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和评剧、皮影共同被誉为冀东文艺三枝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全国曲种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河北省(唐山市)标志性曲种。她已约有二百年的艺龄,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以乐亭、滦南为中心,横跨京津,波及东北,并向全国辐射的局面。现今乐亭大鼓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流派纷呈,靳文然派和韩香圃派莲开并蒂,比翼双飞。靳文然派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颇受欢迎,迅速得以传播,被同行推崇效仿,一度达到风靡的程度。不论是在城镇,还是在乡村,凡是听过乐亭大鼓的,就自然地联想到靳文然这个响当当名字。
靳文然(1912.11.3—1964.12.13), 原名靳成彬,又名靳质儒,乐亭大鼓第四代传人,河北滦南县靳营村人。12岁开蒙于乐亭大鼓艺人丁韵清,18岁拜戚用武为师,26岁又受齐祯指点。他“纳百家之长为一体,汇千溪之流为一川”,“破古板旧式;改陈年老书;辟新途于蹊径;救大鼓于倾亡”①,闯出了一条新路,自称一派,并为姊妹曲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有人把他誉为“一代天骄”,原唐山市长李一夫曾为其亲书条幅“人民艺人”, 1983年出版的我国第一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第157页)赫然醒目地为靳文然书写传记(全书仅为我国历代七十位曲艺表演艺术家撰写条目),先生在乐亭大鼓的发展史上可以说是里程碑人物。他历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曲艺家协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委员、唐山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唐山市文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唐山市曲艺实验队队长、唐山市曲艺团团长等职,虽获得很多奖项和荣誉,但他并不是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直至最后病倒在舞台上。
靳派乐亭大鼓的形成从靳文然的从艺之路来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胚胎期(1924-1941)靳文然坐科学艺至正式出徒。
二、萌动期(1941-1947)靳文然在民间演出,广采博取,受名家指点。
三、定性期(1947-1958)靳文然进驻唐山,对乐亭大鼓进行全面改革,在1958年省曲艺汇演中,先生一举夺魁,靳派大鼓的地位明确确立。
四、成熟期(1958-1964)靳文然艺术达到顶峰,进而广泛传播。
根据刘洪滨(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理论家)衡量艺术流派形成的标准,即基本骨架有:唱腔体系、演唱风格、保留曲目、优秀传人,下面仅就这四个要素对靳文然派乐亭大鼓艺术流派的形成加以阐述。
一、鲜明的唱(板)腔体系
靳文然先生善于发挥板腔灵活多变的特点,先后与贺连岐、高荣远、唐俊山等合作,对乐亭大鼓曲调从曲牌联接体向板腔体过渡做了巨大的贡献,创制出如“四大口”、“四平调”、“紧悲调”、“流水板”、“凄凉调”、“学舌”、“西皮尾子”等新的曲牌唱法,节奏相对紧凑明快。“突破了板起板落的格式,随着书目情节的变化,人物感情的起伏,运用闪板、抢板等唱法加强了表现力”②。巧用鼻音共鸣,以字润腔,注重气口、喷口,行腔流畅、轻柔、婉转,演唱多改为眼起板落,唱词突破了以七字句为上下句固定格式,而融入衬字、垫句、垛句,跟句、连环句等,使唱词更具有活力,更富表现力,更容易上口传唱。形成了以演为重心,以腔为核心,以板为中心,以伴奏烘托气氛的风格,让观众始终聚焦在“我”上。
1、唱腔新颖别致
靳先生的唱腔之所以有很强的魅力,主要是善于从人物的心灵入手,精巧运思,充分发挥唱腔的功能,他的唱腔巧丽而不轻浮;细腻而不破碎;雄健而不粗野;厚重而不呆板。“声音里有意境,雄壮处好似万马奔腾;凄切处仿如雨打芭蕉;婉转处如同喁喁私语;缠绵处像烛影摇红;急切处如珠落玉盘”③。尤其是当他把语言、音调、人物感情融为一体时,能和观众的思想感情丝丝入扣,脉脉相连。先生总是努力透过鼓词,深挖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不同情绪的心声。在《双锁山》中,他从刘金定这个人物出发在演唱曲调上下功夫,把原来比较简单的四平调甩腔,扩充了音域,丰富了旋律,使腔调更加起伏多变,绚丽多彩,可塑性、戏剧性功能得以加强。如“刘金定看罢多一会”,不由得“腹内辗转暗叮咛”,靳文然没有把这个充满思慕之情的“咛”字做一般性的处理,而是依据特定的感情线,将原来只有两板的小甩腔,截断、展开,中间加进了曲调欢快、节奏跳荡的插曲,延长为七板,充分揭示了刘金定蠢蠢欲动、心绪难奈的爱慕之情。
靳先生注重从刻画人物出发创制和革新唱腔,吸取皮影、京剧等其他剧种的艺术精华为己用,丰富了乐亭大鼓的声腔,钻天处高亢入云,入地处坠落渊底,笑则音与笑共,泣则声与泣谐。按他说话就是:“吸收别人的东西,就像把盐放在白水里一样,看是看不见的,只有喝到嘴里头吧嗒吧嗒才有味。”从他的很多唱腔可以听出,他从若干姊妹艺术上吸收了很多优美的音调,但是你又找不出哪句音调确切的来源于哪里。如他在《蓝桥会》中“悲切切连说我苦的难言”一句,中间一个“说”字,千回万转,拐弯抹角处能品出皮影的哼腔味道,但无刀削斧剁之感,却又始终未脱离大鼓的腔调,如果不知经过细细地咀嚼消化,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的。“这就像我们面对一个健美运动员,可以看到他满身的肌肉,非常丰满,让人羡慕,但是你又很难说出,哪块肌肉是吃了什么好东西得到的营养。”④
2、板式灵活多变
靳文然先生演唱时在各种板式之间自由转换,起承转合过渡自然,即使同一曲牌在不同情节上行腔也有快有慢,上板、落板十分自然,使人感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对艺术创作而言,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是能达到这种境界那就十分难了。
《拷红》是很多曲种都有的曲目,也是靳文然的代表作之一,他板式严谨、节奏多变,整段唱段仅114句,就作了九次板式变化,演唱时板腔随故事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叙事、表人、咏景、抒情处处都能引起听众的共鸣,确实使文学、音乐(唱腔、伴奏)和表演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崔莺莺“见夫人带怒就在床前站”,一般演唱者都是从“见夫人”转紧板,而靳文然把变板推迟到“站”字上,因该句一直表现莺莺美梦初醒,欢心尚存,老夫人因何而来尚不清楚,心地仍然是平静的,所以依旧在慢板上延伸,只是当她看清母亲愤怒的双眼,才“呀”的一声,身心为之一颤,“吓的她把攥柔肠心胆惊”,表现出莺莺的惊愕,随着心理节奏的突变,唱腔节奏随之加快,渲染出高度紧张的气氛,入情入理,使听书人都哑口赞叹。靳先生不常用顶板,可用起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如红娘辩理的那段流水,刚开始连续三五句一闪板,表现出红娘挨打,怨愤交加气喘吁吁的状态,而到后边“有一位白马将军领大兵”则字字顶板,铿锵有力,恰似一排连珠炮直击老夫人要害,展现了红娘的胆识和大无畏欲挣脱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
《双锁山》中从刘金定“催动人马把山下,摆开了阵势要交锋”到“看小将年龄不过二十岁,少年英俊甚是威风”,短短八句唱词,就改换了三次板式,先用流水叙述刘金定下山,紧接着上紧板,用快板描绘了交锋场景和对话,随即扣板嘎然而止,一见高君保萌生出爱恋,慢板抒情,轻重缓急十分得当,使听众的心情随着情节变化而起伏。
二、完整的表演风格
靳文然先生在演唱方面以唱带做,以做促唱,寓情于声,力求声情并茂。他非常反对千人一面,万人同腔的大路话,加之手眼身法步,发头卖相,使人物活灵活现。如传统曲目《拷红》,他没有墨守陈规,而依据人物、情节的需要,苦心设计,准确地抓住了人物心绪变化的一刹那,用不同声音、造型,表达不同人身份、年龄、性格心境。王云阶(著名作曲家,全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曾给靳文然的《拷红》很高评价,说“他的艺术成就,不低于一部有影响的西方交响乐”,1958年,他演唱的曲目《拷红》被原沈阳音乐专科学校列为音乐教材。书段中三个人物皆为女性,他赋给老夫人以深厚低沉的音色,表现其威严专横;赋给莺莺以轻盈温柔的音色,表现其天真痴情;赋给红娘跌宕起伏的音色,表现其机敏善辩。他在演唱中辅以形体动作,从举手投足和一颦一笑中刻画人物性格。就连描绘梵王宫殿的钟声,惊醒了崔老夫人,“寝未浓”三个字,在演唱时,做了精巧的装饰,把老夫人睡意未尽,倦意未消的神情表现得维妙维肖。如红娘遵照老夫人的呼唤,抬腿欲走,为表现莺莺不安的心情,靳文然移高唱腔,“红娘妹,慢着走来是你慢着走”,淋漓尽致地把莺莺唯恐红娘经不住老夫人的痛打,而招出心爱人的焦急心情。“岂不思你父当朝坐宰相……绝不该出头露面败坏我的家风!”手背夹着鼓键,用手戳点着,化入贵妇人角色。红娘面对老夫人答应一声:“奴婢我们去、去、去。”轻声软语,主仆的身份,清晰可辨。红娘辩理结尾时轻轻地跺一下脚,娇嗔地唱道:“您自己有错不认错,苦苦的拷打我红娘为哪宗!”活脱脱的豆蔻少女展现在观众面前。
靳先生演唱很会扮演一身多角,“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表演出神入化。比如在《双锁山》中,刘金定是个占山为王的女寨主,靳文然把她表现得既有盘马弯弓的英雄胆,又有如痴如呆的少女情。你看她闻听高君保扯旗砸牌,她横眉立目,气得“银牙挫的格吱吱的响”,真是字字千斤,落地有声。而“刘金定勒马横刀仔细看”,他二目放光,定神不动,仔细观赏,一见钟情,一路上的愤慨已经气消云散了。“绣绒刀架住了梨花银枪杆”用鼓键横托向上,身子往后倾斜,两眼含情脉脉地一望,慢语轻声地唱出“小将军你住手吧,你且消停”,眼神转动,鼓键代替银枪向前一推,身形站直,让人觉得刘金定如在眼前,觉得如身临战场,被她的痴情所打动。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先生未留下影像资料,但从他的弟子赵凤兰、肖云霞表演上,我们仍可以领略到大师当年的风采。
又如在演唱《闹天宫》中,时而抓耳挠腮,时而活蹦乱跳,时而左顾右盼,时而探头缩脑,时而手搭凉棚,时而挥舞鼓键,他把美猴王刻画惟妙惟肖。当杨二郎变作小寡妇哭坟时,他用扭扭捏捏的形体,用慢板[凄凉调]唱出“丈夫你该死死的可太早,撇下我年轻轻的我是怎么样的守着”,宛如悲伤的妇女,简直出神入化,令人拍腿叫绝。
三、丰富的保留曲目
在多年的演唱中,先生深切感到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难能登上艺术高峰的。为此,他充分利用新社会的有利条件,努力学习诗词辙韵,并对自艺的书目一一做了整理。先生继承了前人的大量书段,经过长期锤炼,如《双锁山》、《拷红》、《闹天宫》、《长坂坡》、《蓝桥会》、《凤仪亭》、《芦花荡》、《水漫金山》、《大西厢》、《天水关》、《十问十答》、《古城会》、《三下寒江》、《渔樵耕读》等成为靳派的代表曲目,直到现在还是因循他的唱词、曲调和变板格式。
《高君宝闯山》和《刘金定观星》是两个上下衔接又独立成章的传统鼓词,1951年先生开始对其进行合并和二度创作,剔除了某些轻佻戏谑词语和封建迷信色彩的部分,定名为《双锁山》。他先后两次与李国春(西河大鼓名家)反复商讨,逐字逐句体察,从唱词内容到人物感情,从唱腔到表演做细致推敲,并逢人就征求意见,真有曲不惊人不罢休之势。1953年3月在保定举办首届民间艺术汇演和 1954年河北省召开第二届文代会,先生以《双锁山》曲段为代表们演唱助兴,非同凡响,引起轰动。进而进京录音、灌制唱片,这也是开创了冀东乐亭大鼓留声的先河,使乐亭大鼓《双锁山》成为靳文然先生传世经典唱段,其后被许多刊物刊载,移植到其他曲种中去。
1945年靳文然和高荣远搭档在抗日游击区演唱他们创作的《火烧钟家滩》、《与民复仇》(高荣远作)和《骂蒋鹏飞》(靳文然作),开创了乐亭大鼓演唱反映现实内容书段的新局面。1948年唐山解放,这对一个一向过着朝不保夕流浪生活的艺人是何等高兴,他积极拥护中国***************************的领导,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放开歌喉,大赞大颂新社会、新生活,赞颂人民的翻身解放,赞颂社会主义,热情团结同业艺人,编演紧紧配合形势的段子,如:《胜利公债》、《夫妻夜谈防空》、《中苏友好》等。切实使乐亭大鼓这一民间艺术,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这在当时的曲艺界震动很大。建国以后,靳文然先生积极深入生活,为工农兵演唱,先后创作改编了数十个曲目,还创作了《听窗根》、《粪状元》、《学雷锋》等新书段。1953年,靳文然组织了以他为首的唐山市曲艺实验队,他用经过整理的优秀书段《飞夺沪定桥》、《双模范》等,抵制旧社会残存下来的庸俗不健康的书目,坚定不移的工作赢得了同行们的好评。1958年,开展说新书,带头编演《林海雪原》,先生积极采访,对来自生活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以丰富的素材为内容,编演的书目,颇受观众的喜爱,他恨不得把全身心都倾注到演唱中去,在火车上,在保定街头,在北京前门等地演唱,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1959年,靳先生深入生活,深入工农,深入工地,创作了具有很强时代气息的书目。例如:在大搞水利建设中编演了《挑女婿》、《劈山饮水》;在大炼钢铁中编演了《庆功会》、《难忘的一天》、《插红旗》、《苏云》、《岳庆云》、《刘文斗》;在增产节约运动中编演了《社会主义老俩口》、《红色战士》、《粪状元》等。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为其录制了《拷红》、《事故小传》、《天水关》等书段。据不完全统计,靳文然仅在唐山电台录制传统和现代曲目不下25种,经过十年浩劫,可惜很大一部分被损坏了,但是值得庆幸的是,靳派乐亭大鼓艺术有着强大传承群体。
四、众多的优秀传人
靳先生早在民间演出成名时,就有仰慕他的艺术而拜师学艺的。在唐山声名鹊起之时,唐山市政府专门挑选优秀人才,传承这门艺术。先后正式拜在其门下的弟子有贾幼然、刘少然、刘瑞峰、肖继然、高小然、赵凤兰等,其女靳丽年也宗其唱法,先生对自己的徒弟要求十分严厉,又关爱有加,晚上为他们抄书,早上让他们背词,白天在台上为他们示范,在台下为他们指导,现在他们都成了文艺界的佼佼者。曲坛名角如张云霞、佟文斌、周景春等受其点拨诱导,愈百人曾向其求教,先生从不保守,有求必应。
在民间,李恩科、姚顺悦、李田等以靳派大鼓为教材,发展会员超过二百人,仅李恩科坐馆收徒累计招收学员百余人。刘志山、赵恩潮多年从事靳派艺术研究,并为靳派艺术的传承做出了杰出贡献,1985年唐山市在滦南县举办大鼓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靳派新生力量。现今活跃在舞台上的何建春、欧阳海燕、陶欣荣、葛兆猛、王丽珍、陈再生等中青年演员正推动这门艺术向前发展,优秀传人何建春已成为靳派艺术的中流砥柱。
靳文然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四十多个年头了,他为艺术的执著追求一生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正如朱永远为其写的挽诗中所说:“先生人逝音未逝,青冢埋骨不埋名;全书已载靳质儒,城乡正唱闹天宫”。现今多元文艺发展,乐亭大鼓没有单纯迎合某些低级层次去随波逐流,而是本着“出人、出书、走正路”的思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沉舟侧畔千帆过”,靳派大鼓艺术永远常青,历久弥新,茶余饭后听一段悠扬的《双锁山》不失为一种高雅享受。令人激动不已的是乐亭大鼓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她作为重点扶植抢救对象。唐山市及滦南县政府鼎力扶植靳派艺术,成立了靳派乐亭大鼓艺术研究协会,并在靳文然先生的出生地成立了大鼓培训基地。
最后,祝愿这朵艺苑奇葩芳香四溢,永远芬芳,更加多彩绚丽。
靳文然先生碑文(滦南县广场)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1983年版第157页
《靳文然艺术成就初探》韩溪(音乐家)
《烛影摇红,珠落玉盘》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冀东日报》(署名:长风)
(作者系唐山市曲艺家协会会员、靳派乐亭大鼓艺术研究协会理事;指导何建春,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唐山市曲艺家协会理事,靳派乐亭大鼓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