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文化随想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9-02 11:01:00
——欧游日记摘抄
王子平
2006年深秋时节,予偕老伴作欧洲大陆游。为留住记忆,曾逐日写下所见、所闻、所思。今摘录若干与文化相关连者,借《滦河文化研究》杂志一角刊出,以与读者诸君交流。文化,在其根本意义上,虽有国界之差别,更多人性之反映。予眼中心中之中国人外国人,东方人西方人,对真善美之追求,对假恶丑之排斥,乃共性之所标注也。
——引言
罗马困惑:大善与大恶
10月22日,星期日(罗马——佛罗伦萨)
梵蒂冈最为有名的是圣彼得大教堂,建于公元324年,是雄踞全球教堂之首、当今世界上最宏大最壮丽的天主教堂。我对于宗教的态度,不信奉,但却尊重,尤其尊重那些虔诚的宗教徒。我是带着一种肃穆、庄重心情进入圣彼得大教堂参观的。装饰有精美雕刻和绘画的墙壁,高大半球型拱顶,仰之弥高。一些厅堂里正在进行宗教仪式,众多半跪着做忏悔的虔诚信徒,让我产生一种说不清缘由的敬意。我和老伴由教堂内出来,又在广场上流连,观看着各样肤色的游客。这里性质上和国内寺庙一样都是宗教建筑,但和国内不同的是,这里没有缭绕的香火,没有遍地匍匐的信众。这或许正就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东西方的不同。
由梵蒂冈出来,大客车顺着圣彼德广场正前方的大路向塞贝河驶去,横跨在塞贝河的那座桥每个桥柱上面都有一个雕像,或是天使,或是魔鬼。栩栩如生的雕像在阳光的映照下金光闪闪。汽车开过街区,目睹两旁的几处废弃的古迹。有人说,罗马处处是文物,还真的不假。好像整个罗马城市就是一座由历史文物和现代成就结合而成的。既是那么古老,可同时又那么年轻。古老而不颓废,年轻而不轻浮,这或许正是罗马的魅力所在。
接着参观同样著名的罗马经典旅游品牌斗兽场。对于斗兽场,我最早对它的了解,是差不多五十年前阅读意大利作家
乔瓦尼奥里的小说《斯巴达克思》时得到的。这是一部取材于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奴隶起义的历史小说。小说以罗马竞技场即斗兽场上角斗士的厮杀搏斗为开端,通过不甘受奴役的角斗士奴隶斯巴达克思奋起反抗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角斗士奴隶由弱渐强、由小到大、武装起义,反抗罗马暴政,最终失败的历史画图。后来又有机会看了美国大片《角斗士》,更加形象化地了解了斗兽场中角斗的惨烈和观众的无人性的疯狂。
当我站在已经成为废墟的斗兽场前,不禁依然为它的宏伟所折服。斗兽场的真实名称叫做“佛拉维欧圆形剧场”,而其实却是角斗士决死的地方。它建成于公元80年,已成为罗马的标记。它的观众席据说可以容纳4万观众。角斗士相斗时,双方必须作出生死决斗,直至一方取胜为止。败者的性命操纵在看台上寻欢作乐的贵族们手中,他们将大拇指向下,败者被杀;若大拇指朝上,败者可免于一死。罗马人创造出的这一血腥“发明”,导致了无数的角斗士惨死在竞技场、宴会和其他一切罗马人愿意看见流血的地方,而角斗士们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罗马大斗兽场的废墟依旧伫立在罗马城供后人凭吊。
在我有限的宗教知识中知道,宗教是劝导人们向善的,基督教自然也不例外。圣彼得大教堂内外的大理石雕塑以及遍布墙壁的绘画,讲述着基督耶稣和他的信徒们传扬善心、善行、善果的令人感佩和感动的事迹。遥想当年修造和装饰这号称“天下第一教堂”的工匠和艺术家们,该是怀着何等样的虔诚和慈悲的心情来做着修建教堂的每一件事啊!在我的心目中,罗马人是善良的,可是一到斗兽场,我的心情立即发生了变化。还是罗马人,当年他们像是如今欣赏一场足球赛那样,欣赏着角斗士的殊死决斗。站在那依然破损却亲眼经历与目睹了当年惨烈的生死搏斗、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仅只残存断壁残垣、却依然巍峨矗立的“佛拉维欧圆形剧场”前,遥想当年这里发生的那疯狂、残忍、血腥的情景:角斗士们勇武和悲壮,屈辱和无奈;“观赏”这场同类相互残杀的那些高踞在看台上的贵族男女兴奋、热烈、嗜血成性的面目,一时之间,我却没有办法将修建以善为宗旨和理念的圣彼得教堂的罗马人和以观赏杀人取乐的罗马人统一起来。一座城池也如一个人那样,是有意识和思想的,他(它)应当有一个主导观念或意识,这就是他的本性。那么,圣彼得大教堂和斗兽场所标明、所宣示的罗马人的品性或人性又是怎样的呢?我困惑了。这是否就是西方人所讲的“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呢?
离开斗兽场,大巴载着我们16名游客,告别罗马,驶向文艺复兴圣地佛罗伦萨市。沿途经过意大利中部乡村。中午虽然没有休息,又是在稍有节奏地摇晃中运行的大巴上,头脑里却依然延续着上午参观中形成的思绪。令人困惑的罗马,你有大善,却也有大恶。这善和恶又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呢?以杀人作为观赏项目获得刺激和快乐,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或许会有人认为,这只是发生在古代的事情。其实,如果想一想上世纪30—40年代发生在欧洲大陆上的种族灭绝惨剧,集中营中刽子手剥下犹太人的皮肤做台灯灯伞的事情,又何尝不是一种他们所拥有的“乐趣”呢?他们的人性哪里去了?无论是坐在斗兽场高高台阶上观赏杀人的高贵罗马贵族男女们,还是那些集中营中的刽子手们,他们可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英”啊!如果再联想到还是上世纪,发生在非洲大陆上的种族mei绝罪行,我的心一下子紧缩起来:谁能够保证今后不再有这样的悲剧发生呢?或者如何杜绝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呢?
与阿尔卑斯山神对话
10月24日,星期二(威尼斯——克拉根福——维也纳)
由克拉根福抵达首都维也纳,还需要行车5个小时。长途行车不仅累人,而且容易因单调而生烦躁。但对我而言,这却是欣赏窗外异国风光的难得机会。而今日之巧,之幸运,是要在雨中通过阿尔卑斯山。而在行车中看到的云雾、山峰、瀑布、细雨、斑斓秋色所构成的难得一见的绝妙景色,而且由此又引发我产生一系列美妙情致和沉思联想。
大巴急速地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渐次进入阿尔卑斯山区,但见阿尔卑斯山巍峨高耸,植被浑厚茂密,不见任何山石裸露,整座山峰郁郁葱葱,更显得伟岸俏丽。山林间不时可以见到或细而长、或飞泻湍急的瀑布从天而降。就在秋色斑斓的山林与飞瀑之间,随处可见或红或白或红白相间的别墅点缀在山腰或山脚,更添几分神秘和情思。这所有景物都因为急速行驶的大巴而增添了许多动感。车窗为绵绵细雨所模糊。雨中阿尔卑斯山山峰为升腾着的白色云雾所缭绕,不由人想到在山泉中刚刚洗浴而出披着浴纱的少女。“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弥漫于山脚处的是一片白蒙蒙的云烟,色彩斑斓的山林为其所遮掩。因为山林高低不同,便有高大树木突破云雾而显露出自己的别样妖娆和艳丽。红、黄、蓝、绿等色彩杂然相间,云雾弥漫其间,构成一幅美妙的中国式大写意山水画。那上面流动着的云雾似乎正在从山峰间形成,婀娜多姿,犹如敦煌飞天仙女的洁白飘带。最高处是升腾在从山腰到山巅的条状云烟。山峰从云雾间突兀出来,犹如飘着银丝长髯的老者矗立在天地之间,沐浴着和风细雨,俯瞰着高速路上疾驰而过的游客。而在他的脚下是翩翩起舞的众多林间女神。渐渐地,整个阿尔卑斯山成了一个活动起来的山林神国,充溢着一片和谐、自由和纯粹。近年来由于思考灾害、环境等与自然相关的问题,而在我的心灵深处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人和自然都是生灵,有思想有情感,应当成为朋友,如同陶渊明、苏轼等那样,雨中风前,花间月下,把酒临风,相酌对歌,互相欣赏,促膝而谈,该是一种何等的和谐美妙啊!我忽地注意到,正在欣赏着山的我,也在被山所欣赏,山和我已经浑然一体。于是,在朦胧中,我走上了山林,进入了云雾,冒昧地和山神做了一次对话:
问:何其悠悠然而自得也?
对:吾山间万物,奉自然为圭臬,和谐共生,何为而不悠悠然也?
问:林间弱肉强食,此大恶也,何言“和谐”?怎得共生?与人世间何异?!
对:汝知其一,未知其二也!生物界有食物链存在,彼此相依相持,相克相生,共谋自然界之繁荣也!非和谐共生而何?
问:其二云何?
对:自然界与人世间相区别者,乃占有欲、统治欲之有无也。山林生物间虽有“弱肉强食”在,然以果腹、维系生存为度,绝无过度占有、积存和垄断之恶习或欲望。由此而决定了自然界生物链条的存在,恰好保证了所有生物的生存,实现和保证着自然界整体的平衡、和谐和繁荣。而人类恰好相反,其对物质资源的需要,并非由生理需要即生命的保障为度,而以无节制地占有、垄断为目的。其结果,不仅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而且导致人类之间的恶性争斗和战争,千万人惨遭屠戮。如此而往,毁灭的将不仅是自然界,而人类社会自身亦将面临绝境。人面临绝境而不觉,何其愚蠢也!
我悚然而觉,欲求和谐世界之建造,非抑制人类恶劣贪欲而不得出路也!
这时雨过天晴,满目斑斓。大巴依然高速行驶在驰往维也纳的路上。
莫扎特故居的遭际
10月25日,星期三(维也纳——舒尔茨堡)
午饭后乘车直奔舒尔茨堡。车行途中,我从宽阔而明亮的车窗中,欣赏两侧田园风光。几天来的行车途中,我都当作难得的观览田园风光的时刻。我出生农家,生长在田野,对于乡村有一种天生的亲近、热爱和依恋。虽然离开乡下已经半个多世纪,每每见到土地,尤其是生长着花草的田野,就想扑上去,躺在那温柔的绿色上,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风声。现在我看到的却是异国他乡的田野,心情中更添了许多新鲜感和神秘感。这里的农民又是怎样生活呢?和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有什么样的不同?我目不转睛地遥望着车窗外飞驰而过去的修整得整齐的田园,又见那树木环绕、房屋红白相间别墅一样的农舍。我想,既然同是农民,他们应当有着大体相同的生活内容和方式吧?!随飞驰的大巴,隔着车窗,我用数码相机拍下了数张田园风光照片。远方的山峰林木衬托或簇拥着规整的农田,以及点缀其间的红白相间农舍。
舒尔茨堡曾是伟大音乐家莫扎特的诞生地,贝多芬、海顿等音乐家在此创作了大量不朽的乐章。始创于1920年的萨尔茨堡节至今仍是欧洲最隆重的音乐节日之一。当地的旅游业每年要为奥地利创汇达50亿先令,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一位当地中年华人来做我们的向导,我以为他是“地陪”,即当地负责接待我们的导游。在意大利境内的几处景点,都有这样的地陪,罗马那位是北京姑娘,而威尼斯的地陪是四川的一位青年女子。维也纳则没有地陪,没有想到这个不大的小城镇却有地陪来带领我们游览。在和他交谈之后,才知道,他并不是什么导游,而是一家中餐馆的老板。大约是为了包揽生意而来做“义务导游”的。我们去看了莫扎特的故居,是在街心的一处三层米黄色楼房,极其普通,门前就是穿行市区的有轨电车。只是远远地遥望了一下,并没有走进去参观。
又去看了莫氏出生地,那更令人失望。在一个由三面楼房围绕起来的几乎是封闭型的市场内,一座4或5层的楼房外墙上,一行大约是用德语书写横挂在外墙上的标牌,表示出这里曾经是莫氏的出生地。而其下面及周围布满了大小商店,楼下院落里,是西方常见的那种露天咖啡店。一代音乐大师真正出生的那座低矮房子,早已为近年新建的楼房所淹没。看来,商业对文化的侵袭和攻掠,中外概莫能外。北京的一些文化人正在进行着名人故居保卫战,战绩将会如何?看了这莫氏出生地的遭际,我的心又打若干折扣。我忽地想到,商业资本是用毁坏过去来建造所谓“新世界”的。建造起没有文化韵味枯燥的,只满足感官的,由钢铁水泥建造起来的,冷冰冰的“新生活”。人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为自己的命运而感到悲哀了。
不同土地上的两棵大树
10月29日,星期日(巴黎)
今天是这次欧洲之旅的游览高峰,第一站参观凡尔赛宫。该宫位于巴黎城郊西南方约18公里的地方。通过导游的解说,并在实地看到之后,才知道凡尔赛整体上原本是一个小镇,这里除建有著名的凡尔赛宫之外,还聚集了王宫大臣的官邸豪宅。
我们一行人在小雨中走近它,蒙胧中更显几分雄伟和神秘。进入凡尔赛宫之后的第一件事是领取解说器。一个长方形小盒子,可以挂在脖子上。走到哪个展览厅就打开相应的号码,里面便会放出不同语言的解说,可以自行选择。它可以完全听从你的安排:听还是不听?完全听还是部分听?而不必受到解说人员的限制。解说器使用的六种语言中包括有华语,这不仅让我们中国游客感到方便,而且感到自豪。其实在这之前的参观游览中,就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凡是提供说明或进行解说的游览景点,都备有华语或中文文件或服务。这才可以与中国这个世界性大国地位相匹配。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西方宫殿。凡尔赛宫整个建筑物是由层层叠叠的宫殿构成,每个宫殿都汇聚了无数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心血结晶,无论是天花板上圣经故事的壁画,或挂在墙上艺术价值十分高昂的名画,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我生性喜欢美术作品,尤其是对国人的写意山水画情有独钟,而对西洋美术却知之甚少,除了惊叹其气魄宏伟之外,别无感想。高大殿堂以及长长走廊中的无数水晶吊灯却让我印象深刻,加上四壁大玻璃的反光作用,更显得光彩绚烂夺目,真是美丽绝世。宫外还有美轮美奂的御花园,从窗口看去,但见布局严密,气势非凡,因为时间紧迫,没有机会流连观赏了。
而后参观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坐落于
巴黎市中心
塞纳河中的
西岱岛上,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从外面可以看出,这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部由巨大石头组成的交响乐。因为看过电影《巴黎圣母院》,已经对它有一个整体上的概念,而对内部却不甚了了。这次进入教堂之后才发现,内部装修极为朴素,与装饰豪华的凡尔赛宫几成鲜明对照。从说明书上得知,那宽敞大厅可容纳9000人,仅讲台即可坐1500人。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游客很多,从进入大门开始,便被涌入了拥挤的人群,只能随人流向前挪动,而无法自主行走,甚至连拍照片的空间和时间都没有。这是此次欧洲之旅中最感拥挤、最失“自主”的一次。没想到,在标榜“自由世界”的欧洲,体会了一下失去“自由”的况味。
卢浮宫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它在我的心目中还有一重拉近距离的原因,就是美籍华人设计大师贝聿铭为之设计的地下展厅金字塔状的入口。积一生所受教育和人生经历积淀起来的民族主义情结,让我每次遇到和华人相关连的人和事,都会让我喜、让我忧;让我快,让我恼。参观游览更是容易激起这种情结的活动场所。导游快人快语,对我们说,这里的艺术品是看不完、观不尽的,必须看、能够看的无非“三个女人”罢了。他说的三个女人,一是绘画《蒙娜·丽莎》,其美学价值在于,中世纪的艺术为封建神学服务,而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却表现了人及其美丽。维纳斯在古希腊神话里是恋爱女神。有关她的传说,屡次出现在历代文学家的作品里,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莎翁为她撰写的一首长诗。《胜利女神》是胜利的化身。雕塑的形象是长着一对翅膀,身材健美女神,像从天徜徉而下,披挂单臂的衣服,露了一个乳房,衣袂飘然。三个女人中,两个残疾,一个没有头颅,一个缺少一只胳膊,只有蒙娜·丽莎是完整的,可也只有上半身。就这三个女人几乎构成了西方美术的顶峰。至于著名建筑的金字塔入口,也只是远远地望了一下,并没有真正体验一下,说句不恭敬的话:我没有鉴赏能力体察出它的优越和高超。
黄昏时分乘游艇游览巴黎风光。的确很美。
由此而引发的关于东西方艺术的感想。在比喻的意义上,这是不同土地上生长的不同树木,各有其根基、价值和美学特征。艺术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国和西方国家生长条件和环境的不同,从而人生哲学和信念也表现出极大区别。中国虽然濒临海洋,有长达数万里的海岸线,但由于历史上长期依存于土地上的自然经济,航海业不发达,因而就整个国家来说,国计民生严重依赖于土地上的农业,整个经济呈现着内陆国家的特征。而西方国家自古以来就更多地依赖于畜牧、航海和商业,惯于征战杀伐,尤其是工业革命后更是如此。这使得西方人崇尚英武、征服和勇敢;而中国人则赞赏、奉行谦和、保守和内敛。这种人生哲思的不同,反映在美术上就产生出巨大区别。在我们看过的包括凡尔赛宫、卢浮宫内满墙满壁的油画,以及几乎每个城市广场上都矗立着的雕塑作品,给我突出印象的那些帝王、将军、勇士、女王等戎装肖像,给人以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感觉。而我国历代美术作品,尤其是宋朝山水画兴起之后,更是充分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对自然的敬畏、欣赏和享受。画面上常常是自然景物占据了画幅的绝大部分,人物只是自然景物的陪衬。现在看来,中国山水画中体现出的人和自然的和谐,适应了今天乃至今后世界、地球发展的大趋势。西洋绘画和中国画是不同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不同树木,各有其特征和风格。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或者钟情的艺术形式,而难以作出优劣的划分。就一种艺术形式而言,其存在着成熟程度上的差别,而不同艺术形式之间,这种比较缺乏客观依据,且无多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