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建设刍议
来源:未知 时间:2009-01-03 17:06:00
古往今来,有生必有死。有死就有殡葬活动,就必然产生相应的殡葬文化。所谓“殡葬文化”,就是对死亡及死后一系列殡葬活动的认知体系。它是影响和制约并体现于整个殡葬活动的一整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礼仪规范和传统习俗的总和。目前,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到来,特别是老龄人口逐年增加,加强当代殡葬文化建设亟待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可以说,谁能站在当代殡葬文化的制高点,
谁就把握住了当代殡葬工作的主动权。
一、加强认识和理解,夯实殡葬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殡葬文化就其性质而言,从属于民俗文化,是在殡葬活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广大群众共同接受,因而广泛流行且又世代相袭的传统文化。一定的殡葬文化,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都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社会烙印,反映和浸透出那个社会的本质和特征。但不同的社会条件又必然使它在某些方面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异和扬弃,因而又总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这是我们区分和评判远古社会、氏族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殡葬文化及其不同表现特点的根由之所在。总的看来,只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殡葬文化的主体框架,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就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而生生不息、世世代代地传承发展去。
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而社会生产力还不很发达、国民经济收入又较为低下的状况,决定了这个阶段的殡葬文化,一方面是对传统殡葬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因而必然带有传统殡葬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又是对传统殡葬文化的发展和升华,因而呈现出与传统殡葬文化截然不同的本质和程度不同的表现特点。就其本质而言,当代的殡葬文化,应当是顺应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殡葬义化,是体现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殡葬文化,也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殡葬文化。一言以蔽之,是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未来方向的现代的殡葬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按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当代的殡葬文化就具表现形式和特点而言,应该是节约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绿色殡葬文化;是以人为本,维护逝者尊严而又贴近群众、富有人情、充满社会关爱、体现人性化和人文化的和谐殡葬文化;是以正确生死观为指导,与各种封建迷信观念无缘,操作模式文明、简朴、科学、唯物主义的殡葬义化;是借鉴和融合人类一切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在伦理、道德、情感、理智、形式等诸方面都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殡葬文化;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体现当代社会生产力状况的殡葬文化。
作为一种世代因袭的传统文化,当代殡葬文化建设的长期性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死亡的自然规律不改变,人类的殡葬活动还存在,殡葬文化建设就不会终止,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问题上,关键是按照其传承规律和内在要求,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远景规划或中长期发展战略,至少应该针对当前殡葬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制订出能够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短期奋斗目标和实施计划,从而把当代的殡葬文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点提及的是,必须充分认识殡葬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应该看到,殡葬文化作为对殡葬活动的认知体系,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一旦确立,便以一种相对独立的观念形态深深植根在人们的头脑里,牢牢沉积在社会意识中,从而具有了超前的稳定性。即使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情况都发生很大变化甚至根本性变革,旧有的殡葬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不会立即改变,而且还会对殡葬活动发生较大的制约和影响。在这种作用下,优良习俗将会因其合理性而赢得社会广泛认可,陈规陋习也会因其保守性而传之后世。这就是为什么在“神箭”巡天、飞船登月,人类已经在太空遨游漫步的时代里,有些人还要讲风水、看坟地、择葬口,在祭祀中还要摆供品、烧纸钱、送冥币。追根问底,不正是封建迷信从中作怪吗!为了移风易俗,保护好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党和国家推行遗体火化已50多年了,我们的火化设备和技术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可为什么还会出现遗体土葬回潮和乱埋滥葬现象的发生,以至火化率降低?追根问底,不正是“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从中捣乱吗!在我们的社会里,尽管有职业分工的不同和职位高低的差别,但人们的政治地位和权利是一律平等的,可为什么在耕地日趋减少甚至已经危及到安全底线的情况下,一些人去世后还要修大坟、建大墓、立大碑,显示生前的权势和地位?追根问底,不正是封建的等级观念从中作祟吗!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由此可以看到,一个崭新的殡葬观念的形成和良好习俗的因袭不是短期内就能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的,至少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人反反复复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不彻底根除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陈腐观念,新的殡葬文化体系是很难真正建立起来进而传承下去。还应该看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与世界各国和各地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方面的交往也日趋频繁。这种联系和交往,从更深的层面上看,实质上都可以归结为文化层面上的联系和交往。国际上的一些国家、地区和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实质上也可归结为文化上的矛盾和冲突。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即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浸透和交融的时代。因此,我国当代的殡葬文化建设不仅面临着新旧观念和习俗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而且也受到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殡葬文化的浸蚀和影响。这种复杂的局面是难以回避的,只能清醒地认识它、勇敢地面对它,做到古为今用,外为中用,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取长补短,革故鼎新,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殡葬文化体系。
二、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扎实稳妥地推进当代殡葬文化建设
作为社会总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殡葬文化同社会其他文化一样,大体上都是以观念形态,操作形态和实物形态三种形式存在的。处于观念形态的殡葬文化,主要指人们对死亡和死后一系列治丧和祭祀活动的认知体系。其中居于中枢支配地位、影响和制约整个殡葬活动的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处于操作形态的殡葬文化,主要是指殡葬活动的行为模式,即遗体安置、吊唁、整容、追悼、告别、火化、安葬和葬后祭祀、纪念等各项活动的礼仪和规范。它们是殡葬观念和思维方式在殡葬活动中的具体反映。处于实物形态的殡葬文化,主要是指殡葬活动中使用的各种设施、器具和物品。他们是根据一定的殡葬观念和操作行为而制造出来的,是殡葬观念的物化和载体。上述三种存在形态又都体现在和统一于为民间所接受和社会所认可的殡葬习俗中。通过上述分析和论证,可以得出这样三条结论:第一,当代殡葬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关键环节是殡葬观念建设。抓住了殡葬观念建设就抓住了整个殡葬文化建设的“纲”,就可以收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成效。第二,当代殡葬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是殡葬习俗改革。抓住了殡葬习俗改革,不仅影响到殡葬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更新,而且也会影响到殡葬操作行态和实物形态的改变和更新。第三,当代殡葬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是操作模式的变革以及各类殡葬设施和殡仪用品的换代和更新。抓住了这一点,就可以用看得见、摸得着实际效果,把殡葬文化建设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不断推向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主要工作有三项:首先要在选好“突破口”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的殡葬活动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和梳理,重点是搞清楚到底有哪些文明、科学、健康的传统习俗应该继承和发扬,又有哪些不合时宜、甚至有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陈规陋习必须摒弃和废止,从而做到心中有底。在这项工作中,关键是对那些应该彻底摒弃和坚决废止的陈规陋习逐项地进行评价和界定。比如封建迷信问题,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封建社会,各种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观念必然影响和束缚今天的殡葬活动。彻底铲除社会上各种封建迷信观念及其残余,是当代殡葬文化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项迫切任务。但对殡葬领域里的“封建迷信”问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处置。如“纸扎”问题。纸扎作为丧葬用品,已经由过去的纸人、纸马、纸车等发展到今天的彩电、冰箱、手机、汽车等现代文化用品了,还有可能发展到火箭、飞船等高科技运送工具方面去,从而使往生者尽快尽早地到达天堂的极乐世界中。虽然它们反映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但毕竟还是神灵鬼怪观念的物化,是典型的封建迷信那一套,只不过进行了现代化的包装而已。但各式各样的花圈,虽然也属于纸扎品范围内,不仅没有什么封建迷信成份,而且还能烘托殡仪的场面和气氛,因而是人们寄托哀思、祭奠死者的常用物品。如果将所有的纸扎铺一律查封,连花圈也不准制造和生产,那就有些因噎废食了。再如“吹鼓手”问题,在过去的殡葬活动中曾一度被取缔。但认真地审视起来,并不存在什么封建迷信问题,与播放“哀乐”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吹奏、打击音乐,用于殡葬活动是完全可以的。再比如“大操大办”问题,这也是目前需要研究和界定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省政府曾明令“禁止大操大办”。但究竟什么叫“大操大办”?所谓“大操大办”是与“一般操办”相对而言的。如果以殡葬消费金额多少来衡量,那么各级政府和民政主管部门都很难准确拿出一个具体的标准来界定。一些高薪阶层为了尽孝心,讲孝道,在老人去世后把葬礼搞得隆重些,场面铺张些,葬具讲究些,消费项目多一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违背党和国家的殡葬政策和法规,也是无可非议的,完全没有必要以“大操大办”的名义加以禁止。至于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不惜动用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讲排场,摆阔气,甚至以治丧为名,广发丧贴,收受礼金和贿赂,这简直是一种犯法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大操大办的范围,不仅应该受到经济上的制裁和党纪、政纪处分,严重的还应给予法律上的惩处。还可以列举一些。总之,只有思想上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弄明白,才能保证殡葬文化建设健康、顺利地发展下去。
第二,加强各级各类殡葬设施建设,为当代殡葬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实践早已证明,在殡葬习俗的传承上,城市历来是农村的先导。目前,我省大多数县市已经建起了经营性骨灰公墓。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发展,有的还建起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殡葬服务中心,并从停灵守灵开始到葬后的祭祀和纪念,实施了“一条龙式”的殡葬服务。人们还用黑纱和白花代替了孝衣、孝鞋和孝帽,用庄严肃穆的追悼会和告别仪式代替了哭天喊地的殡仪活动;祭祀中还用鲜花和花篮取代了纸钱和冥币。这些文明、简朴、科学的丧葬模式都应该尽快地在广大农村推广和传播。为了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有效解决乱埋滥葬问题,广大农村和乡镇都应该利用荒山荒坡荒滩等非农耕地建设公益性墓地,没有这些条件可利用村边或附近闲散土地建设骨灰堂,逐步把“土葬”引导到少占或不占用耕地的新的“安葬”形式上。为了做到这一点,建议在全省的范围内,以市县为单位,利用今冬明春农闲时节,广泛开展一次“平坟扩耕”活动。按照省政府规定,除受国家保护的烈士慕、知名人士墓、华侨祖墓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考察价值的古墓外,现有的其它坟墓应限期平毁或迁移。如果再有老人去世,必须安葬到公益性墓地或寄放到骨灰堂,否则必须深埋,不得堆坟立碑,以致影响农业耕作,保证在今后的燕赵大地上不再出现新堆的坟头,从而为殡葬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第三,在对全省经营性公墓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的基础上,整顿和净化殡葬服务市场。对所有的寿衣店、纸扎铺、墓碑制作和石材加工、生产厂家及殡葬服务门市部都要重新登记造册,按照当代殡葬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新的《殡葬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严禁各类封建迷信的殡葬用品加工、生产和销售,从源头上堵住封建迷信用品的传播和流行。
三、加大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干预力度,保证殡葬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主要理由有三:一是当代的殡葬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的庞大而又系统的社会工程,只靠民政主管部门一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和紧密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二是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特别是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社会殡葬活动必然日趋频繁,殡葬管理将成一项比计划生育还要重要的社会性工作,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加以规范和引导。而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和泛滥。第三,目前社会上遗体土葬回潮,农村乱埋滥葬现象严重,以致火化率降低、土葬供需矛盾加大。这固然是各种封建观念的影响造成的,但与基层组织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监控不得力也有直接关系。这些都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殡葬管理作为一项政府行为牢牢抓在手上并加大工作力度,从而保证殡葬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按照社会主义四个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把当代殡葬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五年计划和当年的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该奖则奖,该罚则罚,使殡葬文化建设同其它工作一起在相得益彰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二、健全和完善县区以下各级殡葬管理和殡葬服务组织建设。在具体工作中,可按如下步骤和层次去运作:一是通过深化殡葬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好县级殡管所和殡仪馆馆所不分,实际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问题,使殡管所真正地成为专门负责辖区内殡葬活动管理,由县区财政支付工资和经费的行政执法单位;殡仪馆则可改建为县区实施企业化管理的殡葬服务中心或与公墓等服务单位组建成专门从事各项殡仪服务、自收自支的有限责任公司。二是以县区殡仪服务中心或公司为龙头,在镇乡所在地或较大集镇上,建立由镇乡民政助理兼主要领导的办事处或服务处,负责本乡镇殡仪活动的管理和服务,其中包括对辖区内从事殡葬用品加工、生产和经销单位的管理和监督。三是在农村建立殡葬服务部,负责协助和指导本村的殡葬活动,取代那些形同虚设的红白理事会。四是在上述基础上,建立镇乡和县区殡葬协会,按章程规定履行职责,抓好本行业的临督和管理。条件具备时,组建以农村服务部为基础、镇乡办事处或服务处为骨干、县区殡仪服务中心为龙头的县区殡仪服务总公司。条件成熟时,在各地级市还可以成立“殡仪服务集团”。这样,只要做到了殡仪活动层层有人抓、殡仪服务层层有人管,殡葬文化建设就有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三、国家新的《殡葬管理条例》颁布后,各级政府都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当代殡葬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制定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把社会殡葬活动及殡葬用品的生产、加工和经营销售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充分发挥《条例》和《细则》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第四、广大人民群众既是殡葬活动实践的主体,也是殡葬文化建设的主体。为此要注意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村民委员会等群团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能和作用,组织和调动周围群众参与殡葬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发挥好广大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们理应成当代殡葬文化建设的领路人,使新的殡葬理念和习俗在继往开来中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