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建昌营补充师”,记录老区“支前情”
来源:未知 时间:2009-01-09 19:35:00
提起这迁安县“建昌营补充师”,能知道的世人己不多。正巧在北京著名集邮家常增书的收藏品中,有一封“大抗战”加盖“冀察热辽暂作”改值邮票实寄封,该中式信封正面用蓝墨水书写,由于年代久远受潮,有的字迹己不清,但尚能辨清此信是由河北迁安县“建昌营补充师xx二营四连”,寄“路南昌黎县x区北沙x村公所交李小明同志查收”( 常增书 1994年12期《集邮》28-29页) 。封背面下边压封舌贴有1枚用“大抗战”12元加盖的“冀察热辽暂作100.00”邮票,用“冀东迁安”单线三格式蓝黑色日戳盖销,销票日期为“37.11.26”(即1948年11月26日,正是著名的三大战役----平津战役的前夕。)透过这封贴有“大抗战”加盖改值邮票的实寄封,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在解放战争期间,革命老区人民那股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父送子、妻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又浮现在眼前:
1946年8月25日,中共冀东区党委发出《坚决进行自卫战争,彻底粉碎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的紧急指示》。迁安县委、县政府立即动员全县人民投入自卫战争。到12月底,迁安人民为保卫土地改革胜利成果,积极投身到自卫战争中,先后三次掀起扩军高潮,共有1598名青壮年晌应号召,报名参军。翌年2月,根据反顽自卫斗争的需要,全县再次掀起扩军高潮,仅两个月时间,又有850名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5月26日,***************************军队及迁安伪政府人员在我军民长期的攻势、围困袭扰下,弃城南逃。当年7月,冀东迁安县又一次掀起“翻身青壮年踊跃参军”的热潮。据张玉泉《中国***************************迁安县历史大事记》记载:“彭家洼村村主任赵治国等6名适龄党员带头报名参军,在党员影响带动下,该村24名青壮年参加了人民军队。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机关刊物《团结奋斗》刊登了彭家洼党员参军的文章,表扬彭家洼为参军模范村。建昌营镇翻身回族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有110名青壮年集体参军,组建起回民连,编入迁安县大队。杨团堡村党支部书记杨碧华在全村参军动员大会上第一个报名参军,并号召青壮年一同参军上前线,有100多名青壮年当场报名。郎庄村在党员干部带动下,有100多名青壮年报名参军,组成“翻身连”,村长任连长,村支书任指导员,集体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第一区是受日伪和***************************统治的重灾区,这个区农民翻身后,倍加珍惜胜利果实,有1080名青壮年踊跃参军。截至到1947年底,全县先后有5000余名翻身农民参加了“翻身团”,编入主力部队。”(《中国***************************迁安县历史大事记》1998年10月中共党史出版社94-104页)。
1948年11月初,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的辽沈战役刚结束,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全军整编命令:将野战部队编为野战军。野战军以下辖兵团,兵团辖军(即原来的纵队),军辖师,师辖团。各野战军以其所在地区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中原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11月12日,人民解放军收复承德,热河全省解放。11月16日,***************************指示林彪,东北野战军主力早日入关,包围天津、塘沽、唐山。11月17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东北野战军提前于本月25日左右向关内开动。11月20日、21日、24日,中共中央军委、***************************连续三次电令林彪“取捷径夜行、晓宿、荫蔽迅速行进,各部均走热河出冀东,不走山海关。”(黎典、李铭《河北近代大事记》1986年4月 河北人民出版社366-367页)。根据冀热辽军区《关于支援前线的紧急指示》精神,迁安县委、县政府把迎接东北野战军入关,挺进平津战场,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全力以赴支援平津战役。县、区、村战勤机构发动群众筹集粮草等军用物资,以实际行动迎接人民子弟兵。
迁安建昌营,地处长城脚下,是“冷大”、“三抚”两大公路的交汇点,古有“拉不败的建昌营”之称,是沟通长城内外的通衢大道,更是兵家必争之路。由冷口至野鸡坨,是东北野战军进军平津的重要干线之一,其他道路也都有大批军队经过。迁安人民除肩负补充兵员、筹集粮草、修路建桥、组建运输队、担架团外,还专门在迁安建昌营设立了大兵站,县长兼战勤委员会主任吕枫亲临兵站指导工作,另在大崔庄、迁安城关、杨店子、大杨官营、沙河驿设立了5个分兵站。从集邮家常增书先生收藏的迁安“建昌营补充师”实寄封可知,正是冀东周围各县的翻身青壮年农民参军入伍后,在迁安建昌营集中整训,等待编组、补充东北野战军,参加平津战役的临时军事机构(建昌营大兵站)发出的信件。细查迁安“建昌营补充师xx二营四连”, 因该信封受潮,有字迹不清之处,究竟是迁安的二区某村组建的新兵连,还是收信地址昌黎县的二区北沙x村组建的新兵连?写信人与收信人是什么关系?信中都写了那些内容?因年代久远,受战争、地震、洪水、区域变革等原因,原始档案己不好查找。假如常增书先生收藏的该信封还存有信纸,或者找到收信人昌黎“李小明”,还可能有新的史料、感人的事迹发现,也许给后人留下更多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