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撷珍--昌黎地秧歌改革之我见
来源:未知 时间:2009-01-10 10:08:00
昌黎地秧歌是冀东一带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它来自民间,扎根于群众,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每逢新春佳节,男女老少走上街头,手持花扇,舞动彩绢,随着悠扬的喇叭曲子,洋洋自得地扭起来,真可谓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欣赏的好形式。这朵民间艺术之花,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的加工润色,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而今,它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科学地,规范化的保护和传承。
昌黎地秧歌从演出形式上,分为过街秧歌、场子秧歌、出子秧歌和秧歌舞蹈节目。其特点有五:一是广泛的群众性,男女老少皆能表演,广大群众都喜欢看;二是演出的灵活性,昌黎地秧歌演出不受场地限制,舞台、街头、庭院均可;三是舞蹈的随意性,秧歌表演者可以根据喇叭点的快慢变化,即兴舞蹈;四是伴奏的单一性,昌黎地秧歌的伴奏乐器是大唢呐(昌黎称为“大杆喇叭”)和鼓、钹。节奏规律是先慢后快,达到高潮,然后结束;五是表演的幽默性,丑角是昌黎地秧歌的核心人物,表演风趣、幽默,与、妞巧妙配合,变化多样,妙趣横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它本身的特点,昌黎地秧歌也掺杂了一些庸俗的表演和不雅观的动作。早在五十年代初,昌黎县文化馆在河北省群艺馆的支持帮助下,遵照“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和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的原则,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昌黎地秧歌进行了整理改革。《跑驴》就是这次整理改革的产物。随后整理、改编和创作的《锔缸》、《扑蝴蝶》《捶布舞》等秧歌节目,都在原来地秧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提高,赋予新的内容,获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至今还作为保留节目演出。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昌黎县文艺工作者根据《跑驴》的情节改编成秧歌节目《智过敌哨卡》。又根据秧歌各行当的特点,编创了歌颂农村新风尚的《娶新郎》,参加了河北省业余文艺汇演,并作为优秀节目进京献礼演出,受到舞蹈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在秧歌改革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群众的需求,地秧歌需要认真地改革,大胆创新,使其永远传承下去。怎样进行改革,这是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笔者经过几年的学习和调查研究,觉得昌黎地秧歌的改革应在“美”字上下功夫。艺术,之所以称其为艺术,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昌黎地秧歌既有美的艺术表演,也有丑的动作,改革就要扬长避短,发扬美的,剔除丑的。应从六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表演动作的改革
昌黎地秧歌的表演特点比较突出,如“妞”的柔美、文静;“丑”的幽默、风趣;“”的泼辣、洒脱,足以构成一幅美妙的风俗画。这是地秧歌的诱人之所在。但在表演过程中,特别是掌握了一定表演技巧的艺人,时而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粗俗、低级的动作和表情,如“丑”的斜腰掉胯撅屁股,张牙舞爪吐舌头,连啃带咬乱抖擞的傻、愣、狂表演动作,使观众看了厌烦、腻歪,绝大多数群众产生反感。即是有少数人盲目捧场,也不能因迎合少数人的欣赏趣味而倒了多数人的胃口。这些不健康的表演动作,特别是在过街的群秧歌中,应该去掉,发扬“丑”的扇花多变、表情丰富的优点。但是在有一定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出子秧歌”里,为了刻画反面角色,有些表演动作,尚可适当运用。如《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穆仁智,《智过敌哨卡》中的***************************匪连长等,则可充分发挥“丑”的表演特长。
二、化妆的改革
昌黎地秧歌是群众性的即兴舞蹈。历来在化妆上缺乏统一指导,不太讲究。有些艺人错误地认为越丑越招人,有的丑角化妆一抹黑,眉毛眼睛分不清,也有的瞎抹乱画成花花脸。男扮女装的老,更是丑陋不堪,假头套,毛发蓬松,脑后圆头上插个玉米骨头,两耳下挂红辣椒,毫无美感,让人看了呕心。这种化妆上的丑陋,大大减弱了地秧歌的艺术效果。对于化妆上的改革,昌黎县文化馆的辅导干部前几年就着手进行了,他们一方面向秧歌艺人讲解艺术美学,一方面在秧歌汇演和大型秧歌活动中帮助化妆,示范辅导,对秧歌骨干有很大启发。昌黎地秧歌的化妆要因角色而宜,“妞”要化得眉清目秀,要淡雅、漂亮;“丑”则要化得俏,化得活要象戏曲中的丑角那样,有规则,有性格,“丑”中见美;“老”的化妆则要整洁、大方、突出角色特点,防止粗制滥造,通过化妆的美化真正起到增加艺术效果的作用。
三、服装的改革
昌黎地秧歌由于演出形式的不同,演员着装更是五花八门。有的秧歌队穿戴不注意美观,只讲凑合;有的不讲究服装的色彩搭配,红裤绿袄,乱穿乱戴,很不雅俗。这是由于多年农村流传,无人指导形成的习惯做法。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有了些好转,但是有些秧歌艺人以拉沓为荣,这种错误认识需要彻底纠正。作为表演艺术,演员的穿着打扮是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秧歌的装束一要整洁,二要艳丽,三要多种多样。服装的款式还要新颖大方,“出子秧歌”要根据人物和时代背景,穿上适合人物特点的服装。
四、“出子秧歌”的改革
所谓“出子秧歌”即有特型人物、故事情节、有一定表演时间的秧歌出子。昌黎地秧歌中的“出子秧歌”,有的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如《打灶王》、《打熊》、《瞎子摸杆》等。也有的是戏剧的片段,如《断桥》、《小姑贤》、《拾玉镯》、《杀庙》等。对这些“出子秧歌”,改革时要强调四个字:美、细、清、正。美,即是人物的装饰打扮到舞蹈动作,都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要求,要美观、整洁、大方。细,则要求表演细腻,尽力刻画人物,其舞蹈动作要为表达内心感情服务。清,指的是演出时场面调度路子清,表演者要按排演的路线和表演位置进行,要层次清楚,克服那种随意增加动作和内容,演出时间可长可短的“跑梁子”表演方式。正,即是内容要健康,形式要新颖,对那些内容低级、表演粗俗的节目,如《瞎子摸杆》应禁演。
五、音乐伴奏的改革
目前,昌黎地秧歌伴奏比较单调,一是乐器单一,二是曲调变化少,音量大。这种伴奏形式,适合于街头和广场演出。而那些有情节,有人物,感情变化复杂的“出子秧歌”和创作的秧歌节目,应逐渐改成以小唢呐为主的民乐队伴奏,曲调也应在原喇叭曲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和创新。这样才能较好地配合剧情,烘托气氛。这一改革应在有一定基础并具备一定条件的秧歌队试行。
六、创作新的秧歌节目
秧歌要发展,要创新,就必须突破旧有的老框框,在借鉴、继承的基础上,创作出新的秧歌舞蹈节目。这个任务是艰巨的,也是我们改革的目标。这项工作需要群艺馆、文化馆的舞蹈干部及专业舞蹈工作者和秧歌艺人密切配合,创作出既突出秧歌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的秧歌节目。这一改革工作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秧歌改革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努力,做大量的工作方能奏效。我们要百倍努力,保护和培养好这支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之花,不断浇水、施肥、剪枝、除草,使之更加艳丽夺目,芳香四溢,在文艺百花园中争芳斗艳。
原载《河北舞蹈研究》第十二期(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