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熙在直隶沿海的实业活动及对其文明与发达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01 10:40:00
1981年,美国历史学家Paul.A.Cahen先生在《美国研究清末民初中国历史新动向》①一文中,介绍了美国学者运用区域体系理论,将中国社会划分为沿海和内陆两个区域,指出,当时中国沿海社会已经深深地浸透着中国和西方商人的价值观,沿海的发展方向已经面向世界。中国学者陈振江先生在《开埠后的中国近代文明》②一文中,将开埠后的中国划分为上海和长江口、广州和广东、武汉和两湖、青岛和胶东、天津和冀东、大连和辽南6个文明发达地区。上述结论无疑是符合事实的。
但是,上述研究对近代沿海价值观和方向的转变,文明发达的形成,似乎较多地强调了西方经济、文化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资产阶级 上层人物循那个时代所作的艰苦努力,而其中周学熙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周学熙一生的活动舞台,主要在直隶沿海的天津和冀东地区。在清末,这一地区分属直隶省天津道所辖之天津府和通永道所辖之永平府、遵化州。周学熙以直隶候补道步入仕途后,长期服官北洋,历任天津道、通永道、津河兵备道、长芦盐运使之职,并受札委历任开平矿务局、直隶银元局、天津官银号、滦州矿务公司总办、督办之职。民国初年,他出任民国政府财政总长之职,但为时较短即离开政坛,创办中国实业银行、华新纺织公司、耀华玻璃公司等企业。长期以来,周学熙既是直隶沿海的天津和冀东地区的行政长官,又是这一地区近代实业的创办者。
周学熙的实业活动,始于1903年。之前,他主要在开平煤矿总办和直隶银元局总办任上服务。1903年前,直隶沿海地区工业十分孱弱,那时的天津为英、法、美、德、日、俄、比、奥等帝国主义所控制,租界面积为当时天津旧城的九倍,由于被租界割裂,使市中心形成支离破碎的局面。洋务派曾先后创办了天津机器制造局、北洋水师船坞、天津铁路公司、天津制币局等企业,但随甲午战争失败,大多数企业破产,当时的民族工业只有贻来牟机器磨坊、天津火柴厂、天津机器硝皮公司与天津织呢厂4家。唐山则只有为英人攫取的开平煤矿和为唐胥铁路服务的唐山修车厂两家企业。秦皇岛只有中英合办的山海关造桥厂与落入英人手中的秦皇岛港。州、县工业尚为一片空白。
当时,清廷为了增辟税源解决财政困难,开始采纳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部分经济思想。 1903年正式设立“商部”,并陆续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公司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等一系列规章条令,承认了资产阶级发展工商企业的权利,并用封官授爵之类的办法奖励投资创办规模较大的企业。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周学熙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3月,奉袁世凯札委赴日本考察币制,历时两月。回来后,决意“以考察所得于日本者,欲以施诸于我国[3],他是一个“坐谈不如起行,空言劝导不如实行提倡”[4],说干就干的人,乃上书直隶总督袁世凯,建议设直隶工艺总局于天津,以为“全省工商界之枢纽”[5]。获准后,8月被委为总办。9月即开办考工厂、实习工厂、高等工业学堂、劝业工厂等工业推广、习艺中心,从而开始了我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工业启蒙运动。
在这场工业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天津近代工业已达135家,资本总额达2920万元,为启蒙前的26倍。其中民族资本工业厂家增加到107家,形成了以矿业、机械、纺织、面粉、烛皂、皮革、制碱为主约20余个门类的工业结构。而在直隶天津道、通永道各州县,则建立工艺局、厂、所20余处,首开县城工业之先。其中周学熙本人于1906年创办的滦州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煤矿公司,则为当时直隶最大的两个股份制企业。
1912~1925年,周学熙的实业活动处于鼎盛时期。当时,他环顾中国棉纺业的发展只限长江流域,而华北尚属阙如,乃于1915年创办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并派其弟周学辉督办,设一厂于天津,共2.5万锭;继设二厂于青岛,共1.5万锭;三厂于唐山2.4万锭;四厂于卫辉,共2万锭。在华新带动下,天津纺织业迅猛发展,继之有裕大、裕元、宝成、北洋、恒源5厂建成,使天津纺织业6厂雄立,成为有资本1980万元,布机790台,纱锭246万枚,职工1.1万人,年产纱13.7万件的中国第二纺织业中心。其次,他将启新洋灰公司扩建为甲、乙、丙、丁4厂,使年出灰量由1910年的47万桶,增至150万桶,形成启新水泥独占中华市场之势。据1919年统计,启新水泥之行销量占到全国水泥总销量的92.02%。在启新洋灰公司扩建的同时,又相继建立了启新瓷厂,水泥机械厂,马家沟机器造砖厂、缸窑厂、花砖厂等一系列附属企业,使启新成为雄踞北方,实力雄厚的工业财团。在1912年,开平、滦州2矿合并为开滦矿业公司后,周学熙一直担任滦州煤矿正主任一职。由于开滦盈余颇厚,1921年他用其盈利购置比利时弗克法机械生产玻璃技术,创办耀华玻璃公司,公司设总部于天津,设总工厂于秦皇岛,是当时远东第一家机器玻璃工厂。该厂1922年动工兴建,1924年9月投产,年生产能力15万标箱,产品除销国内外,还远销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各地。
周学熙的实业活动,对直隶沿海经济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第一、启发和促进了直隶沿海士绅农商由封建主义的“强本抑末”传统观念,向资本主义的“兴工致富”经济思想转变。
天津历史上为“内河外海,舟楫交会之境,百货麋集”[6]“人皆以贾趋利”[7],但对兴办工业还视为末途。而直隶各州县,则“勤俭务农,无浮末之习”[8],工商两途均不发达。所以,在清末,就是在天津,亦仍处于“工商墨守陈规,对东西洋工艺多耳目所未见”[9]的愚昧状态。
周学熙将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薛福成、康有为、谭嗣同等关于“机器殖财养民”,将中国“定为工国”和“奖工艺、惠商贾”的先进经济思想力行于实践。他首先从“开通官智”入手,通过直隶总督发布晓喻,饬令直隶各州县官吏“无论内选外补,未赴任者,先赴日本游历3个月……然后饬赴新任”[10]。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一部分封建官员开阔了眼界,而且受到一次“兴工致富”的启迪。次从“劝工”起步,他在《北洋官报》发表文章,劝勉“志士仁人、殷商大户,所望同心,努力急起直追,或独出资财创办工厂,或纠合同志设立公司”[11]。并派工艺总局官员带领工人、机匠,携带机器,赴各州县召开劝工大会,进行“现身说法”。通过这些旷世之举,“一时风气丕变,人人思奋,颇有明治维新之象”[12],直隶亦被评为实业模范省。据统计,1872-1913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中,投资者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13],说明由农商两业提供的原始积累开始向资本主义工业转化,而周学熙的实业活动实为这一转化的“催化剂”。
第二、奠定了直隶沿海民族工业的基石。
如果说清末直隶工业总局在进行工业启蒙活动期间所创办的民族工业,基本还没有脱离手工业性质,多数为小型企业(1911年天津107家民族工业,总资产为650.8万元)的话,到1912年后,周学熙创办的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纺织公司、耀华玻璃公司及合并后中英合办的开滦煤矿,已经达到当时西方近代化大型企业的同等水平。如华新纺织公司资本达1100万元,设备为由美、德、英等国购进的最新机械,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工商业,曾形成垄断北方纺织业的局面。启新水泥公司及其附属企业,购成中国最大的水泥集团,独占中国水泥市场,在民国初年的天津股票市场,灰股为最受欢迎的证券,各银行都以其证券作抵押货物和存款准备,在金融、工商界享有极高声誉。耀华玻璃公司资本达250万银元,弗克法机器制造玻璃法,1914年在比利时建成,1922年即引进中国,为远东第一家。
这些大型工业,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基石,至今仍为津、唐、秦3市工业之支柱。由周学熙直接、间接创办的工业企业,发展至今天,据不完全统计,其产值占全市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在天津仍达30%以上,在唐山、秦皇岛则各占30%左右。这些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但向国家提交了巨额利税,而且还发挥了“工业母体”的作用,为全国输送了人才和技术。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的影响力,理所当然地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这些厂矿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接受过***************************、朱德、***************************、刘少奇的多次视察,给予了巨大的寄托和关怀,反映了中央领导对这些企业的期望之殷。
第三、倡导和力行的一整套管理方法,是企业发展壮大和供后人借鉴的宝贵财富。
一是周学熙十分重视企业积累,他给股东以较低股息,而将盈余之数发给存折,作为发展新实业基金,如以开滦煤矿之盈利,创办华新纺织公司所属唐山,卫辉2厂及耀华玻璃公司。以启新洋灰公司之盈利,办起发电厂、水泥机械厂、陶瓷厂等附属企业。
二是周学熙是以对历史进程,尤其对世界工业发展进程的高度敏感性和洞察力兴办实业,以走中国近代化之路的。如他到日本考察,所注目的是日本维新变法的战略要义,即:“练兵、兴学、制造”,回国后即由兴学、制造二事着手,可谓扼其纲要。他创办华新纺织公司,是俯视中国棉纺发展限于上海、长江一带,华北尚无动静,而外纱独占北方市场。他创办耀华玻璃公司,乃因弗克法是当时刚刚问世而有巨大前途的玻璃制造法,则毅然以120万银元的高价将专利购进。其作为,反映了一个企业家高瞻远瞩的胆识和志向宏大的气魄,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是周学熙十分重视企业的技术改造,并以技术改造创造名牌产品。启新洋灰公司,1906年建厂,1910年即购进最先进的丹麦窑磨进行改造,1921年又对丹麦窑磨进行改造,并安装了吸尘器、自动装袋机等国际上最先进设备,而且一直处于技术领先位置。所以到今天,启新马牌水泥,耀华平板玻璃仍执中国同类产品之牛耳。
四是周学熙将兴学与兴业、育人与办厂并举,重视人的因素,尤其是重视人的技术素质,则更为远见卓识。他在直隶工艺总局办理实业之初,就先创办了直隶工业学堂。他办耀华厂,不但用重金聘用比利时技师技工,而且派出7名中国工匠赴比学习,并对中国技工进行了专业培训。致使当时耀华厂总工程师比人古伯惊叹道:“中国工人操作技术提高迅速,超出意外。”
凡此种种,即在今日亦为难能可贵,而为许多企业所不及。
第四、他的实业活动,推动了唐山、秦皇岛两个城市的诞生。
在清朝末年,唐山市是滦州的一个镇——乔屯镇,秦皇岛则为临榆县只有“栈棚几所”的小渔村码头而已。周学熙在他总办开平煤矿,创办滦州煤矿和启新、耀华诸厂后,始使这两个荒寂的小小地方得以发展和繁荣,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一,并发展成为今天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实由周学熙哺育营养,给予血肉而致。
周学熙的实业活动说明:直隶沿海的文明与发达,不是列强侵入强行开埠的结果,而是由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中国是一个自己能够创造自己历史的国家。
今天,原直隶沿海的天津和秦皇岛、唐山、沧州4市已被列入国家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当年,周学熙的实业活动,曾使这一地区走上中国沿海近代化的前列。今天,我们循着他的足迹,吸收他的经验,一定会在四个现代化的道路上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蔡尚思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2]《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1期
[3]、[4]、[5]《周志庵先生自叙年谱》
[6]《天津县志》
[7]《天津卫志》
[8]《畿辅通志》
[9]、[10]、[11]《北洋公牍类篡》
[12]《周志庵先生别传》
[13]《经济管理知识全书》1卷734页
(作者系秦皇岛市政府研究室经研室主任 高级经济师)
(本文为在《周学熙实业集团与中国近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