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水润滦南,稻花香万里
来源:未知 时间:2009-01-10 10:12:00
万物皆有两面性。历史上,桀骜不驯的滦河给滦南县人民带来众多苦难,如今的滦河在勤劳而有智慧的劳动人民面前俯首帖耳,灌溉着万亩良田,润泽着滦南这块古老的土地。
一
滦河古称濡水。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于乐亭县兜旺铺注入渤海。全长888公里,流域面积44,750平方公里。滦南县地处滦河下游右岸,南临渤海。元泰定元年(1324年)以前,滦河从今滦南境内入海,以后至1915年,入海口一直在今乐亭境内摇摆。
历史上,这条河非但未能濡润百姓,而且带来更多的是沉重灾难。由于滦南县地势低洼,滦河每每漫溢乃至决口,必受其害。自清顺治十年(1653年)到1949年,滦南县境内有资料记载的滦河水灾就有40次。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七月二十一日,“滦河横溢••••••马城一带冲决尤酷,为变膏腴为砂碛。富者变贫,贫者待毙。”1945年夏滦河决口,小青龙河以东一片汪洋,农田颗粒无收。1949年8月,滦河出现2.5万立方米每秒洪水,倴城以东、以南一片汪洋,平地行舟,全县一半人口因灾断粮。
洪水泛滥,给沿岸人民带来过无数的灾难。沿岸人民同滦河进行了不懈的抗争。解放后,党和政府带领人民修筑堤防,首先解除水患威胁。1950年,修建了从王家法宝至庄窝村的滦河大堤,长达五年之久的滦河决口堵复。又相继在滦南境内修建了7.5公里小埝,建筑了50多条护岸丁坝,加固整修了15公里的滦河大堤,有效地保护了沿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道人民心中的安全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风景线。
二
滦南县引滦群众灌区是滦河下游灌区的一部分,是随着国家建设柏各庄农场和滦南县水文地质环境客观需要,在国家支持下逐步形成的较大型灌区。
滦南县南临渤海,有大量盐碱滩地和低洼地。旱涝交错,十年九患,甚至颗粒不收。据民国《滦县志》记载:滦境滨海之地,东西袤九十余里,南北广四十余里,皆斥卤不毛,如场之涤,远或数十里,近亦七八里,间有人烟,蛎墙草屋,村止数家,晒盐捕鱼,外无生业,布粟所需,器械所用,均购之于数十里外。沿海之地数万顷,固以其五谷不生而弃。
1956年起,国家在滦南县南部及西南部地区开垦沿海荒地,建设柏各庄农场。在滦县岩山劈山建引水闸,设计引水流量34立方米每秒。修建了滦柏输水干渠,占用了泝河刘庄以上段,开挖了刘庄至柏各庄农场渠道,全长65公里,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滦南县腹地51.5公里。在东部有向乐亭沿海送水的全长17.48公里的滦乐干渠,流经滦南14.8公里。
滦柏输水干渠引滦河水到柏各庄农场、乐亭沿海,使沿岸近十余万亩低洼易涝地排水不畅,或因地下水位上升,逐步形成渍害。
由于靠渠的大田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南部盐碱地急待改造,引滦河水种植水稻的呼声很高。但因受引水量的限制,从1956年到1967年,一直不分配给滦南供水。1967年,滦南柏各庄群众灌区建成后始分配给滦南引水量11.81%,水稻种植面积一直在2~5万亩之间徘徊。1976年大地震后,岩山渠首闸扩建,引水流量达到117.4立方米每秒。引水量的增加,使稻田面积进一步扩大。1979年全县稻田面积达到17.8万亩。1982年总库容29.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9.5亿立方米的潘家口水库竣工,1984年总库容4.7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07亿立方米的大黑汀水库竣工。1983年,确定分配滦南水量31.2%。上游水库的建设,使水源有了保障,加上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滦南引滦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发展。1988年至2000年,年平均引水量1.7亿立方米,水稻面积一直稳定在32万亩左右。
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服务业的兴盛,对水的依赖越来越强,水利成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然而水资源越来越显得紧张。引滦入津工程兴建后。潘家口水库兴利库容分水比例为天津51.3%,唐山市15.4%,唐山滦河下游灌区33.3%。虽然1998年底,滦河最大支流青龙河上总库容8.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7.09亿立方米的桃林口水库建成,但因1997年以来滦河流域连年干旱,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已无法满足农田的灌溉需要。2000年分配滦南县水量7000万立方米,比正常年用水减少1亿立方米。2001年分配1600万立方米,不足正常年用水的十分之一。面对严峻的现实。滦南县政府审时夺势,因势利导,适时调整种植结构。自2000年10月至2001年5月,开展了一场种植革命,压缩稻田11.6万亩。全部改为打井引地下水,采取地下管道、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种植其它作物。自此全县滦河水灌溉水稻稳定在21万亩左右。主要分布于南部盐碱地和低洼易涝地。
滦河之水浇灌了滦南大地,使昔日的不毛之地,出现了春天一片碧绿,秋后一片金黄的景色,变成了鱼米之乡。滦南引滦群众灌区,年产稻谷100万吨至150万吨。名闻遐迩的“柏各庄大米”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水稻种植还催生和带动了机米加工、草编业、养殖业、运输业、造纸业等的发展,为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提高收入起到了举足轻重地重要作用,为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