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辨析-- 也谈曹操东临碣石
来源:未知 时间:2009-01-09 19:19:00
曹操的组诗《碣石篇》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的影响。诗词大家***************************对曹操的诗有很高的评价,他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还说:“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该学习。”还特别指出碣石诗是名诗,他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为此弄清楚碣石诗的来龙去脉,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碣石之争,近几年来,在网上又集中在曹操东临的碣石是河北昌黎县的碣石山,还是山东无棣县的马谷山这个焦点上。马谷山论者认为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曹操“东讨海贼管承”时到过马谷山,吟出了《碣石篇》诗。坚持昌黎县碣石山说的董宝瑞近期在《滦河文化研究》上发表文章,进一步全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是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时到过的昌黎碣石山。笔者是赞成宝瑞的观点的,不过由于宝瑞的文章没有抓住要点,故说服力不强。本文算是对宝瑞文章的补充,并就双方几处错误判断及不同的理解谈一下笔者的的观点。
一
曹操的《观沧海》诗中有“东临碣石”的诗句,那么曹操何时到过碣石?到的碣石在何处?史书没有记载。只能从曹操的《碣石篇》组诗中及记载曹操活动的相关史料中获取信息,而《碣石篇》组诗是主要的信息来源。组诗中提供的信息,有多条证据证明曹操到的碣石就是昌黎碣石山地区。
首先是两地哪里有“山岛竦峙”的景观?曹操在《观沧海》一诗中描写当地地理环境的句子有多句,其中一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非常关键。这里的“竦”,同耸,有高起,高耸之意;“峙”,为耸立,屹立之意。竦峙,《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耸立、屹立之意。这句诗的意思是大海多么平静,远处的山,近处的岛,高高耸立着。岛何以高高耸立着?这里描写的岛屿显然不是石臼坨岛,也不是黄河口或滦河口外淤积的滩涂,还没有连接起来的泥岛,而是成山状的岩岛。“山岛竦峙”也可以解释为,有山的岛高高耸立着,这也符合道理,《永平府志》就将其记为“有山在海中”。再者因为是在观沧海,山岛在海中,故要描写。这里的山不一定是背后远处的山。这里的岩岛只能是秦皇岛,这是碣石山附近唯一的岩岛。秦皇岛,即位于今秦皇岛东南部、秦皇岛港老码头东侧的东、南山。原为一个岛屿,形似卧蚕卧于海中,蚕头及蚕尾即东山与南山,面积约一平方公里。明弘治年《永平府志·山川》记载:“秦皇岛,在抚宁县东七十里,有山在海中,世传秦始皇求仙尝驻跸于此。”清乾隆年间该岛屿入海一里。到清光绪年时,由于沉积,东北部分已与陆地相连,向西南插入海中,成其半岛状。该岛唐太宗在《春日望海》诗中称其为“翠岛”。该岛海拔现有几十米高,过去比现在要高,面积也要大,在清末建海港时,需要向海中抛大量石头,就地取材,将该山削去了不少,附近盖的石头房子也是用的此山石头。虽然如此,现今站在山北侧观看仍显高耸。就此要问无棣县马谷山是碣石论者,无棣县海边有这样的山岛吗?没有,故曹操到的就不是马谷山。
第二点是两地哪一方更符合《碣石篇》诗中的时间点?曹操在《碣石篇》组诗中写了“秋风萧瑟”、“孟冬十月”、“河朔隆寒”三个时间点。这正好与曹操征乌桓班师到碣石而后回到易水的时间相吻合。曹操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七月,出卢龙塞征辽西乌桓蹋顿。八月,曹操登白狼山(在今平泉界)与乌桓蹋顿接战,大破蹋顿,乌桓军20万人投降,杀蹋顿。九月,曹操从柳城班师。柳城在今辽宁朝阳西南约30里,柳城到秦皇岛海边直线距离不足400里。那么这段路究竟要走多长时间?这里有个例子,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553年)十月初八,到平州,从西道出发袭击契丹,十二日到达白狼城,十三日经昌黎城。十五日,高洋帝亲自登山指挥击契丹,掳获十万余口,杂畜数十万头。十八日回至营州。二十八日,登碣石山观沧海。需要指出的是按《中国历史地图集》先后所标,这里的柳城、昌黎城、营州均为一城,当时的平州在今秦地卢龙县城北。那就是说,北齐高祥帝从平州出发击契丹到营州,因有军事重任在身,只用了五天时间,回来从营州到登碣石山用了十天时间。今朝阳到秦皇岛海边,比到卢龙或碣石山要近百十多里,大约三五天即可到达。故曹操在九月观沧海是正常的。至于大军及“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这会在路上行走多日的。曹操在碣石之地待了较长时间,一是军队经过长途跋涉、征战,进入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需求有了保障,军队可以休整;二是交通的考虑,从碣石到易水中间有多条河流,古代军队千军万马过河是件困难的事,尤其是像滦河这样的大河,通过就更困难了。出征乌桓时五月就到达无终,无终即今天津蓟县,七月才出卢龙塞。卢龙塞,《通典》记:“卢龙塞,在今平州西北二百里,即潘家口。”一说喜峰口。从蓟县到潘家口中间不足三百里,却走了一两个月,恐怕主要是雨水、河流的阻挡。回程也必然要考虑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等到“冰坚可蹈”时;三是战略的需要,曹操征乌桓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追杀袁绍二子袁尚、袁熙,以除后患。同时,对公孙康也是个震慑。袁尚、袁熙于东汉建安十年(205年)投奔辽西乌桓蹋顿部。这次蹋顿被杀,袁尚、袁熙又投奔辽东郡太守公孙康。公孙康因远离中原而自称王,也是统一的一大障碍。灭辽西乌桓蹋顿后,部属向曹操进言,应趁势征讨公孙康,还可以擒拿袁尚兄弟。曹操说:“我让公孙康斩袁尚、袁熙送来,不用劳师动众了。”曹操没有乘胜追袁尚、袁熙,攻打公孙康,而是将军队带到碣石地静候公孙康的消息。果然公孙康斩杀袁尚、袁熙等,将人头传送给曹操。公孙康因此举被封为襄平侯,授予左将军。当时诸将不解地问曹操:“公还,为什么公孙康还要杀袁尚、袁熙?”曹操说:“公孙康平素畏惧袁尚等,我要急着追杀征讨,两家必并力拼搏,缓取,他们则自相图谋,这是形势之必然。”曹操不攻打公孙康,而是将重兵屯于辽东属国旁,这对公孙康是很大的压力。这也是在碣石地逗留较长时间的原因。十月整月都在碣石地。第三个时间点在《河朔寒》(又名《土不同》)诗中写的是“隆寒”、“锥不入地”、“冰坚可蹈”,这完全写的像是十二月隆冬时节。曹操十一月到达易水,接受代郡、上郡乌桓单于来贺,好象与碣石地没有关系,实际上曹操十一月份从碣石地出发,写的是碣石地与沿路所见景象,从题目《土不同》可看出,“河朔”指的也是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当时的十一月份为什么那么冷?2002年《大科技》第二期刊登了代敏《中华文明不可思议的800年周期》一文中载“李四光发现:中国历史很方便地划分为每800年为一单位的周期……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南北朝是这个周期的后400年,也是战争频仍的400年。这段时间的气候也日趋寒冷……这种寒冷的气候不仅一直延续下去,还逐渐加剧了。到公元366年东晋时期,渤海湾从昌黎至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以往来车马和行进三四千人的军队。”由此可知曹操描写的十一月份的天气是准确的。如果说无棣县马谷山是碣石,能找出曹操在那里待那样长时间的理由吗?不能,那曹操到的就不是马谷山。
第三点是两地何处是曹操必“经过”之地?《碣石篇》的引言中有一句“经过至我碣石”,这句话也是一条重要的信息。坚持山东无棣县马谷山是碣石者认为曹操于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东讨海贼管承”到达马谷山。管承,东汉末年长广(今山东莱阳)人。建安中,聚众三千余家起事。长广太守何夔将其招抚。旋又起事。建安十一年(206年),在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为曹操部将乐进、李典等所破,遂走入海岛。董宝瑞在《曹操“东临”的“碣石”究竟哪里》一文中重点议论了这个问题。指出曹操征管承到的是淳于,在曹操出发地邺城(今河北磁县南)正东,无棣在邺城的东北,不会带着重兵绕个大弯子去看一个不见经卷的海拔仅60米的小山丘。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曹操征乌桓去时因雨水没走经过碣石地区的路,故才“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里”,绕道去击乌桓。班师回程途经碣石之地,是一条好走便捷之路。具体路线下边再议论。
第四点是两地何处有鸟有熊?《冬十月》的诗句中有“鵾鸡晨呜,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这也完全描写的是昌黎碣石山地区的景象。碣石地区是鸟类的栖息地和候鸟迁徙的通道,鸟类众多,两千多年前这不仅仅引起了曹操的注意,也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记:“过归雁于碣石,轶昆鸡于姑余。”汉·王充《论衡·偶会篇》又载:“雁鹄集于会稽,去避碣石之寒,……春雨适作,避热北去,复之碣石。”汉代碣石之地就为候鸟迁移之通道,春往秋来,年复一年,今天依然如故。全国鸟类共计1186种,昌黎碣石地区可观察到的鸟类就有的416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68种。碣石山东侧的北戴河海滨被人称之为世界观鸟圣地,每年观鸟季节中外鸟类专家及观鸟爱好者都要集结于北戴河观鸟,现已观测到多项鸟类群体的世界记录。山东无棣县当然也有鸟类,只是不会有渤海北岸碣石地区这么多,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熊、罴是指熊和棕熊。《新唐书·地理志》记:平州“土贡熊鞟、蔓荆实、人参”。昌黎,唐代属平州。清康熙、光绪年《永平府志·物产》均记:“境内有熊山,盖旧产也,今出口外。”昌黎,清代属永平府。无棣县恐怕是没有产熊的记载吧?
第五点是两地何方是早已有明确记载的碣石?曹操到碣石是经过,也是慕名而来。从《碣石篇》的诗中也可以看出他对碣石、大海的向往。碣石是早已出名的名山,在汉及其以前的典籍中多有记载,秦始皇、汉武帝又兴师动众到碣石游览、求仙,这曹操当然是知道的。对碣石位置的记载虽多语焉不详,但有的记载却非常清楚。《史记·孝武纪》记:汉武帝“并海上,到碣石。巡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这里明确指出碣石在辽西。《汉书·武帝纪》记:武帝“元封元年,行至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早于曹操的东汉末年宗文颖驻此碣石时说:“在辽西絫县,絫县今罢,属临渝。”昌黎县,秦属辽西郡,西汉时属辽西郡絫县,东汉属辽西郡临渝。山东无棣县西汉、东汉时均属勃海郡阳信,如果碣石在无棣,那里能找到汉及其以前勃海郡阳信有碣石的记载吗?
第六点是从淳于到无棣有难以越过的障碍。坚持山东无棣县马谷山是碣石论者认为曹操于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东讨海贼管承”到达马谷山。实际上曹操不会带着重兵绕个大弯子去马谷山,不只是距离问题,更为困难的是两地间水的阻隔。两地间相距虽不太远,却隔着黄河、济水等有名的河流就达10多条,这需要舟船;还有多条地图上没法标出的小河流,这都是“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船”更难越过的;还有海湾和“巨定”湖泊;更难的是大面积的沼泽洼地等,这些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越过的障碍。要等到严冬再去马谷山,与诗中所写时间又不相符。由此可证明曹操到的碣石不是低矮的马谷山。这里反证曹操到的是辽西的碣石山。
二
双方辩论中涉及的几个需要澄清的问题。
首先,说标题。说曹操在返回的路上“吟出了千古绝唱《碣石篇·观沧海》……后来,又吟出了《冬十月》、《土不同》和《龟虽寿》,组成被后人称作《碣石篇》的《步出夏门行》”。这里所说是“后人”将《步出夏门行》称作《碣石篇》是不对的,不是后人称作的,而是原有的题目,应该说是早于《出夏门行》的题目。《晋书·乐志》中记载的曹操诗的总题目是《碣石篇》,没有《出夏门行》篇名。而其后的《宋书·乐志》就将该组诗的总题目记载为《步出夏门行》,而在该题目前仍加有“碣石”二字。夏门,是东汉魏洛阳北面西头门。《步出夏门行》是更大的题目,而《碣石篇》是更切合实际的标题。
二、如何理解《碣石篇》组诗的引言?《碣石篇》引言:“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遊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云行至此为艳。”译成白话文为:东飘西荡,有时行走在雨中,超越过众多江河高地(或泽地)。到实地观赏领略其风光异同,心里总想着游玩,都不知道又该往何处去了。唯独经过碣石,大海让人动情伤感,云游到此地是最有色彩最艳丽的。这就是引言的意思。也正因为碣石、大海让他动情,又绚丽多彩,才有组诗吟出。其中最负盛名的《观沧海》与《龟虽寿》成为千古绝唱。
争论的双方就其“引言”,都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任凭飞翔,故也太显离谱。曹操的文章与诗是很直白的。实际上曹操虽常年南征北战,东讨西伐,《碣石篇》诗又是在刚刚结束征乌桓后写成的,但诗里却没有写战争,没有写战争的残酷,也没写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在引言中也没有谈战争。由此也可以看出曹操的胸怀。争论双方,或更多的人均将“超越九江之皋”解释为南征荆州刘表,原因是九江在荆州,要超越九江就必须先攻打荆州。这种解释造成了对整个引言解释的混乱。实际上这里的“九江”不是指具体的九江、或九江郡地名,而是指众多的江河,九,多数的意思,江,是江河的通称。再就“游豫”一词的解释,一方解释为犹豫,认为曹操为南下征刘表,还是北上征乌桓而犹豫;一方解释为皇帝出巡,认为“曹操的‘心意怀游豫’,是指怀藏的‘心意’是在汉献帝东迁的国都许县一带,惦念的是驻跸许县一带的安危”。二者都不对。《古代汉语词典》解释“游(遊)豫”一词只有“游乐”一种解释,不是“犹豫”的意思,也不是“指帝王出巡”, 卢谌《赠崔温》诗:“逍遥步城隅,暇日聊游豫。”是指帝王出巡吗?就“心惆怅我东海”一句,一方说是曹操“面对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心惆怅’”,又说是“到达碣石后,看到百姓所受的压迫,心情更加伤感”;一方“则是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后遇到的另一件事……也就是说,在‘辛卯’日‘有星孛于鹑尾’之后14天,即在‘冬十月’的‘乙巳’日,汉末起义的黄巾军杀入青州腹地,在济南杀了济南王……使曹操忧心纷纷,不由得不‘惆怅’起青州一带的‘我东海’来”。这里不但扯上了“天象”,还出现了“青州一带我东海”,不知何意?实际上“心惆怅我东海”是一句很简单明了的话,这句话说的很清楚,即心为我东海惆怅。至于为什么为大海惆怅,触景生情,看到大海的辽阔,感到人的渺小;或看到大海的永久,想到人生的暂短;或看到大海的包容,惭愧自己心胸的狭隘等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艳”字在这里不应理解为引曲,或曲名。如果作为引曲意思是讲不通的,如何解理“云行至此为艳”?这里显然是色彩、艳丽的意思。
三、如何理解《观沧海》一诗中的“东临碣石”这句话?说曹操“就开宗明义地说明自己是由东边来到碣石的”,又解释说:“临为到、到达意。曹操是从东边来顺辽西走廊的行军大道来到碣石的,在碣石山上吟诗表示方向时,自然是说自己是由东方而‘临’,不会说向西而至了。”这显然是错误的解释。实际上曹操是由东北偏北方向奔向碣石地的,难道又可写成“北临碣石”吗?这里的“东”是相对于中原,或相对于曹操主要活动区域而言的。不管是征乌桓去时还是回来时到碣石,都是东临。引言中的“心惆怅我东海”的“东海”也是相对于中原而言的。
四、《观沧海》一诗不是在碣石山上咏成的,碣石山上看不到“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的景象。尤其看不到“山岛竦峙”的景观。站在碣石山上观景是一览群山小,山都小了,何以看到“岛”能“竦峙”?再说,当时的大海没有任何依据证明到达了碣石山脚下。说“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秦、汉部分,把这一带绘为浅海,当是有其道理的。”看来是没有读懂这套《地图集》。该图集所标恰恰与其所说相反。今天滦河口附近有部分,其以西大面积的土地,秦、汉时图上将其标在大海中。唯独昌黎县碣石山距海最近的东南海岸线与今天的海岸线完全相重叠。说明秦以来昌黎县海岸线大部分至今未有变化。再者,该图对大海的标绘是不分浅海、深海的。西汉的图幅上,在碣石山南平原上还清清楚楚标有碣石水、宾水、下官水、濡水。这进一步证明山前不是大海。又说:“再者,倘若《水经注·濡水》记载的‘昔在汉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广’确为史实的话,那么,如今的北戴河海滨海拔152.9米的莲蓬山,亦当为被海水围困的一座孤岛。”《水经注》记载的确为史实,不过就此《水经注》还有“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侵数百里”的记载。两段话说的是一件事,是郦道元引《汉书·沟洫志》中王莽时大司空掾王横的话。这里说的是一种风暴潮现象。说的是在王横之前,约在西汉中前期,由于连阴雨,东北风,渤海西南岸发生大面积海浸。这与渤海北岸没关系,硬说渤海北岸也海浸了,显然是张冠李戴了。退一步说,就算北岸也海浸了,也只是暂短的现象,不会到东汉末年海水还没退出陆地。对王横已经说是“往者”了,是过去的事了,曹操时更是“俱往矣”。笔者认为《观沧海》是在碣石地海边吟出的这就够了,至于具体地点是考证不清楚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将想象当事实连篇累牍来宣扬,更是无益的。
五、曹操从柳城班师到碣石地区路线是如何行走的?现普遍认为“曹操由柳城回师,走的是去时未能走的沿海之路”,“是取道辽西走廊的通衢大道而归的”。还有人专门写文章阐述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不对的。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情节没引起注意,那就是前面说的曹操战胜辽西乌桓塌顿,跑掉了袁尚兄弟,曹操没有去攻打辽东郡公孙康,追赶袁尚兄弟,而是避开了辽东郡、辽东属国向西南方向直奔碣石地而来。辽东属国治所在今辽宁义县,其管辖西至今兴城附近。如果说当时要走沿海辽西走廊,最好走的是顺大凌河河谷先奔今义县,再到锦州进入辽西走廊。虽绕道,但好走,也是进入辽西走廊唯一的路。可是这要在辽东属国境内行走,显然是曹操回避的路线,如果照直南下直奔辽西走廊,要横穿数座大山,同时,必然会将军队屯于今兴城以西绥中县一带,显然没有这样做。在回来的路上,《曹瞒传》和《资治通鉴》记:“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三十余丈乃得水。”这里提供的信息,九月,路上已经很冷,说明地势较高,是山区;没说路难行,应是较宽的河谷地带,或者山间平原,天旱故水难找。按此信息行走的路线应是从今辽宁朝阳县(当时为柳城)出发,沿大凌河向河源,即西南方向行走,经今大城子、建昌,进入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东北境,南出义院口,进入秦皇岛海滨地区。出建昌即接近河源,从建昌至义院口出山区约200里左右,正是缺水地段,符合史书所记。义院口东侧的驻操营地名来源之一,传说汉末曹操兵曾在此扎营,有这种可能。这条路就是其后北燕时,自长乐(今河北冀县)由海道运五千余户抵临榆,再转赴和龙(今辽宁朝阳)走的路。碣石地区与柳城长期均属于辽西郡等一个行政区,这条路是重要的通道之一。这条路是曹操西归必经的路,也是最便捷之路,故“经过至我碣石”是很准确的。看一下地形图便可一目了然。
(作者系秦皇岛市地方志办公室原编辑室主任、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