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辨析-- 龙山会盟考
来源:未知 时间:2009-01-02 16:31:00
龙山会盟发生在辛亥滦州起义前夕。来自天津的革命者和当地的革命志士在滦州城西龙山秘密结盟,共谋起义大计,历史上称之为“龙山会盟”。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事件,龙山也因此成为历史的纪念地。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龙山是否存在、龙山的得名、龙山具体指的是哪座山等诸问题的认识却有重大的分歧。目前比较流行的结论是赵润生、马亮在《辛亥滦州兵谏与辛亥滦州起义》一书中的观点:“所谓龙山,当地并无龙山之名”,而且还认为龙山的得名是因为“坨子头村本有南北纵列的两座山,路北低马山(应该是纸马山——作者加),路南拐子山,如果站在滦州城南三里的岩山极顶,面西而望,就会看见两山由西北向东南,大小山头蜿蜒起伏,很像一条时而入地时而现身的巨龙,而坨子头正处于龙身之中,故谓之龙山”①。书中还写到:“在某一天夜间,凌钺等十二人与李棠、李忆珍聚集于坨子头村西一里处举行了结盟仪式,历史上称龙山之盟”②。赵润生、马亮在《辛亥滦州兵谏与辛亥滦州起义》一书中把坨子头村西的拐子山误认为是龙山。
笔者是滦县人,对发生在家乡的历史事件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辛亥滦州起义有重大影响的龙山会盟。为了弄清楚“龙山会盟”中龙山的的真实情况,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访问,查阅了嘉庆《滦州志》、光绪《滦州志》、民国《滦县志》。通过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发现:赵润生、马亮著在《辛亥滦州兵谏与辛亥滦州起义》一书中对龙山的介绍有误,辛亥滦州起义的当地不但有龙山,而且龙山也不是二人所说的今天的拐子山。龙山的得名更不是《辛亥滦州兵谏与辛亥滦州起义》一书中所说的那样,而是另有所因。下面,介绍一下我们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
一、辛亥滦州起义的故地——滦州城西确有龙山
龙山会盟发生在滦州城西坨子头附近。在滦州城西坨子头附近确有龙山存在。从嘉庆《滦州志》到光绪《滦州志》再到民国《滦县志》,都有关于龙山的记载。
嘉庆《滦州志》记载:“双山在城西十五里。拐头山、小龙山俱在双山北”、“馒头山、五子山山上有洞,龙溪之源出焉”③。嘉庆《滦州志》的这两项记载,明显是以双山为坐标来记载周围的地里概貌,记载中就包括有“小龙山”(当地人俗称为龙山),即龙山会盟中的龙山(后面还有相关的介绍,这里不作赘述)。
光绪《滦州志》记载:“拐头山,在城西十五里,止马山之南。其东为定儿山,东南相连为馒头山。……又东南为小龙山,在南里许为行虎山。”④。
民国《滦县志》记载:“拐子山在城西十五里,纸马山之南,其东为定儿山,山东南相连为馒头山……又东南为小龙山”⑤。
志书的记载,证实了坨子头附近(即辛亥滦州起义故地)有龙山存在,而且明确记载了龙山的地理位置:“山东南相连为馒头山……又东南为小龙山”。
上述三则历史文献清楚地记载了从嘉庆年间到民国年间滦州的地理概貌,充分证明了辛亥滦州起义故地——县城西部的确有龙山存在!
二、小龙山即辛亥滦州起义龙山会盟中的龙山,龙山会盟的地点不在拐子山。
赵润生、马亮在《辛亥滦州兵谏与辛亥滦州起义》一书中写到:“所谓龙山,当地并无龙山之名……坨子头村本有南北纵列的两座山,路北低马山(应该是纸马山),路南拐子山,如果站在滦州城南三里的岩山极顶,面西而望,就会看见两山由西北向东南,大小山头蜿蜒起伏,很像一条时而入地时而现身的巨龙,而坨子头正处于龙身之中,故谓之龙山”。仔细阅读上述记载不难发现,作者把今天坨子头村西的拐子山和纸马山误认为是龙山会盟中的龙山。下面试分析作者的错误所在:
从清朝末年至今,在辛亥滦州起义的故地滦州城附近,共有两个坨子头,即西坨子头和东坨子头。西坨子头就在拐子山脚下,部分农户的院落甚至建造在山坡上。东坨子头距离西坨子头大约三里,有文献记载,龙山会盟的地点:“距西坨子头里许”⑥。据此可以认定:龙山不在东坨子头附近,而是应该在西坨子头附近。西坨子头附近有三座山:西侧的拐子山、西北侧的纸马山、东南侧的小龙山。西侧的拐子山紧连着西坨子头村,山与村的距离几乎等于零,因此拐子山不可能是龙山会盟的地点;北侧的纸马山和东南侧的小龙山,都“据西坨子头里许”,但当地人就把小龙山称为龙山。由此可推断:小龙山即龙山会盟中的“龙山”。
台湾出版的辛亥革命史研究资料记载:(革命党人)“乃携南军政府委任状,赴滦游说军士,遂于坨子头附近土山日夜宣传,不事休息”⑦。熟悉西坨子头附近山川地理环境的人们应该知道,坨子头附近“里许”的山呈“土山”形状的只有一个,即小龙山。据此可再证:龙山会盟中的龙山是指小龙山而不是《辛亥滦州兵谏和滦州起义》一书中所说的“拐子山”。
从龙山会盟的参加者中,也可以推断出龙山会盟的地点应该在今天的小龙山而不在拐子山。参加龙山会盟的人中除了从天津来的共和会的革命者外,还有被革命者感化的具有革命思想的当地人士李棠、李亿珍。李棠是雷庄花生客栈的老板,是首先被革命党人感化从而具备革命思想的人。李棠又把坨子头的一位塾师李亿珍推荐给了革命党人凌钺,“凌钺一见奇之,过从日密,乃以实告之”,李亿珍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凌钺是外地人,不知道会盟地点的真实名称情有可原,李棠、李亿珍是当地人,他们肯定告诉了凌钺会盟地点的名称,不然凌钺的回忆录中不会把会盟叫“龙山会盟”。当地人李棠、李亿珍家就在龙山附近,自己家乡就那么三五座山,他们是应该熟悉周围的山川河流的,因此不会把“拐子山”当做龙山。
三、从小龙山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状况分析,龙山会盟的地点不是拐子山,也应该是小龙山。
小龙山是滦州城正西唯一的一座离城最近的小山,天气晴朗的日子,站在山巅可以直接眺望滦州城,同拐子山相比,龙山是去滦州城里联络军警(龙山会盟的目的就是联络革命党人、策动军警反正)最直接的路径,而且在小龙山南侧附近有“东西车路”,可以直接到滦州城里,非常方便革命党人到城里进行秘密革命活动,笔者是滦县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从拐子山去城里(老城)和从小龙山去城里,两者的距离相差很远,从拐子山去城里(老城)要经过滦县新站,再南行才能到达,这一段路程大约有十六七华里;而从小龙山去城里,不用拐弯,可以直接到达,这一段路程只有十华里左右。辛亥革命时期,交通不发达,人们出行往往是靠步行,因此,从方便活动的角度推测,革命党人选择小龙山做活动据点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小龙山又远离京山铁路和坨子头车站,四周是风气未开的农村,不易引起清朝政府的警惕,其安全性、隐蔽性比紧邻坨子头(车站就在坨子头村附近)西侧的拐子山更高。所以选择小龙山做活动基地比选择拐子山更具有科学性。
综合上述历史典籍的记载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滦州城西有龙山(即小龙山),龙山结盟不在拐子山,而在今天的小龙山(俗名龙山)!龙山的得名也不是如赵润生、马亮在《辛亥滦州兵谏与辛亥滦州起义》一书中说的那样,而是另有所因。
分析龙山结盟之所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可以正本清源,弄清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其次可以为目前的文化名城建设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滦县正在建设文化名城,辛亥滦州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滦县文化建设的亮点,滦县县政府目前正在建设龙山公园,因此,搞清楚辛亥滦州起义前夕龙山结盟中龙山的具体地点非常有必要,这项工作既可以完善辛亥滦州起义的研究,又可以推进滦县的文化建设。
注释:
①、②《辛亥滦州兵谏与辛亥滦州起义》,赵润生、马亮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③嘉庆《滦州志》,吴士鸿修,孙学恒纂,顾海霞校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④光绪《滦州志》卷七《封域志(上)·山水》,杨文鼎修,王大本纂,裴广才、刘建国、陈发等校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⑤民国《滦县志·地理·山脉》,薛兆麟等修,影印本。
⑥、⑦、⑧《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台北。
(作者刘建国系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副教授、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李立红系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副教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