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艺海撷珍--浅论乐亭大鼓的振兴

来源:未知 时间:2009-01-03 16:59:00

乐亭大鼓是盛传于我国北方的重要艺术曲种,是我国曲坛上的一枝艺术奇葩。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乐亭大鼓故乡人,作为乐亭大鼓的爱好者,近二年,笔者利用假期时间,对其演进和现实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我的感受是,对老的艺术、传统的艺术,不能仅限于抢救,更重要的是要赋予其新的活力,使其吻合时代的脉搏,将其培育成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形式。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于其自身创新,那种单一靠外力推动,靠政府行为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于是我写了这篇探讨性文章。

历史的繁荣与现实的窘境
 
 乐亭大鼓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历史悠久。她成熟于明末清初,发展到清末至民国年间,形成了盛传的局面,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呈现了空间繁荣。这一艺术奇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她乡音甚浓,唱腔委婉,板式丰富,且说唱结合,深为广大农村基层群众所喜爱,因之流传甚广。时至文化大革命之前,冀东地区的广大农村,京津二市和东三省各大城市都有广泛的听众,在建国初期,仅乐亭县从事演出的民间艺人就多达400余人。邻县滦县、滦南、昌黎等县及唐山市的民间艺人也不在少数。
 乐亭大鼓在历史上曾多次荣获全国、省、市艺术表演奖。特别是近两年,荣获了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这是我国曲艺界的最高奖项;荣获了全国鼓曲邀请赛二等奖等五个奖项,作为鼓曲的北方代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谈》栏目去年连续11次播放了乐亭大鼓节目;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曲艺节的开幕式演出。乐亭县大鼓专业研究人员王树彬编纂的《乐亭大鼓》一书的相关内容,被纳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曲艺志。改革开放以后,日本、和美国的学者曾多次来乐亭县对这一曲种进行考察。日本大坂的文学院博士、民间音乐教授井口淳子经潜心研究,撰写出版了《中国北方的口传文化》一书,书中详尽阐述了乐亭大鼓的渊源历史、艺术特色。乐亭大鼓在国外也颇有影响。
 “文革”十年,乐亭大鼓遭到封杀,陷于低迷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省、市有关部门对乐亭大鼓的振兴十分关注。乐亭县委、县政府也积极支持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上世纪80年代初,乐亭大鼓曲艺队被定编为文化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基本工资由县财政拨付。加强了大鼓爱好者的业务培训,责成专人搜集整理乐亭大鼓书段,编写了《乐亭大鼓曲谱》一书,改变了这一艺术奇葩单一靠口传心授传承的局面。近几年又在县文化中心和李大钊纪念馆等地设置了专门演出场地,定期进行公益性演出。
 各级政府采取的以上这些措施,对振兴乐亭大鼓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现代传媒的冲击,乐亭大鼓的实际现状,却大为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艺人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低。目前,从事专业演出的人员仅有21人,其中70岁以上的4人,60—70岁7人,50—60岁8人,20—30岁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两人,很不适应时代要求。就艺术创新而言,新创作品极少,唱腔和表演形式也没有大的改进。二是乐亭大鼓听众年龄结构发生畸形变化,演出市场已陷入萎缩。近期我对社会各阶层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在被调查的1628名对象中,有317名小学生,185名初中生,189名高中生,198名大学生,630名(青年、中年、老年)工人、农民、机关干部;210名(青年、中年、老年)外地听众。调查结果显示,喜欢率分别为17%、20%、29%、4%、22%、52%、89%、4%、18%、49%。这悲哀地说明,乐亭大鼓在青少年中失去了她原有的魅力。目前演出市场除了乐亭县城和农村定点公益性演出外,在农村经营性演出基本上陷入停顿。县外已基本没了市场。演出队伍后继乏人,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喜欢率明显降低,究其因是这一艺术形式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她的曲目乃至表现形式仍停留在“传统”上,这是一些传统艺术不受欢迎的通病。
 这种窘境的形成,我认为,对乐亭大鼓的振兴,在指导思想上有所偏差,偏重了抢救;在帮扶上注重了“实”,只侧重了财政支持。要振兴乐亭大鼓,关键取决于其内在因素,应该以从艺人员为主体,以深化改革为引领,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时代需求为前提,进行全方位的艺术创新,让演出形式和曲目紧紧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使其对各个年龄段的受众群体都能产生较强的艺术吸引力,创新出活力,创新才有生命力,所以振兴乐亭大鼓,要把侧重点放在自身创新上。
 
把握时代特点 面向基层搞创新
 
 振兴乐亭大鼓,关键在于自身创新。怎样创新?这个问题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乐亭大鼓做为乡俗曲种,其服务对象是广大基层群众,所以她的创新要紧紧地围绕基层群众展开,使其仍具有群众文化的特点。
 首先是创新曲目。在题材上紧跟时代步伐,要与群众的需求心声发生共鸣。实践证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必然决定着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不同需求。回顾乐亭大鼓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历史,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明末清初至民国年间,其时代特征是强权统治,广大劳苦大众饱受压迫,生活极度贫困,社会生产力落后,文化程度低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文化艺术作品内容的主题需求,多是除暴安良。这时期的乐亭大鼓唱词内容多是反映惩恶扬善和低层次群众的困苦生活,从而赢得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欢迎。这是乐亭大鼓在那一时期得以发展的基本原因。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之前,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广大劳苦群众翻身解放,崇尚依靠集体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整体的社会生活相对稳定,基层群众贫困的生活有了相应改善,其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内容上主要是赞扬勤劳致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乐亭大鼓在这方面也有了充分体现。比较突出的是把当时风靡一时的《刘巧儿》、《小二黑结婚》等现代题材的评剧艺术作品改编成了大鼓唱段。
 改革开放至今30年,其时代特征是改革与开放,创新与竞争,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民走上了小康之路。因此,现阶段群众的文化需求,内容上应该主要是唱响改革创新最强音。乐亭大鼓也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曲目要以现代体裁为主,着重颂扬改革30年来,靠竞争创业、靠人才兴业、靠科技致富的时代精神和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历史体裁曲目改编则应弘扬爱国主义为着力点,颂扬不畏强暴、艰苦奋斗、强国富民的民族精神。现在的问题是,乐亭大鼓的曲目表现这方面的题材少之又少,唱来唱去总是《双锁山》等几个传统曲目,显然不能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需要。
 在曲目创新的基础上,还要在表演形式上创新。创新的目的在于使传统艺术具有现代气息,适应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口味,让群众喜闻乐见。历史上乐亭大鼓从艺人员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著名乐亭大鼓艺人靳文然,突破了传统的演唱模式,形成了板式灵活、唱腔悠扬委婉、注重抒情的演唱风格,使这一曲种呈现出了流派纷呈的局面。近年来,乐亭大鼓的表演形式在局部范围内也有所改进。乐亭一小的业余大鼓演唱队,编排了《绿色的希望》、《小小消防兵》、《并蒂莲花》等曲目。这些曲目表演形式把单口演唱改为对口和群口演唱,并融入了舞蹈动作,配乐在三弦伴奏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化的电声乐器,别有新鲜感,多次演出,均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所有这些,都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总之,表演艺术的创新要着重在唱腔、板式、表现技巧上下功夫,既要保持住其乡土特色,又要使其具有现代艺术的气息。要注意吸纳姊妹艺术的精华,吸纳现代艺术的因素。节奏要明快,表演形式要灵活多样。创新表演艺术,才能进一步体现乐亭大鼓独特的艺术魅力,才能提升其艺术感染力,使其起到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活跃生活的作用,同时也增强自身的生命力。
 乐亭大鼓要题材创新,表演形式创新。要做好这项工作,重要的是人才。要建立一支高品位的专业从艺人员队伍,这支队伍的构成,要以中青年为主,青年应占有较大比例,且具有高中以上的学历,尤其要有一批更高学历的曲目创作人员。这支队伍要不断探讨乐亭大鼓的理论,不断创作出新的曲目、新的表演形式,不断给乐亭大鼓输送新鲜血液。建立这支队伍,自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身。乐亭大鼓有了新的活力,必然会造就吸纳一批艺术精英人才,逐步发展,这支队伍就会不断壮大起来。队伍大了,乐亭大鼓的活力就会更强,又会多出人才。经济建设中有循环经济的概念,靠自身发展,建立专业队伍,这叫循环艺术。
 
增强竞争意识 努力拓宽经营性市场
 
 文化市场也是一个竞争市场,各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出活力,出战斗力,出生命力。乐亭大鼓也要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拓展自己的演出市场。竞争是全方位的。不断创新,培养队伍,这只是为竞争奠定了基础,只注重做这项工作,是不能占领演出市场的。所以我们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还要重拳出击,抢占演出市场,这样两措并举,才能不断拓展乐亭大鼓的市场,才能将这一文艺形式转化为文艺商品,才能真正实现乐亭大鼓的全面振兴。参与演出市场竞争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发挥自身优势,夺回农村传统阵地。乐亭大鼓除其具有乡土气息浓厚特点外,还具有对演出场地要求不高、参演人员不多,能直接深入观众,机动性强等特点。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广泛深入农村演出,把失去的市场夺回来。要摒弃靠行政指派、单一搞公益演出的做法。以经营理念夺占农村市场。针对目前现状,不妨以赠演的方式进行。先予后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农村观众面前,让农村观众重新认识乐亭大鼓,对其有亲近感,新鲜感,再次喜欢乐亭大鼓。赠演性演出应借助村户喜庆、农村工商业户开张等机会进行,也可以在集市和农村闲散人员聚集点进行。随着演出市场的不断巩固扩大,再进行盈利性演出。这样的先予,必然取之有果。
 二是巧借东风,搭载演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高档次、规模型文艺团体不断深入各地进行经营性演出。一些机关团体,厂矿企业或是为提高自身知名度,或是为凝聚人心,也经常搞庆祝性、慰问性、高档次的规模型演出。这是展示乐亭大鼓魅力的绝好机会,乐亭大鼓应该巧借这一东风,予以搭载演出,将自己的节目纳入演出计划。这种演出受众面广,影响度高,利用这一平台搭载演出,不仅能丰富舞台内容,也能有效地占领演出市场,扩大乐亭大鼓的市场占有率。这项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主要看乐亭大鼓经营者的攻关能力。这方面,有部分乐亭大鼓经营者有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发扬。
 三是改变单一现场演出模式,发挥现代传媒作用。乐亭大鼓要充分占领演出市场,单靠传统的现场演出模式显然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好现代传媒。现代传媒包括电视、网络、光碟等。这些传媒具有传递快捷,体现特技效果,传播面广,而且观众有自主操作性、选择性和重复观看的优越性。利用好现代传媒,对扩大乐亭大鼓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艺术形式利用这些传媒占领了市场,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经验。在电视方面,目前要建立起乐亭大鼓的传播中心,拍摄乐亭大鼓精品节目和以乐亭大鼓为内容的电视连续剧等艺术作品,以经营理念和传播观念予以播放。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近期应重点在发源地乐亭电视台播放,设专门栏目,进而在唐山市、秦皇岛市等上级和周边地区电视台播放,最后进入省台及中央电视台。在网络方面,应建立乐亭大鼓网站,发布乐亭大鼓精品节目和乐亭大鼓相关资料,设置乐亭大鼓演艺人员与网络观众的交流平台。在影碟方面,尽快取得乐亭大鼓系列节目的出版权,制作出版乐亭大鼓艺术作品,直接推向销售市场。
 四是拓展视界,眼睛向外。乐亭大鼓是传统的地方曲种,从现实看其覆盖面主要还在冀东地区。这种状况与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不相称。她的受众面应该覆盖全国,应该让她成为全国广大观众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纵观国内整个文化市场,许多地方艺术曲种被全国观众所认识,所接受,受欣赏。如湖南的花鼓戏,河南豫剧等。乐亭大鼓有地位,有必要,有条件做到这一点。因此,我们参与竞争,不仅眼睛向内,也要向外,积极开拓国内大市场。利用好现代传媒,其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开拓国内市场,这还不够,还要在实际演出上积极做好这一方面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乐亭大鼓从艺人员演出覆盖面要不断向外延伸,逐步扩大辐射面。在此基础上还要利用好现有条件,为全国观众演出。改革开放以来,乐亭县的县域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成为河北省生产力布局向沿海推进的重点区域,是唐山市“四点一带”经济建设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因此,来乐亭洽谈业务、参观学习、指导工作的人员络绎不绝。同时,乐亭县旅游业也呈蓬勃发展之势。李大钊纪念馆、李大钊故居被国家列为第一条红色旅游线路;以华北第一大岛菩提岛为代表的蓝色旅游产业也令世人瞩目;以采摘、垂钓为特点的农家乐旅游也形成了规模。乐亭的红、绿、蓝三色旅游业吸引了全国众多游客来乐亭旅游。全县每年接待各国各地游客在60万人次以上。年创社会效益超亿元,直接经济收益5000万元以上。乐亭大鼓从艺人员要充分利用好上述人源资源,向外展示乐亭大鼓。与相关部门相接合,在宾馆、饭店、旅游景点等设立演出场地,为全国各地客人演唱。随着对外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乐亭大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大市场上必将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