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孤竹析辨

来源:未知 时间:2009-01-03 16:59:00
    孤竹,殷商一脉方国,两位历史明星伯夷和叔齐是这个方国的骄傲。然而,匮于史料稀缺,后人研究孤竹国的情况明显不足于对夷齐的研究,这个神秘国度的历史真容则让我们如饥如渴,多年来,众学者纷纷索证,探究本源,加之考古发现的助力,蒙于该国身上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结合自身的几年心力,杂采各地学者成果,本文试图对孤竹国做下全面剖析,并就部分未解之谜,谈些粗浅看法,敬请方家斧正。
 
 孤竹国的历史存在
 
 解开一个国家的历史真貌,窃以为,研究者首先要解决的是它的历史真实性,一个脱胎于历史假设、传说当中的研究,经不起后人的推敲,其众多心血努力皆可能成为徒劳,不得不察。
 在汉朝司马迁著的《史记•伯夷列传》中,留下的孤竹讯息是这样的:“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诗经•尔雅•释地》中提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唐朝司马贞著的《史记•索隐》:“孤竹君,商汤所封,应劭曰,姓墨胎氏”。秦皇岛孤竹文化研究学者宋坤在《孤竹国考》中曾指出:孤竹即觚竹,关于孤竹、觚竹的文字记载,散见于《国语》、《管子》、《韩非子》等古籍。念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举。可喜的是,随着当代在辽宁喀左、河北卢龙、迁安一带的考古发现,出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也出现了“孤竹”字样。由此,我们应该断定孤竹国曾经真实地存在于历史当中。
 
 孤竹国存续之时空定位
 
 关于建国时间。《史记•索隐》记载:“汤正月丙寅,封支庶墨台氏于孤竹,台一作胎”,距今约3600余年;另一说是商汤十八年,依据是《滦州志•纪事》:商汤十八祀,乙未,封墨胎氏于孤竹”,约在公元前1600年。权衡两说,窃以为后者晚作,可不予采信。
 灭亡时间。《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一回“管夷吾智辨俞儿 齐桓公兵定孤竹”记载:齐桓公夜袭孤竹无棣城数其王答里呵助恶之罪,亲斩其首,悬之北门,以警戎夷,安抚百姓。后,桓公曰:“寡人赴君之急,跋涉千里,幸而成功。令支、孤竹,一朝殄灭,辟地五百里。然寡人非能越国而有之也,请以益君之封。”学界考其时间为公元前664年。另一说根据西汉刘向编定的《管子》所记:大约在四年之后,即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又“北举事于孤竹、离支(令支)”,彻底征服了山戎、孤竹和令支。山戎献金(铜)表示归服,孤竹国和令支国从此消亡。三说根据《卢龙县志》所记: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晋灭肥国,肥子奔燕,燕国将肥子安置于孤竹地,建肥子国,从此史籍不见孤竹国记载。学术界关于孤竹国灭亡的时间一般采取第一种说法,即公元前664年为齐桓公所灭。
 余亦赞同第一种说法,只是对孤竹国的灭亡再加阐释一下。根据《东周列国志》的记载,时齐桓公诛杀的是孤竹末代国王答里呵,古语云“倾巢之下,岂有完卵?”,似乎孤竹国随之消亡,根据周朝旧制,窃以为孤竹国最终的归宿是并入了当时西周的同姓候国燕国,即商之孤竹实际上的消亡,很有可能再行演化成了周之孤竹,即齐桓公所言“请以益君之封。”很值得玩味。另,这种判断,有助于我们研究孤竹国人的流向。
 
 图腾玄鸟与孤竹缘渊
 两则《诗经》里的作品《商颂•玄鸟》首先揭开了孤竹国缘渊:“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又《商颂•长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故事讲述了商先祖诞生的神话。简狄是有娀氏的女儿。上帝命玄鸟把卵带给她,她吞了卵而有孕,后来生下了契,成为建立商族和商朝的始祖。
 据《楚辞•天问》:“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这里涉及到了简狄吞玄鸟卵的地方,即玄水,那么它确指哪里呢?《水经注》载:“玄水又西南径孤竹城北西入濡水。”学者考证今流经卢龙境内的青龙河古称玄水,为古濡水(今滦河)支流,玄水和濡水是自燕山山脉中段横穿而过的惟一一条大河。《史记•三代世表》褚少孙补说“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由此可见,孕育商朝始祖契传奇神话的河流在孤竹国境内,其实,并不是契真由其母简狄吞玄鸟遗卵而生,这来自于远古时一种祁求生育的重要祭祀礼仪高禖,即每年春季的一种求子祭祀。《礼记•月令》仲春之月说:“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郑玄注说:“高辛氏之出,玄鸟遗卵,娀简吞之而生契,后王以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诗经•商颂•玄鸟》毛公传说:“春分,玄鸟降,汤之先祖有娀氏女简狄,配高辛氏帝,帝率与之祈于郊禖而生契。”学者考证,简狄为有易部落首领。有易,又称有狄,为古易水(今河北保定境内)流域的一个氏族部落,与古孤竹国西北为邻。  
 那么,为何高辛与简狄的求子重礼选在了古孤竹国境内?这就首先说明了古孤竹国墨胎氏部落在高辛统治时期的重要地位及墨胎氏部落与简狄部落(有易)的缘渊。学者王士立判断,这可能渊出于中国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原始人出于对大自然敬畏,往往把大自然当中存在的一些事物,奉为本氏族的图腾象征,以合天人合一原始自然观,并以此附着上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商祖契和其母族简狄部落有着共同的崇拜图腾玄鸟。生育是上古居民极为重要的一桩大事,它关系到整个氏族部落的繁衍与兴衰,因此,以祈求生育为目的的“高禖”也就成为一年中氏族部落里最重要的一次大祭祀。为了突出简狄的首创,此后“玄鸟”即作为部族的标志,为契及其后人所接受,并留下了“玄鸟妇”铜壶,成为商族追祭先祖的重器,也是后人研究商人图腾的惟一珍贵史料。而墨胎氏部落的崇拜图腾则是竹子,也是缘于上古族人对生育的敬重。龚维英先生在《原始崇拜纲要》一书中解释:“从男根崇拜的角度看,竹之挺拔,正男根之象也。”把象征翘立挺拔阳具的孤竹定为本氏族的图腾,在说明古孤竹国与商先祖有着同样对生育的崇拜缘渊,这也正为以后商汤册封孤竹国奠定了亲缘基础。这里的问题便是古孤竹国境内竹子的存在,在当今的环境下没有生长,但很快它被这里出土的象牙所化解,根据《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中记述:2000多年前的古黄河入海口流域(含卢龙地区)温暖湿润,当时生长着很多竹子、桑树等,另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在孤竹国阻击齐国大军时曾就地取材,伐竹为筏等,可见竹子在孤竹地区的大量成长。这些都为古孤竹国的崇拜图腾竹子提供了佐证。综上,或许正是两族图腾的缘近,才为后来两国进行血浓于水的发展以及商末出现孤竹国誓死拱卫商朝奠定了信任基础,更为一代历史明星伯夷叔齐演绎扣马谏伐埋下了政治基础。
 
 从孤竹制造看当时社会诸业
 
 虽然孤竹国与我们现在距离甚远,但一些出土于河北省卢龙县和古孤竹国疆域内的器皿,还是为我们后人勾画孤竹国部分社会状况,提供了一定的讯息。其主要有:
 1、青铜制造业。铜器文化是商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和数量繁多,使用范围空前扩大,而且冶铸的工艺技术也日趋成熟。1974年卢龙县石门镇东阚各庄出土了一系列青铜礼器,有繁富的纹饰,兽面纹、夔纹、龟纹、云雷纹、乳丁纹等,有的器表还附加有兽首装饰如牛头、龙头等。据悉,一般青铜器的制作,须经过选矿、配料、加锡、选模、铸范、修饰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需要具备有高度的技术水平才能制成。带有复杂器形和纹饰的青铜器说明有商孤竹时青铜制造业的高度发达。
 2、渔业。据学者研究,有商孤竹的社会经济构成应以农牧兼有而以狩猎为主,傍于玄水之畔的孤竹国,正处于从北游牧生活向农业定居生活过渡之中,而其丰富的水源极大地丰富着孤竹子民的日常所需。卢龙东阚各庄出土的青铜器上鱼龟纹不仅说明了孤竹国的渔猎之实,而其刻于礼器之上,仿佛也在告诉后人其对渔业的重视。在《东周列国志》中更是记载了孤竹国军民以水抗拒齐国大军的战事,众横竹排,用于战争,闲时,则行渔猎之事。
 3、陶业。卢龙县石门镇阚各庄村在出土成组的青铜鼎、青铜簋、弓形器等外,还出土有大量的夹红褐及灰沙陶器,其中有陶鬲和一些绳纹陶器碎片,说明了当时孤竹国存在的制陶业。
 4、畜牧业。据学者唐山师范学院王士立教授分析,孤竹国当时大量饲养距虚(驴骡之属)。窃以为,这符合孤竹族从属于东夷游牧民族的特性,而其车马弓形器的发现,则印证了该地畜牧业的发展状况。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孤竹国的马来自与北部犬戎部落的交易。
 
 孤竹国君与王族谱系
 
 《史记•伯夷列传》索隐按:其传云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相传至夷﹑齐之父,名初,字子朝。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解者云夷,齐,谥也;伯,仲,又其长少之字。按:地理志孤竹城在辽西令支县。应劭云伯夷之国也。其君姓墨胎氏。有学者分析墨胎氏即古文献中提到的墨夷氏、目夷氏。《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目夷与墨夷古音相同,目夷氏既然出自子姓,与商祖同姓,那么,孤竹当然成为了商代的同姓诸侯国,其国姓则为墨胎。
 由于考古发现、古文献记载甚少,从开国墨胎氏以后的国王查考难度非常大。可喜的是1973年,在辽宁喀左县的北洞,先后发现了相邻近的两处青铜器窑藏,其中出土的一件涡纹的铜器,从形制上看属商代晚期,该器铭文为“父丁,孤竹,亚微”。为我们后人保留了宝贵的商末孤竹国王的讯息,金耀先生在《亚微罍考释》一文中考订:孤竹自商初成汤初封至殷末仅传九世;伯夷之祖父名为父丁、名竹,即孤竹国第七世国君,第八世是墨胎微,第九世是墨胎凭,其中亚是尊称,和古文献中的“亚父”同义,代表一种尊荣。而《东周列国志》又为我们记下了孤竹国的末代国王答里呵。学者王士立考证,有商孤竹共传十一世,在商朝先后任贞人和司卜等官职。可惜的是,这十一世国王仅仅让我们认识了其中的4位,其余的7位等待后人的进一步索证。
 需要补充的是,后人在研究墨子时,曾考证其为目夷氏的后裔。《通志•氏族略》引《元和姓纂》讲:“墨子,孤竹君之后,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顾颉刚先生考证:“《左传》僖公八年,载太子兹又与公子目夷互相以仁让国,兹父说:‘目夷长且仁’,目夷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这颇与伯夷、叔齐相互让国的传说相似……事既甚相近,姓又相同,即名也一半相同,也许是一个传说的分化。目夷居长,所以称作伯夷,叔齐当即太子兹父。墨子是伯夷之后,实在就是公子目夷之后。”杨向奎先生续证:“‘目夷’也作‘墨夷’,而‘翟’与‘夷’古音可以通假,因之,我颇疑‘墨翟’即‘目夷’的别写。”后人的考证,为我们研究商后孤竹国人的流向提供了讯息。
 
 孤竹国与宗主殷商及周边国家的关系
 
 孤竹国作为商朝的同姓诸候国,其缘渊关系最早应该追溯到玄鸟生商的传说,祖居燕山一带的商朝先祖正是在此进行高禖祭祀,孕育了商祖契,从而奠定了商与孤竹血浓于水的关系。当商汤建国,墨胎氏部落得以建立孤竹国,从此开始捍卫商朝北部边防的重任,同时,也和其他同姓方国一起巩固着商的北方发源地。而其关系的佐证则可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窥见一斑,如“妇竹、妻竹、母竹”等字样。殷墟甲骨卜辞中也有“竹”、“竹侯”的记载,如郭沫若先生的《甲骨文合集》3324有“竹侯”,23805有“丁丑卜,竹贞”、《殷墟书契前编》2、37、7有“卜竹曰其于丁牢”等字样,反映出孤竹国与商王朝的密切关系。当商室衰微,帝纣倒行逆施,众诸候共主西周时,孤竹国依然力挺商王,从扣马谏伐到魂断首阳,上演了一出出誓死效忠商朝的历史悲歌。直到纣子武庚禄父复辟失败,北奔,孤竹国这个商王同姓诸候国从没有真正得臣服于周朝,最终,孤竹国在周朝同姓诸候国燕国和齐国的联合绞杀下消失在史册当中。在与商朝倾述血浓与水、荣辱与共的关系同时,与商后周朝表明了臣不二主的决心。
 其实,历史当中的孤竹国与有商西周还发生了另一层的关系,那就是《竹书纪年》(今本)所载:“纣王二十一年春正月,诸侯朝周。伯夷、叔齐自孤竹归于周。”王国维在《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按与《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暗合。但两者的关系发生重大转折的是,纣王三十五年,周文王姬昌归天之后,“纣王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师渡孟津而还。(《竹书纪年》)”“五十二年庚寅,周始伐殷。 (《唐书.历志》引《纪年》:“武王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 ”此后,孤竹国看清了西周的狼子野心,于是,便有了孤竹国二公子愤然扣马谏伐的发生。
 与孤竹国还曾发生关系的则是箕子朝鲜国。1992年10月,在原孤竹国疆域内今迁安夏官营镇马哨村出土的商代青铜簋上有金文“箕”字。学者王士立考证,此为箕子家族嫁女与孤竹家族联姻之器。由此可见,同源于殷商的孤竹与朝鲜,不但在政治上共主商朝,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进行了深入交往,只是不同的是,在商后西周中,箕子尽管北居朝鲜,但还是臣服了西周,《竹书纪年》(今本):武王十六年,箕子来朝;《史记•宋微子世家》:其后箕子朝周,并作《洪范》告之以治国方略。独独孤竹国依然坚持捍卫着殷商王朝。
 
 孤竹区画
 
 当代卢龙籍孤竹文化研究学者宋坤根据《括地志》、《辽史•地理志》等文献以及有关出土文物,曾为孤竹国的疆域勾画出一个大体的轮廓,即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区域,具体指:辽宁省朝阳、锦州,河北省的承德、唐山、秦皇岛以及所辖的大部分县区,均属于当年孤竹国的辖区。
 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柳诒徵著的《中国文化史》第十九章“周之礼制”中第一节“国土之区画”注引《职方氏》:“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方四百里则六侯,方三百里则七伯,方二百里则二十五子,方百里则百男,以周知天下,凡邦国小大相维”。据殷墟甲骨卜辞,孤竹国王称作“竹侯”,另按古人天圆地方筑城观念,可推定孤竹疆域为以孤竹城为中心的四方延长200里。古时长度单位为“寻,里,尺,丈,即1 里 = 15 引 = 150 丈= 1500尺,换算成现代长度计量,1尺合今16.95厘米,那么,我们可把孤竹国的疆域精确为现在的101.7公里,若按孤竹城在卢龙县算,孤竹国往东应穿越秦皇岛境至辽宁省兴城,往西应至唐山市区,往北至承德境内,往南至渤海,与宋坤先生的勾画基本吻合。但这属于商末及周初的区画,对于古孤竹国则其疆域可能更加宽泛些。
 
 孤竹城望
 
 《水经注》载“元水西南迳孤竹故城北,孤竹国也”《史记•伯夷列传》注引《括地志》:“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析证,按《水经注》孤竹城在濡口之东、元水之南,旧志谓在县西十五里,转在滦河之西,盖后人所附会者也。亦有学者根据古文献指出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25里。遗憾的是,直至今天,卢龙县境内仍未发现孤竹古城痕迹。无论按南12里,还是25里,孤竹城不外卢龙县境内石门镇区域,余判断大致区间为石门镇青龙河畔(古玄水)塔子峪至西阚各庄一线。结合殷商考古及同期国内其他考古经验,可推定孤竹城应在沿线山峦环抱处。
 而据《滦州志》孤竹城在黄洛一说,即今滦县孙薛营庄村,州志引《一统志》:“武丁析孤竹之黄洛,以封诸侯。”余根据《东周列国志》记载,时孤竹王答里呵臣子中有一黄花元帅,骁勇善战,虽无文献记载封城一事,但根据殷商封建之制,窃以为不排除以黄花元帅之名封城于黄洛城的可能,且该地未存在有大面积古城考古发现,断定孤竹城的理由并不充分。故根据现有史料,把孤竹城指向卢龙境内,其东风所欠的便是考古发现了。
 
 哪里是孤竹国君的归天墓葬?
 
 据《东周列国志》“齐桓公兵定孤竹”一回,“孤竹乃东南大国,自商朝便有城郭。从此去约百余里,有溪名曰卑耳。过溪便是孤竹界内。但山路险峻难行耳。”令支国兵败齐军,逃往孤竹,齐军翻山汲水,问燕庄得知“过溪东去,先团子山,次马鞭山,又次双子山;三山连络,约三十里。此乃商朝孤竹三君之墓。过了三山,更二十五里,便是无棣城,即孤竹国君之都也。”在指出孤竹城同时,引出了一个重要讯息,便是孤竹三君之墓。时至今日,卢龙县石门镇境内亦有团山子的地名,而从其向北望则山峰连绵。那么,这孤竹三君之墓具体指在何处呢?卢龙县学者胡宝珊在《初探六音山》一文中指出,在今卢龙县城南约15里处高各庄村北,有一座六音山,该山由城子山、牛耳山、书院山三山组成,而十世孤竹王的两个王子伯夷和叔齐的读书处正在其中书院山上,至今有碑矗立,那么,再向北推延25里左右,便到了今日卢龙县石门镇的钓鱼台和塔子峪一带,难道孤竹三君之墓就在此地,可惜的是至今卢龙没有该地的考古发现。据王国维的《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按:殷商周时期,境内大地震连绵不断。另查现代地震学研究,阴山-燕山和渤海湾一带正处于我国比较活跃的23条地震带中,最近的一次便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山崩海啸,极有可能将孤竹墓葬深埋于山石之中。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河北地区殷商时期考古发现,商代一般村落遗址的房舍大都是以半地穴式为主,既不打地基,也不夯土墙,形状或圆或方,很不规则,构造极为简陋。如河北邢台曹演庄和磁县遗址,在蒿城台西遗址甚至发现贵族宅落与此也相类似,不同的是有大小庭院、水井、储藏窑和侍卫之房,面积相对较大,这为孤竹城寻找和孤竹墓葬发现提供了重要参考讯息,应引起注意。
 
 魂断首阳今何在?
 
 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司马迁告诉我们一代历史明星伯夷和叔齐最终饿死在首阳山,那么,让两位先贤魂断的首阳山到底在哪里呢?学界说法不一。据《史记•索隐》括地志云:“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 后,集解马融曰:“首阳山在河东蒲阪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正义曹大家注幽通赋云:“夷齐饿于首阳山,在陇西首。”又戴延之西征记云:“洛阳东北首阳山有夷齐祠。”今在偃师县西北。又孟子云:“夷﹑齐避纣,居北海之滨。”首阳山,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首阳山在辽西。史传及诸书,夷﹑齐饿于首阳凡五所,各有案据,先后不详。庄子云:“伯夷﹑叔齐西至岐阳,见周武王伐殷,曰:‘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闇,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避之以絜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饥饿而死。”又下诗“登彼西山”,是今清源县首阳山,在岐阳西北,明即夷﹑齐饿死处也。《中华古今大辞典》载首阳山在河北省卢龙县东南二十五里,今曰阳山。《说文》“首阳山在辽西”。
 余据《山海经》“中山经卷五”载:中次经十经之首,曰首阳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凡首阳山之首,自首山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雄鸡瘗,糈用五种之糈。堵山,冢也,其祠之:少牢具,羞祠,婴毛一璧。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其巫祝二人儛,婴一璧。根据《中国通史》(第三卷)载:《山经》的作者以今河南省西部作为“中山经”的主要部分,自此以南为“南山经”,以西为“西山经”,以北为“北山经”,以东为“东山经”。这五个部分就是五个地区,每个地区之内,作者以山岭为纲,分列次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道里依次描述各个山的地形、水文、气候、天然动、植物以及矿产资源等。那么,首阳山应在河南省西部一带,而从方位角度讲,无论今卢龙之阳山,还是辽宁之清源均在河南以北,应属《山海经》规划之“北山经”,非古之首阳山;从矿产上分析,洛阳境内矿产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钼、铝、钨、煤、硫、耐火粘土、硅石、水泥灰岩、 花岗石、 水晶等55种。金矿在洛宁、嵩县、栾川等县均有分布,已探明储量92吨。据河南偃师考古挖掘,发现青铜器物,在二里头遗址就是商代最早的都城毫,《竹书纪年》(古本)载:从汤至雍己,八代商王定居于所谓毫。而在河南郑州,曾发现商代早期的另一遗址,其中有制陶场、制骨场、制铜场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并有不少金饰品、玉石、玛瑙、贝壳、青铜制品出土。上述,则符合《山海经》对首阳山的描述。再据《元和郡县志》在“河南道”中说:“偃师县,武王伐纣,于此筑城,息偃戎师,因以名焉。”《通典》卷一七七载:“偃师,武王伐纣,回师息戎,遂名偃师。”《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等书,都有这样的记载。利簋铭文中还说,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第八天,就带兵回到偃师,对有功的官属进行犒赏。而这些文献记载,则与历史当中的伯夷叔齐二次扣马谏伐相吻合。综合分析,首阳山应该在河南偃师西的首阳山上,且有夷齐祠为证。虽然,首阳山距离孤竹国都卢龙相距较远,但卢龙却无须遗憾,孤竹国的一代骄子伯夷叔齐客死的不是他乡,而是死在了与其先祖尽忠的商汤发源地,他们无愧于列祖列宗。
 
  2009年5月18日夜初稿结;5月30日最后修订。
 
 作者简介:孟凡栋,男,本科学历,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孤竹文化研究学者,市以上媒体发表作品50余万字,著有《走近孤竹》(执行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通联:河北省卢龙县委宣传部;邮编066400电话15076010553 QQ:69030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