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清代东陵丧事活动中的民族表征

来源:未知 时间:2009-01-10 09:47:00
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境内,内葬有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和2位公主,另外还有王爷、保姆、侍女、贞臣等,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帝王陵墓群。东陵肇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终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期间依据等级营造了大大小小的清式建筑。伴随着清王朝的兴起、发展、鼎盛到衰亡的历史进程中,举行过无数次的丧事活动。由于清王朝的统治者是满洲贵族,其丧事活动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本文依据清宫档案和现存的建筑或残址,对其民族性文化包含加以证述。
 一、陵寝建筑上,承袭明式特点,又在局部保持着满族固有的特征。
 东陵的建筑保存得相对完整,现存500余座。其中,有黄瓦红墙的帝、后陵建筑,也有绿瓦红墙的妃园寝布局;既有享殿、碑楼、明楼等中轴线建筑,又有朝房、班房、配殿、神厨库等两侧建筑。这些建筑渗透出来的满族特征,表现在方方面面。
 1、石像生。
 清陵的石像生基本上沿用明式。顺治孝陵,以明成祖长陵石像生序列为蓝本,无论在数目,还是在种类上,均以此为标准。可是,其文臣、武士、却表现出浓郁的满族特征。文臣,头戴貂皮暖帽,身着箭袖长衣,左侧挎刀,右侧佩荷包、餐刀,一条长辫垂于脑后;武将,则着箭袖紧身衣,胸前刻团龙补子,左侧挎刀,并有餐刀和香囊垂于右挎部,长辫同样垂于脑后。在东陵的景陵、裕陵、定陵石像生中,所刻文臣、武士的内容大抵如此。
 2、碑刻、斗匾、神牌文字。
 碑刻。在东陵的大碑楼、小碑楼、明楼碑中,都有文字雕刻。其中,大碑楼内刻有皇帝一生功绩,有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满文在左侧,以清代尚左的缘故。小碑亭中,则刻有帝后死后的庙号和谥号(皇后没有庙号),所刻文字为三种,满文居中,突出其统治者的地位,蒙文在左,汉文居于右侧,尊卑秩序井然。
 斗匾。在帝后陵中,于隆恩门、隆恩殿、明楼上,均悬挂斗匾,分别书写着“隆恩门”“隆恩殿”“某陵”等文字,其中,文字种类和布局一如神道碑文字一样,满文居中,左蒙文,右汉文。
 神牌。神牌制式,以栗木为之,有奉先殿神牌、太庙神牌和陵寝神牌3种。后宫主位中,妃以上等级才有神牌供奉,嫔以下只有神位而已。陵寝神牌平时供奉在暖阁中,用时,由礼部官员请出,供于大殿内定座之上,接受人们的礼仪朝拜。神牌文字亦3种,以满文居中,左蒙右汉的布局。
 3、称谓上。
 清式陵寝的建筑中,基本上承袭明陵式样,但在称谓上却略有不同。如隆恩殿,明称为祾恩殿,龙凤门,明称为灵星门。尤其是隆恩门外的东西朝房,清陵中称为饽饽房和茶膳房,与明式称谓大不相同,带有显著的满文化特征。
 朝房位在神道碑亭和隆恩门之间,相向而建。其建筑成式一模一样,为单檐硬山顶,有前廊,面阔五间。西朝房称饽饽房,是做祭祀用各种饽饽地地方。满州人把各种面食制品统称为饽饽,有人说满族人以武定天下,惧怕作战时被敌人以箭刺中心脏,因而将点心说成饽饽,似有道理。皇帝大婚时,往往在新婚之夜吃上几个饺子,称为子孙饽饽,以祈求多子多孙。
 西朝房称为茶膳房,是祭祀时制作奶茶和膳品的地方。满州人在关外时,喜欢以奶茶代饮,无论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年节里,奶茶是其必不可少的饮品,所以在陵寝建筑中,将人们通常称谓的东朝房称为茶膳房。
 二、在陵寝供品中,充分表达出满州人的生活习性。
 满州人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尤其在饮食上更具特色。本着事死如待生的原则,清帝后妃死后,在陵寝中的丧事供品中,仍能体现出明显的满民族特征来。
 1、喜用野味。这可能与其游牧民族的习性有关联,在供品中多有反映。
 野菜类:蕨菜、蘑菇、稍爪、芥末菜等,并配以清酱和面酱。
 野果子:山葡萄、奶子干、干梨、抅奶子、沙果等。
 野坚果:松仁、桃仁、榛仁、栗子等。
 野蓄、禽:野鸡、野黑牛、野鹅、鸭等。
 2、饽饽类供品,五花八门。供品中,饽饽桌为主桌,是其主要供奉。在清陵中,帝后大供桌中饽饽达到65盘碗,品种十分丰富,计有鹅蛋、鸭蛋、鸡蛋、奶皮、干果、鱼尔饽饽、江米糕、黄糕、江豆条、寸麻花、炸勒克、烙勒克、蜂蜜印子、沙糖印子、鸡蛋印子、鸡蛋鲁酥、七星饼、鸡蛋糕、白烧饼、鸡蛋烧饼、炸高丽饽饽、各色赶皮、各色奶糕、花糕、面糕等。
 3、各种水果:本地水果有苹果、黄梨、波梨、红梨、桃、杏、柿子、槟子、樱桃、鲜葡萄、红枣、山里红等。南果子有荔枝、龙眼等。各色西瓜、甜瓜、香瓜等。
 另外,在供品中,羊肉、鹿肉、牛肉多种多样,还要供烧酒等样。不过是等级不同,供奉的数额各有不同而已。
 三、独具满洲特色的陵寝官制称谓。
 清代,陵寝官制比较健全。一如在宫中一样,在陵寝风水围墙之内,有内务府,康熙以前有太监供役于各陵之圈;康熙之后,则不用太监。风水围墙之外有礼部营房和兵部营房。礼部负责迎奉京师谒陵人员、礼仪仪注和供品的采买与制作;而兵部则负责陵寝内的安全,昼夜巡视,以防不测事故的发生。
 各陵寝官制中,等级极为分明,制度井然。但我们今天在翻阅各式档案中,会发现许多特殊的陵寝官名,如果不仔细分析,会感到一头雾水。
 如陵寝内务府中,会经常看到“拜唐阿”这个词,比如香灯拜唐阿、膳房拜捳唐阿、茶房拜唐阿等。拜唐阿,满语,清代各衙门中无品级当差人的泛称。在陵寝内务府中,这些拜唐阿,都是一些司役人员。
 “领催”这个词会在内务府中反复出现,其实是一种低级军职,满语为“拨什库”之意。在各旗中佐领下充任,专司登记档案及支领俸饷等事,所以,他们都在一些有识字能力的护军中挑选。故相比之下,领催在内务府中,职位比较优越。
 “笔帖式”,为满语意译,在陵寝中每陵都有笔贴式。是一种低级官员,负责各陵的翻译、文案或文移诸事,需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者充任。
 “管领”,满语为“浑托和”,是陵寝内务府中的小头目,虽为头目,但身份低贱,承担陵寝中的各项苦役,按月领取俸食,类似于管家的身份。
 在陵寝的八旗军营中,则仍会出现一些满族特色的军职称谓。
 “章京”,满语,一些有执掌的人称为“章京”,具有一定的权利。在陵寝兵部中,章京则不但有一定官阶和权利,又有一定文化水平,兵部文案多出于他们之手。
 “骁骑校”,陵寝兵部中的正六品官员,位于佐领之下,属低级军官,会带领一些披甲人执行军务。
 “披甲人”陵寝披甲人即指八旗兵丁。是一些年满16岁以上的壮丁,一般负责陵寝中的安全防护,承担皇帝谒陵时的警戒任务。
 “翼长”,各陵寝中的次军政长官,正三品,位在总管之下。掌管本陵行政,军训等各项事务。
 “云骑尉”,世职,一种荣誉军功。品级为五品,在陵寝八旗中,一般每陵仅设一员。
 “轻车都尉“,世职,一种荣誉军功。品级为三品或四品。在陵寝八旗中,一般每陵仅设一员。”云骑尉“和”轻车都尉“均世袭,前者袭一次,后者则可以世袭4次。
 ……
 陵寝各管理机构和防护机构中,还有许多其他很有特色的称谓,不一而足。这些官员在陵寝职司中,各司其职,行使着自己的权力,有效地保护了陵寝的安全。
 四、最有满族特色的皇家秘器――棺椁的制作。
 清代皇家棺具称“旗材“,完全不同于汉材的制作。
 首先在形式上。清代皇家棺具状如屋脊的形制,与汉材中前大后小,直帮平顶的形制完全不同。另外,旗材的棺头中有一葫芦。这个葫芦曾有实际作用,在关外时,是用来挂貂的支撑,以此来祭祀先人。入关后,没有实际意义。但死者大殓后,葫芦所在位置就是头部所在位置。故有人又将清式棺具称为“葫芦材“。
 其次,是内棺铺衬布,尸体不直接与棺木接触。清宫主位中,内棺的四壁要附着上一层衬布,也有一定等级,等级越高,衬布层数越多。我们在清宫棺案中,发现了光绪帝梓宫在制作过程中,所需衬布的粘单:“上用满水一匹,蟒缎一匹,蟒阑缎一匹,妆缎二匹,字缎一匹,片金一匹,闪缎一匹,黑番字缎五匹,共十三匹。”除皇帝外,皇后衬布为9层,皇贵妃7层、贵妃7层、妃5层、嫔3层、贵人以下一层。
 再次,清式棺具分为内外两层,外为椁,内为棺。内棺制作完毕,均油饰朱漆数层,油完后阴干,在上面刻经咒。所刻经咒不分等级,一律为金刚经。如寿安固伦公主彩棺内“缮写西番字样”,道光帝常嫔内棺“缮写四天王咒”,康熙帝惇怡皇贵妃“写喇嘛字”,而清末慈禧太后的内棺同样书“西番四天王咒。”西天王咒的摆布形式,则是根据棺椁入葬地宫之后的实际方向而定,棺之南书南方增长天王咒,北书北方多闻天王咒,东为东方持国天王咒,西为西方广目天王咒。这些西番文字的雕刻,有阴刻有阳刻。据实际调查得知,乾隆帝内棺为阳刻,其他均为阴刻,刻完后填金漆,华丽无比。
 由此看来,清代东陵丧事活动中,虽然尽取汉族地主阶级的丧事做法,如土葬和厚葬等,尤其是殿座建筑式样,几乎全部承袭了明陵做法。但在称谓、祭器及棺具做法上,却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满民族的自身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满州贵族统治者的政治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