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山也
来源:未知 时间:2009-01-02 16:50:00
(一)
碣石在历史上是一个著名的地名,经典中多有记载;秦始皇、汉武帝曾登临;曹操的《碣石篇》成为千古绝唱,千年后的毛泽东也挥毫对吟。如此等等,有较多的文化沉淀,是一笔遗产,是旅游业很值得玩味的一个亮点。但由于观点不一致,有的认为是山,有的认为是石,有的说是地域,有的说是海港,随之位置也有多种说法,使碣石成了概念很模糊的一个地名,失去了文化韵味。
在历代古籍中碣石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经过一番认真全面分析研究,碣石的真面目还是可以搞清楚的。现依据历史记载,对碣石进行一次全面分析,其结论望取得大家认同。
从大量记载看,称其为碣石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起着重要标志作用,是一个地域的代称,其形态具有碣石的特征,位置符合史书记载。如果完全具备这四个条件,可以肯定非昌黎县城北碣石山莫属。
其一、起着重要标志作用。最早《禹贡》记载:“岛(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指黄河)。”这句话说的是东北鸟夷进贡皮服,由东向西航行,从右边碣石旁(夹有接近、两旁之意)穿过,进入黄河。说明碣石在渤海北岸。在这里碣石起着航标作用。碣石山地处内地与东北通道辽西走廊北侧,是近海最高之山,也起着路标作用。汉·刘安《淮南子·时则训》说碣石山是中央与东方的界山,说远古黄帝管辖的中央、中土、或冀州,东至碣石山,东方又从碣石山开始,过朝鲜,到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碣石又成了冀州的界山。滦东地区在最早的史籍中出现的地名只有碣石和孤竹国。如若碣石山不是处于特殊的位置,起着重要的标志作用,何以能在古籍中高频率出现?这是海边任何巨石都不能替代的。
实际上史籍中记载的碣石可以说均为山,我们从最早记载看一看。《禹贡》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这里虽没提山字,显然和太行一样指的是山,说的是山脉走向。《山海经》记的是“碣石之山”。《史记·封禅书》记始皇“游碣石”,这也应该是山。《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郡骊成下记:“大揭石山在县西南。”西汉·孔安国伪《传》记:“碣石,海畔山。”汉·刘安《淮南子·时则训》记“碣石山”。东汉·许慎《说文》解释:“碣,特立之石也,东海有碣石山。”《水经》和《水经注》虽说碣石山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但说的都是碣石山。《魏书·高宗记》记:“登碣石山,观沧海。大飨群臣于山下,班赏进爵各有差,改碣石山为乐游山。”《北齐书·文宣帝记》记:“登碣石山,临沧海。”《唐十道书》说:“河北道名山曰碣石。”《新唐书·地理志》记临渝“有碣石山”。唐·李泰《括地志》和北宋《太平寰宇记》同记:“碣石山,在卢龙县南二十三里。”等等。在历史上只有文颖一人在给《汉书·武帝纪》作注时明确说碣石“此石著海旁”,可是他又说碣石“在辽西索县”,这显然是错的。汉时索县即今之昌黎县,该县海岸线为砂岸,无石可著。《辞海》解释碣石一是山名,二是古山名。没有石之说,这种解释是对的。
其二、碣石是地域的代称。《战国策》称:“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史记》记:“始皇之碣石。”秦二世“东巡碣石,并海”。汉武帝“北至碣石”。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记:“过归雁于碣石,轶昆鸡于姑余。”等均说的是地域。尤其是汉·王充《论衡·偶会篇》载:“雁鹄集于会稽,去避碣石之寒,……春雨适作,避热北去,复之碣石。”这里的碣石代表着北方更大的地域。同时,上述引文中的碣石与历史上的著名地名雁门、姑余、会稽相提并论,可见其知名度。唐·高适的《燕歌行》还写到“旌旆逶迤碣石间”,这能说是一石吗?碣石在历史上是一座名山,故才能成为碣石山所在地区的代称。而不是所谓碣石既不是山,也不是石,而是地域。无碣石山就无碣石地域之称。
其三、其形态符合碣石的特征。唐·李贤为《后汉书·窦宪传》作注:“方者谓之碑,员(圆)者谓之碣。”《汉书·扬雄传上》记:“碣以崇山。”唐·颜师古注:“碣,山特立貌。”由以上解释可知碣石为圆柱形山,或就是高山。郦道元虽然对碣石山的记述有误,但对碣石山形态的描述还是正确的。《水经注·濡水》记碣石山“当山顶有大石如柱,……世名之天桥柱也”。唐·孔颖达注《唐十道书》说碣石“远望其山,穹窿似冢,有石特出山顶,其形如柱,当即《禹贡》之碣石”。碣石山海拔695.l米,由于近海,相对高度近650米,故显高峻。山顶上的仙台顶,如柱耸立,正是“山之特立貌”的形态,是显著的标志。仙台顶应该是郦道元所说天桥柱,按其名应解释为位于最高山顶上的通天桥柱,否则何通天柱?不会是山后人迹罕至的难以见到的天桥柱,或谓之小碣石,它是后人所命名,绝非原名。
其四、就其位置要符合史书记载。首先从大的位置看。前文已提到,《禹贡》所记碣石在渤海北岸。《史记·孝武纪》载:“并海上,北至碣石,巡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汉武帝从海上到碣石,从辽西开始幸巡,说明碣石在辽西。秦皇岛地区历史上长期属辽西郡。《史记·天官书》记:“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系统)首在陇蜀,尾没于勃(渤海)碣(石)。”这里说的是中国的山川走势,最后河流入渤海,山止碣石。这反映的是当时的认识。前文所说汉·刘安《淮南子·时则训》记的中土,即冀州“东至于碣石”,今碣石山正在古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东端。从上述大的范围看,碣石在渤海边,在渤海北岸,在冀州东端,在辽西,即在秦皇岛地区。
更为具体的记载有《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郡骊成条下记:“大碣石山在县西南。”唐·孔颖达《孔疏》也说碣石山在北平骊城县西南。西汉时骊城,即今抚宁县,碣石山正在该县西南。文颖为《汉书·武帝纪》注:碣石“在辽西絫县,象县今罢,属临榆。”《水经注》记:“濡水又东南至棠县碣石山。”棠县即今之昌黎县。孔颖达为《唐十道书》又注:“碣石在平州东(南),离海三十里。”唐时平州治所在今卢龙县城,碣石山在今卢龙县城东南,距海三十里,位置说得很准确。唐·李泰《括地志》说:“碣石山,在卢龙县南二十三里。”唐时平州领卢龙县,州、县治同城。以上记载就碣石山位置说得很准确,古碣石山即今碣石山。
(二)
碣石考证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
一是距海远近的问题。有人否认碣石山就是碣石,其主要理由之一是距海太远,不在海旁。实际上距海远近是相对的,有的还有变化,如旁海大道,现在沿海公路应该是旁海大道,近代以205国道为旁海大道,而历史上则以抚宁的榆关、深河、海阳至山海关现102国道为旁海大道,在其道的高处看到的海也很近。宋使许亢宗出使辽国,走的就是营州(今昌黎)、抚宁榆关、润州(今海阳)、迁州(今山海关)一线。过去沿海河多河宽,又无现代的桥梁,所以道路一般远离海。如果说山,其形态又符合的碣石山距海最近,只十六七公里,说其位于旁海并没错。前文提到的北魏文成帝登碣石山,观沧海,大飨群臣于山下,筑坛记行于海滨。这并没有因登了山,嫌距海远而未到海边。《北齐书·文宣帝纪》记:“登碣石山,临沧海。”这里明确说碣石山临海。
二是大小碣石的说法。山石之争也是大小碣石之争,除此之外,还有大小碣石山的说法。有人认为昌黎的碣石山为大碣石山,抚宁县南部的山等几处是小碣石山。史籍中只《汉书》一书将碣石山前加了一个‘大’字,在大量的典籍中没有小碣石只言片语,可以肯定根本不存在小碣石。不是说有大碣石就必然有小碣石,就地名而言,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不对称现象。碣石山前为什么加一个‘大’字?因碣石是崇山,其前加一个‘大’字也不为错;也可能是误,因为只出现了一次;还可以说出多种可能来。就其历史所记名山碣石只有一座,在全国虽还有山东无棣县马谷山(海拔仅62米)、广东南海口、汉常山郡九门县说,但都有人提出了充足的理由予以否认。碣石山在辽西,在今秦皇岛无疑,但这弹丸之地不会有山之碣石,又有石之碣石,有大碣石山,又有小碣石山。故寻找小碣石是毫无意义的。至于字典中所解释的碣石,即园柱形特立之石,在山区,在岩岸随处可见,海中姜女坟是碣石,鸽子窝海边之独石也是碣石等等,但这不是要争论的,因为我们谈的是史书中所记载的碣石。
三是如何理解曹操的《观沧海》诗。有人说在碣石山上不会看到一幅“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和“洪波涌起”的画面。所以曹操到的不是碣石山,而是海边的一石,这种说法是不是过于牵强了。就同一首诗里,“水何澹澹”与 “洪波涌起”是两幅不同的画面,那么要问这是在海边同一个时间看到的画面吗?诗不是摄影作品,既可联想,又可综合。远的不说,就说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词,只就其词意理解,能说清是在北戴河写的还是在秦皇岛写的?是大雨滂沱的雨季写的,还是萧瑟秋风劲吹季节所写?是在海边写的,还是在屋子里写的?能说的清吗?诗是史料,又不是史料。故有的诗不能完全与客观现实去套。
四是秦始皇、汉武帝是否登过碣石山?《史记》只记:“始皇之碣石。”“游碣石。”汉武帝“北至碣石”。有人认为既然没有明确写登山,那秦始皇、汉武帝所到的就不是碣石山,而是海边的碣石。不过这里所记“游碣石”应是游山,而不会是一石吧?游山不登何以游?《水经注》在注释《水经》所记“碣石山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也”时,明确写到:“秦始皇、汉武帝皆尝登之。”实际上秦始皇、汉武帝等到碣石之地的具体活动,史书没有详细记载的,就不要去猜测。
五是所谓海侵之说。有人说东汉中叶以后,海水逐渐北侵,碣石山前是一片汪洋。还有人说这次海侵直达抚宁榆关附近。依据是《水经注》所引王璜所说:“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按此描述,这是风暴潮造成的渤海西南岸出现的短时海侵。渤海北岸是减水,不会有海侵。
六是碣石不是由来于战国时兴建出海港口。有人说碣石由来于战国时燕国所建碣石港。在古籍中还没有查到碣石港之称,也就是说历史上无碣石港这个名称,是今人替古人为港口起的名称。当然这个名称起的切合实际,可以用,它指的是位于碣石之地的天然海港。如果说碣石源于碣石港显然是因果颠倒了。
七是秦皇行宫的考古发现并不是碣石的发现。上个世纪80年代,秦皇行宫遗址地挖掘是考古的重大发现,有着重要研究价值,进一步印证了“始皇之碣石”的文字记载。这同时也引起了争论。秦皇行宫的发现,多人撰写文章,认为找到了碣石。结果接连发现了三处,即北戴河金山嘴横山和山海关外的辽宁绥中县石碑地及其以西二公里的黑山头遗址,三处其旁均有巨石、小山。虽各处都有人撰文阐述其旁的巨石、小山是碣石,其理由都不充足,都不符合历史所记之碣石。同时,接连发现的本身就是对确认其旁的巨石是碣石的否认,因为碣石不会有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