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养育革命先驱李大钊的神美乡土

来源:未知 时间:2009-01-09 19:21:00

1889年10月29日,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革命先驱李大钊在位于滦河三角洲滨海滩地的乐亭县大黑坨村撞响了自己的生命之钟。
 生养李大钊的大黑坨村,东距旧时滦河的主河道——滦河岔仅1.3公里,北偏西距今日的滦河主河道8.2公里,东南偏北距渤海沿岸的老滦河口——旧称“狼窝口”的浪窝口有7.3公里,堪称是襟河临海之地。
 襟河临海的大黑坨村在乐亭县城东偏南15.5公里处,是乐亭县东部平原地区的一个不算显赫的村庄。其地的村庄比较密集,大黑坨村北有黄口(全名“黄家口”,原为滦河一个主要渡口所在地,在其西北偏东1.8公里处)、刘家庄(在其东北偏西2.5公里处)等村,西有后港东村(在其西偏北3.3公里处)、冯庄子(在其西北偏南3.4公里处)等村,南有后沙坨(在其南偏西0.5公里处)、小黑坨(在其南偏西1公里处)、翠坨(在其西南3.4公里处)等村,东与沙崖李庄(在其东偏北3公里处)等村隔老滦河相望。大黑坨村西偏北距其隶属的胡家坨镇5公里许,东南距渤海沿岸较大的集镇——董庄3公里许,东北偏北距乐亭县东部滦河沿岸地区最大的集镇——姜各庄6.8公里。如今,当地的交通也比较便利,有今冠名“大钊路”的乡间公路连通大黑坨村西北偏南2.5公里处的青(龙)乐(亭)公路,大黑坨村东距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公路亦仅2公里许。
    古称“濡水”的华北第二大河——滦河,是李大钊家乡的母亲河,对李大钊幼年的生活影响最大。
 发源于塞北坝上巴延图古尔山北麓的滦河,流经内蒙古高原和燕山山地,穿越冀东平原,在乐亭与昌黎两县交界地带注入渤海,全长达877公里。滦河穿行燕山峡谷,出冀东丘陵地带,进入今京哈铁路以南的滨海平川,在滦县、昌黎和乐亭等县地域冲淤出一个比较广阔的三角洲平原,孕育了滦河三角洲这块沃土。
 “头摆口外汲清泉,尾蓬渤海洗盐滩。”同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三角洲一样,滦河三角洲的形成也历经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滦河上游坡陡水急,流入平原以后水缓波平,拓宽河槽,从而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个大面积的淤积。在历史上,滦河下游的河道曾多次变迁,仅在近千年间就历经了几次较大的变迁。在12世纪以前,滦河还由今迁安市经滦县西部的雷庄一带冲出丘陵地带,向南经柏各庄附近在今唐海县境入海;到12世纪以后,就改由今滦县与昌黎县交界处的现今河道冲出丘陵地带,先向东南经今昌黎县境入海,后改由今滦南县境入海,复又在今乐亭县的徐家店村北分为西、东滦河。明景泰三年(1452年),东滦河淤塞,河水流经西滦河入海;到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西滦河又闭塞,滦河改道经东滦河入海。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夏,滦河泛滥,造成特大水灾,河道又向东北移动,改由今昌黎县境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淤塞的甜水沟入海。清光绪九年(1883年)至民国四年(1915年),滦河的主河道再经摆动,基本确定到现今的位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洪灾之后,甜水沟又淤塞,滦河开始经现河道入海。正因滦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形成了一个几乎囊括今乐亭和昌黎、滦县、滦南、唐海等县主要区域的面积很大的冲积扇。这期间,滦河的主河道在乐亭县境时常变换入海口,给乐亭县的滨海地带多次造成水患,同时也使乐亭县域的海岸线不断后退,沿海平原和滩涂不断扩展。位于大黑坨村东的滦河岔,又称“二滦河”,即曾经为历史上又名“葫芦河”的东滦河的主河道。在清朝末期李大钊出生前后,滦河的主河道尽管已经向东北方向移动,二滦河变成滦河入海的一条主要支流,但定居在大黑坨一带的人依然把这条滦河的老河道视为“滦河”,称其为“老滦河”。李大钊可称是在滦河边上出生的滦河之子。
 “没有滦河,就没有乐亭。”李大钊在幼年时就从长辈口中得知这样一个质朴而切实的认识。老滦河的河床距离大黑坨村仅几里路,这就使滦河在无形中给幼年时的李大钊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李大钊在小的时候是怎么接触滦河的,已经难以说清,但他在13周岁时首次参加科举考试的初试——童试,在去当时的永平府治所卢龙县城参加府试时,当途经滦河,或摆渡,或在滦河上行舟;后来,他在永平府中学堂上学期间,除来回走旱路外,也可能曾走过滦河的水路。不然,他1919年7月下旬带着妻子和儿女由北京返回家乡,就不会特意由滦州火车站下车,与家人一起换乘小舟,顺滦河水路而下,到达大黑坨村北的黄瓜口下船上岸了。时年30岁的李大钊,在散文《五峰游记》中对此行追述得很细,他写道:“我们那晚八时顷,由京奉线出发,次日早晨曙光初发的时候,到滦州车站。”“车站在滦州城北五里许,紧靠着横山。横山东北下临滦河的地方,有一个行宫,地势很险,风景却佳,而今作了我们老百姓游览的地方。”“由横山往北,四十里可达卢龙。山路崎岖,水路两岸万山重叠,暗崖很多,行舟最要留神,而景致绝美。由横山往南,滦河曲折南流入海,以陆路计约有百数十里。”“我们在此雇了一只小舟,顺流而南。两岸都是平原,遍地的禾苗,都很茂盛,但已觉受旱。禾苗的种类,以高粱为多,因为滦河一带,主要的食粮,就是高粱。谷黍豆类也有。滦水每年泛滥,河身移徙无定,居民都以为苦。其实滦河经过的地方,虽有时受害,而大体看来,却很富厚,因为他的破坏中,却带来了很多的新生活种子、原料。房屋老了,经他一番破坏,新的便可产生。土质乏了,经他一回滩淤,肥的就会出现。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造者。可惜人都是苟安,只看见他的破坏,看不见他的建设,却很冤枉了他。”接着,他又写道:“河里小舟飘着。一片斜阳射在水面,一种金色的浅光,衬着那岸上的绿野。景色真是好看。”“天到黄昏,我们还未上岸。从舟人摇橹的声中,隐约透出了远村的犬吠,知道要到我们上岸的村落了。”①从这些充满深情的质朴记述中,并不难体会李大钊成年后对滦河多年积攒的情感和颇带唯物辩证色彩的认识。由此亦可知,他对家乡的母亲河——滦河,是深深喜爱的,是深深为家乡濒临这样一条大河而感到骄傲与自豪的。
    大黑坨村地处滦河入海口附近,不仅靠近流自塞外高原的滦河,而且距离滦河汇入的中国的内海——渤海也极近,仅有十数里地远。在今辽宁、河北、山东和天津之间的渤海,东以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到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间的渤海海峡同黄海相通,南北长556公里,东西宽236公里,面积7.72万平方公里,系一个半封闭的大陆架浅海。渤海,原为中、新生代的沉陷盆地,第四纪冰期后由于世界海洋面普遍升高,海水由黄海经渤海海峡进入,淹没了原来的洼地、平原和河湖,从而形成了这样一个内海。据地质考察,距今约200万年时,古渤海的范围比现在大得多,曾为北到燕山,西到太行山,南至山东、河南的一个广大汪洋地域。约距今七八千年前,随着华北平原的逐渐形成,渤海才逐渐形成今日的面貌。渤海沿岸有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等海湾,有辽河、大凌河、滦河、海河、黄河等入海口,其中辽河、海河、黄河等河口附近海水较浅。渤海自古就盛产对虾、蟹和黄鱼等水产品,海底富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李大钊的家乡乐亭县位于渤海北部的西岸凸出部位,地处以乐亭县境的大清河口为起点的渤海湾北端。清末民初,这里的海域比较宽阔,东接昌黎海域,西抵滦州海域。据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的《乐亭县志》记载,古称“溟海”的渤海“在县南四十五里,东接昌黎,西抵滦州,延广一百一十里”。当时的乐亭县附近海域,有石臼坨(一名“十九坨”)、月坨(一名“半月坨”)、曹北店(一名“曹泊店”,又名“曹妃店”、“曹妃殿”,今称“曹妃甸”)、曹母店(一名“曹马店”)等岛屿,另有祥云岛、李家岛、桑坨岛等沿岸岛屿业已融为陆地。此外,乐亭县沿海还有打网岗、大网铺岗、灯笼铺岗、灰坨、蛇岗等沿海沙坝,或沙坨。新中国成立后,乐亭县域出现变化,海岸线东起滦河口,西至长芦大清河盐场沿海,仍拥有石臼坨、月坨等岛屿和打网岗、大网铺岗、灯笼铺岗、灰坨、蛇岗等沙坝(沙坨)。而今正在建设深水大港的曹妃甸等岛屿,则已划属由滦县分出的滦南县海域。据《河北省海岸带资源》介绍,今乐亭县海岸线长达98.2公里,沿海岛屿、沙坝的岸线总长度125.3公里。
    在近代中国,乐亭县海域位于今天津新港与秦皇岛港之间的居中部位,西偏南距天津新港70海里,东北距秦皇岛港64海里。以往,乐亭县沿海除有大清河口、浪窝口等天然渔港之外,未修建海洋运输港口。1919年,孙中山在制定《建国方略》时,看中了乐亭县沿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提出了在乐亭县沿海建设“为世界贸易之通路”的“北方大港”的“实业计划”。李大钊牺牲前,孙中山提议在“大沽口、秦皇岛两地之中途,青河、滦河两口之间”建设“计划之港”的计划并未能实施。在李大钊牺牲两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才于1929年6月在乐亭县沿海建立建港筹备处,派专家和勘测人员进行建港定址等勘测工作。一年后情况发生变化,建港计划夭折。在日本侵华时期,盘踞冀东的日伪地方政府也曾在1938年派人到乐亭县沿海王滩一带进行活动,并编制了建港计划,但亦不果而终②。新中国成立后,在乐亭县沿海王滩一带建设港口的计划,于1984年11月由中共唐山市委和唐山市人民政府提出,旋即准备在乐亭县沿海着手建设唐山港。1989年8月,唐山港开始建设,于1992年建成通航。1993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与唐山市人民政府签订联合建港协议,把唐山港易名“京唐港”。2005年9月,随着曹妃甸港的开发建设,中共唐山市委、唐山市人民政府决定停止使用“京唐港”名称,恢复使用“唐山港”名称;唐山港下设京唐港区和曹妃甸港区两个港区,原京唐港改设为唐山港京唐港区。
    在古代,大黑坨村也曾在海中或海边③,但到李大钊出生的年代已距离大海有了一段路程。这时,生活在大黑坨村的乡民既无法天天观赏潮起潮落之景,也基本上没有什么人以下海捕捞鱼虾为生,再加上偶有骇人的海啸发生,很可能波及这里,形成自然灾害,而且平日还时常有海盗出没的消息传来,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当地人对大海产生美好的感受。应当说,与滦河相比,包括李大钊在内,当地人对滦河比大海印象深刻,并有较多的切身感受,而对海的感觉淡了一些。但大海毕竟宽阔无比,易于使人产生遐想。从李大钊的人生经历看,他真正感受大海的壮阔浩瀚,气势磅礴,当是在其远离家乡,结束在天津的求学生活,到日本留学,由天津大沽口登上开往东瀛的轮船之际。
    大黑坨村濒河滨海,地势比较平坦,恰如李大钊的大伯父李任元所言,为“海袖子”之地。对此,李大钊的大女儿李星华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的《乡土》一节有专门记述:“我的家,住在渤海边上的一个村庄里,村名叫大黑坨。我的大祖父常常笑着对我们说:‘咱们是“海袖子”里的人。’为什么大爷要把我们说成是‘海袖子’里的人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县的东、西、南三个方向都是被渤海汊子包围着,在我们村庄的东边,相隔只有八九里地远,就是一片汪洋大海,村里人管它叫东海。”“过去,我们家乡的人们尽管有过难熬的日子,‘海袖子’的风光却千年如一日的美好。在那片银白色的大海滩上,每到旧历三四月间,一望无边的碧绿的盐茜草,围绕着苍蓝色的大海,好像铺了一条月牙形的绿绒毯;再向远处望去,打鱼人撑着一叶小船,在波涛滚滚的海面上撒网捉鱼,宛如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④李星华的大祖父李任元所言的“海袖子”之地,基本上是一马平川,但也有地势稍高一点的沙丘分布。这些散落的沙丘,由“河淤沙聚”形成,即为滦河泛滥、洪水冲淤所遗,当地人称之为“沙坨子”。在李大钊的家乡一带,曾经遍布这样的沙丘,其中一些沙丘渐渐淤平后,以地势较高,易避滦河泛滥的洪水,被择为盖房建庄之地。这样,当地就出现了不少以“坨”命名的村庄。据说,大黑坨村就是因建在一道淤积的颜色显深的大沙坨——“黑土岗”上,得名“大黑坨”的⑤。这道大沙坨的突出部位在大黑坨村东北,对此,李星华在写《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时有比较神奇的记述:“说起大黑坨来,也有它的来历。传说,有一天夜晚,村里呼呼地刮了一晚上黑风,刮得山摇地动,不知从哪里刮来了墨黑墨黑的一座大沙坨。这座沙坨,就落在了我们村庄以外的东北角上,当地人后来就管它叫‘大黑坨’,我们的村庄,从此也就命名为大黑坨庄了。后来,不知从什么年代起,这个大沙坨子变成了埋葬我们祖先的墓地。所以人们也把大沙坨子叫李家老坟。从远处望去,这座大沙坨,又好像是一只蹲在那里的大老虎。因此,当地乡亲们又有这样一个说法:这只大老虎卧在我们村庄的前面,日日夜夜保护着我们这里的人民。年陈日久,老虎的形象模糊了,墨黑的大沙坨也慢慢地变成了米黄色,又由米黄色变成了银白色。每年一到春夏两季,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就要到李家老坟的小树丛里串来串去,捉拿金牛、铜壳螂、老哇哇。端午节一到,那些大闺女、小媳妇们都打扮得水花花的,从老远的地方来到李家老坟滚沙坨。有一天,我也随着姑姑、姐姐们到坟上滚沙坨去了。我们都用花手帕把头裹起来,躺在细白的柔沙上,从沙坨的顶端一直滚到脚下。为什么一到端午节,年轻的姑娘、媳妇们就要到这里来滚沙坨呢?老人们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相传到了这个时节来滚滚沙坨,就会把全身的灾难滚得一干二净。可是我们这群孩子们,那些姑娘媳妇们,很多人却只是把这看成一桩很好玩的事,趁着端午节这一天,大家凑到一块儿,快快活活地玩一通罢了。”⑥
李大钊的家乡乐亭县境,除有一些沙坨稍稍隆起滨海平原之外,基本上无山可言。但堪称美绝妙绝的是,其北部的邻县昌黎却有着一片高耸入云的山峰,而且这片山峰就是古今有名的观海胜地——碣石山。
 碣石山在大黑坨村北七八十里外的昌黎县城北,晴天朗日,站在大黑坨村头,是完全可以把突起于北方平原尽处的碣石山群峰眺望得清清晰晰的。李大钊在成年登临碣石山后,曾在《游碣石山杂记》开笔就写道:“予家渤海之滨,北望辄见碣石,高峰隐峙天际,盖相越仅八十里许。予性乐山,遇祟丘峻岭,每流连弗忍去。而于童年昕夕遥见之碣石,尤为神往。”⑦
    自幼生长在海边平原的李大钊“童年昕夕遥见”、“尤为神往”的碣石山,形成于中生代燕山造山运动,为燕山山脉伸向东南海边的余脉,其山石主要为花岗岩。碣石山南北长近24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跨越昌黎和卢龙、抚宁三县境界,占地面积约320平方公里,为今秦皇岛市西部偏南临海地区的主要山地,由近百座颠连起伏的峰峦组成。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俗称“娘娘顶”,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5公里处,海拔695.1米。碣石山的绝顶——仙台顶,为李大钊的家乡一带渤海近岸最高的山峰,其顶尖由两座南北并立的连体峰峦组成,远望颇似一方凌空拔起的柱石,碣石山因此而得名。
    碣石山为中国古代名山之一 ,地当中原与辽东的交通冲要,既为山之尽头海之畔的标志,又是古今重要的地望航标。时至今日,乐亭、昌黎、抚宁、秦皇岛、山海关和滦南一带的渔民出海打鱼,仍常以碣石山为航海标志,其主峰在海中望去矗矗高出。正因古人眼中的碣石山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碣石”常作为标志渤海北岸一个地域的名称出现,如《战国策·燕策》有燕国“南有碣石、雁门之饶”一说;《史记·天官书》云:“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史记·货殖列传》亦有“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之语。由此,“碣石”入诗,在古代也多以北方沿海地域,乃至北方地区的代称出现,如唐朝诗人高适的“碣石辽西地,渔阳蓟北天”(《别冯判官》);杜甫的“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昔游》);张若虚的“斜月沉沉藏雾海,碣石潇湘无限路”(《春江花月夜》);韦应物的“岂如昆明与碣石,一箭飞中隔远天”(《弹棋歌》)等,其中的“碣石”几乎成了北国远塞地区的代名词。从这一点说,又可说李大钊出生于自古就相当神奇的“碣石之地”。
     碣石山地处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交接地带的交通冲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曾以“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来形容古老而奇险的碣石山一带作为古战场的激烈、壮观的战斗场景。自隋唐以来,古代的榆关背倚碣石天险,形成一道雄关险隘,直至明朝将其关口移到山海关以后也未改变。
    碣石山的名胜古迹也很多,形成游览区的年代久远,至少可追溯到上千年左右的辽、金时期;时至今日,尚能在碣石山的主峰仙台顶及其周围找到金代遗留的记游刻石。明、清以来,碣石山成了京东有名的游览胜地,特别是北京至沈阳的京奉铁路修通以后,其地变为了天津、唐山、榆关(即山海关)、锦州一线的游人麇集之处。
    与家乡的河、海相比,被乡人称为“昌黎山”的碣石山,对李大钊的童年生活留下的印象极深,产生的吸引力很大。他对自己“童年昕夕遥见之碣石”,是“尤为神往”的,这也导致他终生“性乐山”,成年后“安于理义而厚重不迁”⑨,成为一个“性乐山”的人。
    童年时代,李大钊难以到碣石山一游,却时常站在大黑坨村头眺望那远峰,还可不时品尝到从大山深处贩运来的沙果、海红、白梨、葡萄、栗子等香甜可口的果品。由此,他在童年即对碣石山的景色神驰遐往,渴望有朝一日能到碣石山中一游,登临碣石观海远望。
    据考证,李大钊平生第一次与碣石山结缘,是在1907年夏天他与几个同学由地处古城卢龙的永平府中学去天津投考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等学校归来,在昌黎车站下车途中。李大钊在1913年11月1日出版的《言治》月刊发表的《游碣石山杂记》对此有详细追忆:“囊者与二三友辈归自津门,卸装昌黎,游兴勃发,时适溽夏,虽盛炎不以泥斯志,相率竟至西五峰韩昌黎祠一憩。是日零雨不止,山中浓雾荡胸,途次所经半石径,崎岖不易行,惟奇花异卉,铺地参天,骤见惊为世外桃源,故不以为苦。犹忆五峰前马家山湾,树林蓊郁接云际,层层碧叶,青透重霄,虽暴雨行其下不知也。初入山,不识路径,牧童樵子,又以雨不出,陟一峰巅,徘徊不知何往,乃于无意中大呼:‘何处为五峰?’而云树缥渺间,竟有声应者曰:‘此处即是五峰。’遂欣然往,相讶为人间奇境。至则守祠人欢迎于门外。延入祠,则用松枝烹茶,更为煮米粥以进,食之别有清味,大异人间烟火气。守祠者刘姓,此为予与碣石山初度之缘,生平此游最乐,故今犹忆之。”⑩从这段奇妙无比的记述中可知,李大钊有生以来第一次与自幼神往的碣石山亲密接触,是比较神奇的。只因“是日零雨不止,山中浓雾荡胸”,他遂与几个一起到天津考学的同乡学友利用归程结伴到昌黎一游时,没能循例去攀登碣石山的主峰仙台顶,而是去了在仙台顶迤东的西五峰山,在“云树缥渺间”找到了“讶为人间奇境”的藏匿在西五峰山半山腰坝台上的韩文公祠(即韩昌黎祠)。
    正因“生平此游最乐”,李大钊此行与碣石山中的名山胜境——西五峰山韩文公祠结下不解之缘,致使他在一生中对古碣石十景之一的“西嶂排青”——西五峰山,特别是被直接称为“五峰山”的西五峰山韩文公祠一带的旖旎风光情有独钟,在以后的求学和革命生涯中,频频在西五峰山韩文公祠留下自己的似水柔情和战斗足迹,多次到西五峰山韩文公祠游览、客居、避暑乃至作政治避难,几乎可称为“第二故乡”。1913年秋,他在准备赴日本留学期间,特意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学友郭须静结伴到西五峰山韩文公祠山栖居,借以同祖国山河作别,并写出了《游碣石山杂记》。1917年5月6日,李大钊在由日本留学归国即满一载之际,借由北京返回家乡探望生病的妻子赵纫兰之机,特意到碣石山春游,专程到西五峰山韩文公祠看望了阔别近四载的守祠人刘克顺老人,并登上西五峰山的望海峰望海,将此行写入《旅行日记》。1917年11月,李大钊在就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之后,将西五峰山择为自己的避暑之地,接连两个夏天到西五峰山韩文公祠度假,并在此从事重要革命活动。1918年夏,李大钊在西五峰山韩文公祠解译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真谛,认识和接受俄国革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拓荒工作,并尝试白话诗创作,吟出了一组《山中即景》和一首《悲犬》,抒发了对“美的自然”和“自然的美”的深切感受。1919年夏,李大钊带着长子李葆华再次到西五峰山韩文公祠避暑,借机赶撰因五四运动爆发而搁置写作计划的长篇论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山后,为了反驳胡适刚刚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主要论点,先写出了与胡适论战的公开信《再论问题与主义》,并在文章结尾处明确标出“寄自昌黎五峰”。同年夏,他还忙中抽闲,写出散文《五峰游记》,吟出《岭上的羊》、《山峰》、《山中落雨》等新诗;回到北京不久,又写出著名的随感录《牺牲》。1920年春节前夕,李大钊在护送身处险境的陈独秀秘密取道天津返回上海之后,在由天津还乡途中,特意在昌黎逗留,到西五峰山韩文公祠观赏山中冬景。后来,他还和夫人赵纫兰带着两个女儿到西五峰山韩文公祠做客。1924年春末夏初,他又带长子李葆华避居西五峰山韩文公祠有半个多月,在碣石山的深山幽谷躲开了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和追捕,并由这里启程赴苏联首都莫斯科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据考查,李大钊在1907年到1924年,曾先后七八次到西五峰山韩文公祠游览、山居,累计达70余日。特别是他在碣石山中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拓荒、播种和护种等工作,足以使其家乡附近的这座历史名山能在中国************************************的运动史上注册生辉。
    对于李大钊与碣石山之间的关系,李星华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的《乡土》一节中说:“要是站在我们村庄外面的旷野里向北眺望,隐隐约约还可以看到一些灰躇躇耸入云层的高峰,那就是昌黎的碣石山。我们家乡吃的沙果、海红、白梨、葡萄、栗子等,都是从那座山里驮来的。在我的幼年时代,父亲常给我们讲他到碣石山避居或旅行的情景。所以‘碣石山’这个名字,早已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还在同书《守祠人刘克顺的一家》一节写道:“父亲还在童年的时候,就爱上了昌黎碣石山。他每每在学习疲倦了的时候,带着家里的一条大黄狗,跑到村庄外面,站在土坡上眺望北边碣石山起伏的山峰;要是遇到黄昏,夕阳西下,山峰间的彩霞变幻莫测,就更加使他神往了……”
    出生在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的渤海沿岸的“海袖子”之地的李大钊,在学龄前后,特别是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之后,是如何感受的家乡所特有的自然之美的,业已很难追述。不过,可以肯定地说,神美的乡土境域给李大钊尚未成熟的思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地激发了他认识自然、投身社会的浓郁情趣。从小生活在海滨和大河近岸,无疑有益于开阔他的胸襟和视野,一俟长大便去寻找更加广阔深远的外部世界。而在恬静的乡间田园生长,又赋予他性情沉稳、质朴,待人诚实、谦和,温文尔雅的君子风度。而他对“童年昕夕遥见之碣石,尤为神往”,不仅使他在成年后“性乐山,遇崇丘峻岭,每流连弗忍去”,“安于理义而厚重不迁”,还使得他在远离乡土后志向日益宏远崇高,并且在处人处世上“正气凛然,全不苟且”。19世纪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自然,美丽的城郊,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在青年气质的发展上所具有的那种巨大的教育影响,对于教师的影响来说,是很难和它竞争的。”可以说,李大钊家乡一带由山、海、河、川构成的“美丽的风景”,在他的“青年气质的发展上”,有意无意地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教育影响”,给了他一生无形的很大造化。
    不仅如此,生育李大钊的百里沃土,既有特色鲜明的自然地理环境,又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
    地处渤海沿岸和滦河与渤海交汇地带的乐亭县,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北隅,辖域错落在滦河三角洲冲积平原之上,地势平坦开阔,河流密布。其地北隔滦河与昌黎县相望,西和西北部与滦南县接壤,东部和南部濒临渤海,境内海盐、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乐亭县城靠近京、津等大都市,西偏南距天津152公里,西偏北距北京220公里,西北偏南距唐山67公里,东北偏北距秦皇岛80公里。
    乐亭县历史悠久,境内有新石器时代先民繁衍生息的遗迹。据史书记载,今乐亭县地在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时属营州,夏禹时属冀州;商代和西周时,为商王朝在北方建立的同姓诸侯国——孤竹国属地;到春秋时改属周王朝在北方建立的同姓诸侯国——燕国管辖。秦统一中国后,属辽西郡;汉朝时,为辽西郡海阳县地。三国时置有乐安亭,晋朝设有乐亭镇,北齐时为北平郡肥如县地,隋朝为北平郡卢龙县地,唐朝时先后为平州(北平郡)石城县、马城县地,辽为滦州马城县地。金大定末,析马城县置乐亭县,隶属滦州。元初,于乐亭县置溟州,后废,复置乐亭县,属永平路滦州。明朝时,乐亭县为永平府滦州领县。清初,乐亭县与丰润、玉田县并隶滦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直属永平府。民国二年(1913年),乐亭县归直隶省渤海道(翌年改名津海道)管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乐亭县属河北省。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乐亭县划归河北省唐山专区(1970年改称唐山地区)辖域。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唐山地区撤销,乐亭县改属唐山市管辖。
 乐亭县自古地处燕赵大地一隅,辽、金、元、明、清属畿辅之地,并非闭塞封锢之域。在历史上,始建于金朝的乐亭县与邻近的滦州、昌黎等州、县有所不同的是,其地虽离京都和卢龙、山海关等战略要地较近,却偏于一隅,距离通衢要道尚有一段路程,历来遭受兵燹之乱较少,百姓相对多安居。当地风土民情,据民国年间编修的《乐亭县志》(未刊稿)概括:“县民悲歌慷慨,犹存燕赵遗风”,“乐邑人情,急公好义,士守廉隅,民勤操作,而闺门之风尤为谨饬诚有”;“数千年不识刀兵,遵海而傍滦河,七十里唯安耕读”,县民“雅重读书”,“举凡衣食稍足人家,无不令其子弟就学,或延名师,或从外傅”。此外,乐亭人与滦州人、昌黎人一样精于经商,自清朝中叶东北开禁之后,县内“营商关外”者不计其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天津成为通商口岸,“习艺津门”者亦众。县民出外经商形成风习,除“开一县富源”之外,也与外部世界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可于乱世偏安,静中有动,从而逐渐形成有别于北京“东大门”——永平府其他州、县的乡土特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初,以皮影、乐亭大鼓等地方剧种、曲艺为代表的乐亭民间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皮影、乐亭大鼓艺人,从而涵养了乐亭县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气韵。这些,都为使李大钊在神美的乡土接受比较良好的启蒙教育,造就了比较良好的人文氛围。毫无疑问,这也是在他 “青年气质的发展上”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教育影响”的重要方面。

————
朱文通等编辑整理:《李大钊全集》,第3卷,311—31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新版《乐亭县志》,193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据地质学家考察,包括大黑坨在内的新滦河冲击扇大约形成于12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
李星华:《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11页,上海文艺出版杜,1981年。
乐亭县地名办公室编印:《乐亭县地名资料汇编》,145页,1984年。
李星华:《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12—13页。
《李大钊全集》,第1卷,653页。
《晋书·宣帝纪》。
语出《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朱熹注:“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理义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李星华的《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云:“昌黎五峰山,几乎成了父亲的第二故乡。”见《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47页。
《李大钊全集》,第1卷,653页。
 李星华:《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11—12页,43页。
 张申府:《忆守常》,《回忆李大钊》,人民出版社,61页,1980年。
 转引自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一说金太祖天辅七年(1123年)为乐亭县“设县之始”。参阅乐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印《乐亭县志稿译编》,23页,1997年。
 《元史·地理志》记为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