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唐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05 19:03:00
写在前面:唐山市资深文史研究工作者、唐山师范学院老教师赵竞存先生,以九秩高龄撰成《唐山历史三字经》一书,30多万字,于2011年1月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付梓前嘱为之序。

唐山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兴起的城市,只有100多年;但唐山地域却是人类古老的栖居之地,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唐山北部山区迁西县太平寨的南太平山,是“中华群山之祖”,有36.7亿年前的麻粒岩,是世界最古老的岩石。燕山山脉形成于约2亿年前。200—300万年前形成了冀东平原。流淌在唐山地域的古濡水(滦河)是唐山人的母亲河。滦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就唐山地域(行政辖区)而言,以迁安爪村遗址文化起始,已有近5万年历史;就唐山市区而言,以丰润猢岩山、才庄、苏庄遗址文化起始,已有1万多年历史;市中心区路北区、路南区,从大城山遗址文化算起,也有4000多年的历史。大约3600年前,唐山地域进入了文明社会。数万年的历史沧桑,数千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唐山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现代城市的辉煌。
唐山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历史。考古工作者在唐山大地发现了多处原始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迁安爪村遗址,玉田孟家泉遗址,唐山市区丰润猢岩山、才庄、苏庄文化遗址等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迁西西寨、迁安安新庄、唐山市中心区大城山、贾家山、丰润韩家街等数十处。原始先民在非常艰难险恶的环境下,通过劳动创造了多方面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表现了坚毅的开拓精神,给后人留下了“劳动创造世界”的伟大理念。
大约3600年前的商朝初年,在以今卢龙、迁安、滦县为中心的连片地区封建了孤竹国。孤竹国传国近千年。有比较稳固的经济基础,有比较发达的青铜冶炼手工业,有中心城市,流行商代文字,成为一个行文章、加政教、讲礼规、蹈仁义的奴隶制侯国。是滦河下游文明的起点。今唐山大地在商代分属孤竹侯国和黄洛侯国,留下了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和 “不食周粟而死”的崇礼重义美谈。他们是儒学的先驱,是孔子思想的来源之一,一直受到孔子、孟子和儒家诸先贤的称颂。
西周、春秋以后,今唐山之地处于燕公国和孤竹侯国、山戎、令支国、无终子国、肥子国分割统治之下,华夏族与戎狄族聚居、争斗和逐渐融合。春秋时中原霸主齐桓公应燕庄公之求,率管仲、隰朋北伐山戎、令支,灭孤竹;留下了“老马识途”和“蚁穴寻水”的典故,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被千年传颂。
战国时,燕昭王派秦开北击东胡,开拓疆土,唐山大地统入燕王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此后逐步建县、设郡、置州,政令日趋统一和通达。
这里是沟通东北与华北地区的必经之地,卢龙塞(今迁西县潘家口)为咽喉要冲。东汉末年,丞相曹操北征乌桓,军过无终(今玉田县),用当地人田畴计,出奇兵,撇开大道,越过徐无山(今遵化县东北),走卢龙塞,横扫乌桓军旅,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为北征乌桓,开凿新河运渠,自盐关口(今天津市宝坻区)至今乐亭县南入滦河,长约300余里,沟通了蓟运河、滦河两大水系。
三国时东吴荡寇将军程普(今丰润人)、威烈将军韩当(今迁安人)分别参与指挥了赤壁大战和夷陵之战,展示了唐山人的武勇和神威,扩散了唐山地域文化的精神。
以后经历了“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民族争斗与社会动荡,鲜卑、高丽等族内迁。隋唐两朝六次以唐山地域为兵道东征高丽。唐山和曹妃甸得名都与唐太宗贞观年间东征高丽往返途经今唐山地域有关。安史之乱争战8年之后,叛酋史朝义最终败死温泉栅(今滦县南),大唐朝廷在这里奏响了平叛的凯歌。
五代以后,契丹、女真、蒙古贵族相继入主唐山地域,出现了辽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玉田汉人望族韩知古、韩德让及韩企先先后分别辅佐辽太祖、辽圣宗、金太宗、金熙宗,推行汉制改革,成为民族和合、共同进步的历史佳话。
明朝初年,回族入居滦河下游,自中原和江南大量汉族移民京东。明朝廷为了防御北疆蒙古势力南下,在层峦叠嶂的燕山深处修筑了险峻宏伟的军事工程长城;一代名将戚继光镇守边关十九载的壮举,彪炳史册;昔日关隘雄风依旧,金戈铁马之声犹闻。明末吴三桂丰润突变,回师山海关投清,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愤激东征和满洲八旗拥兵入关;这血与火的争战,灵与肉的耕耘,都在唐山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战国秦汉以后,唐山大地逐步得到开发。隋唐以后,辽金元明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清代这里不仅地处畿辅,“为声教之所首被”;又是皇家东陵所在地,地位更加提升。清朝前期滦河下游诸州县空前繁荣,永平府一州六县人口达到130万,其中滦州一地就有25.5万人。这里是北方有名的粮食产区,珍珠米和胭脂稻享誉天下;冶铁、采煤、陶瓷等手工业自明代以来就闻名全国。儒学兴盛,文风昌蔚,产生了文学巨匠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史学大家谷应泰撰著的《明史纪事本末》,乐亭皮影、乐亭大鼓和评剧等艺术形式大放异彩,清东陵富丽华美的建筑艺术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大观,名医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超越前人。清代是唐山文化的一座高峰。滦河下游诸州县在清代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唐山传统文化是多民族统一的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塞北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汇和相互吸纳,唐山民众中形成了稳健儒雅与强悍武勇气质的交融。
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唐山文化形成了汇聚其精华的传统精神。一是慷慨悲歌、刚健自强的精神;二是崇尚节义、正道直行的精神;三是爱国爱乡、和合内聚的精神。以上精神是引领唐山地域人群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唐山传统文化延续不绝的内在动力。
迨至近代,唐山引进了西方第一次产业革命创造的先进技术成果,开创了近代工业文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缓慢转型。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神州铁路运输之先驱”。随着开平矿务局和滦州矿务局(今开滦矿务局前身)的创办,唐胥铁路(今京山铁路的始基)的修筑和延伸,唐胥铁路修理厂(今唐山机车车辆厂前身)的兴建和发展,唐山细绵土厂——启新洋灰公司(今启新水泥公司前身)的创建,粮市街(今建国路)和小山商业中心的形成,唐山逐步成为近代工业城市,闻名遐迩的京东商业大埠。开滦的优质煤,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第一桶国产水泥,以及电力、钢铁、陶瓷、棉纱和种类繁多的名优土特产品,使唐山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唐山解放之初的1949年,工业总产值虽不及天津,却与北平(今北京)相当,已成为华北的工业重镇。还有以乐亭“老呔帮”为代表的商旅文化,辐射到松花江流域,所谓“东北一个省,无处不乐亭”;以评剧和“一代戏圣”成兆才为代表的近代戏曲文化,远播辽河流域、长江流域;以中国第一所铁路高等学府唐山交通大学为代表的近代教育文化,载誉中华。在唐山近代工业文化发展中,形成了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重视科技的创新精神,开放吸纳的进取精神和反抗剥削压迫的“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推动了唐山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唐山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唐山是辛亥革命的北方圣地,是近代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乐亭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的故乡,孕育产生了“铁肩担道义”的大钊精神。他大气震寰宇,丹心照山河,是唐山人民的光荣与骄傲。唐山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产业工人队伍,1922年就建立了中共地方组织。从京东义和团运动,辛亥滦州起义,到五四运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五卅运动中的反帝斗争,玉田、遵化农民反对征收“旗地变民”捐的斗争,玉田农民暴动,长城抗战,反抗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斗争,1938年冀东人民抗日暴动,冀东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期间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决战。几十年中,唐山人民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树起了一座座丰碑。其功昭日月,足使青史增辉。
1948年12月唐山解放后,唐山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大道上阔步前进。先后形成了战天斗地的“穷棒子精神”和改造山河的新“愚公”精神,以及“公而忘私,百折不挠,患难与共,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都是刚健自强的传统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发扬。在改革开放年代,唐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进一步升华为“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城市精神,引领唐山城市快速发展。
任何民族的今天,都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的,一个民族如果只依赖过去显然是不会有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注定也不会有前途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类历史所积淀的知识总汇发展创新的结果。因此学习研究和宣传唐山的历史是广大史学工作者和全市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唐山师范学院赵竞存老先生所著《唐山历史三字经》,以传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形式,全面系统地叙述了唐山古代和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展示了唐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演变轨迹;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通俗生动、琅琅上口,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开创之作。正文之外,还有《解读》和注释,引用了大量史料,深入浅出地解释唐山历史;其中有作者亲历的资料,实属难得;青史留声,典故迭出,读来饶有兴味。并配有大量历史地图、文物照片,弥足珍贵。文末又有《附录》,收录了作者发表过的研究唐山地方史的多篇论文,进一步诠释了唐山地方史中若干重大问题,供有志者研究参考。详实的解读与通俗简明的正文相辅相成,满足了不同社会群体的阅读要求。《唐山历史三字经》是一部体例创新的唐山乡土历史读本。它的出版问世,可喜可贺!
赵老以九秩高龄完成了一部30多万字的唐山历史著作,给我们留下了震撼与荣光。能有多少人可比!他面壁吟诵,伏案爬梳,日旰忘食,子夜方寝,笔耕数载,勿论寒暑。其艰辛备尝,没有超人的毅力是难以做到的。透过书的背后可以看到一个老年知识分子拄着拐杖忙碌的身影,一颗火热高尚的心。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言:“这是我捧着一颗热爱唐山乡土的赤诚之心而写成的,是我在九秩高龄以有限的余热奉献给唐山人民的文化礼品。”言出肺腑,掷地有声,读来令人感动。记起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两句诗:“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亭林诗集》卷四《又酬傅处士次韵》),赵老正如斯言。老骥伏枥,志在后昆,心系乡梓千秋业,未曾扬鞭自奋蹄。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可敬可佩!
赵老是一本书。他笃学不倦,活到老学到老,数十年如一日;知多识广,博古通今,可为我们顾问。赵老是一座矿。他经历了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和革新进步,90年的阅历构成了深厚的精神资源,形成了丰富的知识宝藏,可供我们发掘。在唐山地方史研究方面,赵老是公认的权威。我在这方面遇到问题,就向他请教,总能有所收获;唐山新闻媒体遇到地方史问题,就请他审定,总是迎刃而解。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赵老先后参加和主持了《唐山市志》、《唐山历史写真》、《唐山近代史纲要》、《唐山现代史纪事本末》、《唐山市情概览》、《冀东名人传》等多部著作的撰写,是有成就的学术带头人,对奠定唐山地方史的基础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03年在耄耋之年又编辑出版了他的史学论文集《蜗涎集》,表达了许多真知灼见,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史学养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赵老生性忠恕,宽厚儒雅,修己以敬,品重士林,行不言之教。在赵老的寓所悬挂着一条醒目的条幅:“宜观星辰辨南北,勿随萤火逐东西”。据说这是一位著名的理论工作者的话,赵老感同身受,也视为自己的心声。赵老是唐山学界楷模,为后学钦仰。智者不老,仁者寿长,我们衷心祝福他寿比彭祖!
赵老所著《唐山历史三字经》,是一部普及唐山乡土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不仅为当今社会所需要,亦将流传后世。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教育重点是青少年。对于每个人来说,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是与国并存的继续教育。爱祖国和爱家乡是密不可分的。恩格斯说:“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明理是前提,知事是基础。知国才能爱国,了解家乡才会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总理生前曾经嘱咐:“用历史知识教育启发后代。”以史明智,以史育德,以史为鉴,鉴往知来。我相信赵老所著《唐山历史三字经》的出版问世,必将帮助我市青少年学生以及全体人民从中吸取历史营养,增强爱国爱乡的感情,弘扬优良的历史传统,推动我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进一步开展起来,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幸福之都贡献力量。
是为序。
庚寅年正月十三日于东海涧阁
( 王士立,唐山市历史学会名誉会长、唐山师范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