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古迷谷考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02 11:18:00
发生在古孤竹国境内“老马识途”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今失其地。
齐桓公二十三年(周惠王十三年,燕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3年),山戎联合令支、孤竹侵犯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率师北伐山戎,消灭令支、孤竹而还,将其地赐予燕国。《韩非子·说林上》记载:“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国语·齐语》记载:“遂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
《管子·小问》记载:“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引而未敢发也,谓左右曰:‘见是前人乎?’左右对曰:‘不见也。’公曰:‘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惑。今者寡人见人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右祛衣,走马前疾。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惑。岂有人若此者乎?’管仲对曰:‘臣闻登山之神有俞儿者,长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而登山神见。且走马前疾,道也。祛衣,示前有水也。右祛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赞水者曰:‘从左方涉,其深及冠;从右方涉,其深至膝。若右涉,其大济。’桓公立拜管仲于马前曰:‘仲父之圣至若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管仲对曰:‘夷吾闻之,圣人先知无形。今已有形,而后知之,臣非圣也,善承教也。’”
清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世纪》记载:“周惠王十有三年冬,齐桓公伐山戎。(《史记》:‘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诸国记》载:‘桓公之言曰:寡人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海滨诸侯莫不来服。’)七国时,燕北有东胡、山戎。(《通鉴》注:自汉北平、无终、白狼以北,皆大山重谷,诸戎居之,《春秋》谓之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乾隆三十三年《乾隆御批纲鉴》记载:“丁巳十有三年秋九月庚午朔。齐人伐山戎。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侯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春秋时期,孤竹国辖域相当今河北乐亭、滦县、滦南县,秦皇岛市全境一带。令支国,今迁安、迁西一带。山戎,今河北承德地区、辽宁葫芦岛、朝阳、锦州以及内蒙古赤峰、宁城一带。
昔之迷谷在今何处呢?
所谓迷谷,又称旱海,应该是沟壑纵横,山峦叠嶂,而且沙漠较多的地方。可以肯定迷谷就在今迁安市南、卢龙县西、滦县北之间的山谷和沙漠地带。明末冯梦龙小说《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一回《管夷吾智辨俞儿 齐桓公兵定孤竹》将这次战役作战地点记述在“团子山”“马鞭山”一带(即卢龙县西北二十里左右,孤竹三冢所在,与迁安交界),把“迷谷”描述为死亡恐怖之谷:“国之北有地名曰旱海,又谓之迷谷,乃砂碛之地,一望无水草。从来国人死者,弃之于此,白骨相望,白昼常见鬼。又时时发冷风,风过处,人马俱不能存立,中人毛发辄死,又风沙刮起,飓尺不辨,若误入迷谷,谷路纤曲难认,急不能出,兼有毒蛇猛兽之患。”“看看天晚,但见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惨雾,冷凄凄数群啼鬼,乱飒飒几阵悲风,寒气逼人,毛骨俱惊,狂飘刮地,人马俱惊,军马多有中恶而倒者。”
齐桓公伐孤竹,遇见登山之神俞儿。《辽史·地理志》记载:“滦州,永安军,中,刺史。本古黄洛城。滦河环绕,在卢龙山南。齐桓公伐山戎,见山神俞儿,即此。”“统县三:义丰县。本黄洛故城。黄洛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水。汉属辽西郡,久废。”卢龙县南、滦县北有俞儿山。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记载:“俞儿山,(永平府)城南四十里。齐桓公伐山戎,过卑耳溪,见神人焉,管仲以为俞儿,或即此。与滦州界。”清嘉庆十五年《滦州志》记载:“黄洛城,《一统志》云:殷时诸侯之国,在滦州。盖今州治也。或者武丁后,析孤竹之黄洛以封诸侯欤?”黄洛故城在今滦县老城。迷谷当距古滦州城不远。
早期的地方志并无迷谷的记载,直到清末、民国才有记载。一说在卢龙县西二十五里。光绪五年《永平府志·古迹》记载:“迷沟,在府城滦河西二十里,去清节祠三里。其地多平沙,无草木。相传即齐桓公伐孤竹,老马识途处。今西北之泥沟山是也,盖误‘迷’为‘泥’云,或曰在榛子镇西乱石山。”民国二十年《卢龙县志》记载:“迷沟,在治城滦河西二十里。去清节祠三里。其地多平沙,无草木。相传即齐桓公伐孤竹,老马识途处。今西北之泥沟山是也。盖误‘迷’为‘泥’云。或曰在榛子镇西乱石山。”“迷谷山,城西二十五里。俗称泥沟。”“俞儿山,城西二十里洞山之阳。《管子·小问录篇》: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溪中十里,闟然而止,瞠然视,援弓将射,引而未敢发也。谓左右曰:‘见是前人乎?’左右对曰:‘不见也。’公曰:‘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惑。寡人见人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右祛衣,走马前疾。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惑。岂有人若此者乎?’管仲对曰:‘臣闻登山之神有俞儿者,长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而登山之神见,且走马前疾,道也;祛衣,示前有水也;右祛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赞水者曰:‘从左方涉,其深及冠,从右方涉,其深至膝。若右涉,其大济。’桓公立拜管仲于马前曰:‘仲父之圣至若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管仲对曰:‘夷吾闻之:圣人先知无形,今已有形而后知之。臣非圣人也,善承教也。’”
清洪亮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记载:“卢龙县:孤竹山在县西十五里。孤竹国城在其阴。又西十里有泥沟山,圣水源出焉。”道光九年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泥沟山,在卢龙县西二十五里。又西曰赤峰山,西南为狼窝,圣水源出焉。”
今滦县油榨镇有迷谷村,相传因齐桓公、管仲当年迷路于此而得名,位于今卢龙县城西约10公里处,村东5里有孤竹城遗址。1946年6月以前属卢龙县,后划归滦县。从齐桓公“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看,迷谷当距令支城、孤竹城不远。从地形图上看,滦河位于迷谷村东,其西北山峦叠嶂,与史料描述的迷谷地形相近。一说在滦县榛子镇西乱石山。距孤竹城较远,当不在此处。
必须肯定,古代的“迷谷”并不是指今天的一个具体村落,而是指方圆几里,甚至几十里、荒无人烟的高山峡谷地带。
(李利峰,抚宁县档案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