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滦河谱牒--青龙满族家谱初考

来源:未知 时间:2009-01-09 19:28:00


 家谱也称族谱、宗谱、谱牒,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起源于夏代,见之于殷商,完善于汉朝,兴盛于唐宋明清,绵延不断,一直延续下来。 
 家谱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编纂成帙的称为谱书,一种是只记本支世系的称为谱单。谱书记载较为详细,而谱单仅排列世系。 
 家谱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的研究涉及到许多领域的多个方面,如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伦理学、民族学、人口学、地理学、教育学等。家谱归属图书,又是文物,还是档案资料。世界上有些国家自本世纪初就认识到我国家谱的重要研究价值,并开始大规模地收集中国家谱。美国家谱学会存有中国家谱实物1430种,微缩复制家谱10613种。 
 满族家谱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家谱的纂修,在体例、形式等许多方面,类似汉族家谱,反映了满族在修谱方面吸收汉族文化的痕迹和色彩。而在内容上则具有鲜明的满族特色。一是有些篇目是根据满族的特殊情况而设立的。如清朝初期,驻防八旗实行移驻制度,每三年轮换一次,因此有的满族家谱便设有“移驻篇”。再如满族特殊的萨满祭祀,在有些家谱中单设这一内容的篇目。二是满族早期的家谱比较简单,八旗制度确立后,原有的哈拉穆昆被八旗组织所代替,审丁编族,人丁户口的登记,皆在所属衙门的旗档之中。为了确定每个人的不同身份和地位,防止混淆差错,制定了严密的户籍制度。满族生子要报户口,并领饷银到18岁;生女有户口的,到婚嫁时给婚嫁银。因此凡生育必报户口,并由所隶佐领严格进行“别宗支、核真伪、稽疏远、考其谱系”。三是满族家谱具有一定的政治作用。清朝八旗制度中,一部分官职可以世袭,因世袭为官者称世职官员。申请世袭官职,必须出示得到官方承认的家谱后,经八旗都统核实上奏,皇帝颁发敕书。这样,敕书和家谱成为承袭世职的重要凭证。
 满族自古以来就很珍重家谱,因为满族家谱不仅可以反映出满族各宗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还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个家族的流源、历史、世系、名人事迹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是对子孙后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正如《马佳氏家谱文献汇编》中所说:“满洲最重宗谱,盖用于怀先德,熟知所分藏支脉,垂示后人,其俗也源远,其法也至善,何则,满洲旧有尊祖敬宗之习,喜闻先人之功绩,用以勉励自己,又有景宪守法之俗,知为某部某人之胤,又藉以约束自己,于国于家有益。”因此满族先人称家谱为传家宝。
 青龙满族自治县居住着满、汉、蒙、回、苗、朝、壮等十几个民族。全县五十多万人口中,满族占65%。在满族八旗中,青龙就有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镶黄旗等。
 在青龙这片土地上居住的满族各旗,是怎样来到这里的呢?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真假难分。通过对满族《家谱》的考察,查清了居住在青龙的满族各旗的不同来历。
一、奖励军功
 青龙一带在历史上居住过山戎(奚)、东胡、匈奴、乌桓、契丹、蒙古等民族。明王朝建立时,青龙一带的居民主要是蒙古族和汉族。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边疆的安全,沿长城以北二百华里划为中立地区,汉蒙各族均不得在此居住。致使这一带土地荒芜,草木丛生,成了山禽野兽自由出没之地。
 清朝定鼎北京统一中国后,为解决随帝入关满族的生计,顺治初颁行圈地令。当时规定圈地范围,只限于近京州县无主荒地和明朝皇室勋戚所遗庄园。但在执行中,许多有主土地被圈占,造成一部分汉民流离失所。当时有识之士曾向朝廷建议,请求允许关内百姓到关外开荒种地,遗憾的是这样好的建议未被采纳。直至康熙八年春又圈占民田,京畿一带汉民被迫迁徙,多至失业,非委身于沟壑,则走险于绿林。康熙帝为抚慰民心,安定天下,于同年六月十七日手谕户部:“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圈者,悉令退还民间。……至于旗人无地也难资生,应否将古北口等口外空地拨给耕种。著议政王、贝勒大臣确议以闻。”户部接旨后,急速派人到古北口、冷口等口外地区勘察。于康熙九年上表奏称:“今以古北口外地拨于镶黄旗、正黄旗,罗文峪口外地拨于正白旗,冷口外地(即今青龙满族自治县)拨于镶白旗、正蓝旗,张家口外地拨于镶红旗、镶蓝旗。”康熙帝准奏。于是镶白旗、正蓝旗十二名立有战功者先后出义院口至冷口之间的各关占地。凡一日内绕一周的土地均归其所有,因此称为“跑马占圈”。这些立有战功者圈占了青龙河以东的官场、碾子沟、土胡同、娄子石、小岭西、张杖子、新庄子等地。
 居住在娄子店、官场、庄窠的正蓝旗董氏家族,清道光十六年所修《家谱》记载:“世祖(讳)一道,生子三人,本籍铁岭人氏,随驾征讨,不畏锋镝,舍死忘生,……皇上念我祖辈有功,恩赏功勋地三百余顷,坐落口外。祖世祯、世杰、世英三人随征入关,直赴京都……进取西安,抚定河南,攻克扬州。对敌一百五十阵,降文武官四百四十员,降马步兵三十一万七千五百。……吴三桂背叛,余二祖率领文瑞、文陞……父子十六人随主南征。一路降服平定浙江、金华、福建等处,扫灭吴三桂。余祖得功牌十数面,恩赏行圈地……祖遂占滦州法宝庄、喜家桥,昌黎县境内于家坨、围场共地五圈。又占刘家口、徐流口、河流口、青山口、桃林口五口之外(均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境内)” 。董家子孙为纪念祖功,建立祠堂,供有祖先的刀枪、弓箭和血衣,每逢年节,后世都到祠堂祭奠。
 奖励军功出冷口来圈地的还有李、张、冯、于、翟、关等家族。他们圈占了青龙的北部和中部。李氏家族二世祖李明诚是清乾隆年间六品文官,其夫妻身穿官服的巨幅画像,至今仍保存完好。
 碾子沟腰庄张氏《家谱》记载:“始祖……系辽阳河工堡人,我清奋起,以从龙功屯田永平府滦州。……康熙年间沿边圈地,分临榆县义院口外土胡同屯田住蓝旗界,先世即正蓝旗人。”(土胡同今属青龙满族自治县)
 娄丈子乡镶白旗关氏《家谱》记载:因先祖有功,于康熙九年跑马占圈来青龙。后来族中出了一个正五品文官,解放前一直是当地最显赫的家族。
二、赏赐皇亲
 清廷曾把冷口外的部分土地以王租、祭田等名目赏赐给皇亲,以减轻朝廷的负担。皇亲受赏后,便派“皇粮庄头”带领庄丁出关占地,由皇粮庄头驱使庄丁耕作,并将租税按年上缴皇亲。
 大石岭乡王姓家族,其先祖封为么道侯,属正蓝旗,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额驸。其妻固伦公主死后,顺治皇帝便将冷口外的部分土地赏给么道侯作为固伦公主的祭田。当时未派人出关。直至康熙九年,镶白旗、正蓝旗来这里圈占土地后,么道侯的后裔才派族人率领庄丁出关占地,建立皇庄,由族人担任“皇粮庄头”,一直传袭到民国年间。在其后代保存的《家谱》、《皇粮庄头执照》中记载:“自国初顺治年间,蒙世祖章皇帝恩赏公主祭田。地方坐落在永平府迁安县之冷口外草碾等地方……” (今属青龙满族自治县)
 八旗宗室设在畿辅及山海关外、张家口外、冷口外的田庄达1335所之多,设在青龙境内的大约有100所。
 清初,皇亲、宗室的“皇粮庄头”,由于“山高皇帝远”,欺压民人、庄丁的现象比较普遍。为制约庄头的不法行为,雍正帝曾手谕户部:“……庄头人等有在州县地方生事者,著该州、县官竞行呈报尔衙门,尔等追查训饬,若不悛改,即行斥革。著行文直隶巡抚,凡有皇庄州县地方,通行晓谕。至各庄头交粮时,须逐一查问,将生事之人,严加训斥,不肯悛改者,即行斥革。”
三、出关狩猎
 清代《永平府志》载:“口外野兽有元貘、巨虚、虎、熊、豹、黄羊、野猪、豺狼、猴、猨。八月,义院口外辄有猴数万至,尔月乃去,农家苦之。”
 口外禽兽繁多,清廷早有所闻。早在顺治年间,就曾派兵来口外狩猎。当时出关的有四大姓,十三户,通称三肖四邵五马一支杨,不久又被调到马兰峪。康熙九年,内务府都虞司派正白旗十二名千总(满语他坦达、正六品),各率一百五十名旗丁出冷口圈占土地,狩猎垦荒。据出关各姓氏家谱记载:这次出关的共有十六大姓,即:张王李肖,佟宋满高,刘杨谢马,金于崔邹。当时圈占地域是:东至青龙河,南至冷口,西至擦岭,北至虎头石。12名千总共圈占土地三万六千亩,每名千总允许有十五名佃户。千总以下旗丁在圈占的土地上自耕自食,不纳税。每年要向内务府都虞司御膳房缴纳7240只雉鸡。当时称“雉税”,俗称“野鸡捐”。为完成“雉税”,每名千总手下设十几名鹰手苏拉,专司猎取野鸡的任务。肖营子杨氏家谱中,列有“内务府都虞司正白旗鹰手苏拉“十六人名单。每名千总交活雉鸡雌、雄各一只,冬至前送到,备天坛祭祀用,其余交死鸡,每年分冬、腊、正、二月四次交送,由千总亲自押送京城。车上立有三角形黄龙旗,上书“御差”二字,沿途州县见到此旗,必须及时护送。
 初时,猎取雉鸡非常容易。后因人口不断繁衍,荒地多被开垦,林木也被砍伐,山禽野兽逐渐减少,单靠鹰手很难完成任务。因此他坦达不得不把雉税按照地亩多少摊派给各户。到光绪年间,雉鸡日趋减少,各户也无法去完成此税,遂又改为折成银两交纳。对此,出关狩猎的各姓氏《家谱》均有记载。
四、驻军屯田
 清初,为确保中原和边疆的安全,陆续派八旗兵至全国各地驻防。从顺治二年开始,先后在山海关至古北口长城各关口设八旗驻防。初时,驻防的八旗官兵每三年一轮换,均不带眷属。自乾隆始,固定下来,家眷也迁到驻地,形成了长城沿线的满族聚居区。
 青龙的土地被清廷宗室、王公、勋臣圈占后,有些土地则赐给了驻防长城各关口的八旗官兵,这部分土地被称为“官员田庄”和“兵丁份地”。
 青龙东部多属于驻防山海关八旗官兵的赐地。居住在木头橙、干沟等地的正蓝旗周、林、匡、李、丁等姓氏家族的《家谱》记载:设置在这一带的庄头,大部分是辽阳、沈阳一带随帝入关的汉军八旗。初时,由关内招汉民来此耕作,后来渐渐把土地租给汉民,庄头负责收租,然后转交驻防山海关等地的田主。他们的祖辈都是“官员田庄”的庄头,持有印着“康龙凤”和“上至青天,下至清泉”的《红契大诏》,任何人不得进入所占的范围内采矿、伐树。
 这一带的庄头见这里东达沈阳,西通承德,北达赤峰,南通秦皇岛,交通发达,商贾云集。他们就地投资,办起了“五行八作”, 商贾把粮食、皮货拉来,与关内来的商贾交换布匹、杂货运回。这里日渐繁荣兴旺。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同治二年设立干沟汛,配把总一名,驻兵二十名,隶属山海关驻军管辖。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办“五行八作”的庄头都成了富翁。当时的临榆县令肖宣德作诗叹道:“一百里外是干沟,多少庄头作市头,不应官差种官地,山中别有古春秋。”
五、奉命垦荒
 按照康熙九年二月户部的奏表,拨给镶蓝旗的地域在张家口外。但因张家口外空地不足,因而一部分镶蓝旗有功人员奉命来冷口外垦荒。据八道河乡邢厂、公厂、王厂三村王、邢、郑、龚等姓氏家族的《家谱》记载:当时由一名佐领率领二十余名骁骑校及其眷属,来到都山南麓,圈占了南北长50华里,东西宽40华里的坡地和荒地,这里山势高峻,峰峦起伏,较平坦的河川地仅有十五华里长。他们议定五里一村,遂由东往西建立三村。
 为了处理三村各项事宜,他们在三村之间的王厂村建立武备衙门,衙门内竖有“红黑漆棍”,专门用来处罚违纪骁骑和庄丁。当时流传着“红黑漆棍,打死勿论”之说。
 康熙十二年,三藩叛乱;沙俄不断在东北入侵黑龙江流域;蒙古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南侵。到了十八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者勾结西藏的反动势力,侵略后藏。在这峰烟四起,战争频繁的几十年里,八旗制度始终保持了具有军事、政治、生产三方面的职能,一直坚持三丁抽一,披甲从军。战争需要时,人人都要准备随时应征入伍。始终保持着“出则为兵,入则为农”的八旗传统。八旗壮丁从军要自备马匹。因此除垦荒种地外,还要饲养战马。他们把水草繁茂的地方作为公用牧马地。这里的“牧马”村,便由此得名。
六、分户迁徙
 清朝中期,在关内圈占土地的满族,随着人口的增加,原来的居住地难以容纳,便采取分户迁徙的办法,把子孙及庄丁分迁到关外圈地范围内居住。正蓝旗董氏家族,顺治、康熙年间,在关内外圈占大量土地之后,全家族仍住在关内的滦县法宝庄、喜家桥,昌黎县于家坨等地,每年秋冬,派人到关外收取地租。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关内的住地难以容纳,于乾隆年间,把家族中的四支迁到关外圈占的土地内。当时的《家谱》中记载:“蒙吾皇上念吾祖辈有功,恩赏功勋地三百余顷,坐落口外,延及吾辈相传五世,近又迁居桃林口外,……”
 居住关外的满族,由于人口增多,也都采取分户迁徙的办法。原住肖家营子的杨氏家族,于嘉庆十四年部分子孙和庄丁,分别迁至圈地范围内的五个村落,并将此事记入《家谱》:“我杨氏始祖,本系铁岭人也。清初随龙定鼎,标入正白旗满洲包衣牛录,赏功赐地。故康熙九年出冷口,居住横河肖家营子,至今传十三世。而子孙繁衍,宅地狭隘,有分处他乡者……”杨氏家族由肖营子分迁到响水沟、孟家铺、榆树沟、土石门、大石门、大丈子、井沿子、土坎子、骆驼岭、打虎店等地。当时的杨氏家谱记载,每人尚均土地二百二十亩。西双山李家保存的家谱记载:李氏家族分居后,由娄子店分迁到西双山、三叉榆树、逃军山、大石门、湾丈子、苇子沟、拉马沟、响水沟、肖丈子、头道丈子等地。
 有些家庭在分户迁徙时,为防止后世子孙相见无凭,他们便各执家里某一制作相同的物件,做为后世子孙相见的凭证。正蓝旗于家兄弟八人分别迁徙到马圈子西庄、大狮子沟、大于杖子、东干河子、温家河子、小汇河等地。他们分手时,每人带走一个相同的陶瓷冰盘,并记入家谱中上。其中东干河子于家的冰盘至今保存完好。
 七、逃荒避难
在清代,尽管有很多满族来青龙占地垦荒,但同关内相比,这一带仍是地广人稀,山坡河畔还有很多未开垦的荒地。对于青龙东部,清代抚宁县令张上和在《十八盘》即事诗中描写到:“人家在何处,鸡犬白云隔,……短垣修且整,四顾无一邻。”对于青龙西部,清代《迁安县志》有确切记载:“白羊峪口外,道路崎岖,仅可通马。俯视河流如线,由北而行,自二道拨至七道拨,计三十里,至八字岭皆深山无人烟。”因青龙一带从东到西闲地较多,所以关内各地遇有灾害,满、汉等各族贫民纷纷逃往关外。他们或垦荒自食,或租种土地,或投亲置产。从此这里的满族除正白、镶白、正蓝、镶蓝四旗外,又增加了镶黄等旗。逃荒来的还有蒙、回、苗等族人,使这里成了许多民族共居之地。例如大于杖子乡铁炉沟村镶黄旗徐家,于康熙中期从北京逃难来此定居。现在徐家人口已从铁炉沟发展到牛心坨,白城子一带。青龙镇马杖子村正白旗马家,因山东闹灾荒,于嘉庆年间来这里垦荒定居。三拨子乡的五拨子、六拨子、七拨子等村,就是因为当时逃荒人群出关定居的先后顺序而得名。对于这种情况,清代《承德府志》也有记载:“口外隙地甚多,直隶、山东、山西人出口耕种谋食者岁以为常。今中外一家,口外仍系内地,小民出入原所不禁,一转移而向旷土,游民兼得其他,实为古所未有。”清代迁安县令靳荣藩见昔日渺无人烟的荒草地变成了五谷丰登的米粮川,感慨万千,欣然命笔:“冷口迢迢近热河,八沟三塔广坡坨,陪都内外年年熟,容得中原万灶多。”并自注云:“庚寅、辛卯间(即公元1770年、1771年),山东、山西、河南人出冷口、喜峰口垦荒就食者多。”青龙的满族中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出关避难于清代来关外定居的。这些满族的先祖在清廷述职有失,惧怕严重的惩罚,由京城逃到关外避难,他们当时即将旗人(满族)改为民人(汉族)。直到解放后才恢复旗籍。
自康熙九年以来,满族各旗由于奖励军功、赏赐皇亲、出关狩猎、驻军屯田、奉命垦荒、分户迁徙等原因来到青龙。三百多年来,满族与汉族及其他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互相联姻结亲,关系亲密无间。但青龙满族仍然保留许多明显的民族特点,绝大多数家族至今还保存着清代、民国时期的《家谱》。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有的冒着生命危险,把《家谱》和其他一些有关满族历史的文物资料保存下来。青龙满族自治县成立后的二十年来,有的为了续、修《家谱》,千里迢迢去辽宁的抚顺、辽阳、铁岭以及吉林和黑龙江的满族发祥地,进行寻根访亲,学习考察。许多在动荡的年代里《家谱》被毁或丢失的,又都重新建立《家谱》。许多家族用《家谱》中先辈们的英雄业绩来教育后一代。以勤劳、勇敢著称的满族人民,在祖先开辟的这片土地上,与其他各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

通讯地址: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政协
邮编:066500
电话:0335-7861336  7866166  13315350113
电子信箱:tiannumulan-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