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作家风格论
来源:未知 时间:2009-01-09 19:23:00
在河北文学世纪之交的界限上,唐山作家群犹如一块巍然耸立的界碑,显得浑厚而沉实,醒目而多彩,在那上面明晰地显现出近年来唐山作家行进的纹路。
唐山作为百年煤城、近代工业文明的诞生地,积蓄了丰厚的物质资源,而且也积淀了丰厚的文学能源。它既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也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现代以来,既产生了李大钊、张爱玲、成兆才、宋之的等文学大家,也哺育了许多蜚声文坛和一大批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们有的走出了唐山,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浩然、管桦、李瑛、丛维熙、李尔重、陈大远、刘大为、葛翠琳、旭宇、韩作荣、张同吾、刘润为、李小雨、关仁山、杨显慧、一合、王剑冰、祁淑英、老城等;有的仍在故土坚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为唐山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较大和一定的作用,如张学梦、长正、马嘶、墨瑶、董天柚、孟翔聚、刘晓滨、王立新、何玉湖、墨微、徐国强、王家惠、方明、赵朕、肖波、李思业、张丽钧、郝立轩、老剑、赵栋、田歌、阎瑞赓、杨迎新、董桂伶、马砚田、杨立元、王德江、姚建国、刘宝池、吴慧生、张哲明、郑子森、卢品贤、刘光菊、杨永贤、张金池、孟昭民、李大为、李润平、赵新华、张楚、李志强、祝雅丽、张庆洲、东篱、刘荣书、杨海光、张荣珍、阎克岐、刘静远、许和平、张汝林、孙汝举、潘石、赵连城、吴述东、解占久、曾文友、高幸夫、姚翠芹、刘长明、刘志波、伦洪波、李廷芳、孙志宏、碧青、贾玮、张玉洁、徐海英、李真理、孙玉春、王志勇、刘九贺、薛枫春、于英、顾翔宇、王关山、张加力、刘汛涛、赵恩舫、张书良、姚其巩、谷景峰、兰楠、石飞、汪金友、王伊明、刘永江、李树洲、李树新、冷宇、王正宇、李枝增、刘绍辉、丁忱、周旬、鲁保中、赵骥、阎炎、李述、阎景新、高夫集、孙伟、郑录礼、熊火、孙东地、徐兴信、刘向权、张绍臣、孙文彬、李佐友、任火、董秀珊、蔡华、古顺祥、袁建军、袁长山、韩进勇、赵锡臣、郑戈、靳一鸣、龚乃全、周立业、孙小林、任俊山、刘振广、齐凤池、邓华、窦泽民、张巍雪、郭春喜、陈东旗、肖劲风、刘春华、赵晓平、李鸿广、孙育英、郑桂兰、董钢印、么顺华、葛庆成、孙武勋、韩永成、王义钧、郭松、李志成、李守稳、张宇天、孙黝、王金保、赵笠里、阎秋阳、司新颖、韩布晖、冯立新、刘忠环、阚力萍、黄会勤、黄志萍、唐小米、李光蕊、杨荻、唐棣、采薇、潇元、马振、单丽江、耿湘春、孙羽津等和已经离开我们的单学鹏、胡天启、金占亭、蒋忆潮、郗辉庭、李永文、杨帆里、马士平、蒋汝先、李义、李连草、李凤宽、赵留舜、邢希望、朱继经、周建岐、董浩善、王占田、吴长城、古恒等人。唐山作家中现在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8名,他们是张学梦、关仁山、长正、马嘶、单学鹏、墨瑶、董天柚、孟翔聚、刘晓滨、王立新、何玉湖、徐国强、赵朕、张丽钧、老剑、肖波、李永文、董桂伶、杨立元、吴慧生、李志强、祝雅丽、张庆洲、杨永贤、刘光菊、张金池、高幸夫、姚翠琴。关仁山、张丽钧、张楚被评为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其中关仁山两次当选。关仁山、董天柚、刘晓滨、王立新、何玉湖、杨立元、刘宝池、张楚、张丽钧、李志强、刘荣书先后被河北作协文学院聘为合同制作家,杨立元被河北作协文学理论研究室连续聘为特邀研究员。从此可以看出唐山作家的整体阵容,显得雄壮强大,蔚为壮观。
回首新时期,尤其是近几年来,唐山作家群成就斐然。他们以题材多样、形式新颖、阵容强大享誉全省乃至全国。这些成就源于唐山大地震后的生死磨难和改革开放的精神洗礼。唐山作家群在经历了艰难而痛苦的生命和精神跋涉以后,在创作上实现了突围和超越,审美个性普遍觉醒,主体精神迅速确立,艺术视界大大拓宽,显示出强劲的创作态势,成为冀军的一支生力军。这样,唐山作家群在审美心理、文学见解、艺术风格上形成了一致性:沉郁质朴、刚健雄放,既有燕赵慷慨悲凉之遗风,又有昂扬刚劲之新质,显现出了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又从这样几个方面得以呈现:
鲜明的地域色彩。鲜明的地域色彩是唐山作家群的突出标志。文学流派、文学群体的兴起大都以某一地域为创作母体,因此,其创作特色也鲜明地显示出该地域的文化心理、风土人情。唐山有独特而丰富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它北依燕山、南临渤海,长城逶迤、滦河贯穿,可谓地大物丰、气象万千,这些都显现出雄阔博大的崇高美学特征。这为唐山作家群创作风格的孕育提供了雄厚的自然资源。唐山还有着雄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近代以来,这里就发生了辛亥滦州起义、开滦工人大罢工、冀东大bao动、长城大抗战、唐山大地震等重大事件。***************************曾赞誉开滦五矿的工人在与中外反动势力斗争中“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同时,唐山还是近代工业的摇篮、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中国最早的煤炭、铁路、水泥、卫生瓷均出于此。在农业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有***************************称赞的“三条驴腿”的西铺穷棒子农业合作社,***************************总理关注的“万里千担一亩田”的沙石峪大队,他们成为了中国农业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榜样。这些都表现出了昂扬向上、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如今,曹妃甸海港的建设、冀东大油田的开发和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打造,更为唐山的发展建设添加了力量。这些历史和现实环境也为唐山作家群创作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丰厚、优越的条件。他们集纳吸取生活的精华,捕捉发现这块沃土的更移变化,用审美的方式予以表现和演示。由于作家创作视点不同,所以在沉郁质朴、刚健雄放这种总体风格的统摄下,又显现出多元化的艺术特色。如张学梦的“城市诗歌”强劲豪放,关仁山的“平原系列”小说厚重平实,长正的散文朴素恬静,马嘶的散文沉实深厚,单学鹏的“海湾文学”雄浑开阔,墨瑶的小说浑厚朴实,董天柚的儿童文学清新朴淡,孟翔聚的报告文学文笔犀利,刘晓滨的小说意蕴厚重,王立新的报告文学气势恢弘,何玉湖的“工业小说”凝重深沉,徐国强的诗歌深邃灵透,王家惠的影视文学曲折生动,墨微的广播剧文学深沉精到,赵朕的评论平实深刻,肖波的小说朴拙隽永,郝立轩的歌词坦诚平易,刘宝池的小说质朴幽深,张丽钧的散文意味隽永,老剑的纪实文学朴素率真,郑子森的诗歌豪放雄奇,李思业的格言精辟深邃,张楚的小说简洁明快……这些都显现出了多姿多彩的迷人景观。如王立新的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以深厚的历史容量、鲜明的时代精神表现了曹妃甸开发建设的伟大历程,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角度解读了曹妃甸的经济地位和战略意义。作品全景式地展现了革命先驱、仁人志士、国家各级领导人为建造北方大港所做出的远大规划和科学决策,真实地再现了曹妃甸的建设者们锲而不舍、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英雄壮举,生动地表现了在曹妃甸建设中凝聚和形成的曹妃甸精神。徐国强用热血和激情、体验和理想写就的气势恢弘、豪放壮阔的反映唐山大地震的宏伟诗篇《悲壮》,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唐山人民从废墟走向世界的英雄壮举。诗篇意境深邃隽永,意象新颖奇特,既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充满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既真实深刻地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生命感知,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震后唐山30多年的发展历史。
强烈的现实性。强烈的现实性是唐山作家群体显著的创作特色。关注现实人生、贴近时代生活是他们共同的追求:追求对社会和生活的“当下”理解和思考,追求对现代精神的探求和确立,追求把握和反映时代的潮向和走势,追求写出生活的深度和质感。如张学梦一直以时代主流话语诗化社会人生,对现实生活充满持久的热情,对祖国和人民礼赞高歌。他的《祝福祖国》、《礼赞与遐想》是爱国主义激情的产物,对新世纪作了理想主义的畅想;《微笑与瞭望》以全球性的眼光对人类新世纪的未来作了前瞻性的观照;长诗《绿原》试图对人类普遍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危机作出回答,给定意义。诗人始终热爱和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并且时刻沉浸在深沉的忧患之中。他与大解、郁葱合写的《人类诗篇》就是一部超越地域、政治、宗教、种族、文化、历史献给全人类的诗篇,是中国第一部向全世界致意的诗作,它高度赞美了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独具的魅力和风采。单学鹏的长篇小说《海湾三部曲》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的改革者的形象。他们身上凝聚着深刻的历史感和绚丽的理想色彩,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审美理想,使这部长篇小说激荡着明快高亢、昂扬奋进的时代主旋律。关仁山的《风暴潮》全景式地展现了京唐港建设的艰难历程,深刻地揭示了世纪末的主要矛盾,塑造了一大批性格各异的改革者的形象,在他们身上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容量和思想含量。王立新的《要吃米,找万里》和刘晓滨的《唐山,唐山!》这两部长篇报告文学同是用历时性的手法追溯回视安徽大包干和唐山震后重建的历史过程。“包产到户”这一拯救了中国农民贫困命运的伟大方式创造了东方神话;而英雄的唐山人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建构也成了不朽的英雄史诗。这两部报告文学都表现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何玉湖的长篇小说《燃烧的家园》和《瑰丽的视界》被誉为“大工业的行进曲”,展示了大工业波澜壮阔的辉煌和挟风电掣的气势,讴歌了大工业的沸腾和时代的进步;同时也深刻地揭示出当代工业建设的重重阻碍和种种矛盾的成因及危害,显示了一种历史的深邃厚重感和现实的沉重复杂感。正是在这种历史和现实的交合融汇之中,凸显了两代人对发展民族工业的执著和坚韧。董天柚的儿童文学以独特的童真视角观照、审视生活,给复杂尖锐的世纪末的生活笼罩上浓浓的童话色彩,揭示出传统美德与现代物欲在儿童心理上的激烈冲撞。他的作品多是在美丽的田园风光背景下,以歌颂少年儿童的纯洁美好心灵为主题。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发现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孟翔聚的报告文学《人生变奏曲》对改革给民族带来的变化进行了多方面的透视,既从正面描绘了改革给中国大地带来的生机和变化,又从侧面批判了旧体制和陈腐的思维习惯给改革带来的阻滞和破坏,揭示了改革者的艰难处境和旧体制的弊端,戳开了政治生活中的痈疽对社会历史和民生的戕害和反动,对人才的遏制和绞杀,讴歌了改革者为国为民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百折不挠、不惜一切的献身精神。郝立轩的歌词坚持“三贴近”的创作原则,取自生活而又歌唱生活;既保持生活的质朴自然、又诗化了生活。如《不问你是谁》歌颂了煤矿工人甘愿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吃苦受累的民族脊梁精神。他的长诗《喊黄河》,以精卓高深的思辨力量,撼人心魄的情感力度,瑰丽神奇的丰富意象,纵横驰骋的架构气势,飞扬灵动的焕然文采给人以强大的审美震撼和不尽的艺术遐想。方明、郑子森的诗歌以弘扬人类崇高情感为主旨,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社会的高度领悟融为一体。李思业的格言视域广阔、文采斐然、警策动人,成为指导人生的“警世名言”。
地震题材是唐山作家创作的一个重点。在震后的32年中,唐山作家投注了满腔的热血和激情,投放了真诚的热心和爱心,用审美的方式描绘了唐山发展的辉煌历程。文化也是生产力,唐山大地震文学不仅促进了唐山精神文明的发展,也推动了唐山物质文明的建设。如关仁山、王家惠的长篇小说《唐山绝恋》既表现了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悲剧中的崇高爱情和人性美,也表现了在大劫难中的人们相互扶持、相互救援和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的人文关怀。这些作品表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在这样的灾难极限中所凸现出来的人类至爱弥合了灾难带给唐山人的巨大创伤,使唐山人的精神得到升华,人格趋向完善,人性走向完美。刘晓滨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唐山!》是震后第一部全景式地反映唐山大地震变化的长篇报告文学。作者用历史性的手法表现了唐山在瞬间被摧毁的惨绝人寰的大劫难和英雄的唐山人相濡以沫、奋勇拼搏重建英雄之城的艰难历程,详陈了凤凰城涅槃——再生——腾飞的具体走向。他在对大地震作出真实性呈现的同时,热切灌注了充沛的激情和深切的思悟。他从生命的切肤感受与强烈的忧患意识出发,对从生活中采撷来的大量素材进行了哲学的观照和情感的灌注,从中提炼出理念性的晶体,使读者不仅看到了客观的真实,还得到了一种理性的收获。作品通过大量典型的事实鲜明地透示出这样一个审美指向:新唐山“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还有一种大无畏的气概,还有一种昂然的站立和铁骨铮铮的锐意进取精神——这就是抗震精神”,即“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方明的长诗《这一条断裂带》对大地震灌注了充沛的激情和深切的思悟,探求了唐山人在大地震中所形成的抗震精神,表现了唐山人在这毁灭性的灾难中,面对死亡超越死亡、面对灾难战胜灾难的伟大壮举。李润平的长篇报告文学《四天四夜——唐山大地震之九死一生》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表现了在生死临界点上对生命的深度体验,对人性的深刻感悟,对爱的深切怀恋,表达了“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讴歌人性”的悲悯情怀和感恩思想。张庆洲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警世录》不仅真实全面地报道了大地震前后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用全球的意识阐释了唐山大地震对整个人类的启示和警世意义,发出了“生命的尊严高于一切”的呼告,探寻了唐山大地震这个人类大悲剧如何早期预警避免,尽量减少牺牲,保护珍视生命的命题。墨微的《地震孤儿的故事》、《三个人的月亮》等唐山大地震题材的广播剧文学,通过震后对地震孤儿的抚养、家庭的重组,表现了爱与恨、人性与金钱、灵与肉的激烈冲突。这些作品不仅构成了唐山大地震文学,同时对我们回望唐山人民众志成城、相濡以沫走过的风雨历程也是很有意义的。关仁山的长篇报告文学《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描绘了唐山和汶川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却同样遭受大地震劫难的情景,表现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唐山人民积极参与汶川抗震救灾的爱心和善举,有力地表现了唐山抗震精神和新唐山人文精神。
强烈的现实性还表现在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文学评论上。如赵朕的专著《台湾与大陆小说比较论》有着较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现实精神,被学术界称作是“海内外第一本以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海峡两岸小说的著作,填补了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项空白”。正是因为这部专著具备了上述的特色,很快就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台湾文学馆收藏。马嘶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也同样有着鲜明的现实力量和时代色彩。他一方面从宏观的视角出发,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探讨新时期繁复的文学现象;另一方面又从微观的角度审视、论述了创作中的规律、技巧等细节问题,并客观、公正地评论了许多河北(特别是唐山)当代的作家作品。《谈河北小说创作的现状和前景》、《一个公民意识诗的群体》、《骚动的节奏,淳厚的乡情——唐山文学创作掠影》、《张学梦论》等评论皆是以饱满的热情和公允而深刻的笔触评论本省作家的作品的杰作,对河北文学和唐山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杨立元主要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在全国最早发表了评论“三驾马车”的评论,为“三驾马车”走向全国起了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后来,他又集中地对新现实主义作品和新现实主义思潮进行掘进性的研究,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专著《“三驾马车”论》被著名文学评论家崔道怡称为是“在为一个历史时期的一定文学现象做出学术性的总结,留下文献性的档案”。“这部书,犹如史卷,历久弥新,会成为现在和今后人们回眸文学历程时不可不看的重要参考”。专著《新现实主义小说论》被评论家认为是“以创造性学术姿态和更为宏阔的批评视野,解读世纪之交现实主义小说的最新景观,其深邃的理论探索和精辟独到的见解,使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得以深化与延展,也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后续书写提供了可贵的参照”。同时,他在文艺理论和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上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如他的新作《创作动机论》就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创作动机的专著。它从审美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对创作动机进行了深入、独到的研究,并进行了新的理论建构,审美视野宏阔,涉猎范围广泛,内容翔实,形式新颖,可读性较强。
执著的写实手法。唐山作家重视生活实践的亲历性和生命体验的深刻性,逼视本土生活的重大史实和重要的生活现象,大胆剖解,高屋建瓴地予以审美呈示。他们虽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的传统手法,却是以新的审美方式结构来建造艺术文本。他们的许多作品取材于唐山历史和现实生活,表现出一种真实真切的审美形态。如单学鹏的长篇小说《劫难》、《海湾三部曲》,关仁山的长篇小说《福镇》、《风暴潮》、《天高地厚》、《白纸门》,关仁山、王家惠的长篇小说《唐山绝恋》,墨瑶的长篇小说《霞满龙湾》,刘晓滨的长篇小说《等待地震》、《废墟狼嚎》,何玉湖的长篇小说《燃烧的家园》,肖波的长篇小说《杨三姐》、《告状之后》,赵栋的长篇小说《成兆才传奇》,阎瑞赓的长篇小说《冀东大bao动》、《遍地八路》,南枫(吴慧生)的长篇小说《血光——长城抗战实录》,伦洪波、杨立元的长篇小说《滦州起义》,张玉洁的长篇小说《老呔商帮》,杨永贤的长篇小说《潇潇雨歇》、《母亲韵歌》;长正的中篇小说《夜奔盘山》,刘宝池的中篇小说《“黑金”在黎明前燃烧》;王立新的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刘晓滨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唐山!》,关仁山的长篇报告文学《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马嘶的长篇报告文学《勇敢者的伊甸园》,王德江的长篇报告文学《镇邪之剑》、《车轮下的申诉》,阎克岐的长篇报告文学《抗日英雄节振国》、《黑金热土》,张庆洲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警世录》;徐国强的诗集《悲壮》,孙武勋的诗集《海韵诗稿》,卢品贤的长诗《讲述长城的故事》;长正的散文集《五色土》,马嘶的散文集《芦笛集》,孟翔聚的散文集《栗花香》,老剑的散文集《老插记事》、刘向权的《咬断草根蒲香远》、杨立元的散文集《家乡戏》;王家惠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剧本《曹雪芹》,任荣会等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剧本《大龙脉》,墨瑶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剧本《京东三枝花》,墨微的广播剧剧本《地震孤儿的故事》、《三个人的月亮》,杨海光、谷景峰的长篇广播剧剧本《成兆才》,姚建国的电影文学剧本《但愿人长久》,赵栋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戏圣成兆才》等都艺术地再现了逝去的历史和多彩的现实生活,给人一种亲历的感受。他们在描述事物客观形态的同时,更注重对人物复杂感情和内在冲突的开掘,并融进深切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悟,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蕴。如关仁山的“平原系列”小说,深刻地揭示出农民与土地的新型关系,细腻真切地表现了新一代农民由挣脱土地向往城市又回归土地再造家园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他的《天高地厚》深刻地反映了农民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时自身命运的变化和精神世界的拓宽,真实地摄录了农民们在社会进程中行进的沉重步履和心灵流变的艰难历程。它是记录当下社会农民改革前进的史诗和“史记”,全景式地反映了在改革开放这个变革时期农村的巨大变迁,真切地揭示了中国农民命运发生变化的深刻原因和意义,也表现出作者对历史和现实深刻审视和思悟、对中国农民的无限关切和同情。他的“雪莲湾系列”小说表现了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物质进化、道德退化,物欲膨胀、精神萎缩的矛盾。他一方面着意追寻“雪莲湾”的高洁、纯净,另一方面又无法抗拒地写出了“雪莲湾”被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所产生的变异和污染。如《白纸门》深刻地揭示出了当下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的巨大矛盾,鞭辟入里地剖解了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通过“打海狗”、“找大铁锅”、“开发矿物泥”、“烧船祭祖”等情节着力描绘了渔民对物欲和利益的追逐,同时也表现出了渔民对文化的渴望和文明的追求,以及社会主义新渔村的发展趋势。南枫(吴慧生)以长城抗战为题材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血光——长城抗战实录》,真实地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河北迁西县境内喜峰口、罗文峪地区与日寇大血战的史实。二十九路军将士在日寇向华北全面进犯这一民族危亡的最危险时刻,在长城一线与装备精良、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拼杀。他们用中国古式的大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穷凶极恶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给被民族危机感所沉重压抑的国民心里注入了希望,提高了中国人民为生存而奋斗的民族自信心,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抖擞精神;杀贼敌忾,保我国魂”的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民族精神。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卢品贤用长诗的形式《讲述长城的故事》,用感人的诗句写出了中国人民被迫抗日的无奈和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在民族危亡、人民饱受凌辱的时刻,我们的父兄用最原始的武器与盗贼肉搏血拼,保卫自己的家园,深刻地表现出了觉醒的民族灵魂、挺起的民族脊梁和凝聚的民族精神。伦洪波、杨立元的《滦州起义》表现的是辛亥时期与武昌起义齐名的滦州起义。作者拨开历史的尘埃,用当代意识对其进行观照和审视,并用审美的形式予以生动的再现。肖波的《杨三姐》、《告状之后》写的是冀东民女杨三姐告状前后的事情。作者将历史和现实紧密扭结,将真善美与假恶丑鲜明对照,凸现出了历史的真实美和淳朴的人性美。张玉洁的《老呔商帮》真实地记录了“呔商”在东北地区的发展过程,揭示了旧中国商人的发家史、奋斗史及其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表现了老呔商帮节俭持家的作风、吃苦耐劳的韧性、精打细算的聪明、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所创造出的辉煌业绩。杨永贤的《潇潇雨歇》生动地叙写了冀东农村两个家族的斗争与和解。这使读者在历史与现实的冥冥思索中,感悟到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并从阴霾散尽、风消雨歇,新的太阳喷薄而出中获得审美喜悦。刘宝池的《“黑金”,在黎明前焚烧》中通过对历史的寻觅透视中华民族的演进史,以此再来观照现实生活。作品表现了民族资本家昌茂鬃行总经理王耀宗的爱国精神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为使“黑金”(猪鬃)不落入东洋人之手,他毁灭了工厂和自己,而这种悲剧的根源则在于政府的腐败和民族的软弱。阎瑞赓的《冀东大bao动》和《遍地八路》全景式地表现了冀东抗战革命斗争史实,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包孕在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姚建国的《但愿人长久》则是通过一个母亲和3个孩子的故事,展现了唐山大地震后30年的发展历程。这个既悲壮又辉煌的发展历程着重表现了城市与人,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深刻凸显了这样一个道理:灾难让人性回归,灾难让亲情扩大,灾难让人类精神升华。阎克岐的《抗日英雄节振国》和《黑金热土》,为开滦工人两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节振国、侯占有树碑立传,大力弘扬了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爱憎分明的先进觉悟、忠诚不渝的坚定信念和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王德江的《镇邪之剑》生动真实地描绘了“全国优秀公安局”——迁西县公安局在一个时期以来所成功破获的形形色色的案件,热情讴歌了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而明察善断、舍生忘死、忠于职守的广大公安干警。《车轮下的申诉》则歌颂了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鞠躬尽瘁的交通卫士的牺牲精神和奉献意识。
深刻的理性力量。唐山作家群一直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现实生活的嬗变和演进中发现和表现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现象和问题,用作品承载着他们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命运的深切感悟,以及对历史走势的紧密追寻和深切追问,显现出了深刻的理性力量。如张学梦善于在开阔的社会大背景中置放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和哲学认识,从《现代化和我们自己》到《休息吧,形而上学》、《生产力之歌》等,无一不体现出他对时代行进走势的推断和前瞻。他用《人之歌》为人的解放、为思想解放呐喊,对人的诞生、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审视。单学鹏三卷本的长篇小说《海湾三部曲》塑造了一批改革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表现了他们在改革大潮中的升降沉浮,把他们复杂的性格与复杂的社会现实胶合一起,以此反映出时代进程的本质规律:生活是一个伟大的悲剧,是人类充满艰辛苦难而又神圣庄严的历程,它是以开拓者的痛苦甚至牺牲为阶梯的。这些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改革者是在艰难时世中迎着时代的暴风雨而诞生的,在与风浪的搏击中成长的;而贪图安逸、追求个人私欲者,尽管被推到时代的潮头,也只能成为被时代抛弃的落伍者。这正是这些形象所显示出来的思想意义。关仁山的中篇小说《落魂天》用寓托式的手法触及了当代人最敏感最实际的课题:人性与金钱的倒错,存在与环境的失调。它将世纪末人格的分裂、灵魂的污染、生命的无奈、生存的尴尬揭示得入木三分。价值的发现与人性的丢失,观念的变化与道德的泯灭同时发生,又紧密包容,使我们得以看清世界的真相以及造成这种情状的内因。他的另一篇中篇小说《九月还乡》则写了乡下女九月随着进城大军涌进城市,去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她不甘心理想的火花被物欲所湮灭,带着用身子换得的钱又回到了家乡,创办了新型农场。这不仅是她谋生经历的循环往复,更标志着她又重新找回了失落的人生价值。这种观念的变化是一种时代潮向,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董天柚的长篇小说《纸风车》用其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展示出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感悟与对少年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深切关注,并由此表达出在喧嚣与混乱之中的生存智慧以及如何保持人性的本质与光辉。何玉湖的长篇小说《是什么使我们幸存》是通过一个家族的历史来揭示我们民族幸存和赖以发展的秘史。作品既从一个独特视界观照中国人的生态和心态,也表现了亚洲殖民地国家扭曲的精神史。它依据亚洲殖民地的历史,对照西方列强本无公平、公正的历史态度,返观我们自己当下的困境,追寻不可盲目模仿西方、必须自己来摸索、探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前进的道路。肖波的《告状之后》揭示了保守落后的封建思想和狭隘自私的小农意识作为一种强大的集体无意识,一直在制约和制控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不能正确地看待和对待正义的力量。杨三姐在打赢了官司之后,民间的流言蜚语却把她涂抹得面目皆非。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劣性和陋习。这种民族的劣根性现在仍在制约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落后并甘于落后的根本原因。刘宝池的《影壁魂》也同样用强烈的批判精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心灵的戕伤。作者通过影壁这个具象宣泄出对世代世袭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像阴魂一样禁锢着人们灵魂的愤懑以及对此要穷根绝底的呼声。这些作品在创新求变的改革时代,无疑有很大的启迪意义。这种深刻的力量也同样表现在散文、格言和诗歌创作上。张丽钧善于在生活的原矿中挖掘美的元素并将其打磨出美的光芒。出于女性细腻的直觉和诗人一样灵动的感知,她总是能够十分敏锐地捕捉到现实生活中那些富有意味的细节,并以传神的文字将这些细节通过精彩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再经精到的阐释、生发和引申使这些细节顿生亮色,从而使她的散文作品产生一种远远超过文本本身的巨大的美学效应。李思业将审美的笔触掘进和拓展到生活的深层和人们心灵的深处,追踪社会热点和审美焦点,凝聚历史经验和个人感受,将泛化、博杂的生活感受浓缩、提炼、升华为文采斐然、警策动人、醒人心扉的警句箴言,累积成一部部颇具分量、极具启迪和指导意义的格言集。卢品贤在诗歌创作中把对社会的观照与对个性生命的体验和谐地包容在自己的心灵空间。她着意地寻找属于自己情感特征的那片处女地,默默地跋涉在缪斯为她设置的鲜花护卫或荆棘丛生的路上唯美向善,时刻在为她的诗歌寻找辽阔的精神背景和审美价值。
独特的创新手法。唐山作家群并不墨守成规,在操作方式、取材视角上都力求以新的审美方式显示自己的发现和创意,在写实风格的笼罩下,也弥散着一种吸纳外来文化、创造求新的气势。如张学梦、刘晓滨、徐国强、郑子森、李志强、东篱等诗歌借鉴现代派诗歌创作技巧,关仁山、刘晓滨、何玉湖、张楚小说中对魔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墨微的广播剧、郝立轩歌词、李思业格言创作中对象征等手法的运用等。如刘晓滨的长篇小说《等待地震》打破了寻常式的情节模式,而是用一种特立独行的沉思方式,详细地描述了已经发生多年的大地震带来的惊恐感和撕裂感依然笼罩在人们的心头,笼罩着这绿意葱茏、盎然拔节的城市。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作品用扑朔迷离的自然现象解析了人性的延展和变异。同时作品无处不在地尝试着以一种绵绵的耐心和旷远的背景变构,营造一种略显艰难而非艰涩的气氛。阎瑞赓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遍地八路》采用的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易翠屏姐弟英勇抗日用的是现实主义写法,而易翠屏继承先祖医道,立志要给侵略者解剖、回炉正心、修补缺陷、重铸人性、再造物灵,用的则是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这部作品还聚集了新历史小说的一些艺术要素,也采用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尤其是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使得该作品跃升到一个新的审美层次。张楚、刘荣书、唐棣等青年小说家创作似乎更注重内倾性,所以也更具有心灵表现的主体意味。如张楚一直是以一种诚实的写作姿态,用敏锐的感觉和精致的表达,把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塑造得个性鲜明、意味繁复,从而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沉默的世界,使读者在那个沉默的世界中,领悟到超出作品之外的象征意义。他的小说总是从暗中不经意间击中人们内心深处最为柔软的地方。他经常书写的是基尔凯郭尔笔下所谓“孤独的个体”,并以变形与荒谬的方式来表现人内心的精神困境,用现代都市人良知的反常与异化彰显出现实世界的荒诞面貌。青年诗人们更常用象征、隐喻、自由联想等表现手法,构筑独特而宽阔的审美空间和艺术天地。李志强、祝雅丽、东篱善于运用“陌生化”的某些原则,打破诗歌创造的惯常的方式,把现实中物象加工变形,以唤起人们对事物更为新奇独特的审美感受。
各种体裁齐头并进。唐山的文学创作并不是以某一种创作体裁为特长,而是呈现出全线出击、齐头并进的态势,每一个门类都有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人物。如诗歌中的张学梦、刘晓滨、徐国强、田歌、方明、卢品贤、郑子森、李志强、祝雅丽、东篱等,小说中的关仁山、长正、单学鹏、墨瑶、刘晓滨、何玉湖、王家惠、肖波、阎瑞赓、刘宝池、吴慧生、张楚、刘光菊、刘荣书等,散文中的长正、马嘶、李永文、张丽钧、张书琴、贾玮等,报告文学中的王立新、孟翔聚、刘晓滨、张庆洲、王德江等,文学理论(评论)中的马嘶、赵朕、杨立元、姚建国、张哲明、杨迎新、潘石等,影视文学中的关仁山、王家惠、墨微、姚建国等,儿童文学中的董天柚、长正、张荣珍等,广播剧文学中的墨微等,格言中的张学梦、李思业等,歌词中的郝立轩、董桂伶等。这种情况在全省其他地区并不多见。
创作梯队依次续接。唐山作家群从未出现过断档和间隔。老一代艺术家依然老骥伏枥,创作势头强劲。如张学梦一直在诗坛上领唱,创作了大量的诗歌。马嘶退休以后仍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一代宗师魏建功》、《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1937年中国知识界》、《负笈燕园》、《往事堪难首——百年文化旧案新解》等多部作品,以显真和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值得回望的人生历程。长正创作了散文集《陌上黄花》、《往事》和小说集《桃花泪》等多部作品。墨瑶专注于滦河文化的研究,发起建立了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并承担《滦河文化研究》主编,出版了《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等多部著述。杨永贤退休以后创作了《潇潇雨歇》、《明成王朱棣》等长篇小说和多部报告文学。赵栋创作了电视连续剧《戏圣成兆才》剧本,赵朕、田歌、刘静远、阎克岐、孙汝举等老作家亦壮心不已,笔耕不辍。中年作家中的关仁山、王立新、刘晓滨、何玉湖、王家惠、徐国强、肖波、董桂伶、杨立元、郝立轩、姚建国、刘宝池、吴慧生、张庆洲等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关仁山创作了长篇小说《白纸门》、长篇报告文学《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王立新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痛别北京》,何玉湖创作了长篇小说《是什么使我们幸存》,墨微创作了26集反特电视剧《误入军统的女人》,杨立元出版了理论专著《创作动机论》、《“现实主义冲击波”论》。唐山作家群的后续梯队也较为强盛。诗歌中的李志强、祝雅丽、东篱等也一直锐意进取、勤奋写作。李志强创作的长诗《铿锵西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铁路建筑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壮举,高度赞美了为民族振兴、国家复兴而无私奉献的建设者们。东篱出版了文集《低于生活》,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思考。散文中的张丽钧、碧青、贾玮、采薇等青年女作家也表现出了创作上的新的追求:她们多以自然之物或生活琐事呈现自己的心灵感应,在富有情感魅力的话语中表现出一种审美体验的细腻性、言说的亲切性。她们的审美空间也显得格外舒展开朗、美丽清新,显现出一种空灵飘逸、淡雅平和的美质。如张丽钧的散文虽小而大,虽温润而凛冽,通过凝视而进行透视,通过点染而实现铺排,在方寸之间可见旷远的精神架构,在精挑细选的一词一句之内得现高贵的人文情怀。碧青、贾玮、采薇的散文是朴素、澹远、丰富和深邃的,她们在对绚丽多姿的景物呈现中,始终流注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景物为乐的审美情思;自然景物在她们情感的辉映下,情与景偕,境与意会,弹射出动人的美学魅力。
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唐山作家脚踏实地,更加沉实地洞视本土文化的深层内涵,用文学传递着对家乡的爱恋。因为这里是他们创作的厚土,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加积极地追求现代精神素质,吸纳他人所长,创作出既有地方性又有世界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