开滦总经理魏肫的一封信中,计算了工人的生活费和工人收入后说:“我们发现,(矿工)在支付了他个人的必不可少的费用以后,他只剩下40元左右来养家。40元连买一袋玉米面都不够,因此他不得不对自己刻苦一些,吃得也要比他维持自己结结实实所需要的数量要少一些,以便使他的妻子不至挨饿。”“在正常时期,我们总是计算一个工人应该挣得足够的收入来养活他本人、妻子和两个孩子就行了,这个水平从未十分达到过,而现在的收入,连养活他自己和他的妻子也不够。”(引自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旧中国开滦煤矿的工资制度和包工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页)
以上几个不同时期的资料充分说明了开滦工人生活的贫困化。到了日本统治行将崩溃的1944年,开滦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到历史的最低点,工人的贫困程度也达到了极点。***************************统治时期,由于空前的通货膨胀,工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但是市民的上层生活与市民的下层生活状况却有天壤之别。以开滦煤矿外国资本家代理人和高级职员为例。
表三 1921—1948年开滦工人工资和高级职员薪金的比较
(单位:每月面粉袋数)
年份 矿 区 全 体 工 人
平 均 工 资 高级职员薪金 高级职员薪金
工 人 工 资
1921—22 3.16 174.58 55
1923—24 4.14 181.05 44
1924—25 3.81 159.04 42
1925—26 3.95 150.16 38
1936 3.78 97.05 26
1937 3.74 88.52 24
1938 3.26 115.41 35
1939 4.12 91.10 22
1940 3.17 60.35 19
1941 3.56 54.80 15
1942 3.66 20.38 6
1943 2.75 14.42 5
1945 2.22 10.10 5
1946 9.35 80.86 9
1947 5.11 50.99 10
1948 4.89 37.63 8
(引自郭士浩主编:《旧中国开滦煤矿工人状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8—89页)
从上表可以看到开滦高级职员薪金和工人工资的差距是十分悬殊的。高级职员的薪金收入平均要高出工人20倍,差距最大的1921—1922年度竟达55倍。相差最少的1943年还有5倍。薪金收入之外,还有十分优厚的各种津贴。如:安家津贴、家具津贴、房租津贴、结婚津贴、宿舍津贴、家族别居费、煤贴、代理津贴、汽车津贴、语言津贴、兑换津贴、回家假川资、生活津贴、食粮津贴、交际津贴、制服津贴、旅费津贴、退休津贴、以及独出心裁的特别津贴等20余种。
英国人那森爱德从1931年到1942年曾任开滦总经理,其年薪为7000英镑;兼任开平公司驻中国代理人,每年津贴3000英镑,合计每年收入1万英镑。按1938年的兑换率折合为中国法币,年薪是18万元,平均每月薪金1.5万元;如果再加上他退休时开滦董事会赠予的“额外酬劳金”1.5万英镑的摊入款,每月收入为1.7045万元法币,相当于1938年矿区工人平均工资17.08元的998倍。市民中的贫富悬殊,可以概见。
在唐山凤凰山南麓马路两侧的绿荫深处,呈现出一幢幢暗红色优质钢砖的楼房别墅,有“安得司”式、“卡里特”式、“都尔”式等,是开滦煤矿外籍高级员司的住宅。一户一院。庭院里有苗圃、草坪,种植花卉树木。室内有卧室、客厅、厨房、厕所、洗澡间,洁净明亮。有暖气、壁炉,有专门的供水和供电系统。设施非常精致。硕大的玻璃窗采光充分。门窗、壁橱、墙围、地板选用优质菲律宾木、美国松制成,配以大漆油刷。钢管、水泥、窗帘、玻璃、钉子都是从国外运来。外籍高级员司日常饮食之精美和穿着之考究,自不待言。有特设的医院、酒店、舞厅、台球厅、图书厅、花园、游泳池、溜冰场、跑马场等,设施豪华。马路尽头还有一座特别引人注目的红屋顶米黄色墙的英式建筑,如同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城堡,是开滦英籍总经理的宅邸。这些别致的洋房子,在唐山、林西、赵各庄、马家沟、唐家庄矿区和秦皇岛分理处共有1017所。与矿区周围破烂不堪的穷街陋巷,麇集其间的贫民窟和开滦矿工的栖身之地——锅伙,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可谓天堂地狱。反映了唐山城市中的不平!
限于篇幅,市民生活状况只举以上两个阶层,其他市民阶层生活状况不能一一叙述。
四、近代唐山市民精神
在唐山近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形成的市民精神,是唐山近代城市文化的积淀,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是开放吸纳的兼容精神。晚清年间,中国兴起洋务运动。唐山人在苦难和困惑中,开始睁眼看世界,接受了“师夷长技”的理念,大量引进西方第一次产业革命创造的科技成果,兴办近代工业。开滦矿务局创办伊始便实行对外开放,“仿西技,用其人”。购买引进金刚石钻机、蒸汽抽水机、蒸汽绞车、蒸汽煽风机、风钻、风镐等西方最先进的设备、工具和提升、排水、通风等先进技术;制订招商章程,实行股份制经营,引进西方企业管理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运作,规定八小时工作制度(比美国芝加哥工人通过罢工争取到八小时工作制早6年);吸纳外籍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开滦矿务局创办到1948年唐山解放,70年间有18个国家的500多名外籍人员在开滦工作过,其中包括后来担任美国第31届总统的胡佛。同样,铁路唐山制造厂也引进了西方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聘用了英国技术人员。启新洋灰公司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泥生产技术——丹麦水泥旋窑,采用干法制造工艺,1906——1941年5次购买世界上最先进的丹麦史密斯公司的主机设备。华新纺织公司唐山工厂选用了英国纺织机,1928年后又采用英国电力纺织机。启新瓷厂于1923年引进德国的球磨机、泥浆泵、选磁机等,成为中国第一家使用进口设备的陶瓷厂。其他工业企业也莫不如此。近代唐山是“华洋杂居”之地,也是东西方文化的荟萃之地。身着中国传统长袍或短衫的中国职员和工人,与西服革履、碧眼隆鼻的洋人一起共事,中西合璧的文化痕迹在开滦煤矿、铁路工厂、启新瓷厂等企业随处可见。同时,唐山逐步引进了西方教育制度、近代通讯设施、近代报刊广播形式、近代体育运动形式、近代西方医学、西方艺术、以及一批一批的青年知识分子出国留学(如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生茅以升1916年赴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又回到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任教,并一度出任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等,开创了“洋为中用”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时期。不闭目塞听、不夜郎自大、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与时俱进,融入世界潮流,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开阔的眼界,同时也是一种自救和自强行为。近代历史培育了唐山市民的开放精神。
近代唐山吸纳了众多的国内移民。产业工人中许多人来自河北省各县和山东省地,形成了山东街。如赵各庄矿工人节振国(抗日英雄)一家就是从山东省武城县迁来的。著名作家浩然的父亲是从河北省宝坻县到赵各庄煤矿做工的。来自广东省的移民也较多,开滦矿务局的广东籍包工头招来了广东省的穷苦人到煤矿做工;1882年时,在唐山矿的520名工人中,有120名广东籍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3%。唐山铁路工厂也有相当数量的广东籍工人,20世纪初期占全厂工人1/4左右。来到唐山的广东人除做工外,也有当员司的,还有少数人经商开店,从事摆摊贩卖之类的行业。许多广东人把妻子儿女也接到唐山定居,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与本地不同,他们大多成街聚居,于是形成了广东街。到20世纪20年代,唐山的广东籍人已达到2500人左右。到20世纪30年代初,在唐山的广东人已多达万人以上,占市区总人口的10%左右。他们组织了粤人同乡会,建立广东会馆,有广东人义地。广东会馆正厅经常演出广东地方戏,开展反映广东民俗的各种文化活动,成为传播广东文化的平台。广东商人带来了广东风味的各种食品,还有西洋餐饮、糕点,丰富了唐山的饮食文化。广东人中有许多人文化水平较高,掌握了近代工业生产技术,在家乡较早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有开放意识。他们与侠义、豪爽、粗犷的唐山土著居民和谐相处,实现了南北方文化的融合。广东文化对唐山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产生了一定影响。开滦矿务局的广东籍工人只奎元、李星昌成为工人斗争的领袖。铁路工厂的广东籍工人邓培、李华添、广东籍练习生阮章等不仅生产技术超群,还是工人运动的领军人物,最早加入中国***************************,邓培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活动家。还有任职开平矿务局总办15年之久的唐廷枢等一批管理人员,唐山铁路工厂著名的工人工程师唐仲谦等一批技术人员,也是广东人。对国内不同文化的吸纳,同样是一种开放兼容精神。
二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唐山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唐山市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一批有识之士,为了自强,一个接着一个兴办近代民族工业企业,出现了“津东工业,唯滦最盛”(唐山为滦州一隅)的状况。唐廷枢创办开平矿务局和修筑唐胥铁路,周学熙创办滦州矿务局和唐山细棉土厂(启新洋灰公司),以及华新纺织工厂、启新瓷厂、电力、钢铁、机械制造等近代工业的兴办者都表现了自强精神。工商企业家丁际平在襁褓中随其父的焊铁壶、打铁活的工具挑子,从天津落户唐山,后来他经营宝顺德五金行成为唐山唯一的大型企业,几乎垄断了津东一带的五金市场,也表现了一种自强的精神。这个新兴的市民阶层,在艰难曲折的唐山近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辉煌与痛苦交织的奋斗轨迹。
唐山各工业企业在熟悉掌握进口机械设备的使用、消化和吸收引进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开始了自主创新。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自主生产关键设备,对老化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如开滦煤矿1924年用大型电动机代替蒸汽机;启新洋灰公司1925年自行生产旋窑,可与丹麦旋窑媲美;新明瓷厂1926年开始仿造国外陶瓷机械,逐步实现装备国产化等。这些成就不仅闪耀着唐山人智慧的光芒,也反映了他们自强进取的心声。
近代工业文化造就的广大产业工人是唐山市民中的中坚力量,他们以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自尊、自强、自立的责任意识,创造了城市文明,推动了唐山的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同时,面对着残酷的生存竞争,遭受了沉重的阶级剥削和压迫;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他们英勇无畏,拼搏奋争,表现了反抗剥削压迫的“特别能战斗”精神。1922年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唐山各厂矿产业工人成立了劳动立法大同盟,通电全国,要求国会把劳动法大纲列入国家宪法,并付诸实施。声势浩大,影响全国。10—11月间,唐山铁路、煤矿、水泥、纺织等行业近5万产业工人为争取改善待遇和民主权利,进行跨产业联合罢工。开滦五矿工人,冒险犯难,喋血街头,坚持奋战了25天之久,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达到最高峰”。***************************曾高度赞扬唐山产业工人的“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从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中叶的70多年中,开滦煤矿工人举行过大小罢工268次。慷慨激越,前仆后继,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在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上留下了血染的风采。这种“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是对滦河文化的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三是兼济天下的爱国精神。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在百年的苦难历程中,唐山市民为国分忧,兼济天下。当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后的第二天,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即后来的唐山交通大学)的学生率先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喊,奋起响应。接着,唐山的工人、商人也吹起反帝反封建的号角。学生罢课、商界罢市、开滦矿务局、铁路唐山制造厂的工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政治大罢工。形成了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群众为主体,各阶层人民广泛参与的爱国联合阵线。举行了万人市民大会,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政府卖国。成立各界联合会,领导抵制日货,并派出代表赴京请愿。青年知识分子郭友三作为商界代表,担任唐山各界联合会评议部长。擘画伟图,奔走呼号。不顾家中高龄祖母生活困难,毅然担任赴京请愿代表。发出的豪言是:“国贼未灭,何以家为!”“不达目的,决不回头!”在***************************前郭友三被反动军警打伤后染病身亡,可谓慷慨悲歌之士。郭友三的为国牺牲精神是唐山市民精神的典范。1925年五卅运动中,唐山人民表现了极大的热忱。实行三罢: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召开了两万市民参加的救亡大会和进行游行示威,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高潮。1938年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期间,开滦煤矿7000多工人举行抗日武装暴动,参加冀东抗日联军,形成了工农兵大联合,在全国树起了一面城市武装抗日的旗帜,为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开滦赵各庄矿工人节振国智勇双全,刀劈日本鬼,奇袭日伪军,惊天地,泣鬼神;参加抗日大暴动和抗日联军后,英勇杀敌,壮烈殉国,成为留名千古的抗日传奇英雄。是唐山市民兼济天下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以上精神是唐山市民在近代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现代市民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
参考文献:
赵竞存:《蜗涎集》
开滦(集团)公司档案馆编:《开滦史鉴文萃》
唐山文史资料第16辑:《开滦》
(王士立,唐山师范学院教授,唐山市历史学会名誉会长,滦河文化研究会顾问,河北省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