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昌黎齐氏族考

来源:未知 时间:2009-01-10 09:46:00
   在滦河流域的下游的昌黎县,有一支齐姓族群。齐姓,在中华民族的姓氏里虽然不是大姓,但在昌黎县却称得上是望族。椐户籍登记,目前在昌黎县境内居住的齐姓有近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五十分之一。
 一、  昌黎齐氏族源
 齐姓,按《元和姓纂》记载,“炎帝姜姓之后。太公望子牙封营邱为齐国,因氏焉。”这就是说,姜齐为炎帝之后,齐人以国为氏,后代因以为姓,是齐姓的由来。汉代,有光禄大夫晋,功臣表平敬侯齐受传封四代,晋有武邑侯齐琰,汉书有齐万年,前凉有后将军齐肃,前寝左仆射齐难。唐代有高阳齐氏、成都齐氏、河间齐氏、清河齐氏,皆为齐受之后,为望族。
 清雍正十年(1732年)的《昌黎齐氏家谱记》记载:“昌黎齐氏在唐官仆射,讳浣字洗心者,其远祖也。定州中山卫人。”《新旧唐书》也记载,齐浣“为晋武侯之后”。说明昌黎齐氏的远祖,是上述4支中的一支。而成都齐氏、河间齐氏和清河齐氏,与昌黎齐氏似乎关系不大,惟有高阳齐氏与昌黎齐氏有延传关系。
 《昌黎齐氏族谱》记载:“齐氏原居定州的中山卫”。史书记载齐氏先祖齐浣为“定州义丰”。义丰,曾属定州,但现在的行政区划却在安国县。春秋战国时期,定州地域属鲜虞国。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鲜虞国改称中山国。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中山武公即位,将政治中心南移,迁都于顾,顾即今之定州市。秦代,仍设中山,属恒山郡管辖。汉初设中山郡,汉永光元年(前43年)复为中山国,所辖包括安国,以后建置虽然改来改去,但义丰始终归定州所辖。查保定市的一些县志,齐姓人很多。这样看来,昌黎齐氏的祖籍确实是“中山卫”,历史上说在定州没有错,但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则应是河北省的安国县。
 昌黎的齐氏是怎么从安国迁到昌黎的?据族谱记载,“至宋季敬传祖,由中山卫徙昌黎之石各庄居焉”,并没有说明其因。查史书,后汉乾佑元年(848年)三月,辽嘛达与耶律忠率兵打到定州,大肆进行焚掠,驱赶所以的定州人弃城北走。辽金时期,契丹国建立政权以后,为了加强统治,巩固防地,契丹的统治者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辽太祖神册元年至辽应历十一年(916~961年)间,先后掠北宋河北西路定州民于今卢龙县境内侨置望都县,于今昌黎县境内侨置营州邻海军并广宁县。《昌黎县志》记载:“辽太祖天赞二年(923年)在此地安置定州俘户置广宁县,隶属平州所属营州,并设营州邻海军于此。”上述记载说明,昌黎的齐氏族人,不是自愿迁移到昌黎这个地方的,齐氏的先祖是被迫作为俘虏安置到昌黎的。齐氏的先人一是为了保持北宋臣民的正统身份,二是不愿身负“俘虏”的辱名,才在家谱上记载“至宋季敬传祖,由中山卫徙昌黎之石各庄居焉”这样一段话。
 笔者儿时曾多次听长辈们讲,齐氏是从山东迁移过来的,此话也没有说错。金代后期,由于蒙古贵族军队的不断侵扰,昌黎一带的大部分村落遭到摧毁,致使人口不断外迁。在昌黎县石各庄居住的齐氏家族,不得不象族谱记载的那样,“后避乱山东,时来时去,不知几历年。所复归昌黎,至桂祖官山海关兵部主事。”关于齐桂是否当过山海关兵部主事,我曾查过山海关的旧志,但没有文字可以考证,只能待以后再考,所以暂不能确定昌黎齐氏家族从山东迁回昌黎的时间,但明代回迁是肯定的。
 二、昌黎齐氏先祖
 据《昌黎齐氏族谱》记载:“当年原有旧谱,历代久远,屡遭兵燹,厥后无闻”。目前看到的是民国8年(1919年)夏七月续修的。这部家谱追溯最早的远祖,为唐代的齐浣。但从《旧唐书》、《新唐书》记载的齐浣,还可追溯到晋代的齐琰。
 关于齐浣,《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五十三记载:齐浣,字洗心,定州义丰人。少开敏,年十四,见特进李峤,峤称有王佐才。中宗在庐陵,浣上言请抑诸武,迎太子东宫,不报。及太子还,武后召浣宴同明殿,谕曰:“朕母子如初,卿豫有力焉,方不次待尔。”浣辞母老不忍远离,赏而罢。圣历初,及进士第,以拔萃调蒲州司法参军。有父子连坐论死者,浣曰:“条落则本枯,奈何俱死?”议贷其父,太守不听,固争,卒原。景云初,姚崇取为监察御史。凡劾奏,常先风教,号善职。睿宗将祠太庙,刑部尚书裴谈摄太尉,先告。浣奏:“孝享摄事,稽首而拜,恭明神也,而谈慢媟不恭。”并劾谈“神昏形滓,挟邪以罔上。神龙时,事武三思,陷敬晖,没其家以获进。妻外淫,男女不得姓氏。夫告神慢,事主不忠,家不治,有是三罪,不可不置之法。”谈由是下除汾州刺史。开元初,姚崇复相,用为给事中、中书舍人。论驳及诰诏皆援准古谊,朝廷大政必咨之,时号“解事舍人”。数讽崇年老宜避位。时宋璟在广州,因劝崇举自代,崇用其谋。璟为相,它日问曰:“吾不敢冀房、杜,比尔日诸公云何?”浣曰:“不如。”璟请故,答曰:“前时近郊户三百以为困,今不百户,是以知之。”马怀素等绪次四库书,表浣为副,改秘书少监。出为汴州刺史,地当舟车凑集,事浩繁,前刺史数不称职,唯倪若水与浣以清毅闻,吏民颂美。玄宗封太山,历汴、宋、许,车骑数万,王公妃主四夷君长马、橐驼亦数万,所顿弥数十里。浣列长棚,帟幕联亘,上食凡千舆,纳筦钥,身进膳,帝以为知礼,喜甚,为留三日,赐帛二千匹。浣以淮至徐城险急,凿渠十八里,入青水,人便其漕。中书令张说择丞辖,以王丘为左,浣为右。李元纮、杜暹当国,表宋璟为吏部尚书,浣及苏晋为侍郎,世谓台选。尝奏事,帝指政事堂曰:“非卿尚谁居者。”是时,开府王毛仲宠甚,与龙武将军葛福顺相婚嫁,毛仲请奏无不从。浣乘间曰:“福顺典兵马,与毛仲为婚家,小人宠极则奸生,不预图,且有后患。高力士小心谨畏,加宦人可备禁中驱使,腹心所委,何必毛仲哉?”又言:“君不密失臣,臣不密失身,惟陛下密此言。”帝嘉纳,且劳曰:“卿第出,我徐计其宜。”会大理丞麻察坐事,出为兴州别驾,浣往饯,因道谏语。察素奸佻,遽言状。帝怒,召浣入殿中曰:“卿向疑朕不密,而反告察,谓何?且察轻躁无行,常游太平门者,讵不知邪?”浣免冠顿首谢,贬高州良德丞,察再贬皇化尉,其党齐敷、郭禀皆流放。久之,浣徙索卢丞、郴州长史、濠常二州刺史。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徙漕路繇京口埭,治伊娄渠以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又立伊娄埭,官征其入;招还流人五百户,置明州以安辑之。复徙汴州。澣中失势,益怅恨,素操浸衰。更倚力士助,得为两道采访使,兴利以中天子意,裒货财遗谢贵幸。纳刘戒女为妾,不答其妻。李林甫恶其行,欲挤而废之。会其幕府坐赃,事连浣,诏矜浣老,放归田里。天宝初,召为太子少詹事,留司东都。严挺之亦为林甫所废,与浣家居,杖屦经过不缺日,林甫畏之,乃用浣为平阳太守,离其谋。更以黄老清静为治,卒,年七十二。肃宗时,录林甫所陷者,皆褒洗,故浣赠礼部尚书。浣尝称陈希烈、宋遥、苗晋卿、韦述之才,后皆大显。麻察者,河东人,由明经第五迁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子升死节愍太子难,而元忠系大理,升妻郑父远,尝纳钱五百万,以女易官。武后重元忠旧臣,欲荣其姻对,授远河内令,子洛州参军。元忠下狱,遣人绝婚,许之。明日,嫁其女。察劾远败风教,请锢终身,远遂废。当时谓察为公,而终以憸险斥云。
 简而言之,昌黎齐氏的远祖齐浣,是定州义丰(今安国)人,晋武侯齐琰之后。唐圣历初以制科及进士第。唐开元初用为给事中、中书舍人。唐开元十二年(725年)出为汴州刺史,开河入淮。唐开元二十五年迁润州刺史,开伊娄河。唐天宝五年(746年)用为平阳太守,卒于郡,年七十二。肃宗时,增礼部尚书。
 昌黎齐氏的远祖,从《昌黎齐氏族谱》的记载:“远祖浣,字洗心,唐嗣圣(历)初年登进士第,官至右仆射”。左右仆射是唐代尚书省之长官,正二品。以高祖武德年间,太宗李世民曾居此职,其后不复授人。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制废此官。后代宗广德元年,仅雍王适曾一度居之,故尚书省之长官实为左右仆射。但椐《新旧唐书》列传中对齐浣的记载,他生前并未官至高位,仅在死后被赠为礼部尚书。在唐代,礼部尚书为正三品。而刺史,在唐代仅是州之长官,唐武德元年(618年)高祖改隋太守为刺史,唐玄宗天宝时,改州为郡,亦复太守之称。唐代的州官,依州的等级而定,上州刺史从三品,下州刺史正四品。生前的“官至”和死后的“追封”,还是不一样的。
 齐浣之孙,《新唐书》也有记载:浣之孙抗(740~804年)字遐举,少值天宝乱,奉母夫人隐会稽。寿州刺史张镒辟署幕府。抗吏事闲敏,有文雅,从镒镇江西。及以宰相领凤翔,奏署监察御史。李楚琳乱,奔奉天,授侍御史,迁户部员外郎。萧复引为江淮宣慰判官。德宗自梁、洋还,财用大屈,盐铁使元琇荐抗材,改仓部郎中,斡盐利。俄为水陆运副使,护漕江淮,给京师。历谏议大夫,坐小累,为处州刺史。历苏州,徙潭州观察使,召为给事中,迁河南尹,进太常卿,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抗无远谋大略,虽用心至精,末乃滋彰苛刻。以病乞身,罢为太子宾客。卒,年六十五,赠户部尚书,谥曰成。初,吏部岁考书言,以它官第上下,中书、门下遣官覆实,以为常。抗以尚书、侍郎皆大臣选,今更覆核,非任人勿疑之道。礼部侍郎试贡士,其姻旧悉试考功,谓之“别头”,皆奏罢之。又省州别驾、田曹司田官、判司双曹者,减中书吏员。此其稍近治者云。
 齐浣之孙齐抗,《昌黎齐氏族谱》并没有记载。
 《昌黎齐氏族谱》记载的远祖齐浣之后便是始祖,宋代的齐敬传。再之后便是二世祖齐桂。关于齐敬传,没有资料可考。关于齐桂,《昌黎齐氏族谱》记载:“桂,字升,官任山海关兵部主事,敕授承德郎。”但遍查历代的《永平府志》和《山海关志》,均没有查出到人。
 三、昌黎齐氏分布与迁徙
 昌黎齐氏,目前在昌黎户籍的约万人。除了历代少数族人迁至外地外,主要分布在石各庄及附近村庄、昌黎镇及附近村庄、两山乡河西张各庄,以及裴家堡乡卜营等地。根据民国8年(1919年)《昌黎齐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的分散记载,其迁徙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1、昌黎县内
 茹菏镇石各庄
 “族谱”记载:“宋末……徙昌黎城南石各庄”,自明代昌黎齐氏再度回迁昌黎后,“族谱”记载:“避乱山东后仍居石各庄”, 明确告诉我们,石各庄是昌黎齐氏最早定居的地方。
 六祖齐逵虽然死后安葬在两山,但按照碑记记载,“后裔复归石各庄住”。还记载, “旧谱言,逵绝嗣。城中族谱言,逵无嗣,将宗文弟兄叙在逵名下,与旧谱不合。”七世齐宗文、齐宗仁、齐宗召、齐宗道、齐宗贤、齐宗臣、齐宗载、齐宗武、齐耿宗、齐爱、齐廷符,族谱记载“自宗文以下,俱系逵、达之后,住石各庄”。族谱还记载,八世齐天麟、齐天保为齐宗文子,而齐克肖、齐应祥、齐世业、齐巨、齐克新5人,则为齐宗文之侄,“特未载明某出于某支远难稽,下凡石各庄支派皆不抄录。”
 “族谱”所抄录的,则是六世齐逍之后、七世齐宗尧延传下来的齐氏族人。七世齐宗尧共4子:齐鸣凤、齐鸣鹤、齐鸣雷和齐鸣世。因齐鸣世“早逝无后”,因此八世只有齐鸣凤、齐鸣鹤、齐鸣雷3支得以延传。但从“族谱”记载看,由于七世齐宗尧在外居官多年,从死后的葬墓看“在双峰山”,大概在他去官后,迁居在昌黎城中。
 七世齐宗尧的4个儿子,除一个早逝外,长子齐鸣凤曾任山东高苑县知县、辽东自在州知州;二子齐鸣鹤曾任永平指挥趼佥事、都指挥使;三子齐鸣雷曾任河南林县知县。齐宗尧死后,齐鸣凤迁至城北张各庄(现两山乡河西张各庄村),齐鸣鹤迁至卜家营(现裴家堡乡卜家营村),齐鸣雷则留在了昌黎城中(现城关),其原因应该是为官一世,为了生活得更好一些,兄弟3人才分居在3处,形成了昌黎齐氏族人的“三大门”。
 以后,昌黎城和卜家营两支齐姓后人,个别也有陆续迁回石各庄祖地的。
 两山乡河西张各庄
 八世齐鸣凤“葬于城北张各庄西香炉山之阳,此即大门张各庄齐氏之始祖也”。齐鸣凤在“族谱”的记述中,“卒于万历二十九年五月初八日,享寿六十有二”。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按此往上推62年,其生年约在明嘉靖年间的1539年。城北的张各庄,现在分为河东张各庄和河西张各庄两个村,齐姓族人居河西张各庄。如此看来,现属两山乡河西张各庄的齐姓族人的先祖,应该是在八世齐鸣凤生活的明嘉靖年间迁居到此的。
 大蒲河镇卜家营
 八世齐鸣鹤“葬于城北碣石山之阳龙头,此即二门卜家营齐氏之始祖也”,二门的后裔基本都居住在此地。
 昌黎城关(昌黎镇)
 八世祖齐鸣雷“葬于石各庄南茔迁明堂于北平坡上,此即三门城中齐氏之始祖也”。
 二门十一世祖齐泽永及其子齐翮“住东关”。 
 三门十一世祖齐椿龄及其子齐嗣苏“住北街”。
 三门十二世祖齐翮,齐家及其子齐汝安、齐汝和,齐□及其子齐汝谐“住东关”。 
 大门十三世祖齐文炳“迁居沈阳城东关,亦或在北关”。
 二门十三世祖齐嗣苏“住北街”。
 大门十五世祖齐维城“住城西街”。
 大门十六世祖齐德高“住城北街”。
 大门十六世祖齐占魁“住西花园”。
 大门十六世祖齐德敏“住北街”。
 三门十七世祖齐沾、齐淳、齐洹、齐涵、齐□、齐佶“自沾至佶住北街”。
 大门十八世祖齐德浴“住西街”。
 葛条港乡东沙河
 三门十一世祖齐泽□、齐泽世两个分支“迁居东沙河”。
 三门十世祖齐如愚及十一世祖齐泽永、齐泽大、齐泽□“迁居东沙河”。
 三门十世祖齐如金及十一世祖齐泽延、齐泽世“住东沙河”。
 三门十六世齐荣先及3子齐作邦、齐维邦、齐治邦,齐耀先,齐继先及其子齐经邦,齐述先及子中儿,齐奉先及子齐成邦,齐福、齐行,齐遇亨及4子齐占螯、齐占峰、齐占泰、齐占恒,齐遇淳及子齐占升,齐绪及2子齐占武、齐占仲,齐泰及子齐占魁,齐冀及子齐占谦,齐玉及2子齐占仕、齐占元,齐功及6子齐占有、齐占冈、齐占一、齐占凤、齐占亨、齐占春,齐立及子齐占富,“自荣先至此住东沙河”。
 葛条港乡西沙河
 三门十二世祖齐翔及其子齐盛□、齐□及其子齐圣训“住西沙河”。
 三门十三世祖齐圣□、齐圣训“住西沙河”。
 三门十四世祖齐浚远、齐凌云、齐凌秀、齐凌汉、齐凌清、齐河清、齐澄清、齐永清“自此(浚远)至永清俱住沙河(究竟住东沙河、西沙河,待考)”。
 三门十五世祖齐视明“住西沙河”。
 三门十七世祖齐奠邦“住西沙河“。
 二门十七世祖齐作新“移居沙河(究竟住东沙河、西沙河,待考)”。
 三门十七世祖齐振邦、齐兴邦、齐奠邦“俱住西沙河”。
 十里铺乡凤凰山
 三门十世祖齐如璧“葬于凤凰山,此支即迁居于此”。
 三门十一世祖齐如璧“葬凤凰山,此支即迁居于此”。
 三门十一世祖齐泽滋“自此以下俱住凤凰山”。
 二门十二世祖齐好德、齐成德、齐明、 齐纯德、齐隆德、期显德、齐懿德、齐积德、齐全德、齐有德、齐懋德、齐翼德“住凤凰山”。
 大门十六世祖齐云祥及其子齐志仁,齐云凌及其子齐志诚、齐志善,齐太安及其子齐桐、齐兰“俱住凤凰山”。
 三门十六世齐庆、齐林、齐□、齐根、齐成发、齐成立、齐从、齐润、齐泓、齐泽、齐浚、齐科、齐录、齐起、齐喜、齐福、齐老、齐瓦、齐山、齐苟、齐勇、齐干、齐治安、齐治存、齐治禄、齐治荣、齐纯、齐凤、齐永春、齐汪太、齐治太、齐福保、齐楷、齐海、齐汉、齐澍、齐锡朋、齐冠玉、齐冠三、齐冠珠、齐冠儒、齐冠群、齐冠一、齐冠林、齐冠军、齐志慧、齐志仁、齐志诚、齐志善、齐桐、齐兰,“自此人(齐庆及子齐会成)以下住凤凰山”。
 昌黎镇虹桥
 三门十二世祖齐芝秀、齐兰秀“此二支住虹桥”。
 三门十五世祖齐维干、齐邦俊、齐邦福、齐邦寿、齐邦元、齐邦荣及其子“住虹桥”。
 三门十七世祖齐廷桢、齐志良、齐志恭、齐志俭、齐志让、齐志继、齐志栋、齐志敬、齐廷贵、齐廷琛、齐志慧、齐志明、齐志瑞、齐志尚、齐志谦、齐志士、齐志清、齐志义、齐学、齐志远及其后裔“自此以上俱住虹桥”。
 靖安镇陈各庄
 三门十一世祖齐敬及其子齐克勤“住靖安东陈各庄,失考。”
 十里铺乡十里铺
 三门十四世祖齐士颜、齐士元“以下住十里铺”。
 三门十六世祖齐国顺“住十里铺”。
 三门十六世祖齐锡□及子齐作云,齐锡福及4子齐作书、齐作哲、齐作韶、齐作人“住十里铺”。
 昌黎镇汀泗涧
 三门十五世祖齐韶年“住汀泗涧”。
 昌黎镇段庄子
 三门十六世祖齐成文、齐成信、齐成功、齐成智,“自成文至成智住城西段庄子”。
 昌黎镇犁湾河
 三门十六世祖齐殿安,齐殿弼及子齐明利,齐殿扬及3子齐瑞、齐恭、齐新,齐殿邦,齐殿辅,齐殿凝,“自殿安以下住犁湾河”。
 2、外县(市)
 卢龙
 三门十一世齐泽清及其4子齐瑞、齐禄、齐陪、齐喜“住蛤泊”。
 三门十二世祖齐瑞及其子齐大凤,齐禄及其子齐大任、齐大有,齐喜及其子齐大□、齐大武,“俱住古蛤泊”。
 三门十五世祖齐文富、齐文财、齐文贵“住古蛤泊”。
 三门十五世祖齐三贵、齐三福及其子“住蛤泊西段家庄”。
 三门十六世祖齐顺及其子齐兴义、齐兴礼,齐荣及其子齐兴安、齐兴国,齐肃及其子齐兴仁、齐兴智,齐自存及其子齐恩“自顺至自存住古蛤泊”。
 抚宁
 大门十三世祖齐曜“此支亦迁居麻达峪”。
 大门十四世祖齐廷魁“此支迁居抚宁县台营北麻达峪庄”。
 三门十四世祖齐斗“住抚邑东牛家店”。
 大门十五世祖齐德润、齐德溥、齐德济、齐德□、齐德淦、齐德顺“此下(齐德润以下)三支俱住麻达峪”。
 绥中
 二门十二世祖齐□、齐钟“以上二支迁居广宁(现辽宁省绥中县境内)花儿楼”。
 三门十四世祖齐廷太“移居广宁(现辽宁省绥中县境内)小黑山”。
 三门十五世祖齐邦隽及其3子齐鹤龄、齐松龄、齐端龄“此支移居关外沙后所(现辽宁省绥中县境内)。
 沈阳
 大门十三世祖齐文炳“迁居沈阳城东关”。
 三门十七世祖齐占德“移居奉天垂拱堡”。 
 三门十五世祖齐连升、齐连仲“移居奉天北蒲河”。
 二门十七世祖齐培之、齐秀之、齐辅之、齐尚之、齐作霖、齐作云、齐作文、齐作治、齐秉铎、齐秉钰、齐秉镒、齐秉顺、齐秉发、齐德举、齐连举“俱移居奉天省”。
 铁岭
 三门十四世祖齐昆“移居铁岭”。
 北京
 三门十五世祖齐三保、齐三公、齐三德“住京都”。
 三门十六世祖齐治、齐升、齐贤、齐封“自治至封俱住京都”。
 未注明具体住处
 二门十二世祖齐□、齐铃“此二支迁居关外”。
 大门十四世祖齐应麟“此支迁居关外八角台”。
 二门十三世祖齐廷凤“移居吉林省”。
 三门十四世祖齐洋“移居塔子沟”。
 三门十四世祖齐麟“生子二,迁居关外”。
 二门十六世祖齐象豫、齐象宽、齐象仲、齐象德“移居吉林省呼兰河“。
 三门十七世祖齐仲邦及3子齐德凤、齐德明、齐德音“住北平坡”。
 从上述昌黎齐氏的迁徙分布的历史上看,昌黎齐氏的“大门”后裔居住较为稳定,分支外迁很少,且迁徙地基本是从昌黎城外的河西张各庄迁至昌黎县城。“二门”后裔居住也较为稳定,分支外迁很少,只有几个分支迁徙到石各庄或是昌黎县城。迁徙最多的要数“‘三门”后裔。其原因,分析其主要是城里居住活动空间太小,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增加,城里住不下太多的人口,这样就导致人口的外迁。除一小部分分支迁至昌黎之外的地方,如抚宁、卢龙,以及东北各地,大部分分支都是迁至昌黎城的周围,如十里铺、东沙河、西沙河、虹桥、犁湾河等地。
 四、昌黎齐氏选举
 明清两代,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庠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生学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据《昌黎齐氏族谱》记载,通过童试后取得生员资格的有:廪生8人、增生8人、附生2人、庠生75人。
 国子监是明代国家设立的最高等教育机构,又称国子学或太学。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或太学生。政府规定,必须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必须由学校出身,即所谓科举必由学校,学校起家不必由科举。“族谱”记载,昌黎齐氏在明清两代的太学生有19人。
 明清两代,有府、州、县学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人叫贡生。“族谱”记载,昌黎齐氏明清两代的贡生有19人。
 历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在省城进行一次,取中者为“举人”。会试则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于礼部进行,去中者为“贡士”。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两代的选举考试中,“族谱”记载的状元有:三门十三世齐大勇。进士有:八世齐克肖、齐世业、齐巨;三门十世齐如仑;三门十一世齐泽霈、齐泽茂;三门十二世齐家、齐玑谟、齐松龄;三门十三世齐汝安、齐汝和(恩)、齐大勇;十四世齐绍周、齐维清。举人有:三门十三世齐汝钦(武);三门十四世齐鹤年(武)、齐岳年(武);二门十六世齐麟玉;三门十六世齐广立(武)齐锡三、齐赞廷、齐锡朋;大门十七世齐际洲(武);大门十九世齐守谦、齐守朴(副举)。
 “县志”记载的进士有:三门十三世齐大勇。举人有:三门十三世齐汝钦(武);三门十四世齐鹤年(武)、齐岳年(武);三门十五世齐国祥(武);二门十六世齐麟玉;三门十六世齐锡三、齐赞廷、齐鹤峰、齐锡朋、齐广立(武);大门十七世齐际洲(武);大门十九世齐守谦。
 齐圣时和齐廷耀(武),“县志”上虽有记载,但“族谱”上没有查出。《昌黎县志》的记载,与《昌黎齐氏族谱》记载多少有些出入,需要以后待考。
 从以上人员情况分析,大门和二门的后裔为官,少于三门的后裔。
 五、昌黎齐氏文武职官
 1、文武职官
 从一品:三门十三世齐大勇,湖广提督。正三品:八世齐鸣鹤,永平府指挥佥事。从四品:七世齐宗尧,河东都转运盐使司同知。正五品:三门九世齐士斌,江西吉安府同知。从五品:五世齐逵,山东泰安知州;七世齐宗文,太安州牧;八世齐鸣凤,辽东自在州知州.正六品:二世齐桂,山海关兵部主事;七世齐耿宗,山西应州卫经历;八世齐克肖,陕西平凉府通判.从六品:三门十五世齐邦莹,直隶州同知;三门十七世齐湘,山西同知;三门十六世齐广立,白沙岭通永镇千总.正七品:八世齐鸣雷,河南林县知县.正八品:七世齐宗道,山东郯城县丞、王府工正;三门十一世齐泽滋,通州学正;大门十四世齐廷琰,蔚州学正;三门十二世齐玑谟,奉天海城县教谕;三门十四世齐泰年,归安县丞;三门十六世齐锡朋,赵州隆平县教谕.从八品:九世齐士杰,顺天府良县训导;十世齐如仑,诼州训导;三门十六拾齐赞廷,任县训导.正九品:七世齐宗召,山西汶水县主簿;七世齐宗贤,山东皱平县主簿;八世齐应祥,山西阳城县主簿.从九品:八世齐巨,江南高邮州吏目.其他:三门十四世齐岳年,津标蒲口汛司;三门十四世齐逢年,蒲东场大使;三门十五世齐世瑛,礼部铸印局大使.
 2、文官散阶
 从一品:三门十世齐如琪,荣禄大夫(赠);三门十一世齐泽霈,荣禄大夫(赠);三门十二世齐曰都,荣禄大夫.正四品:三门九世齐士斌,中宪大夫.从四品:五世齐逍,朝议大夫(赠);七世齐宗尧,朝议大夫;三门十七世齐湘,朝议大夫.从五品:五世齐逵,奉直大夫;七世齐宗文,奉政大夫;八世齐鸣凤,奉直大夫;三门十六世齐锡爵,奉政大夫;大门十七世齐际庚,奉直大夫;三门十八世齐树宝,奉直大夫(赠).正六品:二世齐桂,承德郎.从六品:三门十二世齐齐玉衡,儒林郎(赠);三门十三世齐大申,儒林郎(赠);三门十三世齐汝翼,儒林郎;三门十五世齐邦莹,儒林郎.正七品:二门十四世齐效思,文林郎(赠);二门十五世齐龙腾,文林郎(赠);三门十五世齐国安,文林郎;三门十五世齐浚源,文林郎.从七品:三门十世齐如星,征仕郎;三门十一世齐泽茂,征仕郎;三门十三世齐□,征仕郎(赠);三门十三世齐汝为,征仕郎(赠);三门十三世齐兆熊,征仕郎;大门十四世齐廷琰,征仕郎;三门十四世齐泰年,征仕郎.正八品:三门十二世齐文衡,修职郎(赠);三门十三世齐文焕,修职郎(赠);三门十三世齐汝和,修职郎;三门十三世齐汝明,修职郎(赠);大门十四世齐廷琬,修职郎;三门十四世齐逢年,修职郎;二门十五世齐邦直,修职郎;三门十五世齐垲,修职郎;三门十六世齐殿甲,修职郎.从八品:大门九世齐士杰,修职佐郎;三门九世齐士望,修职佐郎;三门十世齐如仑,修纸佐郎(以曾孙职诰赠荣禄大夫);三门十一世齐泽大,修职佐郎(赠);三门十一世齐泽芬,修职佐郎(赠);三门十一世齐家,修职佐郎;三门十二世齐松龄,修职佐郎;三门十三世齐汝安,修职佐郎;三门十三世齐大立,修职佐郎(赠);大门十五世齐维清,修职佐郎;大门十五世齐维驭,修职佐郎(敕赠武德骑尉);三门十五世齐邦杰,修职佐郎(赠);正九品:三门十五世齐世荣,登仕郎(赠);三门十五世齐浚川,登仕郎(赠文林郎);三门十五世齐世瑛,登仕郎.
 3、武官散阶
 正四品:三门十四世齐有年,昭武都尉(赠).正五品:大门十五世齐维贤,武德骑尉(赠);三门十五世齐维驭,武德骑尉;三门十五世齐国祥,武德骑尉;大门十六世齐殿□,武德骑尉;二门十六世齐殿镛,武德骑尉;大门十七世齐际增,武德骑尉;正六品:三门十一世齐泽□,武略骑尉(赠);三门十二世齐曰玫,武略骑尉;三门十二世齐文衡,武略骑尉(赠);三门十三世齐大申,武略骑尉;三门十三世齐汝钦,武略骑尉(赠);二门十四世齐效思,武略骑尉(赠);三门十四世齐鹤年,武略骑尉;三门十四世齐有年,武略骑尉;三门十五世齐邦福,武略骑尉.
 六、昌黎齐氏历史人物
 1、齐宗尧
 齐宗尧,昌黎齐世族人的七世先祖。《昌黎齐氏族谱》中记载:“宗尧,字思钦,号碣石,岁进士,初任山西屯留邑,再升汾州牧,由又升河东都转云烟使司同知,诰授朝议大夫。行载府县志,入名宦祠。碣石祖朱卷皆刻选贡,据墓志所云,十八游庠,又八年,贡售亦似选贡岁贡,未必如此之速。”
 清光绪《永平府志》卷五十六记载:“齐宗尧,号碣石,昌黎人。幼颖悟,苦志力学。年十八由庠,七举不第,乃以岁贡授山西屯留县丞,摄邑篆。岁饥流离载途,即为上闻。开仓以赈,全活者万计。又宽逋负,招流亡复业者五千人。上官廉其能,升陕西□(音夫)州判官。值西戎猖獗,尧躬亲训练,号令严明,虏不敢迫。升屯留令,百姓欢呼于道,曰:“吾父母复来矣!”初,屯无递运夫,凡有差役,比户而征,民甚苦焉。尧屡请各宪,令沁州、长子两县往来递送,屯民便之。莅屯四载,招抚流亡四千丁,垦荒田二千一百顷,决狱如神,不避权势。藩府理问枉杀人,岁余不决,兵司稔知尧强干,命鞫之。尧毅然驰入王府,检尸伤竟置理问及用刑者于法。又雪贾姓之奇冤,申屈氏之枉坐,一邑称快。有土寇杨富聚众三千人,分掠各邑,杀沁州千户。巡抚勒兵捕讨,命尧率官军二千人先往。尧乃屯兵五里之外,单骑入山寨,召酋首示以利害,贼皆罗拜泣曰:“天使公活吾侪也。”即释甲焚寨以降。寻以繁调定襄,士民号泣不能留,请祀名宦。不数月,升汾州知州。隆庆丁卯秋,虏犯境。尧率素练精兵三千人,分城固守。又于城下筑墙以防冲突,三日部分甫定,虏众百万破石州,中外震恐。乃令于众曰:“汝等父母妻子俱在城内。当于死中求生,否则无□类矣。敢下城者斩!”众感奋,公躬冒矢石,拒敌八昼夜,贼宵遁。尧率众追袭,斩获三十五级,搜捕城内奸细四十余人。以功擢河东转运同知,仍摄州事。益练民兵,早火器,积粮饷,筑城池。统制刘见而称之,谓雄镇之兵不如也。调忻州,陈兵事二十余条,虽不报而边备已见施行矣。枢省重其名,方思大用,终以守正不阿,力辞,解组归。寻以疾卒。
 《昌黎齐氏族谱》、《永平府志》和《昌黎县志》对齐宗尧的生卒年月都没有记载。但在《昌黎齐氏族谱》中,齐宗尧的夫人、昌黎齐氏的七世先祖母时有这样一段记载:“妣母氏,将仕郎干公之女,诰封恭夫人,享寿八十五,卒于明万历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去碣石公卒时三十三年矣。有墓志可查。”按此推算,齐氏的七世先祖母生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卒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七世祖齐宗尧的生年尚不可考,但卒年可以推算。由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往前追溯33年,是明隆庆六年(1572年),这应是十世祖齐宗尧的卒年。
 2、八世齐鸣凤
 “族谱”记载:“卒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五月初八,享寿六十有二”。由此推断,生年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齐鸣凤,字君瑞,号芝冈。初任山东高苑县知县,升辽东自在州(今辽阳)知州,诰授奉直大夫。葬于河西张各庄香炉山之阳。为大门齐氏之始祖。
 “族谱”转载其墓表:“为人刚明强直,遇事风生其所,居官秉公,持法不避,权豪仁爱,小民严肃左右。苟有利于百姓者,毅然行也,千夫莫挽。不雷同,不阿徇,不以得丧去留介意,任怨任劳,如是而已。其在高苑,高苑乡官张修吉仇陷生员王应台,以行贿力嘱申革,公不肯逢迎,意指卒贷生。又,乡官历年不纳钱粮,官及社长包赔酿成事故。公至,任逮系家人严比立完,而夙弊顿除。渠又嘱当道者移缴丈田土,希图飞诡以自轻减。公躬亲丈量,披风霜四十余日,衙役毫不得干预。而渠之钱粮反增于旧额外,渠意甚快快,而公弗之顾也。渠家人某日入公庭,望探且喧哗。公帘知,杖二十,不数日自毙。自是豪强敛迹,民大称快。邑南有小清河,新城令申请抚道将决堤以杀水势。公以为若如此,则高苑、博兴、寿光、乐安四县皆为淤泥之区矣。三县主观望逡巡,公独办于抚道之前,声色俱厉抚道,直公事遂寝,而四县之民赖之。由是孜孜民隐均徭,清赋养,老长孤,行条鞭,节经费,革书里,栽树木,立社师以训子弟,建社仓以备凶年,给耕牛以助贫农。循行郊野,亲讲节约,居数年,邑以治称奖。檄二十六荐疏,三擢升令。职去之日,邑人攀拥不得行。而张修吉家独衔不已,伺公去即罗织公过失,各监司处投揭希中公。时公政声奕奕,各监司谅之寝不行。公至辽东,铃束水清,如治高苑时,刑侮文书,役却将领,馈遗承委,踏勘事事,精明规划,言言中款,任甫数月,而囊颖立见。时倭情孔亟上官方见向用,而公已报矣。公虽以廉干强直,为上下所不快,亦以此不能曲事。乡大夫之有力者故卒为所挤,先是抚按知公贤谐□久不行后代者至。适张修吉门下士竟劾公,是时命方下吏部候考查,督抚道恳留有申救意。公辞以母老,即日启行居家,自奉俭薄,乐山水之乐,力勤于农事,善者惜其太劳瘁,而公处之恬如也……”
 3、三门八世齐鸣雷
 “族谱”记载:齐鸣雷,字君豫,号春冈,万历戊戌科拔贡,任河南林县知县,敕授文林郎,诰封中宪大夫。行载县志崇祀乡贤。生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六月二十三日,卒于崇祯元年(1628年)十一月初二日。
 清光绪《永平府志》卷五十六列传八仕迹一记载:号春冈,昌黎人,由贡生任林县知县。莅政廉明,有古良吏。
 4、十三世齐大勇
 齐大勇,字养浩,号凤岩,昌黎县城关人。生于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自幼颖异,聪明好学,为考取功名, “于书无所不读”。清雍正元年(1723年),19岁时考中庠生,一载后应乡试不第,遂对从文失去兴致,发誓要改考武功。他喟然叹日:“勒铭请缨,昔贤美谈,丈夫报国莫必寸管尺纸!”他威武魁岸,力大过人,练起武功来得心应手。5年后,在武试中出手不凡,一举考得武库生。次年参加武乡试,成绩额佳,却末中举。幸好朝廷中的大学士公马素知其臀力过人,弓马纯熟,兼长文事,遂为他称屈,竭力向雍正皇帝保荐。雍正皇帝对其武功平日亦有耳闻,恐失落人才,即下旨命其与新科武举在紫光阁一体考试。雍正皇帝见其武功确实不俗,当场钦赐武举功名。时隔一载,他到北京参加会试,考得会元(会试第一名)。在殿试中,他又考中一甲一名,成为清雍正八年(1730年)的武状元。
    考中武状元之后,被授予乾清门头等侍卫官衔,担任皇宫守卫将领,但在皇宫并未停留多久。清雍正九年 (1731年),雍正皇帝为培养锻炼他的将才,特命他到西北军营,跟随大将军岳钟琪(时任川、陕总督,肩负平息准噶尔地区叛乱重任)“学习行走”。临行前,雍正皇帝为了表示对他的器重和厚爱,不仅“恩赏白金”,还“赐孔雀翎甲胃、衣袍诸物”,并“解御佩小荷包赐之”,使之深有受宠若惊之感。雍正皇帝要求他“熟练戎行,讲究韬略”,以“成国家有用之才”。齐大勇接旨后,昼行夜驰,赶往岳钟琪的巴里坤大营。在清军大举征伐噶尔丹策零的叛军时,齐大勇6次奋往争先,为击败叛军的精锐部队屡建奇勋。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皇帝念其在外久劳,想招其回京,他坚决要求在军营中效力,一年后被授命任山西抚标中军。在山西数载,他“整饰戎行,练习营务”,被“荐列一等”。清乾隆七年(1742年),升任湖南沅州协副将;上任5个月后其父病亡,回乡服阙、守孝三载之后,补任江南镇海将军中军副将。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升任湖广襄阳总兵,不久又调任陕西兴安镇总兵。一年后,他奉旨率西安、固原、延绥、河州、兴汉五镇官兵,进剿金川藏族首领莎罗奔的反叛部队,凯旋后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升任湖广提督。两年后,由于其具帅才,统兵有方,而西北多事,被调任陕西固原提督,后又曾任甘肃提督。清乾隆二十三年(1T58年),他被调补湖广提督之后,以在固原任内保举不称,被削职以参将衔发往巴里坤效力;4年后,又被荐列一等,选授河南营参将。这时,他已年近花甲,自知再回升总兵、提督等重职已无希望,心情极度不佳,但仍在军营中尽心尽力,颇得朝廷上下及众官兵敬重。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其母病逝,他因在母亲病危之际,末得获准归探,痛不欲生。回乡奔丧时,他身染重疾,参加完葬礼后遂一病不起,于次年三月十四日末时辞世,时年66岁。
 齐大勇是一个近乎传奇式的历史人物,他在生前多次征战西南,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一些贡献。据旧版《昌黎县志》记载,他“服官三十载,廉洁自矢,区画军务巨细精详,兵民爱之如父母”,“与人交,披肝胆,无粉饰”,不仅“驭士有法”,“又能与之共甘苦”;相传其“知人善任,一破内外文武拘挛之习,决策万里,功过明析,莫敢揜冒”。齐大勇还“工书法,于旧拓名笔,尤精鉴别”。
 关于对齐大勇的记载,《昌黎齐氏族谱》、《永平府志》和《昌黎县志》都没有差异。
 5、十六世齐广立
 “族谱”记载:齐广立,字坚城,行一,道光丁酉科武举,历任白沙岭通永镇千总。咸丰三年(1853年),在河南怀庆府阵亡。敕授武略骑尉,世袭云骑尉。
 清光绪《永平府志》卷五十六列传十七忠烈记载:齐广立,昌黎人。道光丁酉科武举。历任白沙岭通永镇千总。咸丰三年(1853年),在河南怀庆府阵亡。世袭云骑尉,以恩骑尉罔替。
 1853年,正是太平军进入南京,建立太平天国的年份。5月,在东王杨秀清的统一指挥下,太平军的北伐军和西征军同时出发,北伐要进取北京,西征要扩充太平军的地盘。北渡黄河的部分北伐军,在7月上旬围困怀庆(今河南沁阳)达两个月之久,清军6万对付北伐军。9月初,北伐军撤怀庆围,入山西境。从阵亡时间上和阵亡的地点上看,齐广立是战死在清军与太平军的那场争夺怀庆的激战之中。
 6、十八世齐桂馨
 《昌黎县志》记载:齐桂馨,字秀峰,本县人。性情温和,喜好宾客,本地有名之士争相与之相交,他每日设宴款待,从不厌烦,终年51岁。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灾荒严重,饿殍载道。齐桂馨一面向县令申请,请发仓粮赈济;一面把自己的储粮全部献出,并倡导有钱人家,捐助钱财和粮食。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俄军分下京东,沿途烧杀抢掠,惨无人道。将要到昌黎,知县富赉闻讯先逃,人心惶惶。齐桂馨函请典史娄炳莹暂掌县权,自己担防御职责,并亲自到俄军营地,见其帅,晓以国际公法劝其注重人道,令其不要惨杀百姓。俄帅允诺,昌黎地区百姓免受俄军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