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京东第一码头偏凉汀

来源:未知 时间:2009-01-02 16:49:00
    偏凉汀,原名止筏坨,即现在的滦县城关地区老站村,是上个世纪初逐步繁荣起来的水陆两用码头,由于商贾縻集,人口众多,货物集散量大,被称为“京东第一码头”。实际上,京东第一码头应首推通州码头(也叫潞州码头),但因那是个御用码头,故此民间不计。
 滦河冲出燕山后,来到滦州平原,正要肆意逞威之际,遇到一座岿然不动的挡关之山,这就是滦州境内的横山。横山耸列如屏,滦河由东北方向奔腾而来,到这里被它生生挡住,浪花飞迸,咆哮如雷,却不得不拐了个胳膊肘弯,折而向东南逶迤而去。这个胳膊肘外侧,一片坨地隆起,沃野平畴,形成高岸,岸下水静波平,适宜泊舟,久而久之,上下水的船只都来这里休息打尖,集散货物,渐成码头。特别是北宁铁路修通后,这里又建了个火车站,自然成为陆路运输集散地。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止筏坨迅速膨胀起来,并开始闻名关内外。
 据旧志载:“……上下船均集于偏凉汀、东门外、马城等处,从事大规模水运。1943年来往于滦乐之间的木船多达千余只。”这些木船从上游运来口外的木料、药材、干鲜果品、做香用的锯末、供迁安造纸厂用的纸边布头等,还有热河八里罕乡的大烟土。从下游来的有洋货也有土货。洋货多是日本走私商人从停泊在大清河口的走私商轮倒装到滦河木船上的走私品,有从日本、台湾、烟台运来的丝麻织品、百货、大烟土、肥田粉、水泥、纸烟等;土货有来自乐亭的大笤帚,倴城的锄板,滦州的花生、石灰、石料,迁安的桑皮纸,迁西、青龙的干鲜果品以及杏核、桑条、木炭等。属于洋货的由偏凉汀码头卸船,再用马车、汽车运往滦河两岸各县。属于土货的由这里或装船或装火车运往秦皇岛、大连等港口,然后装货轮外运。随着大批货物在这里集散,搬运行当应运而生。根据货物的不同分为窑柱班(专给开滦煤矿装卸窑柱)、煤班、行李班、小扛班。三十年代最兴旺时期,偏凉汀有跑运输的大车600多辆,装卸工千余人,分若干个公司。著名的有王连祥的“公记运输公司”,自置马车50辆;杨立亭的“兴业运输公司”,有马车30多辆;还有胡治清的“兴旺运输公司”,有马车20多辆。这些公司多是对外出租车辆,或者“拉分手”。
 由于这里成了货物集散地,储存、批发货物的贸易货栈也兴旺起来。较大的有张稚亭的“东顺货栈”、董秀清的“同庆隆货栈”、王作祥的“瑞兴货栈”、谢时申的“东昌盛货栈”等。此外,还有“王强货栈”、“郝记货栈”、“伦记货栈”等等,一家两户,或单干,或合股,多如牛毛。货栈多了,竞争也多,明争暗斗甚至流血事件时有发生。最大的一次是有家张记货栈的伙计被抛进了滦河,若干天后才在下游岩山桥找到尸首。接着,马记货栈失了一把大火。由于这个货栈大多堆的桑皮桑纸,差不多烧了个精光,老板女人也吓疯了,整日里一丝不挂游走在滦河岸边,口里唱着谁也听不懂的歌谣。人们说这两家货栈因抢生意结了仇,这是个例外。据老人们讲,各有名号的商家大多都按规矩出牌,和气生财,很少有出格的事。出格的,多是小本生意,为生活所迫。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北宁铁路建成,偏凉汀建成火车站(即今老站)。精明的滦州人很快在这里建起了许多私人经营的“煤局子”,多时达十几家,如“永生号”、“庆元昌”、“三顺成”、“德义祥”、“永和源”等。这些煤局都与开滦煤矿签有供煤合同,负责昌黎、滦县、乐亭、卢龙、抚宁、迁安等县的煤炭批发零售。开滦煤后来大批被日商买走,这些煤局进货渠道受阻,才逐渐冷落下来,但像“永生号”、“庆元昌”、“三顺成”等几家门路通、经营好的煤局,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才逐渐偃旗息鼓直至被收为公营所取代。
 水陆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商贸的繁荣兴旺。偏凉汀最兴盛时期,有大小商号买卖店铺近百家,另有街头摆案出摊的数百个。最有名的商号有王庆山的“庆发祥”、吴仕信的“双兴成”、董秀章的“宏泰和”、刘宗周的“增福永”、高香庭的“同庆源”、解云兰的“幸记商号”、“同和长”煤油公司等。这几家大商号基本垄断了滦州附近各地区的行业贸易,其资本都相当雄厚,大洋银票如流水一般进出。据说王乐山的“庆发祥”和吴仕信的“双兴成”在京津唐甚至东北、山东都有分号。“双兴成”还与山西票号互有往来,成为冀商的代表人物之一,起家的却是鞋帽生意,后来发展成绸缎布匹和综合百货,不说日进斗金,也趁家财万贯,光各地伙计就有百名以上。
 商贸活动的繁荣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他们中的很多人看准了这里是个淘金窝,纷纷在这里安家落户。有的是举家来此投资置业;有的是在这里娶妻生子;甚至有的是停妻再娶把他乡认作了故乡。据史料记载,这里人口最多时达2000多户13000多人(也有的说4000多户20000多人),相当现在的5倍以上,他们分别来自广东、山东、河南、山西、安徽、辽宁、吉林、上海、北京、天津、香港、台湾等22个省市区。本地土生居民不足1/3。这些客商也很快结成帮派,主要有穗帮(广东)、沪帮(上海)、港帮(香港)、徽帮(安徽)、晋帮(山西)等。他们在这里采购花生、猪鬃、肠衣、废骨及其它土特产品,然后把这些土特产品装船装火车运往全国各地。
 商贾云集,人口膨胀,迅速带动起这里的饮食服务业。一些旅馆饭店蓬然兴起。较大的旅店有王维宝的“锦昌客栈”、王子修的“日升客栈”、牛老福的“福顺栈”、张长乙的“兴隆客栈”、朱亮的“西客栈”等。另有鸡毛小店数十家,难以尽述。接客的店家每天在傍晚提个纸灯笼,上书店家名号,到码头和车站验票处等候下船或下车的旅客。热情服务,辛苦赚钱,是这些店家共守的原则。旧时旅馆和饭庄一般都分开经营,“吃的不住,住的不吃”,不像现在吃住玩一条龙的居多。这里饭庄规模大些的多是二层小楼,一楼排档,二楼雅座,像张有的“新昌饭庄”、伦伍瑞的“会元楼”、冯宝严的“宝祥楼”等。另有笊篱小店数十家,卖一些当地风味,像叉子火烧、棋子烧饼、钢炉锅贴、饸了馄饨、艾苓饽饽、边家饺子、赵家卤菜、玻璃酱肘等等。讲排场的有大饭庄,图实惠的有小吃店,各取所需,互不相扰。
 娱乐活动也盛极一时。说书的、唱影的、拉洋片的、演二人转的、扭秧歌踩高跷的、练武术的、变魔术的、拉十不闲的,应有尽有。最热闹的去处是偏凉汀北街座西面东的一座大戏院,为当地士绅王维宝所建,日伪时期叫“紫金座”,后改称“同乐剧社”,可容纳1500人。当时关内外的评剧名角,大都在这里演出过。如韩少云、花淑兰、唐彩莲、肖子玉、花玉兰等。世界级魔术大师韩敬文也曾在这里有精彩演出。评剧奠基人成兆才、任连会、金开芳、张德礼等一谈起紫金座,都认为那里是真正的评剧发祥地。至于他们到底有没有在这里登台表演过,已没人说得清楚。
 三四十年代是偏凉汀经济畸形发展时期。由于日伪的统治,这里滋生了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等不少丑恶现象。仅妓院娼门就有百家以上.高级一些的称“班”,如“花俗班”、“花月班”、“逍遥班”等;稍次的叫“书寓”,如“闻多书寓”、“云山书寓”、“飘红书寓”等;最次的叫“堂”,如“翠云堂”、“绿珠堂”、“红袖堂”等。上述这些“班”、“堂”、“书寓”还都在警察局注册,另外还有不少不在警局注册的“暗门子”。
 除娼妓经营外,偏凉汀还有十几家大烟馆,号称“膏店”,如“远记膏店”、“维新膏店”、“春江膏店”、“轩记膏店”等。还有日本人元口办的“洋灰旅馆”、若松奥山办的“御寥里”、高丽人办的“世乃家”等,这些去处都是妓毒两用的“花烟馆”,也称“日军官兵行乐处”。
 赌毒向来不分,这里的赌场也遍布大街小巷,打麻将,推牌九,押大宝,掷骰子,游小壶等等,五花八门,日夜吞蚀着人们的灵魂。
 偏凉汀码头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兴盛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后来随着滦河水运的停废和火车站的西迁,这个繁荣之地日渐衰落下来。到今天,这里演变成滦县城关地区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子,人口不过千余而已。只村头有棵千年老槐,仍然枝繁叶茂,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