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亭和他的《百门图》
来源:未知 时间:2009-01-02 16:36:00
李金亭先生,号迟者,1938年7月15日生于河北省滦县郝家院头村。1949年冬入本村小学读书。上小学时,因临摹课本中插图列宁头像而受到师生的夸赞,遂对画画儿产生浓厚兴趣。
1956年,滦县九百户小学附设初中班,李金亭就读初中。语文教师王万林在一次语文课上让李金亭在黑板上画出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金亭走上讲台,几笔就勾勒出这个人物来,王老师倍加赞赏,更坚定了他专注美术的信心。在此前后,他有了两个启蒙老师:《怎样画人像》和《芥子园画传》。
1958年考入北京西城师范学校,在校学习3年,1961年毕业后到该校附小任美术教师 。1962年 进修北京教师进修学院的美术专科,受业于雷圭元、溥松窗、郭味蕖、黄均诸先生,从师周思聪先生学花鸟、水墨人物。
1974年,始有处女作国画《请进来》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北京市美展,并发表在《北京日报》上。此后,其作品渐次入展刊发,厚积薄发。其中《园丁》、《心意》两幅作品同时入选北京市美展,并发表在《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上。而且,《心意》被选入“全国中小学通用语文教材”,作为教材封面使用,至今三十年未变,印数高达几千万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该作品的教学挂图,在全国发行。之后,《诗刊》转载,中央电视台播放。在边教学、边创作中,金亭又追随叶仰曦先生学山水,并请教于董辰生、潘洁兹、白雪石诸先生,使其山水画大有长进。
1980年1月,李金亭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42岁加入中国美协,确实是“迟”了些。然而,正像美术评论家吕厚龙先生所说的:“1988年,已经有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格的他,淡泊美术创作上的‘功成名就’,为了系统接受美术教育,又靠艰苦学习取得国家颁发的美术大专文凭,这年,他50岁。”“这些表象上的迟,全部被他用来变为激励自己、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发奋学习、勤奋创作的动力。”因为自己没有高等美术教育的学历,当别人忙于走穴、包装自己、大把捞取名利的时候,金亭却默默地耕耘着,在课堂上耕耘,在画纸上耕耘,在山水间耕耘。终于,一个没有受过高等美术教育的他,经过不懈努力,破格加入中国美协,后来又被北京联合大学这所高等学府聘为美术副教授,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靠实力取胜的美术教育专家。
在他的自撰简历中,有这样的文字:“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擅长中国画。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副教授,北京西罗园美术学校校长,中联国兴书画院名誉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多次举办国画联展,两次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出版有《李金亭画集》、《风景写生》、《李金亭国画集》、《金亭水墨人物》。传略及作品载入三十余部辞书。代表作品有《龙亭月色》、《教育为本》、《陕北情》、《百门图》等。”
金亭先生擅长写意中国画,尤其在人物画、山水画创作方面很有成就。
上世纪70年代,受“文革”的政治影响,李金亭先生的画作是以主题性创作为主。在那个时代,美术作品和其它文艺作品一样,要经受严格的政治审查,在艺术上,必须突出“红、光、亮”的审美特点,行政上要实行领导、群众、画家三结合体制。美术创作的空间已经小到没法再小的程度。
“文革”结束后,金亭先生获得了自由创作和学习的空间,从题材到技法有了大幅拓展。创作出更多新鲜活泼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前提下完成的。
欣赏金亭画集,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他对师范教育的挚爱。许多作品都表现了这样的主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理事、北京艺术研究所创作研究室主任吕厚龙先生这样评价李金亭:
“金亭老师之道,还有一条十分重要的师道。李老师上学受到的是师范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为师之道,成为他的终身行为准则和不可改变的职业道德信仰。工作,从事美术教育,为人师,为人长,为人轨范楷模,自然注意师道。四十多年的美术教育职业生涯,金亭老师用他自己的道德素养、艺术修养、学识学养、人品人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学生里,有站在大学、中学、小学讲台上的美术教师,有站在美术塔尖上的美术硕士、博士,有在美术界做出了优异成绩、画出了名气的省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乃至全国美协会员。有的学生长大后又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李老师身边,恳请他收徒。为什么?因为他可敬的人品,可嘉的精神,可钦佩的画学修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个具有师道的人,是最可信赖的好人。师道,是李老师几十年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金亭先生画作特点,集中体现在《百门图》上。
《百门图》是金亭先生最近几年几近全部精力的结晶。
《百门图》是中国画长卷,分上、下两卷,收入各种门象一百余幅,用10年时间于2004年完成第一稿,2005年完成第二稿,2006年完成第三稿。有评论家认为,“《百门图》作品大,角度大,变化大,手笔大,艺术蕴量也大,不愧为金亭老师一生艺术追求的一次大总结,大展示。”“其鲜明的艺术语言,强大的艺术表现力,给人以强烈震撼。《百门图》将国画技法中的水墨气韵、线条功力、构图意境诸要素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十分巧妙地融合于其中的写生技法,使得作品的天然与朴实得到充分展现。其中有的部分吸收了西方油画中光线的明暗运用及透视原理,又使作品的厚度大增。”
画家、美术评论家、中国美协编审杨悦浦评论《百门图》说:“首先可以看出李金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文化不是句空话,它必然物化在一些载体上。中国的门,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很重要的外在形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阶层,都会在门的创造和制造上传达不同的文化诉求。李金亭对此所做的研究和在作品中的表述,都表明了他在文化上的思考。我想他一定是在深入研究了门的功能、门的方位、门与院的关系、门的种类变化、门的建筑制式、门的美化装饰,以及门的存在与消失之社会属性等等问题之后,才能动笔作画的。”
“李金亭在表现这些门时,也会考验着他的表现能力。首先是整体的结构,《百门图》的开头部分连贯性很好,到后面由于地区变化太大,连接上就出了困难。再者,中国门之复杂,造型上也会让画家不得不小心落墨。如门上之门庑,门外之门颊,门外前伸之门垛,内门之门隧、门道,又如城门之门橹、城前之门濠、那些门阶、门礅、门檐、门楹等等数不清的方方面面边边角角,都要画出来,就这些东西就够李金亭劳苦的了。画这幅画真不见得比自己造个门省事。这就是个工程,李金亭能够‘造’出这么多的门,很让我佩服。”
另有一评家杜维钧赞叹说:“通观全卷,由南疆至北海,由东隅至西域,凡有传统特色之门,无论简陋的柴门,还是辉煌的皇城门;无论是百姓的家居门,还是庄严的寺庙门;无论是名流故居,还是城垣关隘,凡涉门其皆挥于腕底。在技法上行笔天纵,设色古雅,虽卷高盈尺,而构图严谨,门窗屏障,棂格石限,毫发不爽。《百门图》虽各自成幅,而气脉相衔,意象传神,皆成妙谛,这恐怕在国内还不多见,拜观之后钦佩之至。”
《百门图》宽32厘米,上、下两卷各长2800厘米,总长56米。
李金亭先生在《李金亭画集》(中国人文出版社出版,2007年5月第1版)的《后记》中自述:“我坚持从生活到艺术的创作道路,崇尚真、善、美,求真务实是我的理想品格。我特别偏爱朴素的美、内在的美、原汁原味的美。我热爱祖国的大山大河,更钟情养育过我的偏僻乡村,这也许是我不惜浓墨重彩,反复描绘山居图的缘故吧!”从李金亭画集里,我们深切地感受了他的自述真诚,我们为有这么一位滦河赤子而骄傲。
(作者系中国滦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
附:
①《百门图》上、下卷局部(两幅)
②《心意》、《请进来》、编入《心意》的不同版本的教材
③李金亭头像(三幅)
④《教育为本》:中国历代教育家:孔子、朱熹、王夫之、蔡元培、徐特立、陶行知、叶圣陶、吴玉章、黄炎培、陶淑范、青年教师。该画入选“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同时刊入大型画册《中国画作品集》,并为全国美展组委会收藏。
⑤《祖母之二》1978
⑥《母亲之一》1977
⑦《陕北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