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英清东陵盗宝的始末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02 10:59:00
80多年前,在河北省遵化县(市)马兰峪西侧的清东陵,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这就是1928年7月大军阀孙殿英在清东陵制造的一起盗宝案。被盗的两座陵,一座是清朝第四帝乾隆的裕陵,一座是西太后(慈禧)的菩陀峪定东陵。两座墓中的棺椁被劈开,尸骨狼籍,奇珍异宝被洗劫一空。这一事件成为当时的奇闻。
时至今日,大量以东陵盗宝为题的文艺作品问世,虽然写的都是历史事件,怎奈事隔80多年,加上所编造的情节离奇,几乎失真到使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本文依据大军阀孙殿英的供述,以及参加盗陵军官的见闻,同时参考了盗案发生后,清代遗臣亲赴东陵重新安葬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尸骨时所写的笔记、日记,翻阅了当时的报纸和一些有关史料,还有在清理乾隆皇帝地宫、慈禧太后地宫时所见的实物,如实地记叙东陵盗宝案的真相,以飨读者,兼正视听。
一
1928年,正是军阀猖獗、土匪当道的年代。轰动中外的东陵盗宝案,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盗匪头子是时任国民革命军12军军长的孙殿英。
孙殿英是河南永城县人,本名孙魁元,号殿英,自称“孙老殿”。因为他小时候生过天花,落了一脸麻子,所以又得一个“孙大ma子”的绰号。别看他没念过书,斗大的字识不了半升,可是人却十分机灵,眼珠子一转悠就是一个鬼点子。他当过土匪,造过假钞票,卖过大烟,开过赌场,还爱搞个封建会道门,弄神作鬼,用以拉帮结伙,在江湖上结识了不少朋友。他曾率领过一彪人马打过几次胜仗,颇有点势力。
1928年7月,孙殿英率军驻扎在蓟县马伸桥,这里与清东陵仅有一山之隔。孙殿英早有耳闻,乾隆朝是清朝鼎盛时期,慈禧是一个奢侈无度的皇后,这两座陵墓中都陪葬了很多无价珍宝,他对清东陵的珍物早已是垂涎三尺了。
清朝灭亡后,按“优待清室八项条件”规定,清东陵寝仍属被保护之列,除设有护陵大臣外,还驻守着八旗陵户。民国初年,时局动荡,土匪四起,守陵官员常不在署。因此,直系、奉系军阀陆续进入陵区,任意砍伐陵区古木,数十万株苍松翠柏被砍倒变卖。护陵大臣也串通内务府郎中,指使守陵旗丁盗窃大量祭陵的金银器皿,在社会上倒卖。如隆恩殿前月台上的鼎式铜炉、铜仙鹤、铜鹿以及盛水的大铜缸,统统被运出陵外变卖。守陵户见护陵大臣尚且如此,也动手拆卸殿宇楠木梁架变卖银钱。当满载陵内物件的车辆途经蓟县时,孙殿英部驻马伸桥的官兵分外眼红。正当无从入手之时,偏巧探知马福田已率兵进入陵区。
马福田本是清东陵东沟村的一名土匪,他游手好闲,专靠‘绑票”过日子。后来摇身一变,成了28军的团长。马福田随军调防,从保定开往滦县,途经玉田县新安镇时,他派人到东陵探听情况,得知东陵无人看守,真是喜出望外。他与同伙密谋,开枪打死奉军武部长的通信员,自称部长,拉出一支人马,直奔清东陵旁的马兰峪,蓄意掘墓盗宝。孙殿英部下得知马福田进驻马兰峪的消息之后,急忙向孙殿英报告。孙殿英哪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时机,便急命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出击“剿匪”。7月2日拂晓,谭温江带领队伍赶到马兰峪镇。两支军队相遇,如同两虎争食一般,开枪拼刺刀,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经过几小时的撕杀,马福田终因兵少势单溃败西逃。谭温江率军以搜索敌人、检查武器为名,出了马兰峪的西门直奔陵区。为了遮人耳目,他们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在东陵要搞军事演习。谭温江的队伍在陵区内安营扎寨之后,立即在周围遍布岗哨,路断行人,并规定陵户只准在“圈”内活动。诸事准备完毕,一次震惊中外的所谓军事演习就开始了。
二
当时,谭温江带领两个旅,并有工兵,径直开进菩陀峪定东陵的宫门。官兵们进了宫门,看见那黄瓦金栋,盘龙柱的大殿富丽堂皇,各个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进入隆恩殿更加金光耀眼,头顶上的天花板,金龙盘旋;周围墙上镶嵌的五蝠捧寿、四角盘长的雕花砖,还有万字不到头的锦纹地上,都用金叶子贴饰;隆恩殿及东西配殿的64根金龙盘玉柱,均嵌饰一条半立体铜鎏金的降龙……这些宝贵艺术珍物,全被他们拆走了。但是当他们在明楼上掀开地面金砖,寻找进地宫入口时却未能如愿。
后来他们抓住了一位曾在这里建陵的年迈老人,经过严刑拷打,老人忍受不住折磨,才把进地宫门路讲了出来。这伙兵痞挥镐抡锹,挖了很久却全无进展,最后,用炸药才打开了进地宫的入口。在帝、后陵中,明楼是最高的建筑物,明楼下面是方城,在方城正南的中央有个券门,称为“古洞门”。进入古洞门,里面全是青砖券,约有十五米的尽头处,有一道青砖墙挡住去路。这道青砖墙加铁筋砌成,称为“金刚墙”。士兵们在“金刚墙”前面撬开了地面的青白石,用炸药炸开了一个洞口,里面还有一道汉白玉石墙阻隔了去路,只得将石墙上的汉白玉石抽下了l块,这才露出一个“口”字形的进口。士兵们从这个豁口钻进去,沿着一条斜坡隧道向前走,迎面是一道坚固的汉白玉石门,门框以及门外的门楼都是用汉白玉砌成的。在门楼上螭吻横梁出檐瓦垅、椽子斗拱、仙人走兽以及门簪上的龙凤都雕刻得十分精美。为了盗宝,这群兵痞那管他三七二十一,刀砍斧凿,连撞带砸,第一道石门被推开了。进入门洞券,迎面又是一道洁白如玉的石门。进了第一道石门,已发现了里面的“奥秘”之处,所以毫不费力地打开了第二道石门。进了石门,里面就是“金券”。四壁及券顶均为汉白玉石,在室内正中有个汉白玉座,称为宝床,上面停放着慈禧太后的棺椁。在宝床前面的东、西两侧有两个小石座,叫册宝座。上面有个方形木箱,内盛谥宝(印)、香册。他们砸开木箱,对其中所藏的木册、木印、大失所望。反转身把希望全放在宝床上的金椁上了。这‘金椁”是套在内棺外面的一层套棺,是选用了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的。在椁木外面涂49道漆,最外一层是金漆,还请喇嘛在椁上写下四大天王咒,用以超度亡灵。劈开金色的外椁,里面又露出一个红漆填金的内棺,四周在细微的万字锦纹上,刻着藏文佛经,经文齐齐整整全部贴金。在棺盖上有九尊团佛,还有凤凰戏牡丹的花纹,样样金光耀眼。长官们判断,这精美的内棺中一定藏有价值连城的珠宝,于是下令,只准撬开,不准劈棺。士兵们小心翼翼地把棺盖撬开。开棺后,只见棺内珠宝放射出奇光异彩,竟使手电筒的光芒大为逊色。孙殿英回忆这段往事时说:“老佛爷(慈禧)像睡觉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变黑了。”他又讲:“慈禧为什么死后20年尸体不变呢?因为他口中含有一颗很大的夜明珠,这颗珠子分开是两块,合拢起来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在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这正是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所描写的那颗宝珠。据传说,后来被钉在宋美龄的拖鞋上面,一只鞋上钉了一半儿。为了尽取慈禧周身的珠宝及棺底的宝物,他们先把慈禧的尸体扔在棺外,又把棺椁掀翻,底下露出一眼“井”。传说这口井十分神秘,多旱的天气,井水不干涸,多涝的季节,井水也不外流,故称做“不竭不溢”的“金眼吉井”。建陵时称这口井为风水“穴”位,慈禧生前曾亲临这口井旁点“穴”,慈禧亲手把她那串心爱的十八颗珍珠手串从手腕上退下来,虔诚的投入“穴”中,取其息壤吉祥之意。
1873年,同治皇帝亲政,慈禧归政,就开始为她自己修陵了,这年慈禧才39岁。在清东陵的昌瑞山脚下,咸丰皇帝定陵的东侧建立了“万年吉地”。历时5年,耗银227万两,建立了一座相当豪华的陵寝,可是,慈禧还不满足。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亡,从此慈禧大权独揽。慈禧六十大寿的第二年,即甲午战后第二年(1895年)国家大量赔款,国库空虚,又值全国性旱灾,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但是她却全然不顾,居然以年久失修为借口,把已修好的陵寝拆除,严令原材料丝毫不得牵就,重新修建。重建后的慈禧陵,在用料和装修上都十分考究,其豪华的装饰居明清两朝各帝、后陵之上。其工程历经13年之久,一直持续到她死时才告终。慈禧死于1908年10月22日,卒年74岁。她一生干尽了丧权辱国之事,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死后又将一生巧取豪夺的珍宝随葬在其棺中,世间所流传的翡翠西瓜、蝈蝈白菜等仅是随葬珍宝的一部分,还有大量价值连城的珍宝不为世人所知。但在慈禧身边最得宠的太监李莲英,对此事是一清二楚。李莲英不仅参加了慈禧棺中殓宝,还记了详细的笔记。据笔记所载:慈禧尸体入棺之前,先在棺底铺上一层金丝镶玉的锦褥,厚7寸,上面镶着12604粒大珍珠,85块红蓝宝石,祖母绿两块,碧玺、白玉203块。在锦褥上盖上一条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面铺满五分重圆珠2400粒。在这层圆珠上面又铺绣佛串珠薄褥一层,褥上用一分珠1320粒。尸体入棺前,先在头前部位,放置一个翡翠荷叶,重22两5钱4分,荷叶满绿,叶筋不假人工雕刻,为天然长就,甚为珍贵。在脚下部位,旋转一个重36两8钱的粉红色莹光夺目的碧玺大荷花。慈禧尸体入棺后,头顶荷叶,脚踏莲花,寓意“步步生莲”,期望着尽快地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慈禧身上穿着多层寿衣,金丝串珠丝绣礼服和外罩绣花串珠褂两件衣服上,用大珍珠420粒,中珠1000粒,一分小珠4500粒,宝石1135块。慈禧胸前佩带着两挂朝珠和各种倒贴饰,用珠800粒,宝石35块。另外还有串珠9练围绕全身。在臂间摆放18尊蚌佛。身上又盖有一床织金陀罗尼经被,被上用真金捻成的圆金线织出的佛像、佛经,在经被上还铺珠820粒。慈禧带珠冠一顶,冠上镶嵌着外国进贡的一粒鸡卵一样大小的珍珠。在慈禧身旁还有金、银、玉、翠、红宝石雕制的佛像各27尊,共有108尊。金银佛每尊8两,玉翠佛每尊重6两,红宝石佛每尊重3两5钱。在慈禧脚下左、右各置一个西瓜、两个甜瓜。西瓜为翡翠所制,青皮红瓤,黑籽白丝。4个甜瓜均为翡翠雕制,两枚白皮、黄籽、粉瓤;两枚青皮、白籽、黄瓤。此外还有青色粉尖的翡翠桃10个、黄色宝石李子100个、红黄宝石杏60个、红宝石枣40个。在这大小200来件雕刻的果品之外,又有王公献的两颗翡翠白菜。这白菜为绿叶白心,在菜心上落着一个绿绿的蝈蝈,菜叶旁还停落着两个黄色的马蜂。在慈禧身旁,左边放着一支玉藕,藕分三节,沾有天然生就的灰色泥污,藕上长出绿色荷叶,粉红莲花。另外还有一颗黑荸荠。右边放着一枝红色的珊瑚树,上有樱桃一枝,青根、绿叶、红果,树上还落一只翠鸟。为了填补棺中的空隙,又向棺内倒了4升珠宝,其中有:八分大珠500粒、二分珠1000粒、三分珠2200粒、红蓝宝石2200块,这一项值白银223万两。最后盖上一件宝物,叫做网珠被,被上用了二分重珠子6000粒。正当要上棺木的子盖时,一位公主又赶来献宝,其中有玉制的八匹骏马和十八尊罗汉。这十八尊罗汉每个高不及二寸,白身白足,着黄鞋,披红衣,手执红莲花。公主献完宝物,复盖上网珠被,再扣上棺木子盖,最后封闭棺盖。
总之,棺中除慈禧的尸体之外,全是奇珍异宝,塞得满满当当。当时可没料到,多年之后,却成了大军阀孙殿英的宝库。
关于孙殿英盗陵的现场,一位曾参与盗陵的连长口述:“予时在谭师长部下任连长,守昌平、东西陵一带。忽闻奉天军团长勾合土匪谋变,孙殿英驰至击破之,于是宣布戒严、断绝路口各陵行人往来。自是年五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公历为7月2日至9日),以火药轰开陵道石门,搜获宝物而去,实则奉军并无叛变之事,盖欲籍故肃清奉军,独占利益,并借此戒严,塞断路口,便发掘耳。”连长又云:“鄙奉令掘西太后陵,当时将棺盖揭开,见霞光满棺,兵士每人执一大电筒,光为之夺,众皆骇异。俯视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长白毛寸余,有兵士大呼,速以枪杆横置棺上,防僵尸起而伤人,但亦无他异。霞光均由棺内所藏珠宝中出,乃先将棺内四角所置大西瓜取出,瓜皆绿玉皮紫玉瓤,中间切开,瓜子作黑色,霞光由切开处放出。西太后口中所含大珠一颗,亦放白光。玉枕长尺余,放绿光。其他珠宝,堆集棺中无数,大者由官长取走,小者各兵士阴纳衣袋中。众意犹未足,复移动西太后尸体,左右转侧,悉取布满棺底之珠宝以去。于是司令官下令卸去龙袍,将贴身珠宝搜索一空。乃曰:‘不必伤其尸体’。棺中珠宝尽,再索墓中各处殉葬之物。棺底掀转,现一石洞,中储珍宝亦尽取之。搜毕,由孙殿英分配,兵士皆有昕得。贵重大件用大车装走。”
三
乾隆年间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乾隆陵寝地宫珠宝,更为金钱熏心者所瞩目。因此,正当谭温江率领部下挖掘慈禧陵地宫之时,复有第八军柴云陛部第七旅的旅长韩大保,也打着军事学习的幌子,并扬言与谭部不合,遂于7月6、7两日,率部进入了裕陵。乾隆皇帝的裕陵比皇后陵规模大多了。按照“前朝”、“后寝”之制,进入陵寝门,又有一座二柱门,在前面的明楼下有一道古洞门。韩大保一行进入古洞门,里面又有一个院落,叫做月牙城。正对古洞门的北墙上还有一座精心设置的琉璃照壁。在韩大保指挥下,顺利地打开了进地宫的洞口。据说韩大保部下有一位白发长须的老兵,可能就是当年修陵的陵工;也有的说韩大保用重金买通了两位年迈的陵户,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地宫入口。他们打开洞门之后,里面有8个石座,上面各放着一个小木箱,箱上镶满镀金的铜活,各个箱子上都有一把镀金铜锁。官兵们将木箱劈开,里面宝贝一抢而光。接连又闯入第二道、第三道石门,再没捞到什么宝贝。再前进,迎面又堵住一道石门,费尽了心机也推不开这最后一道门。韩大保急命工兵搬来炸药,第四道石门被炸毁,地宫里硝烟弥漫。盗墓的士兵急不可待地钻入门内,这就是地宫的最后一道堂券,称做“金券”,高达9米多,是与其他各券一样,全部青白石筑成无梁无柱的拱券。券内的石宝床上安放着6具棺椁。乾隆皇帝棺椁居中,左边为孝贤、孝仪两皇后,右边为慧贤、哲悯、淑嘉皇贵妃的棺木。盗匪们一见6具棺椁,分外眼红,劈棺将尸骨拽出来,扔在泥水之中,能抢走的珠宝全抢走了。7月7日、10日,大军阀孙殿英夜间乘汽车自马伸桥来到了马兰峪。11日谭温江、韩大保等人同时开拔,向西逃之夭夭。由马伸桥司令部调来的20多辆大车,满载珍宝,随着军队旁若无人地开回了司令部。
四
孙殿英犯案后,震惊中外的“东陵盗宝案”在天津、北平两地成为“特大新闻”,登满了报刊。那位末代皇帝溥义,正居住在天津的张园,他从报上看到祖坟被掘,真是悲痛欲绝。他急令手下人去北平,把护陵大臣毓彭叫到天津。毓彭到了天津也不敢见溥仪,直把溥仪气得咬牙切齿,逊位的皇帝又无有生杀之权,只得把毓彭从宗室中除了名,才稍解心头之恨。溥仪还派手下的遗臣在日租界里的张园搭造灵堂和祭坛,供奉着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的灵牌。溥仪和他的家族,素服减膳,朝夕礼奠,群臣也随同礼拜。溥仪边哭边诉,“不报此仇,誓不为爱新觉罗后裔!”
溥仪在天津,命御前大臣连续向南京国民政府的蒋介石与北平卫戍司令部司令阎锡山及各地报馆发出通电,要求严惩首犯孙殿英。
孙殿英对他自己盗陵,直言不讳。他说:“慈禧陵与乾隆皇帝陵都是用炸药炸开的,乾隆墓中陪葬的珠宝不少,最珍贵的是乾隆皇帝颈项上的一串朝珠,上面有一百零八颗珠子,听说是代表十八罗汉的,都是无价之宝,其中最大的两颗朱红的,在天津与雨农(戴笠)见面时,送给他做了见面礼。还有一柄九龙宝剑,有九条龙嵌在剑背上。上嵌宝石。我托雨农代我赠给委员长(蒋介石)和何部长(何应钦)了……慈禧太后墓崩开后,虽然不及乾隆陵大,但随葬的珠宝就多的记不清楚了。从头到脚,一身穿挂都是宝石。翡翠西瓜托雨农代我赠宋子文院长,口里含的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珠,我把夜明珠托雨农代我赠给蒋夫人(宋美龄)。宋氏兄妹收到了我的宝物,引起了孔祥熙部长夫妇的眼红。接到雨农电话后,我选了两串朝鞋上的宝石送去才算了事……”在旧社会里,钱是能通神的。正因为孙殿英把盗陵宝物的精品孝敬了***************************的要员,所以他才受到庇护,同时,孙殿英还保释了自己盗陵干将师长谭温江。当时还因为孙殿英拥有上万人的军队,是支劲旅,南京当局见孙殿英手握重兵,一怕投鼠忌器,二想招收孙殿英。所以这轰动一时的东陵盗宝案就草草了事了。而溥仪的哭诉发誓,也只能成为含冤怀恨,欲报不成之事了。
五
溥仪从天津派往东陵详查并处理善后之事的一行官员中有“宝熙、耆龄、陈毅、载泽等人。宝熙,字瑞臣,又号沈庵,为清宗室,正蓝旗人,任总管内务府大臣。耆龄,字寿民,满洲伊尔根氏,正蓝旗人,任内阁大学士。陈毅,字诒重,汉人,湖南湘乡籍,为湘军将领陈湜之子,任侍郎。载泽,本宗室,嗣辅国公奕询。还有溥侗,字雪斋,本宗室,贝勒载瀛之子。在这些官员中,宝熙、耆龄、陈毅分别写了《东陵日记》、《东陵纪事诗》,记载善后工作见闻。这些日记对东陵被盗后的记载是十分清楚的。
1928年8月18日(民国十七年农历七月初四日),宝熙等70余人乘汽车经通县、三河、段甲岭,宿于邦均,日行145里,沿途泥泞,坑坎难行。第二天过蓟县、马伸桥,前后有16辆汽车多次陷入泥中。过石门时,下起雨来,冒雨行车,路极难行。过昭西陵,入风水墙内,遍地禾黍,大碑楼破烂不堪,石象生均残毁。从大红门至裕大圈十余里,光秃秃,往日百万株松柏已被军阀砍光,所以各陵的明楼、宇殿,一目了然。到达裕大圈,住在原惠陵员外郎和仲平寓所。用饭后,首先察看了裕陵,只见裕陵月牙城内的琉璃影壁之下,砖石翻动,又察看了菩陀峪定东陵(慈禧陵)。两陵盗陵时所掘的洞口都已填砌还旧。守陵人员在裕陵门外,拣得肋骨一条,脚骨二块、膝骨一块。在菩陀峪定东陵拾得御名香册一叶、绣龙袍一件,细看龙袍上的龙眼睛、“佛”字上,都有线头,上面所钉的珍珠均被拆走了。
1928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初十日),随员徐榕生等人报告,裕陵隧道开口,在砖石中拾得脊骨一、胸骨一,色皆黑,藏于口中。又得满文香册一叶,这本是菩陀裕定东陵之物,是军匪劫取葬物后,扔在裕陵地宫中的。
六
8月26日(农历七月十二日),连夜雨,时止时作。下午一时,载泽、恒煦、溥侗、宝熙、耆龄、陈毅来到了慈禧地宫前,仆从们带着两个黄绸包袱,里面装着黄缎被褥、殓服、藏香、冥纸等物。点燃了手灯、洋烛,各遗老又改换夹棉布袍,顺着洞口直下,约有五六尺的地方,只见对面砖石墙壁中间,有一方仅三尺的入口,众人俯伏蛇行而入。通过隧道,又经过两道石门,也入“金券”。其中许多仆从持灯在内引导。只见内里,“金券”横约三丈,纵深两丈有奇。遍地堆弃着棉花、灯草及霉烂的被、褥、冠冕、霞帔、丝绦等物,散发着一股令人窒息的气味。金漆外棺欹斜在石宝床之下,椁盖抛离在墓室的西北角上,在这仰置的椁盖上,有一块薄板,掀开薄木板,慈禧太后的尸体侧卧在那里,她脸朝下,头朝北,脚朝南,左手搭在后背上,发色青黑,散而不乱,发根仍有红头绳缠绕着。慈禧上身赤裸,附体之衣被扒光,肉皮贴骨,身上呈现出拳头大小的斑痕数点,似青似褐,还生有白毛,长不及寸。因盗陵之后,曝尸四旬有余,地宫内潮湿,天气又蒸热,故而尸体发霉,长出了白毛。慈禧下身着裤,色泽已辨不清了,脚上穿着绫袜,一只袜子已脱掉,扔在身体左侧。员外郎和仲平率领圈里的旗人妇女十余人来参加盛殓活动。耆龄命旗人妇差用黄绸紧束慈禧尸,再用黄缎被贴着椁盖,掀动椁盖使尸体缓缓转过来。慈禧尸体落入黄缎被中,只见她面色灰白,两目无珠,深陷为两个坑,其颧骨隆高,不异昔表,唯有唇下有残痕,当系盗匪从口中取珠时所伤。所幸朱漆填金内棺未毁,妇差们将棺内棺外拭净,在如意板上铺着黄缎褥,停放着慈禧尸体,一道抬入棺内。上面又盖上一层黄缎被,将棺内收拾的如同当初。殉葬时将慈禧早已脱落的牙齿以及剪下来的指甲,用黄绸包好,置于被外。此时,载泽将慈禧死时所赠的遗念衣服二件献上,放置在缎被上。在地宫内清理时,拣到15粒珍珠,用锤砸碎,将珠粉放于石床下的金井之中。红漆内棺,盖口原有榫,入殓时,同人敬谨监视,抬扶掩棺之后,用漆封棺口,并涂以金漆,力图与原棺上所画金万字成为一体。洞口外放置一些墓中之物,有珠鞋一双,上面嵌珠已被拆除,有陀罗尼经被一叠。复有损坏之檀木册宝,仅余两块,正在晾晒。这次随同进地宫监视者有:接收东陵林垦委员、文化维持会会员及军官刘人瑞、谭肖岩、罗蕺、哈汉仪、王占元、杜孝穆、齐尚贤、徐鸿宝、郝省吾等人,自始至终约三小时许。第二天,天气晴和,午后谒裕陵、定陵、普祥峪定东陵、菩陀峪定东陵、裕妃园寝、定妃园寝。在菩陀峪定东陵内,大家一道进入慈禧太后地宫。看到了椁棺封口贴金已齐,将陵户及随员拾到的龙袍、香册10叶,以及地宫中寻得的香宝(印)一方,均包以黄袱,安放在册宝石墩之上。同时退出地宫,随掩石门,第二道石门的门轴移动时微损,所以没再掩门,仅用石块将两门下角倚住,以防危险。接着由工匠们填砌墓道,三、二日内完工。慈禧重殓,至此完结。
8月29日(农历七月十五日)早晨,随员徐榕生呈上踵骨一块,是在裕陵石门边拾得的。第二天,晴,四道石门内,水剩无几,棺椁木板遍地皆是,地宫中有小泉数处,仍涌水不止,待水减至三四寸,载泽、溥侗、宝熙、耆龄先后入内看视,三道石门洞开,第四道石门被火药炸伤,右扇石门被炸倒,门上压着一具棺木,左扇石门的门轴被炸伤,门斜歪着,压住了一具棺木。这口棺木为金漆万字朱棺,盖上被锯一孔,可容一人出入,其余棺椁有成形的,有散乱的,纵横交错。在地面的泥水中,有破被、烂衣……清理好一阵子,才有了立脚之地。
从地宫中散乱的棺木来看,分辨不出哪个是皇帝,哪个是皇后,哪个是妃子。第三天,随员徐榕生在裕陵地宫内捡得金簪、金饰件,并派工将金券内所劈的棺木堆置一处,午后于石床西边的两棺之间,发现一具女尸,身着明黄龙袍,尸体完好无缺,急命四位旗妇来收尸,先在黄柏木板上铺好缎褥,再由泥水中将女尸体收起,安放在木板之上,用黄绸盖上,又用黄缎被覆上女尸,暂时安于石床西北角,细细看女尸的面貌,面部皱纹颇多,牙齿还没全脱,看来约五六十岁。女尸皮骨均存,丝毫也没腐烂,脸上笑容可掬,徐榕生在女尸旁又捡到一支明黄地翔凤的朝靴,用水一洗,颜色鲜艳如新。
8月30日 (农历七月十六日) ,随员徐榕生等人,在裕陵明楼下的古洞门内指挥着匠人们工作。在门洞内正中,搭着一个“人”字式席棚,为值班人休息之所,旁边放着好几个大包袱,里面包着六床黄缎绣花被褥,另有六副用黄绸束裹的“如意板”,专供抬尸体入棺时用的,载泽还专程从北京带来绣龙袍褂两件,这是当年光绪皇帝赐给载泽的,此番专为殉葬乾隆皇帝时之用。在地上也捡到一些册宝箱上的鎏金铜饰件,随同一些零碎杂物,都堆在席棚边上。
连日来,在裕陵地宫中拾得了大量遗骨,因为匪徒盗陵时,为捞取陵内珠宝,将泥土抬出后用水过筛,故而许多遗骨竟被抛在陵院外。地宫中的尸骨是不全的,除了一具完整的女尸之外,只有四个头颅,最后是在炸倒的左扇石门下所压的棺木中找到了一个头颅。经大家验证,正是乾隆皇帝的头骨。被匪徒用炸药炸毁的石门,尚有半面倒悬未落,出入极其危险。由工匠们将右扇石门平放于地,左扇用大绳束之,将所压的棺木取出,再将石门落地,声响如雷鸣一般。第四道石门的门槛、门楣也被炸坏,门上所刻的菩萨断为两截。室内所点燃的汽灯,因空气稀薄,光线忽明忽暗,十分微弱。
重新殓葬时,由地方法院检验官祁耀川聘请检验吏俞源等人参加殓葬,从棺中找出的那个头骨的下颏已碎为两半,上下齿共三十六个。体干高伟,只是所有骨髂皆呈紫黑色;有的骨头上还沾着皮肉,大体上尸骨较全,手指及足趾骨则无从寻觅。乾隆皇帝的头骨上,两眼只存深眶,执灯近前观看,好似有白光从眼眶里射出。
地宫中还有一些残缺不全的尸骨,究竟哪个是皇后?哪个是妃子?谁也拿不定主意。耆龄主张把这些尸骨与乾隆皇帝葬入同一个棺中。耆龄说:“既奉安在同一地宫,就等于同穴而葬了。”众人听耆龄讲得有理,就决定将四具尸骨分别葬在乾隆皇帝尸骨左右。然后又盖上了三重黄缎花被,又将光绪帝赠给载泽的两件遗念衣服放入棺内,最后才盖上了棺盖。在地宫内发现那具完整的女尸,众人争议不下,究竟是皇后,还是妃子呢?载泽认为,若把皇后认为妃子,不如把妃子认为皇后,这样避免了失礼。大家认为这具女尸就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死亡的令懿皇贵妃。在她死后20年,因为他的儿子承袭了皇位,即嘉庆皇帝颙琰,所以追封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这具女尸入棺后,停放在乾隆皇帝棺椁的右侧,至此殓葬完毕。第二天已是9月1日星期五(农历七月十七日),裕陵地宫中的棺盖漆口贴金完毕,洒扫石床,掩闭三道石门,只是地宫中地面的泉水上涌不止,用灰填堵亦不见效,最后封隧道入口,仅石灰就用了八千多斤。
孙殿英盗陵距今已经80多年了。经过几次修整,清东陵已经大为改观。1977年又进一步清理了裕陵地宫,在地宫的积水中清理出一大批盗剩下的珍贵遗物。其中有玉蝉、玉簪、玉人、玉羊、玉鱼、金鼻烟壶、金蝈蝈、金莲花、金龙,还有珍珠、红蓝宝石、猫眼石等,另外还有鎏金佛像等。
在清理慈禧地宫时,发现遗留下的有檀香木的香宝(印)、香册(刻有歌功颂德文字的册页)、陀罗尼缎、荷花堆绫枕头、铺绒荷花褥、慈禧穿的荷花鞋、织有二万五千多汉字经文的陀罗尼经被,还有盗陵者从慈禧身上扒下来的带佛字龙袍、福字上衣、平金团寿袍。
清理出来的这些遗留珍宝,成为清东陵乃至全国的珍贵文物。
(于善浦,研究馆员,紫禁城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